育人 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3-02-25 23:04: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是一部对我国教育产生影响的书籍。该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三部著作描绘了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三个阶段的成才历程,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系统。读过这本书后我觉得受益匪浅。

《育人三部曲》,每一页每一段每一句,都不可忽视,不能随意丢下一个字符。我越读越被苏霍姆林斯基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所吸引,我越读越能从中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较大的教育观点是“集体的爱抚和善良情感,集体的良好意愿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它犹如汹涌的巨流把那些最不容易动情的人也触动了。”是呀,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爱玩爱闹的孩子。若逐个地去引导他们、培育他们只会是事倍功半。所以,这就需要依靠班级,用集体的力量和氛围去影响、去教诲每一个成员。所以,树立良好的班风,规范班级的纪律,以及班主任的模范作用都是十分必要的。能够运用集体的力量去感化班级成员,那么教师的教育工作也会顺水推舟,变得得心应手。

作者的一段总结写得很深刻,也很贴切——善良之情应当在童年扎下根来,而人性、仁慈、抚爱、同情心则在劳动中,在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善良情感、情感修养──这是人性的核心。如果在童年培养不出善良情感,那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因为在心灵中确定真正人性的东西,是和认识最初的最重要的真理和体验,与感受本民族语言的细微色彩同时进行的。人在童年时期应当经历一个培养情感的学校,培养善良的学校。

这两个月读了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育人三部曲》,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这三部分都是各自独立完整的作品,但它们作为三部曲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这本书以散文般的文笔,夹叙夹议地诉说教育的情感、思想、智慧和美。读了这本书,我不禁被这位教育大师的教育观点所折服,他对孩子真诚和无私的爱深深打动了我。

    在苏霍姆林斯基心中没有差生的概念,只有差异和不同,他把别人眼中的差生看作“娇嫩的花朵”,百般地呵护他们的自尊,肯定、赏识他们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看了这本用毕生心血谱成《育人三部曲》, 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名言和术语如:“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又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响。这位前苏联的教育大家,把整个生命献给了孩子,他的爱的教育创造了教育的神话,他不愧是一位爱的教育家。

读《育人三部曲》有感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他的书,我觉得几乎句句都是经典。虽然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教三十五年,研究过很多的教育难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我们留下了深远的教育遗产。这部《育人三部曲》,就是其中闪亮的一笔。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那样的通俗,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连书名也充满了的魅力。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教育观点:

   (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

(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另外,作为教师,我想丰富的学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在《育人三部曲》中,我感受到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者最宝贵的品质。我要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读了这部著作,我的感受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与人为真,与人为善,与人为美。这不仅是育人的点滴经验,也是个人任教中的一生准则。
      “,真诚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础,只有敞开心扉,倾听心声,才能感化心灵。这就需要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应以待生。让他们觉得你可亲可近,没有任何距离感。
      “,和气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方式。用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去对待一切不良行为。正确评价学生的最佳方式,不应简单粗暴,而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钦佩你,从而信服你。
      “,美好也,即一种细腻的情感和情感修养的美(苏语)。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更能使学生积极地看待人生展望未来。即使在现实中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并不能掩盖美好的事物,因为美在心灵,即一种内在美,让他们懂得悟美,掘弃丑陋的思想。
       回眸过去,展望未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胸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坚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还应企盼着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也许就是教育工作应达到的一种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其实这需要我们从平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得到体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谨以此与各位教育同仁共勉!

《走进名师课堂》读后感

教学实践中,我常有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另一方面却又不知道如何实施。知道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发展,但却常落入应试教育的老套。此时的我穿着新鞋走着老路,犹如一个夜行人,明知理想之地在隔岸的灯火阑珊处,却苦于找不到横渡之舟。带着困惑,我走进《走进名师课堂》一书,沿着齐鲁名师的足迹,学习名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刻解读,探询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途径。

1、关注现实起点,彰显人文关怀

    在李玲老师看来,学习起点的内涵是宽泛的。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同时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站在这个高度,李老师把学习起点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学习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等已有储备。关注现实起点,彰显人文关怀,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堂上开展的各项活动才能落到实处,达到育人的目的。由此我想关注学习起点的关键在于重视学情分析,设计两种目标:一是学习结束时要达到的目标,即终点目标;二是课程学习中间要达到的目标,即使能目标。目标分析从终点目标开始,运用逆向设问法,反复提问并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技能,需要预先获得哪些更简单的知识技能?一直分析到学生的原油起点为止。学生原有的起点便是学情分析的终点。

2、深度追问估算育人价值

     估算,作为课堂改革的新增内容,确有其价值,不仅仅是估算技巧的训练。估算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在灵活运用适当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学生估算的过程应当是他们积极思维,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过程。估算教学的实用价值,就是要结合实际看是需要估多还是估少。所以,估算教学力避机械、繁杂的训练,与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提高紧密结合,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激励积极的学习情感,来实现育人价值。

3算法多样化张扬个性 

算法多样化重在创设开放、民主、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尝试创新,从而训练思维,提高能力。实施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名师们,及时鼓励,帮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算法多样化之后,进行自主优化,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适用性大小有别,有的普遍适用,有的只适用于某种特殊情况。算法多样化,奏好三步曲:1.充分思考,张扬个性。2.同伴交流,取长补短。3.加强比较,实现优化。

《名师课堂》纪录了齐鲁名师的课堂充满智慧,正是这些智慧点燃激情,润泽生命,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为同行者照亮成长的路。

课堂要效率,才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从教二十年,养成了老黄牛式的工作习惯,班级管理、学科教学中,我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甚至有靠拼体力换分数的做法,这样累苦了自己,约束了学生。今年的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把时间还给学生,文化课教学的课时数锐减,使我心中一直惶恐不安,生怕完不成即定的教学内容。惶恐之余,我意识到:靠磨时间来换分数的工作习惯,已经不适合新型教育,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向课堂要效率,才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如何向课堂要效率?我想:首先,课堂教学要紧凑,不能松散,每一环节做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我心中必须有数。第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积极的情感激发积极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第三、培养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带着这些思考,我积极实践,一年下来,我觉得第一点和第三点,我做得还可以,但第二点不尽人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不高涨,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自己缺少工作激情,步入中年,烦琐的家务劳动、孩子的学习、班级日常杂务千头万绪、数学教学的压力更不用提,要做的事情多了,但脑力和体力却衰退了,常做好了这样事情忘了那样,挫败感常常盘踞心头,这些情绪或多或少会被带到课堂上,虽不疲于应付,但强打的精神不是源于内心,很难激发学生的激情。

好书相伴,我将继续学习,提高组织教学的艺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0e91b88e53a580216fcfefb.html

《育人 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