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2-11 13:23: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五大关系
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将广州建设为国家中心城市,这是广州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的重大机遇。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对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并总结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伟大意义,然后结合广州发展实际,对广州未来发展定位和城市功能作具体解析,最后抽炼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的五组重大关系。
关键词:纲要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广州
自《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发布以来,珠三角各个城市未来发展成为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和民间热议的焦点。《纲要》对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的发展提出了明确定位:广州是珠三角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广州市要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由于中央高层的积极认同,国家中心城市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在分析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抽炼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的几组重大关系,对其进行深度解析,期望为广州城市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同时为广东省委省政府、广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从字面理解,国家中心城市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是一国范围内主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城市。其实,国家中心城市更多涉及的是城市职能(功能)、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城市核心要义。它代表一国最高的城市发展水平,是联系国内外的重要端口和关键门户,代表国家最高端城市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因此,除了功能性特征外,象征性、标杆性、示范性等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外延。为了更明晰了解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功能,参考城市地理学中城市体系分析视角,对国家中心城市及与其相关的一组概念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需要说明,上述分类及有关分析不一定客观、准确和全面,各类型城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性,示意图可能不是中心腹地经济关联的真实反映。这里只是试图对复杂的城市区域关联进行简单的刻画,反映一些基本的城市演化和发展倾向。
四组城市可能因为城市功能的变更而发生城市位序上的更迭,一旦国家中心城市的中心性功能愈渐强化,对跨洲界的广大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便可以升格为跨洲型国际性大都市;反之,如果国家中心城市在激烈的全球城市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原有优势日渐丧失,降格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位置可能被取代。
简而言之,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内、外两项基本职能。对内,它是一国城市最高发展水平的代表,在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引领国家发展,是一国的首善之区。对外,它是一国参与全球经济循环的主要载体,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全球化过程的重要平台,起着衔接国家其他城市和地区与世界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二、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
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具体表现为两点。
(一)珠三角及广州重新成为城市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分,提升广州未来发展的士气回顾中国区域发展历程,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密集带,各省市积极发展、锐意进取。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肇始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施,广东取得了体制和制度先行先试的先机,在毗邻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下,广东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相继超过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和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区,包括广州在内的珠三角经济发展在全国

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以来,中央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如上海浦东开发、天津滨海新城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圈、辽中南城市群、福厦城市群等一大批经济圈纷纷崛起,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后发优势异常明显。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广东原有的政策、资源、劳动力优势正在不断消解。与此同时,在长期依赖三来一补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广州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发展模式粗放、外向依赖度过高、地方发展自主性差、知识与技术创新不够、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能源供应紧张、发展空间有限、区域差异拉大、②③社会问题频现等内生性问题不断出现。毋庸讳言,2008年,包括广州在内的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面临内忧外患,步入了深水港时期。过去几年这些问题可能若隐若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上述问题全面显现,给广东经济以沉重打击。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出台《纲要》,明确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表明党中央对广东及广州的一种姿态、一种积极认同,广州作为华南和中国中心城市的地位无可撼动,给珠三角及广州开拓城市发展新局面注入了强心剂。更重要的是,国家中心城市有其特殊性,即国家认同和给予广州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特权,在某种意义上是再一次的特殊发展政策和优惠发展制度与机制。这也是广州解决现有城市发展问题、开拓城市未来新局面的利器。
(二)厘清珠三角核心城市关系,有效规避内耗,为广州未来发展明晰道路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各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各具特色,相互间竞争异常激烈。其中,围绕广州、深圳两市的珠三角龙头之争数十年不绝于耳。改革开放初期,广州毫无疑问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贸易等地区功能重心都高度集聚于广州,整个区域呈现明显的单中心结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袭来,改革开放在珠三角纵深推进和城市新自由主义的管理取向,各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深圳,在国家特区政策引导和香港发展能量辐射作用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总量、金融、贸易、高科技、城市创新能力等关键指标上超越广州,珠三角区域形成双中心的空间格局。新世纪以来,在外资驱动和地方内生经济振兴背景下,东莞、佛山两市也步入了经济发展快车道,加上区域内部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都市圈的崛起,珠三角区域形成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已成为现实。在珠三角城市体系日趋混沌的条件下,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要求广州建立首善之,在实践科学发展观道路上争取走在全省前列,引领和带动区域其它城市的发展。时隔数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向深圳学习,两者是否矛盾?
笔者以为,两者并不矛盾。首善之区并非所有经济发展指标排珠三角诸市的老大老大更重要的是老大的气派、度量。首善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首善更强调通过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等功能引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成为区域信息生产和交换中心、区域创新中心、区域服务中心、区域协调中心。区域中心性、综合性和服务性是善之区的三大突出职能。而向深圳学习主要是针对深圳作为一个迅速崛起和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城市,面对危机和困境时的魄力和胆识、开创新局面的开拓能力、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正如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没有可比性。同样,广州和深圳由于处于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核心功能差别巨大,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可比性。诚然,深圳发展势头不错,同样也要看到,广州也在奋起直追。随着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文化、教育、商贸等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白云机场、广州地铁、新火车站等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的日渐巩固,广州的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
事实上,《纲要》对于广州的定位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城市和深圳的定位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对这两个城市各自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解决了长期以来核心城市定位不清、发展重点重叠的问题,有效规避了两城市之间的不必要的内耗,对于城市未

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某种意义上,此举纠正了过去贻误时机的弊端,为新时期发展扫清了障碍,节约了城市发展成本,赢得了发展机遇。三、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和职能
综合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和广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将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确立如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将广州打造为综合性门户城市、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岭南文化名城,使广州成为建设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依据这一总体定位,对广州城市功能进行详细解析。
国家中心城市对广州的发展要求是构建面向国家的中心功能,强化广州的国际商贸会展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制造业基地三个中心功能,扩大其国际影响,带动区域融入全球化;打造国家门户和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心和交通信息服务枢纽;形成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国家长远利益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突出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携领区域一体化发展;展示民族精神和现代文化,探索经济开发、体制改革、社会和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
综合性门户城市要求广州强化在珠三角一小时都市圈的中心地位,强化其在统筹珠江东西两翼产业发展和优质生活圈建设方面的携领作用,强化其在泛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与周边城市和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同发展,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发展的世界级都会区的中心城市。
中国经济中心城市要求广州建立具有广泛区域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生产服务中心,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广州在金融、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岭南文化名城要求广州充分发展其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国际交流活动的集聚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互辉映,极具包容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岭南文化名城。四、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处理好的五大关系
说明一点,笔者无意沿袭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存在问题改善对策的线性思维,而是试图抽炼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的几组重大关系,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某种意义上,有关部门真正厘清了这些关系(矛盾或问题),并高效处理了这些关系,才能引导广州走上迈向真正意义国家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基本经济与非基本经济
根据城市地理学有关理论,城市经济可分为两部分:基本经济(B);⑥⑦非基本经济NB。其中,B是城市为城市以外地区提供的服务,NB是城市为其本身发展提供的各项服务。以广州为例,B指涉广州作为华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政治、科教、信息和文化中心,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城市,是外国友人认识和了解中国及华南的一扇窗;NB指涉广州为本地市民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优越的居住环境及通勤条件,提高居民的城市归属感。从空间维度看,B中,城市作为一个而存在;NB中,城市作为一个而存在。B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占据主导地位;NB是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占附属地位。BNB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城市发展的灵魂。
但在GDP主导政绩观、新自由主义主导城市管理体制、分税制、户籍制等现行中国城市发展体制背景下,NB有取代B的势头。就城市论城市城市是为本地人服务的城市城市发展、轻区域发展重城市内部交通改善、轻城际交通衔接等屡见不鲜。我以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必须剔除过重的广州的旧观念,树立区域、国家、国际、世界的新观念,在自身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同时,更多的担当起国家、区域的协调、

管理、信息、文化交流中心等功能。要真正扮演起作为首善之区的老大哥角色,切实增强城市发展的基本经济部分(B),成为区域性高端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的汇集之所,为周边城市和区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通过高端服务赢得市场、赢得机遇。
在城际竞争方面,广州要大气一点、大度一点,紧紧围绕高端要素做文章、做足做大文章,对于不适合广州未来发展方向的、为广州未来发展带来隐患的、哪怕能够产生巨额GDP的非适用项目,要慎行之。最近,中科石化项目在广州南沙流产,广州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积极推进在广州萝岗的中新知识城项目。笔者以为,这是大手笔,真正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
在对待大量外来工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包容一些、体恤一点,在不影响城市稳定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大量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巨大贡献,他们理应逐步纳入城市各项管理体系中去。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的要做好,广州的更要做足。(二)泛中心与核中心
城市如同人类,正所谓人无完人。城市,即使是全球城市,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美、面面俱佳、面面俱善,而往往是在某几方面做到世界顶尖、高端。国家中心城市绝不是各方面美轮美奂的首善之区,绝不是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民生等的集体性优越。事实上,任何中心城市都是某几方面的中心,其他方面或许是边缘化的,凭借其强势因素的强势地位,打造其核中心。广州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和首善之区,不是什么方面都争第一,成为名不副实的泛中心。广州要做的是,集中精力打造高端集聚,成为某几项关键要素的领先者。打一比方,广东如果是一个电脑制造大工厂,广州只需要生产芯片和中央处理器就足够了。
总之,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绝不是构建大而全、小而全的扁平型产业结构,而是着力打造小而精、小而尖的高精型产业结构。(三)城市更新与城市延续
广州作为一个千年古城,由于历史包袱较重,在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一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诸多问题,成为广州未来发展的关键。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定位,赋予了广州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武器,通过改革体制、创新制度等手段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更新城市发展面貌,树立城市良好形象,使广州在现代化、国际化道路上迈上新台阶,有利于广州未来发展。另一方面,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具有丰厚岭南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饱含着千百万岭南人的集体记忆,对于广州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扩大、保育城市历史质感,是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有关部门和相关决策者在基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城市更新和基于城市文化发展的城市延续两方面,需要权衡利弊,寻求最佳平衡点。
在面对沙面、西关大屋、老街区乃至有悠久历史和文化风貌齐全的城中村等改造和修缮项目时,有关部门应该仔细论证、深入调研,广泛征求众街坊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繁荣与发展中国南方经济,建立现代化、国际化的广州大都市,另一方面保育和传承中国岭南文化精髓,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繁荣的双赢。(四)产业转出与产业引进
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高端产业,对城市原有产业结构进行更新、调整和升级。从空间角度,存在功能置换的问题。对此,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提出转移发展战略。此举对于为广州城区未来发展腾出经济发展空间、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对具体产业与行业性质、规模、就业,产业转出前后对转出地、承接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响应等进行深入论证,要高度重视因承接地经济基础薄弱而引致的承接能力欠缺、转出地因产业转出带来

的产业空心化现象、新进高端产业与转出地不合拍而出现的水土不符、转出地、承接地的居民和企业对产业转移的反应等问题。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对转出地和承接地原有产业生态环境开展扎实细致的调查工作,对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和预期效益进行全面分析与论证。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树立机会成本、转移成本的理念,从而做到有效转移,实现转出地和承接地的双赢。
(五)硬实力和软实力
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要务是提升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包括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前者包括城市交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有形城市发展要素,后者指涉城市决策层的领导能力、城市发展制度和体制、城市教育、市民综合素质等无形发展元素。硬实力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软实力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由于城市硬软实力的发展与成长过程、表现形式、培育方式都有不同,很多城市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出现重硬轻软的倾向,较多关注城市发展的短期效益,在城市硬实力方面下大工夫,在大项目引进方面花大气力,对于城市教育、社区文化生活、市民道德规范等方面重视不足。广州一定要规避类似事情的发生,要借力于省委省政府打造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机遇,着力提升广州软实力,加大对文化事业支持和投资力度,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具有广州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打造全省文化软实力的首善之区五、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的广州,必须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切实增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意识,充分认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内涵目标、总体思路和主攻方向,在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坐标系中认清发展定位,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为标杆,齐心协力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牢固树立以功能论地位、论输赢的现代中心城市发展理念,把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提升摆上战略位置,着力提升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综合服务四大功能,以推动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推动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广州科学发展实力,为珠三角、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注释:
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姚华松,许学强.?诸侯经济、一体化经济还是不完全一体化经济?——论珠三角区域发展之路[J].
热带地理,2009293):241-245.
姚华松,欧君秀.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六个关键问题[J].热带地理,2009,(6):21-22.
姚华松,许学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开放和创新,开创珠三角发展新局面[J].特区经济,2009,(7):23-24.
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R],广州,2009.?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严利,徐海星,毕征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N].广州日报,2009-7-31A1.
作者简介:姚华松,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沈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134b3faf2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c9.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