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6 07:25: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阡陌交通________

便还家________

便向路________

处处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注】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甘: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 1)交错相通;同,邀请;沿着、顺着;做标记

2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C

4)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解析】【分析】⑴ ①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句意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请。 ③句意为: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 ④句意为: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标记。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芳草,芳香的青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句意是: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句意是:(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⑶C项有误,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外人来打破他们安定和平的世界。 

⑷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虽只有寥寥几句,却留给人们一个心灵休憩的场所,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也勾画了一个环境优美,安定祥和,人们生活和乐幸福的理想世界。

故答案为:⑴① 交错相通 ,邀请 沿着、顺着 做标记

⑵ ①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⑶C

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答题时应注意,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附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链接材料】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2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字标注读音。

浅草才能马蹄________

云与山与水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日更定矣/明辨

B. 见余大/出望外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具匠心

D. 一小舟/不遗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________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

4)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白乐天________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________

【答案】 1

2B

3)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春日(或初春”“春季等);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解析】【分析】(1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本句诗的含义为: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故读音为也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本句诗的含义为: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故读音为

2A.是:代词,这/正确。B.喜:都是高兴的意思。C.别:辞别,离开/另外的。D.余:我/剩下来的,多出来的。故选B

3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俱:都。绝:消失。应翻译为: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迷。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  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应翻译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对这两首古诗的主题的理解。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对称。所以和冬夜相对应的,再结合钱塘湖春行的写作背景,所以上联的空缺处可以填:春日、初春、春季等词;下联中的空缺处与赏美景相对应,再结合湖心亭看雪的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所以填遇知音、思故国、寄幽思等都可以。

故答案为:⑴mò⑵B

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春日(或初春”“春季等);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读音。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识读。考查的大多数是常见的基础字,在阅读时要多留心。

本题考查文言词意义的表现。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要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能够运用掌握是知识对其进行推断,在理解时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重点语句的翻译。考生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做到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确理解,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按照要求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 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 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刪改)

【注】谒者:官名。河南:指河南郡。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的凭证。矫制:假传圣旨。数:屡次。黄老之言:指道家学说。大指:大的原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使黯往视之      使:________

召拜为中大夫    乃:___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B. /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C.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

4)文中的汲黯作为文臣,和《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武将周亚夫一样,也具有________的品质,从原文中“________”这一句可以看出。

5)从汲黯治理东海的事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选文语句简要说一说。

【答案】 1)派遣;于是、就

2C

3)拿着使者的凭证征发河南郡粮仓的粟米来救灾。

4)不畏强权,按理处事;臣谨以便宜

5)汲黯治理东海责大指而已,不苛小。,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它。然后东海大治。由此启示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为: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使:派;句意为:于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乃:于是,就。

⑵C项有误,句意为: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节奏划分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故选C

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有:节,符节;粟,粮食;以,用来;赈,赈济;句子翻译为:我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

《周亚夫军细柳》通过汉文帝巡营、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大将风度。这篇文章中汲黯也表现出了忠于职守,治理有方的一面,体现在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一句上。

文中写汲黯治理东海,之所以大治,是因为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即: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付自己挑选的得力郡丞和书吏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围绕着如何用人去谈启示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 派遣 于是、就

⑵C

拿着使者的凭证征发河南郡粮仓的粟米来救灾。

⑷① 不畏强权,按理处事 臣谨以便宜

汲黯治理东海责大指而已,不苛小。,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它。然后东海大治。由此启示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答题时应注意,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景帝死后,太子继位,任命他做谒者之官。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攻战,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他未到达东越,行至吴县便折返而归,禀报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他回来报告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皇上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调任为荥阳县令。汲黯认为当县令耻辱,便称病辞官还乡。皇上闻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由于屡次向皇上直言谏诤,他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他体弱多病,经常躺在卧室内休息不出门。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关中书院学程(节选)

(清)李颙

    每晚初更,灯下阅《资治通鉴钢目》。阅讫 仍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苟一念稍差,一言一行之稍失,即焚香长跽 痛自责罚。如是,日消月汰 久自成德。即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有则便是日新,无则便是虚度。昔有一士自课,每日必力行数善,或是日无善可行,晚即自恸曰:今日又空过了一日。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摘编自《中国历代书院学记》商务印书馆)

【注】①“关中书院学程是由书院主讲李颙制定的,对书院学者每日学习、修身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的准则。讫:终止、完毕。跽:长跪。日消月汰:每天都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课:督促。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此日意念之邪正________

即意念无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3)选文对书院的学者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案】 1)查验,检讨;差错,错误

2)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3)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日行善有几。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默默地检讨今日思想是否端正,故的意思是查验,检讨。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思想没有差错。故的意思是差错、错误。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人:每个人;苟:假如,如果;患:担心。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3 因为作者每晚都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这样做的结果是: 日消月汰,久自成德。即使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如果长久这样做,就不患不及古人也。据此理解概括答题为: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日行善有几。

故答案为:查验,检讨;差错,错误

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日行善有几。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5古诗文阅读

(甲)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小石潭记(选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饮酒》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他做到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

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两层含义:忘世、忘我。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动静结合,写出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全石以为底

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C. 斗折蛇行                                                            D.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问君何能  尔(________        ②      乐(________

亭净植亭  亭(________        ④日光下    澈(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乙)文首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6)(丙)文作者笔下的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答案】 1B

2B

3)如此,这样;以……为乐;耸立的样子;穿透

4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5)移步换景。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现在: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解析】【分析】(1B少了第三层含义,忘言。

2)例句是倒装句,B项相同。A项是判断句;C项是省略句;D项是被动句。

3)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澈:穿透。词类活用词,乐:以……为乐。

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染:沾染(污秽)。濯:用清水洗,这里指洗涤。

5)第一段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故答案为:⑴B⑵B

如此,这样;以……为乐;耸立的样子;穿透;

⑷①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移步换景。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⑹①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现在: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要学习一些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注意翻译信达雅的原则。内容理解方面可与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相联系。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君子的品质其实也就是莲的品质,从文中概括出莲的品质即可。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 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 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大梁:今河南开封。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飞龙:指皇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有名马           虽:即使                                B. 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喂

C. 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D. 鸣之而不能其意     通:通晓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3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联系《马说》,结合语段【乙】,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答案】 1C

2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解析】【分析】(1ABD正确;C.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它。策:鞭打。故选:C

2重点词:食:饲养;其:之千里马;翻译: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重点词:许:答应;及:及时; :就。翻译: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情感的能力。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结合整个句子及前面一句其真无马邪,可以知道,不是没有千里马,是没有人认识千里马,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联系韩愈的《马说》分析作答即可,选文中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使其成为名马。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没做到这点。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沈宣词曾经担任丽水令,自称家住大梁时,马厩里经常有几十匹骏马,但自己还常常觉得不满足。咸通六年,有位宾客有马想卖掉,马身洁白且马鬃类似来红色,(沈童词认为这马)非常奇异,出价五十万,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某一天,沈宣词拜见王公遂,询问从前那匹马。王公遂说:我竟然不曾骑过。于是牵出马,马到了(他们面前),举头斜视,毫不驯服,几乎不能跨上去(骑乘),王公遂生气地推打马,马又倒在地上,揣测这匹马终究不可以圈养。第二天,(王公遂)让几个儿子骑乘,也是这样;几个仆人骑乘,也是如此。于是(王公遂)要求按照沈宣词先前给的价格卖给沈宣词。沈宣词得到了马,又像先前那样。恰逢魏帅李公蔚收购向皇帝进贡的马,前前后后送来的都不合适。李公蔚来看这匹马,看了一次就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被养在皇家,皇帝特别宠爱它,(这匹马)成了当时最有名的马。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叔向贺贫》)

【乙】

    昔者有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节选自汉·刘向《新序·节士》)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戎狄怀          怀:归服

B. 假贷贿          居:储积

C. 于楚          亡:死亡

D. 鱼于郑相者    馈:赠送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B.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C.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D.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叔向认为贫不可怕反倒值得祝贺。当韩宣子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时,他却表示祝贺。

B. 叔向认为贫而修德可以避免灾难。栾武子虽然不富有,但他宣传德行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使他免于灾难。

C. 叔向认为恩德和恶行会影响子孙。桓子放纵,但因栾武子的恩德而得善终,怀子修德却因桓子骄奢获罪。

D. 叔向认为重要的是德行而非财富。卻昭子虽然势力强大、深受宠幸,但不修德行,最后身死、宗灭。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答案】 1C

2D

3A

4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解析】【分析】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 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 情况。 C项有误,亡:逃亡。

断句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 句子割裂开。句意为: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 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所以其停顿为:起也将亡/ 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故选D

⑶ A项有误,韩宣子因为贫穷而忧愁,因为自己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 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而忧愁。韩宣子没有因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

⑷①若:如果。建:建立。患:忧愁,忧虑。句意是: 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受:接受。禄:俸禄。无以:没有办法。句意是: 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故答案为:⑴C⑵D⑶A

⑷ ①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参考译文】

【甲】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 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 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 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 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 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 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 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 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 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 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乙文】有人送鱼给郑国的宰相,他不接受有人问:你平时爱好吃鱼,为什么不 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 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8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善学者,师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道:引导。强:劝勉。庸:功劳,说:通,解脱。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君子之教喻也________

而功倍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答案】 1)所以;闲适,轻松

2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3)先以善学者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因此,所以。,闲适,轻松。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既:已经;之所由:之所以……的方法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道: 引导 ;和:和谐,融洽;强: 劝勉 ;开: 启发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这句话把善学者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句话把善问者不善问者进行对比,并且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因此教与学相互促进。

故答案为:所以;闲适,轻松

⑵ ①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先以善学者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⑷ “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

【译文】

        君子知道了教育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了教育之所以失败的道理,这以后就可以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了。所以,称职的老师在施行教育的时候,是善于告诉学生并且让学生明白的。第一是只注重引导,而不是强行牵拉着学生走,去强迫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二是督促勉励学生,但是不要过于严厉,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使他们丧失自己;第三是适当给学生以点拨,但是不要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如果只作引导,而并不去逼迫学生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就能够亲和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学习过程愉悦和谐起来;教师如果严格要求学生,而并不去强制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那么,就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志趣都能充分发展;教师如果只加以点拨提示,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而并不是答案直接交给学生,使得学生学习被动,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了。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热情上进,个性创新,独立研学,那么,就可以算作是称职的教师了。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轻松,毫不费力,学生却学习得很好,并且跟老师一样轻松,还能对老师教学有方非常钦佩。对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费力,非常劳累,学生却学得不好,并且跟老师一样劳累,还会对老师严厉的督责心生埋怨。善于提问的老师,向学生提问好像用斧头劈砍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劈砍的地方砍起,最后才去劈砍木材的关节、根部;等到这样做的次数多了,难于劈砍的关节、根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劈砍开了。不善于提问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对待问题的解答,就好比和尚撞钟一样。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小,轻轻的敲,钟的响声就小;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大,重重的敲,钟的响声就大;无论轻重,老师都要在从容把钟敲打完了后,还要优游不迫的等待钟声慢慢消失。而不善回答问题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这两点讲的都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此则岳阳楼之大________

则有去怀乡________

至若春和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虽名为,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 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 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 1)景观;国都;日光

2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3C

【解析】【分析】(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是一词多义:景观;观看;观察。则有去国怀乡: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是一词多义:国都;国家。至若春和景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是一词多义:日光;太阳;大;风景;景象。

2注意:政,政治。通,通畅。和,和乐。具,通俱,都。兴,兴办起来。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与,和。归,归依,一道。

3C项,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景观;国都;日光

⑵ ①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⑶C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

    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 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涓人:国君的近侍。安事:何用。捐:花费。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

真无马邪            其:________

古之君人          闻:________

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A. 潭西南                 B. 中峨冠多髯者                 C. 鸣之不能通其意                 D. 时习之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案】 1)鞭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2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3C

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策:鞭打,动词。其:难道,表示推测。

2)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枥:马棚、马厩。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且:尚且。况:何况。(3A项,表修饰。B项,表并列。C项,与例句都是表示转折。D项,表并列。故选C

4)【甲】文因为世上没有伯乐,统治者不赏识、任用千里马,导致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所以最终不以千里称也;【乙】文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得以脱颖而出,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意义,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⑴① 鞭打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听说

⑵ 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⑶ C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千里马的命运,然后再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传(节选)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极言:非常激进的进言。奉亲:侍奉母亲。不报:不予答复。徙:贬官。天戒:天示惩戒。侈土木:大兴土木。蠲除:清除,减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斯人________

通判河中府________

材木陕西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B.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C.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D.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4)【甲】文中的古仁人之心有什么内涵?【乙】文中范仲淹忧其君忧其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

2C

3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4)内涵: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忧其君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忧其民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是古今异义词,属于词类活用。

2)这句话的大意是:现在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应该顺应天意。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南面: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面;朝:朝拜;法:效法。故这两句可以翻译为: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4)【甲】结合语境分析,古仁人和迁客骚人不一样,迁客骚人 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他们 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范仲淹对此非常忧愁,因为天子这样做是不合礼法的。这是忧其君的原因。当时正好朝廷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范仲淹认为这样做是劳民伤财,应该停止。这是忧其民的原因。

故答案为: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

⑵ C

⑶ ①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内涵: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忧其君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忧其民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含义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等。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当时正好朝廷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范仲淹又上书:昭应、寿宁年间的事情历历在目,前事不远后事之戒。现在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应该顺应天意,让人民休息。目前应当停止修建寺庙景观,较少木材购买量,以解决财政赤字。又上书:现在降除官员多取决于太后的亲近与否,这样的行政不是太平盛世的方法。虽然朝廷没能听从范仲淹的意见,但是宋仁宗深切以为范仲淹是忠臣。

12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日更定矣________

雾凇沆砀________

下船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答案】 1)共同,一起;这;白汽弥漫的样子;等到

2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湖中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

3)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4)横批:闲痴

理由: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相与”“都是古今异义词,这里分别是共同、一起”“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但:只是;耳:罢了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② 焉:哪里;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湖中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

3)此题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及写作手法等某一方面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从描写角度赏析,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4)结合这两篇表达的感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湖心亭看雪》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两文中 “”“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共同,一起 ;这; 白汽弥漫的样子 ;等到

⑵ ①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湖中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横批:闲痴

理由: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横批的能力,对联的横批要与对联的内容相关,但用词又不能重复,要把对联的要旨用精炼的语言表现出来。此题要在理解两文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题眼组合成横批即可。

13文言文阅读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夕阴,气象万千:________

此则岳阳楼之大也:________

然则北通巫峡:________

佳未而繁阴:________

山间之四也: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4[]写登楼所见,[]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答案】 1)日光;景象;如此……那么;茂盛;季节

2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早上)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晚上)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

[]而乐亦无穷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4①[]是写水景,[]是写山景;②[]写了朝暮之景,[]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③[]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解析】【分析】(1句意为: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晖,日光。句意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观,景象。句意为: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句意为: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句意为:这就是山里的四季。时,季节。

2重点词语:览,观赏。得无,怎能没有。异,不同。重点词语:开,消散、散开。归,聚拢。暝,昏暗。

3)甲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是作者看到洞庭湖的景象后的感受。乙文中的而乐亦无穷也是作者看到山间早晚和四时景色后的感受。

4)翻译文本后可知,甲文主要写的洞庭湖的水景,其中有早上的景色,也有晚上的景色。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乙文主要写的是山中景色,写了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突出表现了山景的秀美。据此分析可作答。

故答案为:日光;景象;如此……那么;茂盛;季节

⑵ 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早上)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晚上)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⑶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

[]而乐亦无穷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⑷ ①[]是写水景,[]是写山景;②[]写了朝暮之景,[]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③[]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点评】解释文言词语时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的语段、语句,归纳出相关的要点,进行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乙】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 发书笥 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注释)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当涂:地名。书笥:书箱。迨、过:苏找的儿子苏迨与苏过。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之铿然(________

而用之(________

其匣虽不________

不可也(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所居纱毂行宅隙地中/万钟我何加焉             B. 群儿凿地为戏/我孰城北徐公美

C. 为铭日/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 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4)选文围绕天石砚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其中的两件。

【答案】 1)敲击;视为珍宝;精致;交换

2B

3)这是一方天然的砚石,具有砚台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4)示例: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敲击;,动词,视为珍宝; 精致;,交换。

2A.“解释为:在/对于;B. “解释为:和;C. “解释为:并且/况且;D. “解释为:却是/于是;故选B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这;,天然的;,形状。

4)结合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概括得出: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结合“‘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概括得出: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结合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概括得出:把天石砚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

故答案为:敲击;视为珍宝;精致;交换

⑵B

这是一方天然的砚石,具有砚台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示例: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意,结合句意进行分析,注意平时对常用虚词的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准确的概括。

【附参考译文】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毳衣炉火________

湖中焉得有此人________

三大而别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事、景、情有机结合,令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呼之欲出。

B. 作者以舟子喃喃之语收束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对此迷人雪境,情人不止一个。这是一种很妙的正面描写。

C.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勾勒了一幅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

D. 这篇小品文叙事生动传神,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都能体现湖中奇遇双方的喜悦。

【答案】 1)裹、围;还;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2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湖上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B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更:还。白: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2)注意关键词:俱:都。绝:消失。惟:只有。痕:痕迹。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而已:罢了。

3B项,正面描写错误,这是侧面烘托。故选B

故答案为:裹、围;还;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⑵ ①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湖上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⑶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句意,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词义。注意文言词语的一些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注意平时对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做到信、达、雅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1475690ac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b.html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