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之论点练习题(带答案)

发布时间:2020-01-23 13:30: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议论文阅读之论点练习题

(一)学知识与学做人

1)当今社会,知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也被越“炒”越高。“学知识”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学做人”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似乎它是件无足轻重的事。其实不然。“学知识”与“学做人”是紧密相联的,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2)首先,“学做人”是“学知道”的前提与基础。当你还是一个幼童的时候,你已经从父母的潜移默化或幼儿园老师的启蒙中开始学做人了。上了小学,在各种课本中,你会发现一本《思想品德》课本,这正是在为你今后的道路做铺垫,让你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

3)其次,“学知识”是“学做人”的进一步发展。当你知道要尊敬老师,要诚实……之后,你会感到不满足,这时知识填补了这个空白。你便开始了“学知识的漫长历程。这个使你充实,令你更加聪明。但你应该知道,光有知识,不会做人,是无法立足于当今社会的。

4)由此,可以引出第三点“学做人”与“学知识”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学做人”的同时需要“学知识”,在“学知识”中也别忘了“学做人”,光会做人,没有知识不是“完人”;而光有知识 ,不会做人,同样也不是“完人”。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看看我们的同龄人,不少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阶段的问题还不是很多,但将来碰壁之时是不会少的。反之你将受益匪浅。“学知识”和“学做人”就如同你的左右臂膀,断了哪个都是残废。

5)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你既重视“左臂”也重视“右臂”。好好地保护这左右“臂膀”吧,它们会伴随着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地走下去。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2、文章第(1)段“其实不然”的作用是

答案:

1.学知识与学做人是紧密相联的,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2.表示转折,引出中心论点。

(二)说“巧”

1文章有“精巧的构思”,工作有“巧妙的安排”,就是学生学习也要有一个巧劲,巧学生就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然而,巧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勤学苦练得来的。

(2)古今中外著名的能工巧匠,有许多当初并不怎么“巧”,而是后来下了许多“笨拙”的功夫,才逐渐聪明起来的。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古代有个木匠叫鲁班,刚学艺时边斧子都拿不好,可为了练好基本功,他硬是在一株巨大的圆木上凿出五百个圆孔,五百个方孔,五百个三角孔,正是在他自己的苦练下,成为一代木匠祖师。我国当今梅派艺术创始人梅兰芳在回忆自己的舞台生涯时说:“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他八岁从师学艺,几句老腔,学了多时还不能上口。教师嫌他太笨,然而他不灰心,几十年如一日,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勤学苦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艺术技巧终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可算得上人类美术史上罕见的“巧匠”了,可是他高超的绘画“技巧”的获得,实在是经过长年累月地画圆圈-一个模样的鸡蛋。

(3)还是俗话说得对:“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乡花针”。这里,“功夫”就是“苦练”。如果想练就一双灵巧的手,却不肯下“笨拙”的功夫,希图偷懒取巧,那只能弄拙罢了。

1.文中“笨拙的功夫”是指

2.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1.勤学苦练 3.巧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勤学苦练得来的。用连词“然而”转折,引出中心论点。

(三)让幸福长留人间

(1)又是一年新春到,贴“福”字、挂灯笼,无论到银行存取、商场购物,还是去菜市米店或集贸大棚,常能幸运地得到一副春联,得到几个“福”字,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喜上眉梢、福星高照……处处洋溢送福、纳福、祝福的喜庆景象。

(2)中国人喜欢“福”字,尤其是到了春节,“福”字便洋洋洒洒、铺天盖地。去塞北的蔚县看看剪纸,去冀中平原看看藁城的灯笼,或者去延安窑洞看看一家一户的窗花,琳琅满目的传统文化表达出人们祈福、盼福的美好心愿。

(3)福是什么?《尚书・洪范》有云:“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而当代爱尔兰著名学者巴克莱则认为,幸福的生活有三层要义: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4)人们对福的理解各不相同,幸福的标准也就因人而宜。有人将锦衣玉食、香车宝马、高官显位视为幸福;也有人将粗茶淡饭、家庭和睦、平平安安视为幸福。其实,幸福的标准由人的欲望决定,欲望越高,离幸福越远,知足常乐就会知道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农家有一句俗语叫做“猪往前拱,鸡向后刨”,农民用它寓意求生存过日子的门路有千条万条,也表明他们所推崇的幸福之路是劳动和创造,靠劳动换取的福是心安理得的福,堂堂正正的福;不劳而获的福,是靠不住的福,是海市蜃楼。

(5)幸福是一种感觉,有人认为平凡而一般的事,在另外一些人那里就是天大的福:亲人的关爱、友人的情谊、宽容的胸怀、独立的人格、自由的发展、美好的心灵、健康的体魄,看似平常,却是真切而又珍贵。被人信任是幸福,拥有希望是幸福,扫去功名利禄后的淡定是福,争脱浮躁纷扰的沉稳是福,而能够坦然应对每一天的阴晴圆缺,勇于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更是福。

(6)有一首歌唱得好:幸福它不在柳荫下,它不在睡梦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劳动的汗水里,它在为儿女日夜不停的操劳中,它在为生计冬夏春秋的奔波里。享受是福,但在真实且并不完美的生活中努力创造,却是获得真正幸福的根本途径。当前社会上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对此也不必太多的抱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幸福,告别土坯房住上砖瓦屋是不是幸福?能获得资助送儿女上大学是不是幸福?单位领导和同事百忙中登门拜访算不算幸福?幸福的内含其实就这么简单,身边的一缕清风,窗外的一弯明月,路旁的一段牧歌,只要我们收拾好心境,珍惜幸福,把握幸福,品味幸福,幸福就一定能长留人间。

1、 本文的中心论点什么?

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2、在文中的什么位置。

(四)

1“您为父母洗过脚吗?”面对这样的提问,恐怕( )的人会或羞愧、或茫然、或不经意地回答:没有。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母亲都为自己的儿女洗过无数次脚,而做儿女的却很少想到为母亲洗一洗脚。

3为了使长大成人的儿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日本一家公司招聘员工时提出独特的要求:应聘青年须为母亲洗一次脚。一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青年面对老板的提问羞愧万分,当晚回家后执意要为母亲洗一次脚。当他为母亲洗脚时才发现,母亲的双脚像木头一样僵硬。回想着母亲的万般艰辛和无限关爱,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双脚潸然泪下。第二天,这个青年深有体会地对老板说:“现在我才知道一个母亲为她的儿女付出的实在太多。您使我懂得了在学校无法学到的道理。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也不让她受苦了。”于是,这位为母亲洗了一次脚并有所感悟的青年被招聘录用。

4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起,(a,b,c),做母亲的实在付出甚多,且从不要求回报,这正是母爱的伟大之处。为了报答情深似海的母爱,愿我们做儿女的都能为母亲洗一次脚。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在第一段的括号里应填入( )。

A个别 B一些 C相当数量 D所有

2.在文章最后一段的三个空里,依次填入正确的是a b c )。

1)从冷暖到饥饿 2)从成家到立业 3)从学步到学语

3.本文的论点是

答案:

1.C 2.(1)(3)(2) 5.文章的最后 一句话。

()善待挫折

 (1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2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3“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4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5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第2段是一个设问句,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1分)

2、第5段中,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的“绊脚石”、“垫脚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1引出下文,提醒读者注意。

2前进路上的障碍;前进的基础。

3要自觉的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做生活的强者。

 

(六)厚道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③“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④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⑤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⑥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

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⑦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入远离厚道。

 ⑧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⑨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⑩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11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论点。(2)

                                                                      

做人要厚道。

(七)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 。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泉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断然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 “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扬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2.请用横线在文中分别画出③④⑤段的分论点。

(八)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①很多人都知道要有所作为就应该“心系一处”的道理,但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心系一处”的人并不多。“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 40 岁时就获得了诺 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我从来不参与。”事实的确如此,几十年来他始终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人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家苏童一直以来潜心创作,心无旁骛。作品《妻妾成群》被改 编成电影后,他名声大噪,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以前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成功后依然做到了“心系一处”。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 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能让你学会坚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带给你再创辉煌的动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以丁肇中先生为例证明了什么道理?

3、第③段论述是观点是什么?

4、第④段论述是观点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1e4ea4908a1284ac85043c4.html

《议论文阅读之论点练习题(带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