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发布时间:2015-08-01 19:32: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一、增强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全球背景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人类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人类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一面,过度地开发资源,导致全球环境恶化,从而促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模式和生产、消费方式,形成深刻的观念变革,由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转变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这一观念的转变过程伴随着世界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和环境教育的普及,生态意识教育很快被世界各国提上了国民教育的议事日程。

  其实,生态的涵义始终是指人与自然环境交往互动的状态。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我国的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呈现良好的趋势。党和政府一贯重视生态环保工作,早在1972年,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他在会上重申了中国政府始终重视治理和保护环境的一贯立场,以后又多次批示和讲话,要求社会各个方面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周恩来总理的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都无法落实,使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遇到干扰,无法顺利推进,相反,全国各地导致环境恶化的事件却频频发生。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面规划环境保护工作才真正启动,而且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在全国普通中学和小学增加环境保护知识的教学内容,后又相继在上海等地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试点工作。其中,除了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有关课程外,还编写了乡土教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第一次在基础教育的教学大纲中提出开展环境教育,要求在普通高中开设环境保护选修课,加强对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教育。进入新世纪,2001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将环境意识培养作为现代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将环境意识作为21世纪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于是,从2004年开始的全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已正式吸纳环境教育,并且将具有环境意识作为体现时代要求的培养目标。由此可见,环境意识是青少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生态环保教育不仅能够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而且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生态文明水平的提高。

  尽管环境教育已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多年,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普及全社会环境保护知识、促进青少年绿色教育行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环保教育体系缺失、内容不完整,没有把环保教育作为基础知识的内容渗透到教育体系中,导致教育效果不显著。即使在零星的环保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环境知识的传授,但往往只停留在环保的宣传层面上,没有对青少年加强环境价值观教育和环保能力的培养,致使部分青少年参与环保建设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有的青少年认为,保护生态、治理污染是政府部门的事,生态环保教育与自己关系不大;也有部分青少年虽然对环保充满热情,但由于缺乏技能和方法,他们参与环保活动也只能停留在概念化、表面化水平;更有少数学生在学校声言是环保小卫士,出了校门却乱扔纸屑,这种言行不一致的表现也屡见不鲜。因而,当前加强中小学生的生态环保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生态意识反映了尊重、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理念,它是基于青少年对生态知识的掌握,又积极地反作用于自身的行为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就是使其从思维方式上思考生态问题,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节能的良好行为习惯,使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获得全面提升。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思维的养成在于教育,中小学开展生态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生态思维,以生态价值观作为抉择行为的唯一标准。

  中小学生态意识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凸显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两个维度,围绕绿色意识、节能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树立科学自然观、健康生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科学自然观是指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道家倡导  “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伦理观、老子主张人与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源、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说天人是合一的。这种科学的生态思维方式要求教师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的时候,引导学生不仅把大自然看作是对人类有用的资源,具有“工具价值”,而且把大自然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具有与人和谐相处、同存共荣的“内在价值”,从而使学生学会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以实际行动促使人与自然保持良性的交往互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健康生活观是指与人的衣、食、住、行紧密联系的消费观,要求人们在选择生活方式时做到基本消费适量、舒适消费适度,不把个人的身心愉悦建立在消费膨胀的感官刺激上,反对奢侈享受和铺张浪费的消费行为。去年夏季高温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倡“夏季穿衬衫开会”,这就是提倡节俭、朴素与文明,这样不但节约空调能源,而且使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方便。为此,学校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引导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视再生资源利用,从选择生活方式做起,树立适度消费观。 

  可持续发展观,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解读,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内涵包含两个核心内容,一是满足人类发展需要;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开展生态意识教育时,首要任务是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节约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共建可持续发展校园,共享可持续发展校园的成果。

  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意识教育,中小学是主阵地,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学校要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可以组织家庭课堂或进行家访,对家长进行生态环保教育,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努力,增强生态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和提高整个社会生态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着眼于人的素质发展,强调人的行为自觉和自律,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处共荣。

  中小学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不止于课堂上的生态知识教育,更重在对学生生态行为的引导。所以,生态文明教育要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同时,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告诉我们,生态文明行为必须从小培养,否则必定是积习难改。

  良好生态文明习惯的形成,与青少年成长的阅历、参与的实践和直接体验分不开。学校开展生态体验主题教育活动,教师通过调研访谈、个别谈心,聚焦班级学生成长中忽视的生态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生态体验教育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没有预防的心态之下感受生态直接体验,醒悟自己的行为后果,从而在深刻反思中提升个人的生命价值。如在上海市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温馨教室”活动,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创作班歌、班训、班徽,制作富有特色的班级网页,建设班级文化,为学生提供“绿色家园”、“生态班级”,让学生在自己亲手装点的教室中学习生活,感受班集体的温暖,这种班级文化氛围必然能够融洽师生关系,呈现和谐、友好、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使学生享受更多的原生态的温馨与愉悦。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态文明习惯,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绿色文明活动,引导学生接近自然、重新认识自然,培养对大自然与生态环境的认同与热爱的情感。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当奈尔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中认为,如果人们对自然有着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产生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判断被实践佐证,1998年启动和实施的“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经过七年努力,已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通过学科渗透、综合实践、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受益学生达数百万人次,并在北京、上海、云南等地建立了野外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如上海“绿色小尖兵”在新年前夕向全市中小学发出“绿色倡议”,提出两项具体要求:一是保护森林和水资源,开展“减卡救树”活动,因为每制造4000张贺年卡就要消耗一棵大树,而且造纸过程中排出的废水还会破坏水资源,污染农田。这一创造性的建议使中小学生理性地对待贺卡的使用,减少了木材资源的浪费。二是积极动员家长,坚决抵制食用蛇、青蛙等有益动物,保护生态的多样化和自然生态的平衡。由子这些建设绿色家园活动的倡议具有开创性和可行性,得到了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的积极响应。

  利用节假日开展“与绿色同行”活动,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教育效果。今年第一次实行清明放假,不少青少年跟随家长一起去春游、踏青、吃农家饭、赏原野春景、植树,使青少年感受到大自然的春色,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绿色乐趣。可是,如今有些中小学为了避免学生意外伤害发生,取消春游活动,使学生失去丰富的绿色人文内涵的滋养,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生态文明行为要从小事做起,使青少年深切感受到“生态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脚下,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能时时处处参与生态环保活动。如格致中学学生倡议自带水杯上学,这样就可以尽量少用瓶装纯净水,以节约能源消耗和缓解水资源短缺。又如从本学期起,上海中小学实行免费书本供应,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和教育学生爱惜书本,循环利用教材,减少资源浪费。可见,生态环保教育要注重事物、事实教育,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引导青少年在植树护林、爱鸟、垃圾分类、限制使用塑料袋等实际行动中真正培养起维护自然生态的意识,从而建设美好家园。

 

  三、创建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即绿色学校。国外教育行政部门以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标准来评定学校教育教学上的各项工作,这些评定要求既包括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师资培养、学校管理,也包括学校计划实行、远景规划以及计划实施、评估等各项环节,这是学校优化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欧洲在学校之间设置有动态的“绿色学校奖”,每两年更新一次评奖标准,以此推动绿色学校建设。我国绿色学校建设是在 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提出这一目标的。每四年评奖一次,现已有上万所学校被命名为“绿色学校”。其实,所谓绿色学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建设是一种状态、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结果。因此,生态校园强调环境管理,在创建良好生态校园的过程中,要充分调查本校环境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认清校园存在的环境问题,寻找有利的切入点,整合生态和非生态的教育资源,以利于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家庭和社会不相和谐的突出问题,切实推进生态校园建设。

  1.提高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

  中小学开展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首先要有较好的生态文化素养。其中,教师的生态道德、生态法律修养是基础,生态学识是重要条件,生态教育能力是关键。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以良好的生态人格和文明修养影响和教育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生态价值观的逐步形成,进而影响未来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改革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

  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既有生态文明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更要开设研究型的环保课程,培养学生对生态环保的学习兴趣,使绿色教育进课堂,进而将绿色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意识。而且生态文明教育要注重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传播生态环保知识,科学探索生态文明的创新价值,使生态文明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灵,达到入耳、入脑。

  3.积极支持生态环保社团发展

  生态文明教育要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环保型社团是建设生态校园的重要路径。每年3月9日,全国开展“保护母亲河日”活动,倡导青少年珍爱生命之水、共建生态文明。如上海市闵行区的“节水行动”,就是组织中小学社团和志愿者在当地的吴公园内打捞该段黄浦江上的垃圾,参与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学社团还参加上海“保护母亲河绿色工程”领导小组主办的保护水环境的创意实践大赛,以诗歌、小品、情景剧、PIT教程等形式,通过街道、周边社区和中小学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建立了青少年生态社团注册备案制度,设置总额1000万元的青少年生态社团的资助基金,用来支持青少年生态环保类社团活动。上海市向明中学的学生在泰国国际发明展上夺取四项与环保节能相关的科技作品金奖,被国外专家评为“创意新颖、想法独特、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这是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团队精神所取得的环保创造发明的优秀成果。

  4.营造节能环保的绿色氛围

  中小学的重要任务是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有远大志向、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许多中小学依靠“环保小卫士”,检查校园水电、纸张、粮食以及学习生活用品等资源使用情况,并把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在案,及时向学校报告,以便学校领导及时采取措施,制止资源浪费现象,也有学校设立班级节约监督员,其主要职责是:发现同学有浪费资源现象时,及时劝阻;对有浪费倾向性的苗子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并组织开展节约心得交流活动。一些学校在班级黑板报和壁报上,表彰班上同学的好人好事,还有的学校把青少年的节约行为记录在成长手册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这一系列做法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了绿色成长环境。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节约和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进行下去,使我们祖国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要使一代一代人能持之以恒,中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了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基础,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就有了保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20e2bc32e3f5727a5e962c2.html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