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9-10-30 00:44: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报告》

国际教育学院

专业班级 人力资源管理1105

小组成员

河南工业大学思政学院原理教研室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1.调查的起因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在今天全球化的环境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明天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成长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大学生整体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因此,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是必须的。通过调查他们某一方面的行为取向,可以直接反映他们的价值观,通过结果的分析,可以引起大学生以及社会的思考与重视。这样,好的价值观会得以传播与弘扬,社会风尚会得以进步。

2.调查的时间:

2013521日至2013531

3.调查的地点:

校园,操场,学生宿舍

4.调查的对象:

当代大学生

5.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

6.调查本身的情况说明:

调查的时间跨度不够长,调查范围不够广泛,有局限性;调查的人数不够庞大,调查对象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思想有一定的相互影响性。但是通过问卷结果还是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的,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二、调查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碰撞,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正处于时代发展的前沿:一方面接受着传统价值观念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经受外来的各种新观点、新思想的影响,强烈的冲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也将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当今社会变化和文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及价值取向的影响,20135月我们对郑州市河南工业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自编价值观一部分构成。;问卷涉及目前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对大学生结婚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道德价值等问题,为我们开展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三、调查问卷分析:

(1) 此次调查被调查者共有19人其中男生女生各占9人。

(2) 关于“建议勇为反遭殴打”问题看法,其中懂得求助公安机关的有7,说明大家法律意识很高;另外有6人支持见义勇为的行为但觉得自己做不到,说明思想有些消极,缺乏社会责任感;再次奋不顾身和当做没看见的各3,说明部分学生正义感十足,但缺乏救人的技巧,还有部分的人,极度冷漠自私。

(3) 关于“行走西藏等地的心灵体验”看法,其中赞成并自己也需要此方法解压的有12,说明大家愿意走出去体验生活,具备自我解压的能力;另外各有3,说明部分学生能自我调节,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很矫情,不适合自己,最后只有1名学生认为无所谓不需要,说明其价值观有问题。

(4) 关于“相亲节目”的看法,其中有13人不赞成,认为太过虚华,说明这部分人有自己的原则,对爱情的定义很了解;另外有4人认为社会发展的趋势,说明被动接受,容易迷失自己;再次有2人认为爱情只是游戏而已, 不能当真,说明价值观有问题,把爱情当游戏;最后只有一人接受父母的安排,说明比较保守传统,缺乏主见。

(5) 关于“做家务离婚”的看法,其中15人认为家务需双方共同承担,说明男尊女卑的思想淡化,具有先进性;两外各有1,其学生认为做家务是女人的天职,说明个人有些大男子主义,还有1名认为对方爱自己就要为自己付出,说明其只想索取,不懂得感恩;最后2名认为为时尚早,没考虑过。

(6) 关于“为情自杀”问题的看法,其中有7名学生认为此举动太傻了,认为不能因为爱情伤害自己,说明还是比较理智的,还有2名学生认为要理智对待爱情说明这部分同学懂得爱;最后有3名学生认为情之所至,难以自拔,说明爱情观有些问题,比较痴迷。

(7) 关于“毕业分手”问题的看法,其中有8人认为真正的爱情要为彼此坚持和牺牲,说明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白爱情的真谛;另外有6人认为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不能因为爱情耽误了前途,说明将爱情功利化,价值观出现问题;还有5名学生把分手原因归结于社会大环境,自己是改变不了的,这类同学过分的强调外在因素,而忽略了人还有主观能动性。

(8) 关于“做好事有风险”观点的看法,其中有18人认为帮人时同时要能证明自己清白,以免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说明大家防范意识比较高;另外只有1名学生认为默默离开,说明此学生缺乏公德心。

(9) 关于“学识问题与社会责任感不想称”问题的看法,其中有10人政府应该加大教育体制改革,说明学生认为体制有问题;另外有5名学生认为这是学校功利化的后果;最后有4名学生认为应加强宣传,规范行为。

10)关于“大学生未婚同居”问题的看法,其中有9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说明比较理智,遵守道德;另外有3人认为社会发展的趋势,能接受,还有3人认为无所谓,只有一人认为同居可以了解彼此。

11)关于“大学生在校结婚”的看法,其中有14人认为太早结婚没好处;另外4人认为只要家长同意,可以在学校结婚;最后只有1人认为在学校就该好好读书。说明学生普遍较理智,不推崇早婚早育。

(13)关于“用网络给室友找对象”看法,其中有11人相信爱情需要缘分,不需要这种行为;另外7人认为是游戏,但不能认真,最后只有1人认为这是宿舍和谐的体现。

14)关于“同性恋结婚”问题看法,其中10人认为可以接受,体现了较为开放的胸襟;另外有8名学生认为既很保守接受不了,只有一名学生坚决反对。

四、调查结果总结: 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主流是好的,只是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或缺憾,需要加以有效的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当务之急。

五、价值观取向成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特点与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大环境的冲击,也有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的困惑与焦虑,同时不乏教育及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国际因素

  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科技的竞争,更带来了文化的竞争。全球化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国家、地域的界限和阻隔,各国的文化交流必然进一步扩展,文化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空前加强,最终形成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形成复杂、矛盾的文化发展态势。

  大学生由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同时又面对远比父辈们更为复杂的国际和国内新变化及巨大的社会压力,内心交织着困惑重重的价值冲突,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价值观念上民族国家认同感弱化的趋势,对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代表的主导价值观念的疏离和不认同,政治立场消解、政治意识淡漠,表现出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国内因素

  中国社会也正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东方的价值观与从西方传入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与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新的价值观相互交融和激荡是这个时期表现出的独特精神面貌。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群体,其价值观念的形成直接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主体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理想信念和政治选择等,形成了多元的社会格局,导致了价值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舍有了更多的参照系,从而在多元价值导向的选择中形成了复杂、多元的价值取向。其次,从政治方面来看,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种种干扰,面对目前出现的某些官员的腐败、愈演愈烈的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的重创带来的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产生了困惑和动摇,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前途感到迷茫,甚至丧失信心。

  () 教育因素

  中国传统教育一向重视加强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理论层面还是在教育实践层面,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都已成为教育的中心任务,教育的中心内容也被仅仅定格于“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的过程也成为一种简单的知识积累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多年来,中国教育历经改革,却一直未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樊笼,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做人,造成了社会上只重视学历和技能,学校教育只重视培养学生成才,却忽视培养学生成人。虽然我们的德育教育一直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也只是停留于课堂灌输,而较少课堂以外的实践环节,忽视引导大学生怎样在实践当中将宏伟目标与平凡小事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去做人做事,很少顾及学生对说教内容的真正接受和理解,甚至有个别教师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于大学生,造成大学生对德育课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

  ()家庭因素

  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同样承载着社会的责任。家庭教育关乎着孩子一生的成长,无论是生理的,抑或是心理方面的成长与成熟无不打上了家庭的烙印。我国学者寇彧研究发现,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状况与家庭因素,尤其与父母的养育风格、个体认同的影响密切相关。

家庭养育风格的不同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具有不同的交往方式,形成对个体在观念上、情感上的不同影响。[2]当今家庭教育存在三大显著弊病:①溺爱娇宠,造成当今大学生一味索取而不懂回报,贪图享乐而不思进取,自私自利而无责任意识等;②望子成龙,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③包办代替,致使一些 子女上大学后,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相对较差,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意志力等方面相对薄弱,因此无法主动、积极地去适应社会,形成积极的价值体验和价值观念。

  ()个人主观因素

  无论是80后抑或是90后的大学生,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经常受到的关注就是学习成绩,学习是主要的生活,经历的磨难恐怕就是考试,而人生最大的一次考试也就是高考,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的锐气顿消,认为美好的人生就此开始,从不曾想过还要经受什么人生的磨难,他们憧憬着、幻想着,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迷茫和沮丧,如不及时树立人生目标,加强自我修养,一旦面临冲击和选择,他们将措手不及,无所适从。

  无论是从生理还是从心理角度来看,大学阶段仍处在成长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加之缺乏自身道德等方面的修养,其思想观念在社会转型期不断地受到冲击,必然会出现价值观的分化和异化。

六、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方法

   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主流是好的,只是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或缺憾,需要加以有效的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当务之急。

  ()树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在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只有通过主导价值观凝聚社会成员的思想并使之渗透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才能发挥巨大而持久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党中央始终强调要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但我们不能用主导价值观来强行取代大学生个体对自身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自主选择,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并不等于完全消解大学生群体中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差异,而是要通过对各种现行的价值观的批判整合,确立一种为大学生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在多元价值观中作价值量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懂得去确定价值等级次序,优先选择其中价值量最大、最值得选择的那一种,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等级最高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是大学生自我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个人享乐主义思想。 只有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了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才能坚定其社会主义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大学生面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在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上尚幼稚和偏激,不能全面地、发展地、理智地看待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他们时而踌躇满志,充满对理想的向往,时而对个人和社会的前程缺乏信心;他们会因世间的不公而愤懑,也会不思进取享太平,他们思索着、憧憬着、彷徨着。这就更需要我们小心地关心和呵护他们,走进他们内心,去理解他们的选择,甚至能够理解他们错了的选择,德育才会取得真正的效果。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真正去尊重和理解学生。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追求“具体可感”的教育效果。过去的德育工作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传授的内容多是高、大、全的理论和人事,距离学生的实际利益和需要甚远,缺乏感染力,产生不了实效。这就需要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在内容上要不断创新。一是要高屋建瓴,紧密结合人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授课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不断更新和丰富。二是要注重细节。因为任何一个伟人的成就都是平时生活中细微之处留下的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也恰恰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培养途径。如果大学生连最起码的人伦道德都没有,又何谈去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既要突出主导性的价值观内容,又要重视基础文明的重要性,从点滴上见高度,从细微中见伟大。

  再次,形式上要丰富多样。一是实行课内专题讨论,改变过去教师一授到底的形式,将传统的教师授课与学生的专题讨论相结合。二是加强实践环节。可以尝试适当减少德育课的授课时数,增加实践环节。教师把授课的时间用于学生社会实践,然后将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再纳入课堂讨论,如此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势必会引发大学生对人生的不断思考和领悟,使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在方法上采用“情理并重”的教学手段。大学生德育课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但讲好此课需要的不仅是空洞的说教,更需要用“情”字点燃大学生的理想之火。

  ()实施全方位引导的有效机制,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社会引导。个人的价值观念大多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来自他所属的群体,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或在一定文化氛围中积淀而成的,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社会舆论等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社会引导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利用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进行正确的引导。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要让大学生懂得: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各样的能力,如敏捷的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精诚的合作能力、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以及极强的心理素质等,这无疑给大学生全方位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大学生必须在各个方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新,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更要让大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愈是健康、顺利地发展,个人就愈能获得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要手段,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其次,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和管理。社会、政府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不断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督,引导网络舆论,加强网络建设,打造主流媒体,宣扬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摒弃腐朽、低俗的文化信息,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

  2.教师引导。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引导应首先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地长大,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汲取过程,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成长过程,道德修养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好教师的魅力濡染。教师的教学水平、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家庭引导。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纠正重智轻德的教养方式。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望子成龙先要望子成人,许多家长非常关注孩子考重点大学、上名牌学校、出国、考研等,却忽视子女的心理成长,使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虽然大学生离开了家,但心灵的沟通不能因此中断和隔阂,要定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长期的困惑,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体验和价值观念。

  4.内观自省。调查表明,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有的大学生能够积极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价值体系,面对各种诱惑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前进中的各种障碍,有的却走向了极端消极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这说明,一个人究竟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除了社会、家庭各方面加以正确引导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个人去内观自省,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只有通过自己去领悟教育要求、内观自省、自觉实践的内化过程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调查感悟

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做事说话经常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用”、“利”、“值”是一种价值判断,我们赞美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时常说“比金子还珍贵”,我们指责某些人的不道德时,常说真“不值钱”。“金子”、“钱”是一种价值判断。毛泽东同志赞扬张恩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也是价值判断。

因此,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最后,感谢老师的耐心教学,我们一定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国效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2ea93f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d.html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