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海南)(解析版)

发布时间:2020-04-20 09:08: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0年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全真模拟卷02

历史卷(海南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 选择题 4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2.自从秦国商鞅变法后,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则父在而子分居,财产独立就成为习俗,汉代以后一直通行兄弟均分遗产,由此内生为千百年来中国家庭的一种制度文化。该制度文化存在的主要意义是

A.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逐步形成 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解决了传统家庭内部复杂的矛盾 D.促进了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分家现象,这一现象有利于推动古代中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分家现象与男女平等没有关系,排除A项;分家现象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C项不符合题干中主要意义的要求,排除。

3.曹丕继魏王后,颁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延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

A.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 B.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

C.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 D.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

【答案】C

【解析】根据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可知九品中正制下,才能是选官的考量因素,但最终占据上品的还是世族名门,说明兼顾了家世和才能的考量,故选C项;克服诸多弊端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官位的垄断,排除B;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有利于强化中央专制集权,排除D。故选C

4.朱熹向宋孝宗进谏说: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大本者,陛下之心,并提出人主纯胸中之天理,灭胸中之人欲。这表明他主张

A.极力限制君主权力 B.宣扬天理以遏制臣民的欲求

C.践行正君心的理论 D.重建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

【答案】C

【解析】根据大本者,陛下之心” “‘人主纯胸中之天理,灭胸中之人欲’”可知,材料体现了朱熹正君心的思想,故选CA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正君心的思想,与遏制臣民的欲求无关,排除B

5.雍正七年后,清代皇帝颁发上谕统由军机处撰拟。经皇帝同意后,通过两种途径发出:一种是明发上谕,通过内阁公布属于有关国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共知的。另一种是寄信谕旨,只限于少数或个别臣工所应知的机密性谕旨。下列属于寄信谕旨的是

A.高级官员的除授降革 B.晚清戊午科场案的处理结果

C.晚清政府向日本宣战 D.指授兵略,责问刑罚之失当

【答案】D

【解析】明发上谕,通过内阁公布属于有关国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共知的,由此可知,宣战、议和、大赦、高级官员的除授降革、重大案件的处理结果等重大政令都属于明发上谕;“‘寄信谕旨,只限于少数或个别臣工所应知的机密性谕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提高效率、防止泄露机密,由此可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失当等机密性谕旨属于寄信谕旨。故D项符合题意,ABC错误。

6.晚清福州文人郭柏清在《沁泉山馆》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丘恣铲除,百万磳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A.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B.大批农民弃农经商

C.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D.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福州地区种茶现象越来越普遍,大批农民种茶采茶,而不是弃农经商,故答案为B项。种茶采茶主要是为市场销售,说明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大批农民将山田改种茶叶,农民种茶收入肯定有所增加;大批农民将山田该种茶叶,也会带来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71877年,洋务派官员马建忠在欧洲留学期间致书李鸿章,指出:各国吏治异同,或为君主,或为民主,或为君民共主之国,其定法、执法、审法分而任之,不责于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这表明马建忠

A.认同西方政治体制 B.提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D.主张立足国情选择政体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定法,执法、审法分而任之,不责于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可知是对西方政治体制的赞赏,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马建忠提倡改革的问题,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的重点在于固守中国传统的封建君主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出立足国情选择政体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

8.《辛丑条约》规定: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这表明了清政府

A.鼓励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履行境内守土保平安之责任 D.开始按国际惯例开展外交

【答案】B

【解析】材料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体现的是列强要求清政府维护其在华利益,表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要求清政府镇压人民的反抗活动,A选项说法明显错误;C选项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清政府由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

9.下面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官僚资本的大肆垄断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

C.日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严重摧残了中国经济 D.民族企业的发展说明中国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答案】B

【解析】抗战前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不利,导致中国大片领土沦陷,大量民族企业由东部沿海地区迁往西部地区,从图中数据显示的19377月~1943年,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工厂数量增长很快可以看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的状况,不能说明沦陷区日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对中国经济的严重摧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布局,不是经济结构,排除D项。

10.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C.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苏维埃阶段”“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指的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进行完整的论述。故答案为A项。B项,论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题干中苏维埃阶段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是巴黎公社革命,排除;D项,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与苏维埃阶段不符,排除。

111932121日,倾向于政府且颇有实力的报纸《天津大公报》在社论中提出:政府应该开辟和平解决红军之路在不暴动、不割据、不违法扰乱秩序的条件下,撤销禁止异党活动的禁令。这一社论反映了当时

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B.中国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C.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有所调整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1932”“和平解决红军之路”“撤销禁止异党活动的禁令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的加深影响报刊舆论,要求国民政府改变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故选B项;材料反映不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故C项错误;1932年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没有改变,仍是攘外必先安内,故D项错误。故选B

12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1953......周恩来说......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即可选出D项;A项召开于1955年,晚于题目中时间“1953,故排除;B项签订于1950年、C项发生于1949年,均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53,故排除。

13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材料主要表

A.政府改变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 B.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社会生产的积极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完成 D.改革开放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信息可知,政策的支持激发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和欲望,表明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社会生产的积极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并未改变;C选项错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至今尚未完成;D选项错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伯里克利时代曾通过一项关于惩治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神事不同见解者的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它是不公正的法律,但是当他被按照此项法律判处死刑时,却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据此可推知,苏格拉底认为

A.古代雅典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公民社会责任高于个人生命

C.古代雅典居民都有机会担任公职 D.雅典城邦必须保证个人自由

【答案】B

【解析】雅典立法渎神罪,苏格拉底遵守公民的义务,尊重法律,虽遭受不公待遇仍选择维护法律权威,体现了他十分看重法律,认为公民社会责任高于个人生命,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人平等,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15.据丹宁《法律的界碑》记载,公元1606年英国商人约翰贝特在缴纳了正常的议会税后,国王却下令额外征收5先令的葡萄干进口税,贝特以与制定法相抵触为由反对并向理财法院起诉国王,案件以贝特败诉告结。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英国

A.额外征收进口税体现重商主义政策 B.议会与国王展开斗争实现权力制衡

C.长期参与殖民战争致国家财政困难 D.进口税增加是王室奢侈享受的后果

【答案】A

【解析】重商主义盛行于1517世纪的欧洲,它强调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材料中增加进口税,体现了对于进口的限制维护贸易的顺差,符合重商主义,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贝特起诉国王失败,没有体现出议会对于国王的制衡,故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重商主义主要是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而非国家财政困难或者王室奢侈,且这两条信息材料并未体现,故C选项和D选项错误。

161870,美国国会通过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这一宪法修正案的通过表明美国

A.人权问题彻底得到解决 B.选举权不再有条件限制

C.宪法与选举权逐渐完善 D.联邦政府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C

【解析】根据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可知,美国以宪法保证公民的平等选举权,表明美国民主政治逐步完善,故选CAB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联邦政府的权力,排除D

171982年出版的苏联历史教科书和2016年出版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对于“1917年十月革命的描述有明显的不同,如列宁在1982年历史教科书出现了30次,而2016年历史教科书仅出现了7次。这反映出

A.苏联时期的教科书没有研究价值 B.历史叙述不能反映客观历史事实

C.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带有时代烙印 D.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缺乏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1982年苏联尚未解体,依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当时的教科书出现次数较多,而2016年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列宁在当时教科书出现次数较少,这反映了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带有时代烙印,故选C项;材料只是说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不同,而并没有提到苏联时期的教科书的其他内容,因此无法得出苏联时期的教科书没有研究价值的结论,排除A项;B项说法本身就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题目体现的是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因编写时代不同,其内容也有所不同,这一不同也恰恰体现了指导思想的不同,而不是缺乏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

18.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和管制。1948年,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在旧金山发表演讲:我们力求在日本确立稳定而强有力的自主的民主主义,使之独立,并由此在阻止远东可能发生的下一次集权主义战争中发挥作用。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A.清除法西斯势力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推广美国式民主 D.应对亚太局势变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美国由占领日本到使之独立,其主要目的是使日本成为美国亚洲战略的棋子,把日本打造成反共堡垒,这主要源于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国民党败退台湾,使美国扶蒋反共,进而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的企图成为泡影,美国转而扶植日本,利用日本遏制共产主义,故选D项;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形势变化,利用日本对抗共产主义,故A.C两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欧洲复兴计划,故B项错误。故选D

19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1956年,他在阐述执政方针时又说,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这一变化反映出艾森豪威尔

A.致力于实现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公平 B.转而实行有限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面临外部日本欧洲崛起的严峻挑战 D.着力解决美国经济滞胀的困难局面

【答案】B

【解析】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认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而1956年则主张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由基本反对国家干预转变为有限度的国家干预,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公平,故A错误;日本、欧洲崛起的严峻挑战是在70年代,故C错误;美国经济滞胀的困难局面也是出现在70年代,故D错误。

20.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这场大火似乎也引发了法国人对本土历史遗产的关注,维克多·雨果所著的《巴黎圣母院》小说也因此销量大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A.将美丑对照的原则运用到了极致 B.以英雄为主题鼓励人们与命运斗争

C.是一部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作品 D.被后人称为法国社会百科全书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将美丑对照的原则运用到了极致,故A正确;以英雄为主题的作品是拜伦的系列著作,故B不正确;《悲惨的世界》是一部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作品,故C不正确;《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百科全书,故D不正确。

(第II 非选择题 6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其中21-23为必答题,24-26任选一题作答,共60分)

2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大革命以前,法国就已经从英国进口了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大革命爆发以来,法国政局长期动荡,工业革命进展有限。1830年七月革命后,工业革命的环境有所改善,但整体来看,法国经济中仍然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机器为大工业的贡献除了军工以外并不很多。资产阶级大多将资金投入到信贷业务上,甚至贷出国外,坐食利息。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鼓励建立大公司,降低工业税,疏通运河,大力兴建铁路,兴修水利。以至于在其统治的20年时间里,煤产量增长2倍,生铁近2倍,钢近3倍,钢轨近5倍。在农业上,化肥,脱粒机,收割机的使用也普遍起来,农业人口开始低于域市人口。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发展起来。

——摘编自蔡文林《近代法国近代化新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发展态势,并简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法国与中国工业化中得到的启示。(3分)

【答案】(1)态势:先缓慢后较快发展。缓慢原因:政局长期动荡;依赖外国技术;小生产者占据优势;中小企业居多;信贷业发达使工业资本缺乏。(任答两点即可)较快发展原因:拿破仑三世的政策鼓励;政局的稳定。

2)特点:起步晚,开始于19世纪中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缺乏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发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任答三点即可)

3)启示:政府要积极鼓励及扶持企业发展;坚持独立发展;主动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对外贸易;积极推动思想解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发展态势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发展态势,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大革命爆发以来,法国政局长期动荡,工业革命进展有限。1830年七月革命后,工业革命的环境有所改善分析得出。其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法国政局长期动荡”“法国经济中仍然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资产阶级大多将资金投入到信贷业务上等信息分析得出缓慢的原因;根据拿破仑三世鼓励建立大公司”“以至于在其统治的20年时间里分析得出较快的原因。

2)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从近代法国与中国工业化中得到的启示,应当联系所学从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扶持、坚持独立发展、主动对外开放、积极推动思想解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来回答。

2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苏联模式是一种已经失败的模式。苏联模式=穷人统治常态统治,在剥夺富人的财产权的同时,也让穷人的发财梦、彻底破灭了。结果,苏联模式不满足人的发财梦、只满足少数人的升官梦,这让权力的含金量骤然升值、并使权力斗争、变得异常残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5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5分)

3)材料三中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二战后对其的历次改革效果怎么样?(5分)

【答案】(1)错误: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根源:生产关系超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发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效果: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取得一定效果,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导致改革失败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列宁所说的犯的错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战时的需要,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被证明是错误的。根源是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据材料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述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由原来设想的直接过渡发展到间接过渡,利用市场的手段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小问,对于斯大林体制的认识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袁氏世范》为南宋孝宗五年时任乐清县令的袁采所作,阐明了家人族属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初名《俗训》,立意训俗,即使田夫野老、幽怨妇女皆晓然于胸庶几息争省刑,俗还醇厚。后来,其同窗好友刘镇在序言中认为,此书可以远诸四海”“垂诸后世,成为世之范模,建议将此书改为世范。《袁氏世范》由此而得名。

《袁氏世范》内容摘选

——据袁采《袁氏世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氏世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应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看法:《袁氏世范》既受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影响,又有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说明:宋代儒学复兴,儒家思想走向普及化和世俗化。士大夫将传统伦理用于日常修身治家中,如该书要求子弟要孝悌,处己中要求注重忠信公正等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宋代进入平民社会,社会经济繁荣,一些新的伦理观念开始出现。所以,《袁氏世范》又突破儒家传统伦理的古板正统,体现出适用和近人情的特点,如提倡父子兄弟相互体谅,为父者也应反思自己过错,家族子弟可以从商等。可见,《袁氏世范》在遵从儒家传统伦理的基础上,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伦理。

【示例2】看法:《袁氏世范》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业活动更加普遍,商人地位提高,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因此,该书处己中认为家族子弟读书致仕之外还可以从事工商业在内的其他行业,治家中也涉及到经商原则和商业道德的表述。可见,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催生了新的经济观念。

【示例3】看法:《袁氏世范》宣扬子弟要顺从父兄。

说明:该书睦亲中强调人之孝行,根于诚笃提倡孝道。这体现了儒家孝顺、真诚等思想,是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这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他看法举例:《袁氏世范》体现了儒家道德标准;《袁氏世范》对基层治理有重要意义;《袁氏世范》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积极意义等。)

【解析】根据材料,可提出观点:《袁氏世范》既受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影响,又有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说明:根据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言忠信”“凡人行已公平正直者,说明《袁氏世范》受宋代儒学影响,体现儒家思想走向普及化和世俗化,根据为父兄者又当自省”“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已”“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使术,几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说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繁荣,《袁氏世范》又突破儒家传统伦理的束缚,主张适用和近人情,家族子弟可以从商等。最后总结说明,《袁氏世范》在遵从了儒家传统伦理,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伦理。

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昏庸)?”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听取各方意见);其所以暗者,偏信(只相信面之词)也。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打江山)与守成(守江山)孰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天下破败混乱),覆彼昏狡(统治者昏庸害民),百姓乐推(老百姓拥戴新君),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上天也支持眷顾),乃不为难。然既得(得天)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体,百姓凋残而侈务(奢靡浪费之事)不息,国之衰弊,(永远)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

——选编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9分)

【答案】(1)理念:君主必须心存百姓疾苦;君主要以身作则;明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2)简评:唐太宗统治前期,心存百姓,励精图治,纳谏尚贤;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唐太宗晚年则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晚节不保。

【解析】(1)由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得出君主必须心存百姓疾苦;由材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可得出君主要以身作则;由材料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可得出明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由材料帝王之起……乃不为难”“守成则难,可得出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2)对唐太宗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唐太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纳谏尚贤,开创了贞观之治,而唐太宗晚年则朝政混乱。

2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时期,东南各地陆续出现类似里甲银制度的改革。如天顺年间浙江的均平银(又称甲首钱),成化年间广东的均平银,成化、弘治之际福建的纲银法,正德以前江西出现的板榜银以及行于南直隶各府的直日银,等等。这些改革虽名称各异,但有其共同点:一是将原来由里甲承担的力役部分摊于田地,折银征收;二是官府征银后雇人应役,并支应上供物料及里甲多种支费;三是里甲人户除里长依然应役外,其余甲首不再应役。广东名儒陈献章有诗赞新会知县丁积的均平钱法:长官愿似丁明府,甲首终岁不到衙。甲首终岁不到衙,这意味着里甲改革,通过征收白银,使全国约有10%的甲首即普通农户从十年一轮的正役中解脱出来。

——摘编自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改革和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里甲银改革的主要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甲银改革的历史意义。(6分)

【答案】(1)内容:将原来由里甲承担的力役部分摊于田地,折银征收;官府征银后雇人应役;除里长依然应役外,其余甲首不再应役。

2)意义: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用雇佣方式解决了征役难的问题;放松了人身控制,解放了普通农户。

【解析】(1)依据材料中将原来由里甲承担的力役部分摊于田地,折银征收得出:将原来由里甲承担的力役部分摊于田地,折银征收;依据材料中官府征银后雇人应役得出:官府征银后雇人应役;依据材料中里甲人户除里长依然应役外,其余甲首不再应役得出:除里长依然应役外,其余甲首不再应役。

2)依据所学得出: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用雇佣方式解决了征役难的问题;依据材料中使全国约有10%的甲首即普通农户从十年一轮的正役中解脱出来得出:放松了人身控制,解放了普通农户。

2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111月至19222,在美国倡导下,美、英、日、中等九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尊重中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赞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等。美、英两国不满日本在中国的过度扩张,支持中国的主张。经中日在会外单独谈判,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保留了日本在山东的部分经济利益,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1922,与会九个国家签订了《九国公约》。公约一方面宣称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另一方面却宣称继续坚持美国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政策,拒绝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治等合理要求。

——选编自《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的主要成果。(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有条件支持中国的原因。(7分)

【答案】(1)成果: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部分条款;日本在中国扩张的势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得到保证等。

2)原因:限制日本在中国扩张势力,以免威胁美英在华利益;有条件支持中国政府,确保其统治稳定,有利于保护美英在华利益;确保一战后美英在中国的政策和利益在大国竞争中的优势等。

【解析】(1)由材料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可得出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由材料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可得出取消二十一条部分条款,日本在中国扩张的势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由材料宣称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可得出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得到保证等。

2)由材料美、英两国不满日本在中国的过度扩张,支持中国的主张,可得出限制日本在中国扩张势力,以免威胁美英在华利益;由材料一方面宣称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另一方面却宣称继续坚持美国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政策,可得出有条件支持中国政府,确保其统治稳定,有利于保护美英在华利益,确保一战后美英在中国的政策和利益在大国竞争中的优势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30bc5aeac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9.html

《2020年新高考地区选考科目等级考试历史全真模拟卷02(海南)(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