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20-03-29 11:07: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石蛙养殖技术

石蛙又名棘胸蛙、石鳞、石仑、石冻、石蛤、石硅,石蛙皮肤薄软,呈乌褐色,肉质松软鲜嫩,性味甘平,富含蛋白质、钙等成分,脂肪少,易消化,营养价值甚高,食之有清火、明目、化疮、滋补健身之效。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病后虚弱,产妇尤佳。”,我国人民食用石蛙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它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人们誉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石蛙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在江西与福建交界处,闽西北的大武夷区,三明、南平等地较多。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在我们的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有五种常见类型:①背面呈黑色;②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③棕黄;④暗红;⑤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

石蛙常栖息于阴山清澈水坑旁或有石洞的瀑布附近,喜在潮湿安静、少光、近水源、阴凉的山岩石壁下穴居,平时蛙常伏于石穴洞口或将头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觅食,若遇惊扰则迅速潜入石穴中或石岩、石壁下或水中、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石蛙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石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进行冬眠,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12℃时,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石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内,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

石蛙养殖春夏交替季节防止水霉病

石蛙养殖春夏交替季节防止水霉病,春夏交替季节气温时冷时热,雨水较多,水温在18~20摄氏度时是水霉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水霉菌对石蛙、蛙卵及蝌蚪都有危害,应注意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常用药物有水霉净。

石蛙产卵季节,蛙卵水霉病的防治

现在正是石蛙产卵较多季节,也是阴雨天气较为频繁的季节,防止蛙卵水霉病的工作必须重视,蛙卵水霉病多发于蛙卵孵化后5~10天和连续阴雨天气时,由于采集蛙卵时刮卵、捞卵、操作不慎使蛙卵受伤,水霉菌乘机侵入而引起。

水霉一般先在未受精或受伤的蛙卵上生长繁殖,继而连续繁殖,感染受精卵,外观上看有白毛、菌丝,主要防止方法有防止蛙卵受伤,捞出未受精蛙卵,使用药物抑制水霉菌的繁殖,主要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高锰酸钾、水霉净,先用漂白粉等清池,后用水霉净抑制水霉菌繁殖。

石蛙养殖过程中如何预防石蛙病害的发生?

石蛙疾病是由一定的病原体感染或非生物因子引起的。因此,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条件是预防蛙病的主要措施。

1、确定专人饲养管理

蛙池要有专人负责管理,且要相对稳定。

2、选择健壮苗种

健壮的苗种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快。若购进的种苗体质瘦弱,其抗病力就差,容易被各类病原生物感染而发病,从而成为新的传染源。

3、做好“三消”“四定”工作

“三消”即蛙池的消毒。首先,蛙池是蛙的活动场所,也是病原体的滋生地,做好蛙池消毒,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其次,一般种苗或多或少都带有病菌或寄生虫,当条件适合时这些病菌或寄生虫就会大量繁殖,所以种苗放养前必须消毒。第三,食场周围常有残饵堆积,腐败变质后易造成水质恶化,使病菌大量繁殖,引起蛙发病。因此,除应及时清除残饵外,每月还应用漂白粉消毒食场。此外,发病蛙池用过的工具,要在阳光下曝晒,或用漂白粉、石灰水侵泡后再用。“四定”即投饵应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4、改善水体环境

水体环境与蛙的生长和疾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要经常观察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池水变坏,及时采取加水、换水等措施;蛙池更应保持水质清新,有条件的养殖场要做到每天排水换水1次。

5、加强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观察蛙池,及时杀灭池内的各种敌害,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石蛙养殖场地的选择有三大特点

石蛙养殖场地选择要适应石蛙的生活习惯

石蛙养殖场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洪水不淹、旱天不干,僻静、温暖、潮湿、通风、凉爽的地方。池边陆地种植常绿树木遮阴,落叶可供蛙隐蔽冬眠。

野生石蛙的栖息环境,概括起来有三大特点:

一是“清”,既要有充足而清新的无污染的水环境;

二是“凉”,即气候凉爽,水温适中,冬暖夏凉,即使在夏秋高温季节,水温一般不超过30摄氏度;

三是“静”,就是要在环境幽静,远离工厂和人群密集的地方建场。

石蛙养殖需要具备优质水源

石蛙是两栖动物,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在陆地上跳跃活动。蝌蚪像鱼类一样用腮呼吸,离开水就不能生活。因此,水是建立养殖场的首要条件,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蛙的生命活动。由于蛙(尤其是蝌蚪期)对水的要求比较严格,总体而言,养殖场附近一定要有充足、优质、无污染水源,一般来说,人、兽饮用的水,如泉水、溪水、库水(山塘水库)、地下水等,都可以用作养殖用水;而江河、湖水、池塘水等,由于水质混浊,有机质含量较多,这类水都不适宜石蛙的生长和繁殖。但有的地下水,因钙、镁离子含量少,蛙类易患皮肤病;含氯自来水,易腐蚀蛙皮肤,尤其会影响蝌蚪胚胎发育,石蛙能通过皮肤不断吸收水中较多的氯离子,逐渐引起慢性中毒死亡。农田水多受化肥、农药污染,应禁止使用。

在石蛙养殖场建设前,首先要进行全面规划,分出早期、中期、远期的建设,评估水源是否能满足你的发展规划。

石蛙繁殖,石蛙产卵及卵的收集和孵化

石蛙繁殖产卵,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每年4底气温2摄氏度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份基本结束。种蛙一般在21:00至零晨抱对,配种母蛙于4:00-7:00排卵,产出卵块通常黏附在石块、池壁、水草上,一般每次产卵300~600粒,极少数达到1000粒以上。卵粒呈圆形,受精卵的动物极呈灰黑色,植物极呈浅黄色,未受精卵经2~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色,植物极呈白色,不透明。刚产出的卵在1个小时内尽量不要移动,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防止惊动或强光照射,否则将会影响配种、排卵和受精,因此,要人为营造一个光照弱、环境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适宜配种产卵的良好环境。一般产卵时间在凌晨较多,产出的卵块应在4个小时内用不锈钢的捞勺轻轻地将卵块捞起,移入孵化池内。未受精的卵块应及时捞出,以免影响水质。受精率一般可达90%以上。

在孵化前要对孵化池进行全面消毒1次,水深保持在10~15厘米,水中溶氧量4毫克/升以上,光线以散射光偏阴为好,千万不能让阳关直射孵化池。

石蛙引种应考虑季节、运输和气温等因素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就要对成蛙进行一次认真选种工作,同时种蛙运输工作也要从气温、运输路程及运输工具等诸多因素来考虑,引种数量少,输运路程短的,除夏季外其他季节都可进行。引种数量大,运输路程长的,宜在春季或冬季进行,因气温低,运输更安全。

新建水泥池在使用前要进行脱碱处理

新建水泥池在使用前要进行脱碱处理,目前常用的脱碱方法有以下四种。

1、过磷酸钙发

按新建水泥池的水体积,加入1000毫克/升的过磷酸钙,泡1~2天,即可脱碱。

2、酸性磷酸钠法

按新建水泥池的需水量,加入20毫克/升的酸性磷酸钠,泡2天,即可脱碱。

3、冰醋酸法

10%的冰醋酸洗刷水泥池表面,然后将池水灌满,泡1周左右,可使碱性消除。

4、薯类法

若小面积水池急需脱碱,可用地瓜、土豆等薯类擦抹池壁,使淀粉浆黏在池表面,然后注满水泡1周,可起到脱碱作用。

石蛙养殖池室内、室外建设要求-石蛙养殖技术

石蛙养殖池室内、室外建设要求

石蛙养殖池可建立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光照充足,无阳光直射。如果是室外建池,夏天可大凉棚,下面建蛙池,也可以在养殖池周围种植些蔓藤作物、花草和树木,既能遮阴,又能招引昆虫供蛙捕食。另外,还可以将养殖池建在野外自然饵料丰富的地方,利用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如昆虫、浮游动物、水生生物等,可降低饲养成本。

石蛙养殖池建设

石蛙养殖池建设要根据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及繁殖特点来设计建造,石蛙池有水泥池、三合土池均可使用,但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以水泥池为好,以方便循环用水和饲养管理。石蛙池有长方形和圆形等几种。池内设置水、陆地、洞穴、水草、活动场等,为石蛙创造一个模仿自然条件良好生态环境。

为防止暴雨期间高山洪水袭击石蛙池,各类石蛙池应建立在洪水线以上,同时在池边与坡脚之间开挖一条泄洪沟,以便及时排泄自高而下的地表径流。

建造石蛙池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石蛙池要排列整齐,排灌方便,在每排石蛙池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通道,以利于操作管理。

根据石蛙的生产要求,一般建造两类蛙池,即繁殖用池和养殖用池两大类。繁殖用池包括种蛙池、产卵孵化池、蝌蚪池等。养殖用池可分幼蛙池、成蛙池和观察池(隔离池)等。

石蛙产卵池建设

石蛙产卵池主要用于亲蛙产卵,有土池和水泥池两种,为避免人员下池造成水质混浊,最好采用水泥池产卵。

石蛙产卵池建设规格,一般以10~15平方米为宜,产卵池的陆地面积占全池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产卵池最好设2-3个,以供未发情、产卵的亲蛙抱对产卵、排精使用。产卵池的水位较浅,浅水区面积明显大于种蛙池,水深为15~20厘米。池内种些水生值物,如马来眼子菜、聚合菜、水葫芦、茭白、慈姑等,以适合天然条件,并使石蛙卵黏附在水生植物上,便于移入孵化。

石蛙产卵池周围环境要安静,防止干扰石蛙产卵。

石蛙种蛙的选择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种蛙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繁殖效果,以及今后蝌蚪的发育变态和幼蛙的生长速度,因此,用于繁殖的种蛙必须严格挑选。要求个体较大,体质健壮,肤色一致,发育良好,无病无伤,生长年龄2年以上,体重为200~250克的用作种蛙。具体来说,选择种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选择真种石蛙

二、要注意区分雌雄蛙

三、选择体质健壮的年轻蛙

种蛙的培养

各种环境条件对种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配种产卵,也间接影响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成活率。种蛙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为15~20厘米,水质清新,PH值为6.5~7.0,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隔2~3天换水1次。

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应该加强饲养,使之体壮,保证安全过冬。搞好种蛙的培育,除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饵料供应,棘胸蛙每年以5~9月份摄食量最大,发情期间食量减少,产卵后期食量增大,饵料投喂量为蛙体重的5%~7%,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次投喂做到均衡,不要突多突少。酌情增减投饵时间,一般在18:00~19:00,每天投喂1次。

石蛙孵化池建设

石蛙孵化池主要是用于石蛙受精卵孵化和培养早起蝌蚪使用,水池面积为1~2平方米,可连续数个池子,以便按不同产卵期分池孵化。池子用砖石水泥浆砌成,或用相应大小的塑料桶代替,池壁高0.6米,水深为0.15~0.4米,要求池面光滑(最好用瓷砖贴面),不渗水,有一定坡度。水池两端应设进、拍水口,进、排水口相对成直线,排水口用直径为3厘米的PVC塑料管,在其两端均安上一个同规格的塑料弯头与池底通出的水管相衔接,并套上过滤网筛,防止蝌蚪外逃和敌害入侵。

石蛙蝌蚪池建设

石蛙蝌蚪池用于培育蝌蚪,直至蝌蚪全部变态成幼蛙,蝌蚪池一般采用水泥池,面积为20~30平方米,水中适当放养水草,以供蝌蚪栖息,同时要设置进、出排水口,用于调整水位和更换薪水;池深为0.8~1.0米,水深控制在20~30厘米,便于蝌蚪在水中活动和呼吸;池底铺设部分鹅卵石,以增加蝌蚪的栖息场所。用水泥池培育蝌蚪效果好,成活率高,因水泥池平坦坚硬,入池操作不易造成水质混浊,清洗消毒很方便,放养密度比土池高,成活率可达80%

蝌蚪池的结构比较为特殊,在池边或者池中设置有一定面积陆地、陆岛,陆地、陆岛进水部分可以用砖石和水泥板建造多个洞穴,便于刚变态的幼蛙栖息。蝌蚪池必须做好变态幼蛙的登录工作,不然会导致幼蛙因不能登陆而造成大批死亡。

石蛙幼蛙池建设

刚变态的幼蛙,个体较小,抵抗敌害的能力差,因此,幼蛙应采用小面积水泥池培育,这样便于捕捞、分类和清池,个体较大的幼蛙也可利用土池培育。幼蛙长至体重50克左右便可移入成蛙池养成高商品蛙。

幼蛙池以长方形为好,池底坡度20:1,以利于放水排污。面积以15~20平方米为宜,便于管理,池深为0.8~1.0米,由于幼蛙已能水陆两栖,因此,幼蛙池的水深宜浅一些,控制水深在15~20厘米即可,池中铺设大小鹅卵石,形成的石隙和垒露出水面部分可供幼蛙栖息。水面上还需放一些木板,作为幼蛙登陆的跳板和饵料台。

石蛙成蛙池建设

成蛙池结构和幼蛙池类似,池形以长方形为好,面积一般2030平方米,池深为0.81.0米。池底坡度20:1,略向排水口倾斜,以利于排污。池内设限水孔,孔离池底1020厘米,以调节水位高低,水面与陆地面积比为1:2,蛙池设2个进水孔和1个排水孔。蛙池内细水长流,循环不息,使池水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温稳定,有利于蛙的健康生长。池中铺设鹅卵石,构筑陆岛、陆岸、水沟、洞穴;搭棚遮阴,池边栽种常绿灌木和水生植物,以起到防暑遮阴的作用,为蛙营造一个幽静、清凉的生态环境。

石蛙种蛙池建设

石蛙种蛙池宜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为1.2米,面积为5~10平方米。池边十块建筑洞穴,并用水草隐蔽遮阴。池水深为15~20厘米,池水与陆地面积之比为3:1,按雌雄11的比例搭配,并在交配产卵之前,雌雄蛙分池养殖。亲蛙池的构筑和设施与成蛙相类似,但养殖密度应适当稀一点,通常以每平方米5只为宜,亲蛙池可兼作其他用途,如产卵、孵化。

石蛙蝌蚪的放养密度

石蛙蝌蚪放养密度宜稀不宜密,放养密度过大会直接影响蝌蚪的生长与成活率,因为密度过大,投饵量相应增加,容易引起水质污染,造成水中溶氧大量减少,严重时蝌蚪因缺氧而死亡;同时还会造成大蝌蚪吃小蝌蚪的不良现象,使成活率极大降低。通常蝌蚪的放养密度为20日龄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350~500尾,或30日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200~300尾,或80日龄至变态为幼蛙之前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100~150尾。如果水质条件较好,水质清新,放养密度可以提高1~2倍以上。

在有足够的饲养面积事,幼小蝌蚪的放养密度以稀为好。低密度养殖,除了有有利于蝌蚪生长发育外,池内的天然浮游生物可为蝌蚪补充相当一部分食物。

早期石蛙蝌蚪的培育

刚孵化出来的蝌蚪全长为0.6~1.0厘米,体形似鱼,大都侧卧于孵化池底部,也常利用自身的吸盘吸附在池壁或水草的枝叶上休息,稍微惊动一下有些蝌蚪还会作短距离蹿游。水温在25摄氏度以上时,出膜后3天的蝌蚪开始摄食和靠长尾的摆动在水中游泳。因此,在池中投些水生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金鱼藻、浮萍、杨树根等作为蝌蚪的附着体,使其不会沉入池底被泥沙覆盖致死。

刚脱膜的蝌蚪,游泳能力差,尚不能采食,主要吸收卵黄为营养来维持生命。因此,此时的蝌蚪不宜转池,不需要投喂饵料,也不要搅动水体,让蝌蚪休息。一般脱膜5~6天,其两腮盖完全形成后才开始向外界采食,这时投喂一些营养丰富、又易消化的蛋白质流汁饵料。

石蛙蝌蚪变态期间的培育

蝌蚪长出后肢芽到前肢伸出和尾部完全吸收,这段时期称为变态期。这段时间的蝌蚪不吃不动。但由于蝌蚪的变态是不同步的,即使是同一日龄的蝌蚪,早变态的已长出四肢,而迟变态的仍是长尾一条,因此,就整体而言,还是要继续投喂,只是投喂量要逐渐减少,直至全部变态成幼蛙。在蝌蚪变态期间,它的身体结构发生很大转变,由腮呼吸变成肺呼吸,口开始裂开张大,体内各系统不断变化,初步适应陆地生活。即由水生过渡到水陆两栖,因此,在池内既要有浅水,又要有滋润的沙质陆地,同时要放些水草或木板之类的漂浮物,使变态时的蝌蚪停在上面,露出水面呼吸和休息,而不能让其长时间潜在水中,并尽可能地防止惊动,使其有个安全的环境变态成幼蛙。

石蛙蝌蚪的变态受温度、饵料营养以及放养密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在上半年产卵孵化的蝌蚪,尽可能加强喂养提高温度,多投喂动物性蛋白质饵料,进行强化培育,使其当年变态成幼蛙,以免入冬之前因幼蛙吃不到足够的饵料,体弱瘦小,难以越冬。如果是下半年孵化的蝌蚪,要适当增加放养密度,降低温度,控制饵料投喂量,多投植物性饵料,使其只长个体,延缓变态,尽量让其以蝌蚪的形态越冬,使其到来年变态成幼蛙。

蝌蚪变态是其一生中最脆弱的时期,稍不注意便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要加强变态期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新,细水长流,环境安静,定期投喂优质饵料,并在饵料中适当加酵母粉和穿心莲粉等。

石蛙蝌蚪期间合理投喂饵料

投饵是蝌蚪培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产环节,投饵不足,使蝌蚪处于饥饿状态,必然妨碍其生长发育,而且蝌蚪有饥饿暴食的习性,往往发生相互咬伤现象;投饵过量,既造成浪费饵料,又因残饵过多,污染水质,容易得病。因此,投饵一定要坚持“四定”投饵法。

定质 要求投喂饵料新鲜,清洁适口,切忌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鲜饵在投喂前要洗净消毒。

定位 为便于清理残饵和保持水环境清洁,水池应设置食台,做到定位投放饵料,同时,要注意,不要把饵料投到池底软泥处,以免污染水质,影响蝌蚪生活。

定时 要求日投喂2次,即清晨和傍晚各投喂1次。

定量 根据蝌蚪的体长、摄食情况、天气变化及投喂饵料品种等具体情况,投喂一定量的饵料。

石蛙蝌蚪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石蛙蝌蚪期间的主要疾病,患病蝌蚪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动作迟缓而离群,常招致大量死亡。

车轮虫病的病原为原生动物门,纤毛纲的单细胞动物。车轮虫,因其反口面观似车轮而得名,侧面观似钟形,它寄生在蝌蚪体表和鳃口,以纤毛摆动在蝌蚪体表滑行,以胞口吃蝌蚪组织细胞和血细胞。

车轮虫病防治方法: 第一、减少蝌蚪的养殖密度,加强营养以预防发病;第二、发病初期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5克和硫酸亚铁0.2克合剂或0.7克硫酸铜全池泼洒。第三、每667平方米水面用切碎的韭菜20克与黄豆混合磨浆,均匀泼洒,连续进行1-2次,可控制发病蝌蚪不至于恶化死亡。

成蛙运输

成蛙运输方法与幼蛙运输方法类似,但因成蛙食量大,排泄物多,体表富有大量黏液,故在运输装箱前,要停食2天,并洗去体上的污泥等物,然后分级装箱。

为防止成蛙强力弹跳,造成撞伤,最好等运输箱内分隔成小格,气温超过20摄氏度时,箱底要放些碎冰,冰上再垫一层水草或湿纱布等物,以增强保湿、降温和防震效果,确保安全运输。

石蛙运输要防止石蛙受伤、相互挤压致死。

幼蛙运输

幼蛙运输前,先把准备运输的幼蛙放在清水中暂养1~2天,不投喂,让其把便排泄干净。快要装运时,最好用水将幼蛙体上的泥浆、污物冲洗掉,以免影响运输的成活率。

幼蛙的运输箱最好使用泡沫箱,箱子四周穿若干个小洞,以便于空气通风,保持箱内含氧量,箱底放一些冰块,并且还要垫些潮湿的海绵、水草、苔藓等,以使蛙体保持凉爽、潮湿。泡沫箱保温、保湿性好,幼蛙在内跳动不易受伤,使用效果好。

蝌蚪运输

蝌蚪运输的方式很多种,但好注意几个细节问题,运输时保持水质清晰,保持水中含氧量,不要晃动过大,水质温度不宜过高。

蝌蚪运输前,应把准备运输的蝌蚪,集中到水质清晰的网箱暂养1天,并停止喂食,使其排尽屎便,不污染运输有限的水质,以适应运输时的密集生活。

不论用何种方法运输蝌蚪,要选择适宜的季节。如果夏季要注意降温;冬季运输要注意保温,最好安排在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的时间进行。气温低于8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不宜运输,换水时温度不宜超过2摄氏度。水最好用水质无污染的池水、溪水或井水,不能使用含氯自来水。

蛙卵运输

随着石蛙养殖业的发展,蛙卵运输是蛙卵销售的重要环节,要搞好运输,首先要做好运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及途中护理,这样成活率才会高。

蛙卵俗称受精卵,刚产出1~2天的蛙卵,是运输的最佳时间。如果路程短,可用干净的盆、桶或塑料瓶装运,在几个小时内到达无大碍。

若从远处运卵,在运输中就要考虑保持适宜水温,使蛙卵不致热死;同时,要注意水的容氧量,使蛙卵不至于憋死。运卵可用塑料桶,在距桶边1/3处。做一有网眼的隔板,隔板可放可拿出。隔板处做好一圈托沿,可托住隔板。2/3处为蛙卵和水的存放处,桶盖上有一个带网眼的小罐,罐内放冰,罐上有盖。在运输途中要经常注入新水,排掉一些废水,使水质保持清新,可选运10个小时没有问题。

石蛙红腿病

红腿病是石蛙的常见疾病,红腿病对石蛙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养殖密度大,环境不卫生,使病菌侵入体内引起,具有发病急、传染快,病程1周左右,可引起大量死亡,发病季节长,四季均可发生,但气温在2530 最为严重。精神不振、低头伏地,不食。

石蛙患红腿病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不洁,密度过大,蛙体外伤等引起。

石蛙患红腿病的主要症状后肢内侧腹下皮肤有出血点、斑,弥漫形成红色部分,蛙指(趾)端发生溃烂,腹部腿部肌肉有条状或点状出血斑。剖检发现脾肿大,肝、肾有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红腿病防治方法

1 )石蛙养殖池要合理,卫生。

2 )石蛙养殖池和环境要定期进行消毒。

3 )定期在饵料中拌加预防药物。

4 )患病石蛙集中一起用红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淋浴,每日一次。

5 )每千克饵料拌加消炎药30 克,每日2 次。

石蛙胃肠炎

胃肠炎是石蛙常见疾病,患有胃肠炎的石蛙,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患胃肠炎病蛙发病初期活动异常,躁动不安,不分昼夜的围着饲养圈跳,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 病发3~5天后,出现部分病蛙不进食,发现个别死蛙,病蛙颜色变成青色,此时如及时治疗基本可治愈。 发病期后,大量病蛙不进食,病蛙反应迟钝,垂头弓背,机体消瘦,此时治疗难度很大,损失也会加大。解剖病蛙可见腹腔积水,胃肠壁严重充血、发炎,石蛙口中有粘液。 防治措施

胃肠炎多发生是环境卫生恶化,水质和饵料不洁有关,因此要保持水质清新,用优碘5×10-6消毒10~15天一次。

石蛙腹水病

腹水病是石蛙的常见疾病, 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放养过密、养殖池水质差,诱发此病。

腹水病石蛙腹部膨大,有大量腹水。该病传染快,死亡率高。病蛙体表无明显症状,瘫软无力,活动迟钝,厌食,以患病石蛙有腹水为发病的主要症状。解剖观察有大量腹水,腹水呈淡黄色或红黄色,肠胃充血发红,有的石蛙还伴有肝肿大。发病季节5 10 月。

腹水病预防应定期换新水,保持水质的清新,放养量要适中,不能放养过密,不用变质或霉变的饲料。

腹水病治疗可用每公斤石蛙在饲料中添加氟哌酸20 50毫克,连用3 天。

石蛙腐皮病

石蛙腐皮病又称烂皮病,主要是成蛙和幼蛙都能发病。石蛙放养密度大,水质不良,管理不善,饲料单一,缺乏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 、维生素D ,均易诱发此病。此病有时和红腿病并发。

发病初期头部的背面皮肤失去光泽,出现白斑花纹,体色发黑,接着表皮层脱落,真皮层开始腐烂,露出肌肉,随后烂皮区域逐渐发展到躯干部,以致整个背部,严重时指骨和颌骨外露。此病全年可发病,流行广、病期长、传染快,从发病到死亡,病程一个月左右,患病蛙死亡率高。

石蛙腐皮病预防经常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换水,发病季节,可在饲料中添加叶菜汁等含维生素的饲料,也可直接添加鱼肝油、动物内脏等富含维生素A D 的饲料。保证饲料的新鲜,不吃变质和霉变的饲料,定期用浓度0 . 1~0 . 3mg / l 水的三氯异氰脲酸消毒或每10 15 天用浓度为10 ~20mg / l 水的生石灰溶液全池泼洒消毒,捕捉和运输工作,操作要细致,不使蛙体受伤。 治疗时在每公斤 饲料中添加10 ~20ml 的鱼肝油,发病季节,用浓度为0 .1 ~0 . 5mg / l 水的三氯异氰脲酸全池泼洒。

石蛙肿腿病

石蛙肿腿病是石蛙成蛙和幼蛙的常见疾病,病原体为细菌,主要是捕捉或运输过程中擦伤皮肤后被细菌感染发此病。病蛙后肢腿部肿大,下皮积水,有时表皮充血发炎,先是局部发炎,逐渐扩大到整个腿部,趾和蹼肿成瘤状。病蛙活动迟缓,不吃饲料,最后死亡。

应注意在捕捉和运输时不要擦伤蛙的皮肤;从外地引进蛙时要用药物消毒。定期用浓度为1mg / l 水的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治疗时病蛙用浓度为10 20mg / l 水的青霉素或链霉素溶液浸洗30 分钟。

石蛙蝌蚪管理应控制水质

石蛙蝌蚪管理应控制水质

水质好坏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影响颇大。培育蝌蚪的水质尽量做到“肥、活、嫩、爽”,透明度在50厘米左右,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量应高于3~5毫克/每升,盐度低于1%PH值为6~7。一般来说,只要水体无毒,无工业污染,培育水质注意合理施肥,经常更换新水,适量投喂饵料,并定期清除蝌蚪粪便、残饵和控制水浮游生物数量,保持水质适合蝌蚪的生长发育。如水中酸碱度不适中,则可用石灰水、碳酸和醋酸等化学药物加以中和;如发现蝌蚪浮头现象较多,则需要添加新水或让水循环流动,来增加水中含氧量。

水质的肥于馊可直接影响蝌蚪的生长于变态,水质肥则容易污染,即消耗水中溶氧,又由于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硫化氢和甲苯等有害气体,使蝌蚪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石蛙蝌蚪管理应控制水温和水位

蝌蚪对水温和水质较为敏感。水温低于28摄氏度时,活动能力开始下降,食量减少,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若水温高于32摄氏度时,则要及时换水,防止蝌蚪死亡。因此,要加强水温和水质的监控。水温过高或过低,都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使水温保持在18~26摄氏度,为蝌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夏季和冬季,池上要搭棚、加盖,以免高温和严寒。

石蛙蝌蚪的耐寒能力略强于耐热能力,所以其越冬成活率高。在我国南方各地,下半年孵化出来的蝌蚪,在不采取加盖的条件下,一般都能顺利越冬,其致死温度为0~1摄食度。在一般的情况下,蝌蚪池的水位深度应保持25厘米左右,待有少量蝌蚪开始长脚变态时,池中水陆比要保持在4:1,便于幼蛙登陆栖息。

石蛙蝌蚪管理应定期巡池、做好笔记

每天早晨和傍晚必须巡视蝌蚪池,及时记录气温、水温、水质和蝌蚪生活状况(如有无浮头现象、饵料剩余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尤其要注意刚孵化出的蝌蚪及变态高峰期的蝌蚪,因为这段时期是蝌蚪最危险的阶段,稍不小心会造成死亡。因此,要精心管理,保持水质新鲜,定时投喂,并在饵料中添加少量的酵母粉盒穿心莲粉等,可起到防病作用。

石蛙的营养需求

饲料是养殖蛙类的物质基础。石蛙和其他动物一样,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来维持其各项生命活动。这些营养物质通过蛙的消化吸收,提供能量或转化为体组织并参与各项生理代谢活动。因此,了解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以及石蛙对饵料的需求,对于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商品蛙产量、添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石蛙对蛋白质的需求

蛋白质是构成石蛙体内各器官组织细胞的基本成分。石蛙体内各种器官组织、各种酶类、激素等都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其中有些是石蛙体内自行合成的,称非必需氨基酸;而有些是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很少,必须从饵料中摄取的,称必需氨基酸。通常动物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比较全面,而植物性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不太全面。因此,石蛙饵料多样化。蛋白质在蛙体内通过代谢还能产生能量物质来维持生命。据资料表明,石蛙对蛋白质的需求低于肉食性鱼类,几乎与杂食性鱼类需求量相当。当饲料中的蛋白质在36%以下时,蛙的体重增长率会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几乎呈正比关系。一般来说,蛙类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大。早期的蝌蚪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为饵料总量的30%左右,后期的蝌蚪要在50%左右,幼蛙的新陈代谢旺盛,潜在增重能力强,对蛋白质的利用率高,应达到50%以上;成蛙在生长旺季或繁殖期所需蛋白质含量达60%。所以说,蛋白质是一切动物生命基础。

石蛙对脂肪的需求

脂肪广泛分布于石蛙体内各组织中,但主要集中在腹腔中的脂肪体内。在繁殖期和冬眠期,石蛙就是靠存在的脂肪组织中的脂肪维持体温及生理需要。当饲料中能量不足时,脂肪即分解,释放出能量。此外,脂肪还具有减少体热散发、增强越冬抵抗能力等多种功能。蝌蚪和幼蛙需要较高的热能才能生长发育,所以对脂肪的需求量较大。石蛙虽然需要一定的脂肪,但由于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由一部分合成脂肪,且一般饲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粗脂肪,已足够蛙生长的需求,因此,在饲料中不必另外添加脂肪。

石蛙的配合饲料

在人工饲养石蛙,特别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时,仅天然活饵是难以满足生产需求的。实际上用量最大和使用最方便的还是人工配合饲料。

加工配合饲料,要遵循科学经济的原则。同时,根据蝌蚪和蛙的不同发育阶段和营养需求等情况。

加工配合饲料所用的各种原料,质量一定要好,要清洁卫生。尤其是掺入饲料的小杂鱼虾,质量一定要新鲜。如果用腐烂变质的鱼虾加工配合饲料,蝌蚪非但不爱吃,吃了反而会引起病害。

石蛙配合饲料的配制原则

石蛙配合饲料的配制原则:

1、注意各种营养物质全价平衡;

2、尽量选用价廉、来源广的原料;

3、要有较浓的鱼腥味和饼粨类的芳香;

4、在水温25摄氏度条件下能稳定2~3个小时不松散,保证幼蛙有足够的吞食时间;

5、不能采用发霉、变质或有酶物质作原料;

6、蝌蚪的配合饵料为粉末状,饲喂时直接撒在水面上;

7、变态后的幼蛙和成蛙饲料应制成膨化颗粒饲料,其大小以蛙能一口吞食为准。饲料浮在水面上,有利于蛙觅食。

石蛙疾病防治常用药品的用法及用量

石蛙日常疾病防治用药分为外用消毒药和内服药:

石灰为灰白色,块状,在空气中易吸收水分,而逐渐变成粉状熟石灰,再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变成无效的碳酸钙,生石灰在水中与水结合,成碱性较强的氢氧化钙,对水体中的细菌、寄生虫、水生昆虫等具有杀灭作用。常用于蝌蚪池、石蛙饲养场地的消毒、清池,用后1 周可以投放蝌蚪或石蛙。

高锰酸钾为深紫色结晶,无味,易溶于水,为强氧化剂,遇强光易分解氧化而失效,对石蛙及其蝌蚪寄生虫有杀灭作用,高浓度也能杀菌与抑菌,常用其对石蛙或蝌蚪进行短时药浴。

漂白粉为灰白色粉末,有氯臭味,微溶于水,呈浑浊状,本品中含有25 %左右的有效氯,在水中能生成有杀菌能力的次氯酸和次氯酸根离子,对细菌、病毒、真菌均有杀灭作用,漂白粉稳定性差,受潮、日光均可使其迅速分解失效,可用于水体消毒。

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 ),这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对细菌、真菌性皮肤病、蝌蚪的车轮虫病的效果非常好,刚从外地引进的蝌蚪、石蛙可以用此液消毒,二者混合比例为52

链霉素为白色干燥粉末,性质稳定,30 以下保存2 年有效,主要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甩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不如青霉素,所以常与青霉素合用,浸泡药浴病蛙与蝌蚪。

氯霉素为白色结晶,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耐热,在PH29 内药效不受影响,对细菌、立克次氏体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效果更好,主要用于治疗石蛙及蝌蚪的细菌性疾病。

红霉素为白色或乳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在酸性溶液中易失效,对革兰氏阳性菌效力强,故常用于石蛙红腿病,内服、注射、浸泡都可以。

磺胺脒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味苦,遇光渐变色,微溶于水,吸收少,内浓度高,适用于石蛙的胃肠类,伴药内服。

呋喃唑酮为黄色粉末或结晶粉末,无臭、初无味后微苦,在水中几乎不溶,性质稳定,应用方便,抗菌谱广,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效,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3151e164a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5.html

《石蛙养殖技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