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10-08 18:43: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有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格式是“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_ 进行测量的.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_________(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vAC____________ m/s.

【来源】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思源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v=s/t 0.033

【解析】

【分析】

【详解】

(1)利用速度公式v=.(2)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3)由图中知sAC=10.0cm,tAC=3s,vAC=3.3cm/s=0.033m/s.

【点睛】

(1)该实验利用速度公式v=测量;(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3)根据图中刻度尺上的刻度,停表上的时间,可知每段的距离和所用时间,求得速度.

2.某小组同学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秒表、木块等器材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甲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记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BtC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小车从AB经过的路程为________ cm,tAtBtC所对应的时间依次如图,则小车在ABB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AB =__________m/s vBC= ________ 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山东滨州阳信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教学质量监测)

【答案】 40.0 0.13 0.20 在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在变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3]由图知,小车通过AB的路程为:

sAB=4.00dm=0.4m;

sBC=4.00dm=0.4m

[4][5]小车通过ABBC段的时间:

tAB=tBtA= 10:35:0310:35:00=3s;

tBC=tCtB= 10:35:0510:35:03=2s

所以小车通过ABB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AB==0.13m/s

vBC==0.2m/s

(4)[6](3)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在变大。

3.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__,(填较小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________(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

(3)当斜面坡度一定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填);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_____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

(5)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______m/s

(6)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AC________m/s

【来源】2020年中考一轮复习专题 机械运动

【答案】v= 较小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变速 0.15 0.18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即:v

(2)[2][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方便计时,鞋面坡度应较小,让小车下滑的时间长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

(3)[4]当斜面坡度一定时,还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少误差;

(4)[5][6]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根据公式 v 算出的速度偏大;由图可以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所用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5)[7]由图示可知

s 190cm0.9m

s 2 是全程的一半,则

s 2 s 1 ×90cm45cm

由图示秒表可知,上半段的运动时间t 2 3s ,平均速度 

v AB  0.15m/s

(6)[8]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t 15s,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AC  0.18m/s

【点睛】

(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2)斜面倾角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时间的测量。(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4)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计时间偏小,求得速度发生变化;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或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否则是变速直线运动。(5)根据图中刻度尺上的刻度,停表上的时间,可知上半段的距离和所用时间,求得速度;(6)由图示求出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4.某小组同学探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A处。

1)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B处,测出AB的长s1120cm,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滑下达到B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s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m/s

2)把金属片移到AB的中点O处,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O点处的时间t22s,那么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_____m/s

3)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O段的平均速度_____(选填“大”或“小”)。

5)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各物理量时,为了减小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较_____(选填“大”或“小”)些,这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

【来源】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

【答案】0.4 0.3 0.6 时间

【解析】

【详解】

(1)[1]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B处,用刻度尺测出AB的长

又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滑下到达B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2)[2]把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处的时间t22s,路程

所以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3]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路程

所用的时间为

所以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4)[5]由图可知,若小车过了A点再计时,所测得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偏小,路程不变,由可知这样会使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5)[6][7]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使小车运动的时间更长,便于测量时间。

5.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________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__ (选填“快”或“慢”)

3)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

________

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50

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00

2.00

3.00

4.00

5.00

4)从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请你判断小气泡所做的是_______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

【来源】江苏省东台市第四联盟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运动 匀速直线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或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或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解析】

【详解】

(1)[1]当以气泡为参照物时,玻璃管口的塞子相对于气泡,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塞子是运动的;

(2)[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气泡运动比较快时,不容易测量时间,所以为了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3)[3]将表中的点一一在坐标图中描出来,然后将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即可,如图所示:

(4)[4][5]从实验数据分析,每隔1s钟,气泡运动的路程都是10cm,即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同;从所画的s-t图像来看,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以数学中正比例函数的斜率来看,图像中的斜率是速度且不变;所以能判断气泡做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初二物理 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小勇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_____

(2)为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时,小勇做了如下操作:他先点燃蜡烛A并将其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外形与蜡烛A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移动,当移动到A像的位置时,观察到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表明_____

(3)在实验中,小勇将蜡烛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了3cm,再次将蜡烛B移到蜡烛A像的位置,经测量,蜡烛A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化了_____cm,同时观察像的大小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确定像的位置 像和物大小相等 6 不变

【解析】

【分析】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根据成像的特点分析实验操作的要求;

(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3)平面镜成像,像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相等。

【详解】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同时还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3)他将蜡烛A向玻璃板远离3cm,蜡烛A的像也向玻璃板远离3cm;因此,再将蜡烛B移到A像的位置,通过测量,发现蜡烛A与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离变化了6cm;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此过程像的大小不变。

答案:(1). 确定像的位置 (2). 像和物大小相等 (3). 6 (4). 不变

7.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梦准备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

1)实验时,小梦应选______(填字母)作为平面镜,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便于______

2)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梦应选______(填字母)两支蜡烛。

3)实验时镜面与桌面必须_____

4)为了判断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小梦同学移开未点燃的蜡烛,在原位置放一张白纸做屏幕,白纸上_____(选填没有)点燃的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选填)像。

5)如图乙所示是小梦同学留下的实验记录,由实验记录小梦得出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实验结论,该结论______(选填可靠不可靠),说出理由______

【答案】F 确定像的位置 BC 垂直 没有 不可靠 没有多次测量

【解析】

【详解】

(1)[1] [2]用透明玻璃板F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 [3]为了对比像的大小关系,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3)[4]确保像与蜡烛能够完全重合,镜面与桌面必须垂直;

(4)[5][6]移去镜面后面的蜡烛,将白纸置于蜡烛位置,白纸上没有点燃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

(5)[7][8]一次实验就得结论具有偶然性,应该多次实验测量,寻找普遍规律。

8.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刻度尺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你该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

次数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r,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___

5)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______(选填不在)纸板这一平面内.

【答案】量角器 C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路是可逆的 不在

【解析】

【详解】

(1)[1]实验中需要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需要用到量角器;

(2)[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3)[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当入射角是70°时,反射角是70°,当入射角是45°时,反射角是45°,当入射角是30°时,反射角是30°,由此可推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这说明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5]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由于法线不在倾斜的纸板上,那么反射光线不会在纸板这一平面内.

9.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 ENF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

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因可能是_____

2)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_____,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_____

3)如图丙是由两个平面镜组成的直角镜前,点光源S发出一束光线SB射到镜面1上,经镜面1反射后恰好经过P点,再经镜面2射出光线为CD,画出完整的光路图_____.若将S发出的入射光线SB的入射角增加5°,则射出光线CD的反射角将_____

A.增加5° B.增加10° C.减少5° D.减少10°

【答案】纸板EONFON不在同一平面上 测量入射角和对应反射角的大小 反射角与入射角 C

【解析】

【分析】

根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可知,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涉及的注意事项及作图方法进行求解.

【详解】

(1)[1]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若实验中未将纸板与平面镜垂直,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可能是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放置或纸板EONFON不在同一平面上;

(2)[2][3] 取下纸板后,应用量角器分别测出入射角和对应的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分析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4]先画出点光源S关于镜面1的对称点,连接SP并延长至镜面2,然后画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经镜面2的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5]若将S发出的入射光线SB的入射角增加5°,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以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以计算出射出光线CD的反射角减小了5°

10.如图所示,小亮和小红为了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进行实验.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____关系.

(3)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台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

(4)小红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

(5)小亮改变蜡烛的位置,记录了蜡烛A和较清晰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如下表所示: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3.0

4.5

6.0

7.5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3.0

4.5

6.0

7.5

最终他们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时_____

【答案】较暗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大小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玻璃太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成了像 像与成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蜡烛点燃时比较亮,在较暗的环境中,烛焰和环境的对比度比较大,烛焰的像会更清晰;

2)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因为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选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在平台面上,玻璃板如果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

4)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玻璃太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成了像;

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成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初二物理 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过高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

_______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____

A.30% B.40% C.60% D.90%

(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____________

(4)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____℃.

(5)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D B 图略 120 升高 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解析】

(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逐渐增大到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因为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25--30由表中数据可以知道选择和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3)根据表格,描出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图略,

(4)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120℃;

(5)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因为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1). D (2). B (3). 图略 (4). 120 (5). 升高 (6). 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12.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_________(A/B)部分.

(2)当水的温度加热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为止.记录数据如下表:第1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温度是_______℃,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

(3)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小明由此得出结论:水的沸腾不需要吸热,你认为他的结论是__________(错误、正确)的,水还继续沸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丙中的(a)、(b)所示,则图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5)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时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B 92 98 错误 石棉网的温度较高,把热量传递给水 b 减小水的质量、用初温较高的水实验、用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等

【解析】

(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B的高度;(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示数为92℃;由表格中数据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 (3) 结论错误撤掉酒精灯后,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对水继续加热.

(4) 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得现象.(5)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水的质量用初温较高的水实验、用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等

点睛:掌握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水沸腾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13.如图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l)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a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2)上表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中(a)处应填的内容是______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

(4)为了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并观察水是否能继续沸腾。

【答案】自下而上 时间/min 98 撤掉酒精灯,停止加热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实验中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碰触容器底和壁,故组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

(2)[2]实验中我们要测量加热时间,得出水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表中(a)处应填的内容是:时间/min

(3)[3]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再升高的温度即为沸点,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98℃。

(4)[4]为了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撤掉酒精灯,停止加热,并观察水是否能继续沸腾。

14.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小明观察到某同学测水温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小明指出他在使用温度计时存在的问题:______

(2)实验中同学们观察到图中乙、丙两种情景,其中图______是水在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景;

(3)小明在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从记录数据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水在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

(4)端午节煮粽子时,水烧开后小李认为要继续旺火加热,能够先将粽子煮熟。小明则认为要改用小火加热,两种方法能同时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______

【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 99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小明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温度计在使用时,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和壁,图中在使用温度计时存在的问题: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

(2)[2]水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跑到气泡内,气泡逐渐变大,故图乙是水在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景。

(3)[3][4]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沸点,从记录数据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9℃

(4)[4]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所以煮粽子时当水沸腾后改用小火加热即可,小明的想法更合理。

15.回顾实验和探究:

(1)探究固体加热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图甲是给某固态物质加热的装置,该物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图丙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该固体是______(选晶体或非晶体),图乙是其______图象(填熔化或凝固)。

③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④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_℃。

⑤组装图甲中的实验器材时,应______组装(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

(2)探究声音的特性:

如图,把钢尺紧按在桌而上,拨动其伸出桌面端,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实验现象;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做几次实验。实验发现,音调由物体振动的______决定,钢尺伸出桌面端越短,发出的音调越______

如图,先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状况;再重敲此音叉,观察现象。实验可得,声音的响度由发声体的______决定;两次实验中,音叉发声的音调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

【答案】63 晶体 熔化 80 从下往上 频率 振幅 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图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是63℃。

②[2][3]由图乙可知,0-3min,温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升高,属于熔化图像,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温度不变,故该物质是晶体,

③[4]由图乙可知,第10min时,该物质熔化完毕,处于液态。

④[5]由图乙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80℃,该物质的凝固点等于熔点,为80℃。

[6]安装实验器材时需要先固定下面的铁圈,能够利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然后再调整上面铁圈的位置,使试管完全接触水,并且不要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故从下往上安装。

(2)[7][8]由实验现象可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说明: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9][10]先轻敲音叉,再重敲此音叉,小球摆动的幅度变大,说明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两次实验中,音调不变。

四、初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蜡烛和光屏,将它们置于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2)当蜡烛、凸透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调整光屏到______(填“A”、“B”或“C”)位置时,生活中的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

(3)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再次看到清晰的像。若在此基础上将一个度数合适的远视眼镜放到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还想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适当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答案】同一高度 C 投影仪 靠近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2]当蜡烛、凸透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蜡烛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像会成在2倍焦距以外,所以光屏要调整光屏到C点。

[3]生活中的投影仪成像原理是物体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像在2倍焦距以外。

(3)[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

[5]若在此基础上将一个度数合适的远视眼镜放到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会聚一些,还想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就要让光屏靠近凸透镜。

17.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_cm

(1)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之所示,则烛焰的像将成在光屏的_______(选填“上方”或“下方”);

(2)调整好蜡烛的高度后,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未画出),则该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

(3)图乙中,若把蜡烛移到42cm刻度线处,此时需要在A点处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观察,才能看到烛焰的像。

【答案】10 上方 放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

f=40cm-30cm=10cm

(1)[2]如图乙所示,蜡烛焰心、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蜡烛焰心低于透镜、光屏的中心,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成像在光屏的上半部分。

(2)[3]如图乙所示物距小于像距,且在光屏上能够得到实像,故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两倍焦距,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4]若把蜡烛移到42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

u=50-42cm=8cm

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在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承接不到,只能在凸透镜的右侧看向凸透镜才能看到像,即此时需要在A点处向左观察,才能看到烛焰的像。

18.小明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小明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50cm刻度处,蜡烛放在光具座10cm刻度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蜡烛的像,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16次实验中,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且随着像距的变大,所成的像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小明也可得出: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 cm

(3)如图乙所示,ab是光源S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经过凸透镜的焦点FS'是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请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确定光源S的位置,并完成反射光线ab的入射光线和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________

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cm

40

35

30

25

20

15

像距(cm

13.5

14

15

16.7

20

30

【答案】变大 10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平面镜的光源作图及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法。

【详解】

(1)[1]通过实验可知,当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成像会变大。

(2)[2]由第5次数据知,

u=v=20cm

u=2f=20cm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f=10cm

(3)[3]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先经S'作镜面的垂线,再由物和像与镜面距离相等,确定光源S的位置;由反射光线可以确定光在镜中的入射点,连接入射点与光源S,再在线上标出指向镜面的箭头,即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ab经焦点后射向凸透镜,其折射光线平衡于主光轴。如图。

【点睛】

光线的综合作图,需根据光的各个规律,逐一完成。本题先根据平面成像规律完成平面镜作图,再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折射光线。

19.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l)小莉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光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cm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图所示,为了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若只调节凸透镜,应将凸透镜向只调节光屏,____(上或下)调节;若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上或下)调节。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_____清晰的实像,______(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4)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①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将光屏向_______(左/右)移动。

②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______

A ②① B ③①

C ②④ D ③④

5)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透镜上有一只小虫在爬动,则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将___(变大/变小/不变),像的明暗将_____(变亮/变暗/不变)。

【答案】10cm 放大 幻灯机 B 不变 变暗

【解析】

【详解】

(1)[1] 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即此凸透镜的焦距约是10cm

(2)[2]成像在光屏的上方,应向下调凸透镜

[3]若要调节光屏,应向上调节

(3)[4]时, 此时成像为倒立、放大、实像

[5]应用为幻灯机

(4)[6]近视眼镜为凹透镜,有发散作用,当再次成清晰像时,成像延后,当拿走眼睛后像向左移动,所以要向左移动光屏才能承接到像

[7]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应配戴凹透镜矫正,故选B

(5)[8]小虫遮挡一部分光,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所以像不变

[9]由于折射光线减少了,所像会变暗

20.光明中学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并利用液体透镜探究“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如图所示.

(1)在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首先在两个透明玻璃长方体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然后将水注入橡皮膜,制成液体透镜,再将液体透镜放置在两个玻璃容器之间,如图甲所示,让光线沿图示方向射入玻璃容器,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_________(选填“偏离”或“偏向”)主光轴.如果此时再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则折射光线偏折的程度_________(选填“会改变”或“不改变”),在玻璃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用液体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若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cm刻度时,则烛焰经凸透镜所称的像是_________

A.放大、倒立的实像

B.放大、正立的虚像

C.缩小、倒立的实像

D.缩小、正立的实像

(3)为了探究“影响液体透镜折光能力强弱的因素”,物理兴趣小组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此时,他们是在探究液体透镜折光能力与__________________是否有关,在此探究过程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偏向 会改变 观察光的路径 C 液体种类 凸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与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可知,玻璃容器的形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向主光轴方向偏折;凸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与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则折射光线偏折的程度会发生改变;在玻璃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当光照到烟雾时,烟雾颗粒对光的反射方向是不同的,会发生漫反射现象,所以我们从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路径;

(2)由图知,物距小于像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此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2倍焦距,物距u=40cm-25cm=15cm;像距v=70cm-40cm=30cm;由上分析得:30cm>2f f<15cm<2f;解得:7.5cm<f<15cm;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10cm刻度处时,物距u=40cm-10cm=30cm,处于2倍焦距之外,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C选项正确;

(3)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此时,他们是在探究液体透镜折光能力与液体的种类是否有关,在此探究过程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是因为凸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与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

五、初二物理 质量与密度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21.在“测量液体的密度”实验中: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横梁水平平衡.

(2)将装有适量某液体的小杯子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若小杯子的质量为20g,则小杯子中液体的质量为_____g,然后将小杯子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到达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_____cm3,由此可计算出液体的密度为_____kg/m3

(3)此次实验操作测得的液体密度值偏_____(选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

【答案】 16.4 20 0.82×103kg/m3 杯子内壁上有少量的残留液体,测得的体积偏小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小杯子中液体的质量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计算出液体的密度为”可知,本题考查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运用天平、量筒的使用规则,及密度公式分别进行判断和计算.

【详解】

1)图甲中指针向左偏,应把平衡螺母向右调,直到横梁水平平衡.

2)图乙中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0g+10g+5g+1.4g36.4g

小杯子中液体的质量:mmm36.4g20g16.4g

图丙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20mL20cm3

液体的密度:

3)将小杯子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时,杯子内壁上有少量的残留液体,测得的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测得的液体密度值偏大.

22.(1)李明取来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分度盘如图甲所示。他应先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_____移动。 如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甲图所示情况,应___________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6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____g,酱油的密度为_____kg/m3.此法测出的酱油密度比真实值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3)为了避免测量中烧杯沾有液体的影响,李明又想到另一种方法测量酱油的密度,他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实验步骤如下∶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_____,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

【答案】 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 66 1.1×103 偏大 装满水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从指针向右偏,则右端较重,平衡螺母应该向左调。

[2]如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甲图所示情况,说明右端稍重。此时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

(2)[3]由图可知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

其中酱油的质量是

[4]酱油的体积从量筒上可以看出是60cm3,所以酱油的密度是

[5]由于在实验中测量酱油的质量是准确的,测量酱油的体积时会由于烧杯内壁沾有少量的酱油,而使体积变小,所以这种方法测出的密度值会偏大。

(3)[6]为了避免实验中的测量体积的误差,用两只相同的烧杯,装有同体积的酱油和水,通过只测量质量就可以利用水的密度来表示酱油的密度,所以步骤中,将一个烧杯装满水。

[7]两只相同的烧杯,中水和酱油的体积相同,即

可得

23.小红同学想测量开水瓶软木塞的密度,于是切下一块干软木,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出软木块的质量m,示数如图甲;

②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如图乙;

③读出水的体积V1

④用细线系住软木块和铁块,将铁块浸没在水中,如图丙,读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⑤将软木块和铁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如图丁,读出水、铁块和软木块的总体积V3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步骤①中,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右侧,则应向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

(2)小红发现在上述步骤中,有一步骤是多余的,这一步骤是_____(填序号);

(3)请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物理量

软木块的质量m/g

水的体积V1/mL

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mL

水、软木块和铁块的总体积V3/mL

软木的密度ρg/cm3

数值

____

40

50

_____

_____

(4)干软木具有吸水性,则所测密度应___(选“大于”或“小于”)软木的实际密度;

(5)接着她从量筒中取出木块并用天平测出质量为22g,则软木的实际密度应为_____

【答案】 12 90 0.3 大于 0.24g/cm3

【解析】

【分析】

(1)天平指针的偏转方向和平衡螺母的调节方向是相反的。

(2)在使用助沉法时,不需要单独测量出水的体积。

(3)软木块的质量可由砝码质量和游码所对的刻度值读出;由于软木块是不沉于水的,在测量其体积时要使用重物助沉法帮助测量休积,即先测出水和重物的体积,再将软木块和重物系好共同放入水中,测量出它们的总体积,最后用总体积减去水和重物的体积,就是软木块的体积,最后由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4)软木具有吸水性,测量其体积时,会因吸水而使量筒的示数变小,导致所测密度值变大。

(5)根据软木吸水后和吸水前的质量差可以求出吸水的体积;知道软木的质量和体积可以求出密度。

【详解】

(1)[1]天平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右侧,说明右侧的质量大了,要相使天平平衡,就要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2]实验步骤中测软木块的体积时,由于软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要使软木块浸入水中可采用重物助沉法进行,但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只需第一步测出水和重物的体积即可,再测出水、重物、软木块的总体积,就能算出软木块的体积,水的体积不需要测出,故步骤③是多余的。

(3)[3]软木块的质量

[4]从图丁中读出水、软木块和铁块的总体积90cm3

[5]软木块的体积

则软木块的密度

(4)[6]由于干软木具有吸水性,在测量它的体积时,它会因吸收水而使其体积测量值变小,在质量一定时,体积变小,则密度会变大。

(5)[7]由已知可得,软木块吸水的质量

根据可得,软木块吸收水的体积

则软木块体积

则软木的实际密度

24.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_____处。然后调节直至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_____g,酱油的密度为_____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_____(偏大/偏小);

(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ρ)。

【答案】标尺的零刻度线 45 偏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

(2)[2][3]从图甲可以看到,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

空烧杯的质量为17g,那么烧杯中酱油的质量是

从图乙可知道酱油的体积是

那么酱油的密度是

(3)[4]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偏大,因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会有一些酱油成分留在烧杯中,那么测出来的体积是偏小的,根据可知,测出的酱油密度会偏大。

(4)[5]由上述实验步骤可知,烧杯水的质量是

这些水的体积是

烧杯的容积是

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这些酱油的质量是

酱油的密度是

酱油的密度表达式

25.小浩同学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量小石块密度.

1)图甲是小浩在调节天平平衡时的情景,小丽指出了他在操作上的错误,你认为错误之处是______;

2)小浩纠正了错误后,发现天平横梁不平衡,指针向左偏,此时应向________(选填或“右”)端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中线处,然后将石块放入左盘,天平平衡时,测出石块的质量如图乙所示,用排水法测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是________ g/cm3.

3)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操作中水可能溅出,会引起小石块体积测量值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正确的操作是用细线悬挂小石块缓慢浸没在水中,既能防止水溅出,还可以避免_________

4)小明整理器材时,发现使用的砝码生锈了,则测量的小石块密度会比真实值____(填“偏大”或偏小”)

5)一只5.79g的纯金戒指,用图丙所示的量筒________测量出这只戒指的体积(选填”“不能”)(ρ=19.3×103kg/m3)

6)取出小石块擦干水,将小石块轻轻的放在一个装满某种液体的玻璃杯中,玻璃杯容积为120mL.质量为30g,如图所示,溢出一部分液体后,用天平测量出玻璃杯剩余液体、小石块总质量为188g,则该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答案】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调至零刻度线处 1.45 偏小 损坏量筒 偏小 不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并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该同学未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然后才能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2] 指针向左偏,左盘下沉,应使平衡螺母往右端调,使指针指在中线处;

[3]由图乙可知,则小石块的质量:

由图丙可知,石块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

(3)[4]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操作中,放入小石块时,不慎掉入量筒的水中,溅出水,这样引起测得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小,从而引起密度测量值偏大;

[5]正确的操作是用细线悬挂合金缓慢浸没在水中,既能防止水溅出,还可以避免损坏量筒;

(4)[6]砝码生锈后质量会增大,这样用较少的砝码或少移动游码就可以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因此,测得的质量会偏小,根据得,他所测量的小石块密度将比实际小石块的密度偏小;

(5)[7]因为,所以金戒指的体积:

由于量筒的分度值是2ml,戒指的体积小于量筒的分度值,因此不能用该量筒测出戒指的体积。

(6)[8]烧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

烧杯中剩余液体的体积:

该液体的密度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3849b9c7b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4.html

《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