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花意象赏析

发布时间:2014-08-20 15:59: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白居易诗歌花意象赏析

汉语言文学 孙佳林

白居易是我国最成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反映时代问题,继承了杜甫的“诗史”传统。白诗以意象丰富多彩著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花”意象。白居易是十分喜爱花的,而且他将栽花、养花、赏花视为自己一生的乐趣。对于白居易而言,花不仅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性情,还可以针砭时弊、感叹人生。但他对于花的情感不能仅用一个“爱”字来涵盖,而是一种深刻有内涵的心路历程,他常常给花打上人格特征,来彰显自身所具有的高贵人格。白诗注重用“花”意象来营造诗境,也借“花”安慰自己的仕途坎坷的失意之情和表达对时光流逝感慨。与此同时,从白居易的“花”意象中也可以窥探唐朝文化习俗,感知风土人文气息。因此本文以“花”意象作为切入点,探讨白居易诗歌的深厚意蕴。

关键词白居易诗;“花”意象;审美意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祖籍为太原。白氏先祖本不是汉人,而是胡人,是西域龟兹国的王侯。生于官宦之后、诗书之家,白居易从小就受汉文化的熏陶,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白居易一生,经历了八个皇帝,先后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余年。他前期敢作敢为、锐意进取,但他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纳,终放弃了“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他晚年退隐洛阳,深居简出,写诗作赋,结交好友,颇为清静。

在唐朝的诗人群体中,白居易可谓是造诣极深的一位。他流传下来大约有27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被他分为“讽喻”“感伤”“闲适”“杂律”四个部分。他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独树一帜,而且也有自己诗歌理论和主张,总体上看白诗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居易晚年生活交为安定,这使得他有交充足的时间回顾他的人生旅程以及他创作的文学作品,最终系统地将其诗文整理成《白氏长庆集》。前面两段均可删除。

白居易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反映时代问题,继承了杜甫的“诗史”传统。他在《与元九书》中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主张直接关照当下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用诗歌来反映时代的脉搏与社会的变迁。他的作品涉及到当时历史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揭露出许多社会流弊,达到了“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目的,真正成为反映时代的“镜子”。

深厚的内容要靠丰富的意象来支撑,白居易的诗歌也不例外。他对中国古代传统意象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白诗选取的意象丰富多彩同时独具匠心,例如松、竹、花等。他透过这些“意象”向世人诉说内心的情怀。可以说从意象方面来审视白居易的情感世界、审美情趣、人格追求、仕宦心态、生命意识不仅具有可行性且具有必要性。由于白诗涉及意象众多,无法面面俱到,所以本文拟从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意象——“花”入手,从细处着笔,多方面研究白居易诗歌中“花”意象,来揭开白诗神秘的面纱。

唐人爱花,众所周知,这也造就了唐诗中很多与花有关的诗句。《唐诗分类大辞典》里的“花部”中咏花诗共有835首,有103位诗人写过有关花的诗。大家所熟知的大诗人李白、白居易、杜甫、刘禹锡等,都写过与花有关的诗,其中白居易写得最多。“白居易有咏花诗87首,咏诗最多,咏花品种达21种。”(《唐诗分类大辞典》)他真可谓是唐朝的“花痴”诗人。

白居易非常的爱花,而且他将栽花、养花、赏花视为自己一生的乐趣。对于白居易而言,花不仅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性情,还可以针砭时弊、感叹人生。他一生所留下的咏花诗,是他咏物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学、文化价值。这些诗作反映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情趣追求,以及白居易的处世态度,对我们探索白居易的独特的心灵世界、艺术追求,以及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风貌都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意义。

直接表达对花的情感

白居易是个爱花的诗人,但他对于花的情感不能仅用一个“爱”字来涵盖,而是一种深刻有内涵的心路历程。他早就把花比作自己的“夫人”,他写道:“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春。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戏题新栽蔷薇 时尉周至》)经白居易歌咏过的花很多,包括杜鹃、牡丹、紫薇、桃花、梅花、杏花、樱花、桐花、荷花等。直接描写花,以花为主题的诗篇也不少,有《大林寺桃花》《采莲曲》《买花》《落花》《桐花》《惜花》《牡丹芳》《紫薇花》《蔷薇花》《种白莲》等。花本是无情之物,可是赏花之人有情有义,不同的人看待同一种花的感觉是不同的,同一个人欣赏不同的花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人生阶段眼中的花也是不同的。

因为白诗所涉及的花种类繁多,不能够一一论述,所以本节选取白居易最喜欢的白莲、杜鹃、桃花来进行赏析,从这三种花中探寻白居易对待花的细腻情感。在寻常人眼中白莲花、杜鹃和桃花不过是三种形状、香味不同的花罢了,可在白居易心中,这些花都被印上了优雅的人格特征,而这恰恰与白居易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不谋而合的。

白居易偏爱白花,他特别对白莲情有独钟。作有《莲石》、《东林寺白莲》、《种白莲》、《六年秋重题白莲》、《感白莲花》、《白莲池泛舟》等等有关白莲的诗。其《感白莲花》诗云: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白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氛氲。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化者日已远,来者日复新。一为池中物,永别江南春。忽想西凉州,中有天宝民。埋殁汉父祖,孳生胡子孙。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

此诗像一篇有关莲花的小传,抓住了莲花的鲜明特点,鲜活的把白莲花展现在世人眼前,那种高洁、独立、坚强的莲花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白居易欣赏莲花,并把莲花塑造成一种有灵性的植物,在莲花身上寄托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另外一首《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青。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渐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棵子,寄向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这首《东林寺白莲》前半部分运用工笔画的手法,充满感情地细致描绘了夏日东林寺白莲盛开的情景:池水清澈、白莲含苞、清风散芬、玉盘倾露。虽是浓墨重彩,却不显堆砌,将白莲花清润香洁的特质描摹得惟妙惟肖,凸现出白莲花的超尘脱俗之感。全诗以写景始,以抒情终,由景入情,其间过渡也是熨帖自然,不露痕迹。另一方面白莲花的幽姿雅韵同样寄托了白居易有别于流俗的情怀。白莲这种婷婷玉立、纯洁无瑕,但仍馥郁芬芳、颇具神韵的形象,不正是诗人十分偏爱而用以自诩的真实写照吗?

白居易对杜鹃花一往情深也是比较罕见的。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其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为广泛,生命力极其顽强,素有“百姓之花”的美誉。杜鹃花的此类特点,正好契合了白居易一向亲民爱民的为官之道与性格特点,所以杜鹃花得到诗人垂青也在情理之中。他在《山石榴寄元九》中写道:“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诗人把杜鹃之美比作绝代佳人西施,而芙蓉和芍药都相形见绌,能得到如此之高的礼遇,想必杜鹃花更会“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探弄尽人看”了。因为酷爱杜鹃花,白居易不仅把江州(今江西九江)山上野生的杜鹃移植到住所,还写下了《戏问山石榴》一诗:“小树山榴近砌裁,半含红萼带花来。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开。”不仅如此,元和九年,白居易调任忠州刺史时,也千里迢迢,把庐山杜鹃带去种植,并写下了《喜山石榴花开》一诗:“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年树。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白居易惟恐读者不知此花的来历,还特意在题目下写下了“去年自庐山移来”的注脚。这一个小小的细节,足以发现香山居士对杜鹃花的痴迷程度。

白居易幼时家居关中渭河北岸的下邺,这里黄土地自古喜长桃李,桃花灼红艳丽,他自小养成种树栽桃的习惯。成年后春游桃林写下著名的《下邺庄南桃花》

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

这片桃林当然是为喜爱桃花之人所盛开。等到他漂泊十余年后再回故里时,虽然桃林依旧,但已物是人非。他“追思昔日行,感伤故游处。插柳作高林,种桃成老树。因警成人老,尽是旧童孺。”(《重到渭上旧居》)可见日月更替之快。说到桃花不得不提起白居易那首流传千古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此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诗人在经历了官场沉浮,人生起落之后,看清了朝廷的腐败,于是寄情山水访名山名寺。作者来到大林寺,看到那一片不受世俗所浸染的桃林,顿时引发无限诗情。群芳凋零,只有这山上的桃花不与世俗纷争,孤独地留守这春天的气息,春天仿佛凝聚在这大林寺的桃花林中。这个时候桃花在诗人心目中已然是春天和希望的象征,这桃花带给诗人久违的亲切感,也必然唤起作者纯真的童心。在《任氏行》中,白居易更是只露的用“燕脂漠漠桃花浅,青黛微微柳叶新。”来表现春日愉悦的心情,此两句全是写景,营造了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其中饱含浓浓深情。作者把对春的欣赏寄托在有形的实物中,特别是“桃花”和“柳叶”两种意象,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桃花是美好的,可是鲜花凋零容易触动作者内心。“前日归时花正红,今夜宿时枝半空。坐惜残芳君不见,风吹狼籍月明中。”(《夜惜禁中桃花因怀钱员外》)时隔两日,红花损失过半,更可惜的是友人连这仅剩的“残芳”都不能陪诗人一起欣赏,只留诗人独守着满地狼藉与孤独的明月。桃花似与诗人心灵相通,友人归时花开正红,友人离去花退枝空,这时的桃花像极了暗示诗人心情的“晴雨表”,与诗人内心是那么的贴近。

白居易对待花不是一味的迷恋,而是一种理性的人文关照,“花”在其眼中是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的,这就使他对花的情感也是丰富的。他不仅爱花、护花、惜花,有时候他对花也有些许的埋怨。在《买花》中他感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上流社会对牡丹花的过度喜爱,导致下层百姓争相种植牡丹。人们被迷惑了,看不清牡丹花的真正价值。作者俨然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众人对花的痴迷,内心生出无限感慨。另外一首《牡丹芳》中写到“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本诗前面极力描写牡丹雍容华贵,后面笔锋一转写达官显贵迷恋牡丹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粮食减产,百姓生活艰辛。诗人无力改变痴迷的人心,只希望牡丹花不那么美丽,以减少达官显贵对牡丹的喜爱之情,从而改善百姓生存境遇。

白居易爱花,但并不痴迷于花,他能够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花,这是十分难得可贵的。从另一个方面看,白居易诗歌中对花意象的熟练运用正是建立在他对各种花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在写白居易对上述三种花的爱好以及赋予花所具有的品格时,能参照同时代人对同类花的态度以及品格解读的话,则能为解读白居易爱花提供一个更开阔理性的视野。这样也有助于深刻理解白居易爱花的原因所在极其独特性。

用“花”来营造诗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中华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具体来说它就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我国的古典诗歌有着浓郁的抒情传统,这种抒情不是孤立地抒发,大多是通过丰富的物象来营造一种便于抒情的意境,有时甚至连抒情的话语都没有,作者只是创造意境,其中无限的情思就有待读者用心品味了。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特别重视对意境的营造,要营造意境必然要选取合适的意象。这其中的意象也可以说是诗歌的灵魂,没有意象就不成为诗歌,因此诗人十分重视对意象的甄选。

“花”是古代诗人最喜欢的意象之一,李白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白调》);孟浩然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李清照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龚自珍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这些诗人借“花”来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从而增加诗的况味。白居易作为一个爱花的诗人,是十分重视在自己的诗歌中使用“花”意象的。通过电脑软件对白居易诗集进行统计分析,可发现“花”字眼和与花有关的名称相当多,此意象在白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白居易诗歌的一个标志性特色。

若论白诗意境,不得不提那首新颖独特的名作《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诗向来以语言浅近、意境显豁著称,但此诗却意境朦胧、耐人寻味。开头以否定形式的比喻,先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即“似花”“似雾”。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看,作者实则以花喻人以雾传情,采用博喻的手法,将“花”“雾”“春梦”“朝云”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诗。诗人用鲜明的形象来突出一种未曾说明的喻意,“花”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引子也是核心。如果把“花”看作美丽女子,则有作者深深的爱恋、难舍之情;如果把“花”看作美好的生活,那么则有作者满满的追念惋惜、之情。这种含蓄蕴藉的写法可谓继承了诗经“比兴”的优良传统,也影响到后世诗词的创作,以至后来演变出“花非花”这一词牌。另外一首《晚春登大云寺南楼赠常禅师》中写到“花尽头新白,登楼意若何?”直接用“花”来引发忧思,来探讨若即若离的生命真谛。在《送张常侍西归》中作者更是含蓄的把花作为连接友谊的纽带,“二年花下为闲伴,一旦尊前弃老夫。西午桥街行怅望,南龙兴寺立踟蹰。”这“花”俨然成为他们友谊的见证。

白居易不仅善于用花来营造朦胧的意境,他也善于的以“花”贯穿全诗,来营造一种现实可感的意境。以《惜(木有)李花》为例

树小花鲜妍,香繁条软弱。高低二三尺,重叠千万萼。朝艳蔼霏霏,夕凋纷漠漠。辞枝朱粉细,覆地红绡薄。由来好颜色,尝苦易销铄。不见茛荡花,狂风吹不落。

这首诗以李花的生长作为线索,花开时光鲜亮丽,花落时满地红绡,形成一种真切感人的意境。作者把花开花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拿来对比,这种对比不禁让人联想其人生,起起落落的人生何尝不像花一样。把抽象的生命用具体可感的“花”来体现,足以见得作者对“花”这种意象的深刻理解与熟练把握。另外一首《和微之叹槿花》,诗曰“朝荣殊可惜,暮落实堪嗟。”也是用“花”来关照生命,寓无形于有形。

白居易乐于用“花”也善于用“花”,他用“花”意象所营造的诗境往往能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你对诗文本的解读比较到位,但此段举例少了一些,还可增添一二。

借花来传情达意(此段内容你看是否可以并入第一部分?

白居易一生思想开阔豁达,可以说是综合了儒、释、道三家观点。他也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准则,“兼济”之志,以儒家的仁政为中心;“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逍遥观念和佛家解脱思想。白居易一方面与社会上不良势力斗争,另一方面坚守自己的品格操守和立场。这时他便用莲花来比喻自己的节操风骨,并创作了一系列以白莲花为核心意象的诗歌,如:《白莲池泛舟》《莲石》《感白莲花》《东林寺白莲》《六年秋重题白莲》《种白莲》等诗。白居易把莲花看作花中之君子,而白莲花更是君子中的君子。“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感白莲花》)和他的“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东林寺白莲》)白居易赋予了白莲花特定的人格,在诗人心里,花即是人、人亦如花,花的纯净素雅以及诗人希望在官场保持清俊不俗的品格是一致的。

有时候作者也用其他花作比,在他的《紫薇花》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独占芳菲当夏景, 不将颜色托春风。……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于紫薇花中,在写紫薇花桀骜不群的品性,实则也是写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卷入世俗的浪潮里。在他的《题山石榴花》一诗中“争及此花檐户下, 任人采弄尽人看。”表现的是一种平易近人的优秀品质。在《迎春花赠刘郎中》也是用“金英翠萼带春寒, 黄色花中有几般? 凭君语向游人道, 莫作蔓菁花眼看。”来抒发自己的不愿争夺名利,陷入俗流的格调。在《白牡丹》中写到“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来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白居易也借花安慰自己的仕途坎坷的失意之情,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因爱花、咏花,遭遇政敌攻击而被贬谪。但是无论如何,他对花的态度是不会改变的。诗人在花中寄寓自己情感,在自己失意怅惘之时,以花为自己的安慰寄托,来打发心中的无奈之感,让自己在花的世界里得以宽慰。白居易被贬谪后的居所是十分偏僻的,为了改变生活的单调乏味,让自己忘却在官场中的失意愁苦,他常常是在自己的居所周围大力的种花,让自己的贬谪之所显得闲适安逸,使诗人暂得生活的愉悦。正像诗人在《紫薇花》一诗中写到的“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在诗人遭贬谪的艰苦日子里,有了自己喜爱的花为伴,也就不再感到寂寞孤单了。

白居易是一个对时光特别敏感的诗人,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所以他十分关注万物的变化,时令的交替、草木的盛衰、花朵的凋落等自然现象都极易引起诗人的万物易逝、时事易迁之感。花是十分美丽动人,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盛开的时间较短,也容易凋零。这使得花更容易成为诗人感叹人生、怀念时光的最佳意象。白居易也十分喜好以“花”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他的很多咏花诗含有“惜”字。由他的惜花,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诗人对于时间的珍惜,对于生命看重,传达出的是他对于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自己的年少不珍惜时光的悔悟,青春易逝,作者无力挽留,所以只有借写诗来表达心中之情。如他的一首《花前有感兼呈崔相公刘郎中》

落花如雪鬓如霜,醉把花看益自伤。少日为名多检束,长年无兴可颠狂。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长。何事同生壬子岁?老于崔相及刘郎?

写出了诗人因自己年少不知珍惜时间,年华依然逝去,现在自己只能徒伤感。在《与诸客携酒寻去年梅花有感》中,诗人感慨到“年年只是人空老,处处何曾花不开。”传达出的是花谢了来年可以再开,然而人不似花,时光是一去不复返。

“花”与社会风气、习俗(此段内容也嫌单薄,例证需要丰富才更有说服力。)

从白居易的咏花诗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唐代的社会风俗和社会风气,甚至在他的诗中还有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当酒筹。”(《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写的是当时文人雅士的趣味,结伴赏花饮酒,并在饮酒时折花枝行酒令。同时也有“眼看菊蕊重阳泪, 手把梨花寒食心。”(《陵园妾》)反映出的是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活动:采菊和饮菊花酒。第二句则是写的寒食日,寒食日时是梨花盛开的时刻,梨花的冷淡寒白与寒食节不谋而合,更衬托出节日的氛围。另外一首《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

病爱枕席凉,日高眠未辍。兄弟呼我起,今日重阳节。起登西原望,怀抱同一豁。移座就菊丛,糕酒前罗列。……

作者也用花来装点节日的气氛,重阳佳节、兄弟聚首、赏菊饮酒,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

在《牡丹芳》中有诗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我们也就可见当时的唐代人们对于牡丹花的喜爱之情。但同时诗人的一首《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在写人们对于牡丹花的热爱之时,也用鲜明的对比,讽喻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用“田舍翁”的一声“长叹”,深刻的反映出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尖锐矛盾,写出了民生疾苦和统治者的残酷剥削。白居易的能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谱写民生疾苦,是十分可贵的。

结束语

白居易的人生经历高低沉浮,正如花开花落,到最后终将归于安静,落叶归根。不论是因花而叹,叹命运之脆弱,叹生命之短暂;还是以花为喻,比自我之人格,比朋友之风格,比奸佞之出格,都能最佳的“花”意象来与之契合。白居易在看花赏花之中把自己的种种感慨付诸于花,对“花”的种种天然特质赋予人格化的体悟和阐释,在花里看人生从而产生无限的审美意蕴。

白居易诗中的“花”意象,除了承载诗人厚重深沉的情感以外,还有烘托全诗的意境,使诗显得自然流畅,温婉动人的功用。诗人还以花自比,或以花喻友情,或借花传递当时的社会风气等,都让读者感受到白居易的对花的深深地爱恋之情,他将情思寄寓在“花”中,从而使得他笔下的“花”产生了浓浓的意蕴,使得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对其的诗产生了无限的兴趣,并影响后世诗歌的创作。

参考文献

[1] 白居易全集[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2] 王拾遗.白居易传[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3] 何小颜.花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1999.

[4] 谢恩炜.白居易集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 胥洪泉. 白居易与花[J]. 涪陵师专学报 20001

[6] 李鹏翔. 白居易的花木情结[J].文史天地 20038

[7] 邵鹏力.白居易的花木情结[J].光明日报20040428

[8] 傅艳华.白居易诗歌意象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13

总的感觉是,你对具体诗文本的解读与感受都比较真切到位,但是归纳与概括稍嫌不足,因此在具体段落中结构层次不是很清楚,这可能也与例证较少,不好进行归纳与概括有关。因此可以试试补充一些例证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3c4045aa6c30c2258019e36.html

《白居易诗歌花意象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