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1-12-23 15:09: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写作在人生成长中的意义(讲座稿)

写作在人生成长中的意义(讲座稿)

陈宝贵(061028)

(实验高中微格教室)

(这次讲座虽然有这个提纲,但讲的过程中,有基本上是脱稿的,因此也有些乱,个别处,可能有些启发。盼批评)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汉杨雄

一、 信息时代是写作的时代

1、智能与写作

关于智能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比较简便的把它分为五个部分,即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单就这五种能力的关系来看,思维能力是其核心,观察、记忆能力是其基础,想象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深化,而实践能力则是其最终的指向和落脚点。

观察能力:我们同学们一般对它的认识还不深刻,处在一种较淡的阶段,认为观察只不过是看。实际上“观”和“察”是一种有层次的思维活动,如果说“观”是表层的,它的中心是对外在信息的摄入,比如,一颗树它是绿色的,高高大大的,这无疑是一种表层的观察,是一种表层信息的摄入。而“察”则带有较强的心理倾向,不仅要看出表层的特征,而且要通过表层的“观”而进入一种“体察”,“联想”比较的阶段,也就是说要看出特色,看出特点,看出发展,看出不同。

请看下面上届高三学生徐若冰发表于2006年第5期《中学生作文指导》上的一篇文章,《永远的直线运动》:这篇文章所写的人物就是我校四川籍的一位清洁工。

永远的直线运动

徐若冰

在同一个生活环境中,往往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即使我和他仅仅隔了一道墙,但我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我相信你一定会注意到,在教室的走廊中,一直有个身影在不停地徘徊着,他的身影就一直往复于我的视线中。早晨是这样,中午是这样,晚上也是这样,无休止地做着永远的直线运动。我至今仍不知道他的名字,我在心中只叫她“大伯”。

第一次见到大伯,应该是在两个月之前,那个时候,我参加了大港英语村的活动,炎炎酷暑,天气很热,我很不情愿。第二天报道的情景,我记忆犹新。两个热情大方的外教和我们见面。就在外教给我们作介绍时,我看到后门边上有个身影,对,他便是大伯。我记得当时大伯穿了件有点泛黄的汗衫,脖子上挂了条并不十分干净的毛巾,脚上套了双破旧的拖鞋,全身靠在一个拖把柄上,头发略长又有些卷曲,两眼中充满着好奇,就这样一个姿势,目不转睛地望着外教。我猜他和我一样,一定是第一次接触到黄头发、蓝眼睛的异域人,好奇心占据了整个心灵吧!

然后,在一个月的活动期间,我每天都无数次地看到大伯。大伯总是穿着那件汗衫,脖子上总是挂着那条红白的条子相间的毛巾,用浑身力气,推着一个大拖把。大伯的身材并不高大,只能说是瘦小。从他那一步一步吃力地挪移中,我看得出他的工作并不轻松,额头上冒出的汗珠,湿透的衣衫证明我的猜想不错。大伯从走廊的一头艰难地到达另一头,再从别一头回到原处,只要走廊上还有人走过,只要走廊地上还有一滴水珠,大伯的工作就不会停止,他做着永远的直线运动。

这样的生活乏味、单调、枯燥。对于和大伯仅隔一道墙的我来说,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着趣味和挑战。有时候下课,我靠着窗向外看,时常能看到大伯的身影。我注意到,这几天大伯每天都穿着件蓝衬衫,脖子上少了毛巾,但手中的拖把依旧沉重,大伯的两眼依旧充满着期盼。他似乎很满足于现状,每天做着重复的直线运动,甘心于默默地为学校的清洁作出贡献。他每天都是两眼望着、看着数不尽的方格子,作永远的直线运动。

其实我从大伯身上读出了很多,在英语村的时候,猛烈的太阳光一直照到走廊上,这个时候的大伯顶着骄阳不断地运动,我从他身上似乎看到老舍笔下祥子的身影,虽然环境、时代不同,但他的工作同样是单调、没有生趣,我从他的身上读出了什么叫做艰辛,什么叫做艰辛而无奈的劳动。我怜悯大伯,当我懊恼于繁重的作业时,看到窗外的大伯两眼饱含期盼地望着黑板上在他看来一点也不懂的文字符号时,我读懂了什么是竞争 ,什么是拼搏,什么是幸福….我感觉到大伯就像是一本活教材,处处启迪着我。

偶然的一次,我竟然看到大伯抬头转身,然后会心一笑,我心一惊 ,但道不出心中为之触动的地方,只是朦胧地看到了希望,似乎又不是。

我禁不住内心产生一种呼喊:大伯,我敬你!

这篇文章较好地体现了由“观”到“察”的思维活动。

作者在文中写到了这位可敬的清洁工的外貌:穿着汗衫,脖子上挂着条毛巾,脚上套了双拖鞋,头发卷曲。他的劳动是从这头移到那头。如果仅仅这样写,这便是纯粹的通过“观”而看到的内容,也就是说,他给我们一个整体但不太深的印象,但这位同学显然没有仅仅停留在“观”上,而且也进行了“察”,请看她写“汗衫”写得是“有点泛黄”的特征,写脖子上的毛巾是“并不十分干净”,写脚上的拖鞋是“套了双破旧的”,他的姿态是“全身靠在一个拖把柄上”,“头发”是“略长又有些卷曲”,还有下面所写“从他那一步一步吃力地挪移中,我看得出他的工作并不轻松,额头上冒出的汗珠,湿透的衣衫”以及“永远的直线运动”的特写,都是由于不仅仅是“观”,而更重要的是“察”的结果。因为她的“观”中有比较,有对特点的把握。所以观察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同学们对事物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观”上,更要“察”、深察、细察、详察。

而这和写作又有什么关系呢?写作对这种观察智力是一种最重要的开发,写作是这种能力最强有力的促成因素,是提高这种观察素质最强有力的保证。首先写作促使观察的深、观察的细,促使观出特点,察出特色,不为写作的观察有时往往会丧失一种动力,一种探寻的追求;其次,对所观察事物的表达本身就是对观察活动的一种肯定,同时在对观察内容进行表达时,你还对观察的情景进行回顾,对观察的细节进行文字化处理——进而对观察的方法进行确认和调整,对观察的疏忽、纰漏作出补充,因此写作促使观察智能的发展。

记忆能力和写作。记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一个没有记忆力或者记忆力较差的人是很难有多大作为的。说一个人聪明也就是反应灵活,但这也是以较强的记忆力为基础的,很多记忆力超强的人往往也就是某一专业的大家,陈省身、茅盾、钱钟书均如此。写作能促进记忆力的发展,首先,写出的东西是记忆最深的东西,其次写作能力促使记忆的条理化,能突出对重点内容的记忆。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印象,自己写出的内容,往往记忆比较深刻,长期的写作磨炼 ,往往使你的大脑灵活,敏捷,使人的身心活力四射,使记忆力超强发展。

而写作本身便是一种具有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它们的作用不再赘述。

2、信息时代是写作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无疑己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实现了人类信息交流的便捷,它把世界变为一体,缩一微屏。它既显现着世界风云的巨大变化,也传输着个人情感的细微脉动。它浩瀚、奇妙、变化多端,这些信息大都是通过文字或必须经过文字的辅助才得以流传,成为让人们了解的有效信息的。因此说,信息时代真正进入了“写作的时代”,这正如美国教育家韦斯特所说:信息社会,“写作,包围着你”。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个时代象今天这样需要写作,也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依赖写作。写作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不仅是记录情感、调解身心,使“高技术“和”高情感“达到平衡的需要,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成了物质生产的一种手段。因为在这个社会里,物质生产、产品消费的全过程都伴随着知识的生产,而知识的载体便是文章。知识生产的过程也就是文章写作的过程。当然信息时代由于劳动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从业人员是创造处理信息。这样整个社会便以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为标志,本质上是对信息的创造、加工、复制、交流和运用,而这个流程的源泉是信息的交流、创造和加工。信息的交流、创造和加工,程序系统的编制,本身就是一种写作。因此说,进入信息时代,写作就是一种工作,是一种日常生活(当然它大部分是电脑写作),它无可争辩地进入了群体的中心,个人生活的中心,制贴、回贴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写作水平的高低。在这样的时代,提高写作能力,己成为一种迫切的要求。写作在现代社会以及人的个体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无可替代的作用。潘新和教授在其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指出:“很难想象,一个只有专业技能而缺乏写作能力的人,能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应付裕如地施展自己的才能,能称得上是心灵丰富、精神健康的真正意义上的人。”(1)写作己成为施展才能、丰富心灵、健康精神的必需。

二、 目前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脱离生活,内容虚假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也只有表现现实生活的作文才有价值和意义。目前同学们的作文中恰恰缺乏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正因为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也就造成内容的虚假。再者不少作文张口秦朝汉武,唐宗宋祖,闭口唐诗宋词,玄异故事这些都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具体表现。请同学们看一看2004年浙江省以“人文素养与发展”的为话题的作为样卷的两篇作文的节录。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使我们感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则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一百多年的康德如是说。

也许我们不能象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眼光,及一种“泥泞中也可”的大无畏精神:也许我们并不能象鲁迅那样,有一种锐利的目光,深刻地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所积存的民族劣根性;也许我们并不能象美国作家海伦.凯勒那样,虽然耳聋,却依然保持一种崇高的品德,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

当我们看到我们所等的公交车己经到来,我们大可不必争先恐后,我们可以让别人先上,那种“秩序井然”不是我们一直的期待吗?当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位盲人爷爷路过马路却颤巍巍,我们可以主动上前一步,扶爷爷上马路,这“关爱之情”不正是我们赞扬的吗?

——《精神的伊甸园》

故事一:公交车缓缓到站,门一开,乘客们便你推我挤地争相上车。当一位老人最后上车时,车厢内早己没有了空座,甚至连个可能站的地方都难找到。一位20出的姑娘站起来,招呼老人过去坐,可谁知,老人还没上前,旁边一个青年己经“抢占先机”,一屁股坐下,姑娘解释说,是给老人家让座的,要求他站起来,他还强词夺理。对于满车乘客的指责,他也装做没听见,他脸不红,心不跳地坐着。

故事二:车上一位女士坐着,用自己的包占着旁边的位置。他上车后要坐,要求女士把包拿开,女士拒绝说这位置己经有人了。他环顾车内,只有他一个人站着,不解,就问座位的主人是谁,女士回答说,在下一站上车。疑惑,何时开始,公交车的座位竟也能预定了?

故事三………………故事屋(略)

——《公交车上的故事》

再请看某中学高二年级以“高与低”为话题的作文,作文范文的一篇文章的节录:

有人向往着“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有人向往着“洒杯倾而天地忘怀”;有人向往红尘飞扬的欢喜;尽管目标的高低不同,但都有极致。

人生的境界或许有高低之分,而成就并不以境界而分。

飞得高高的,比如庄子,达到天地境界的庄子,“庄生晓梦迷蝴蝶”,是我们所佩服;可飞得低的,比如说唐太宗,仅仅是功利境界的唐太宗,也使我们爱戴。假如庄子来治国,必不能得出“治国如烹小鲜”的结论,而唐太宗也未必能摇头摇尾地吟诵“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历史上一些人物也总是在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坎坎坷坷中发出抑扬顿挫的音调,闪着他们灵性的光芒。大抵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诗》《孤愤》……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

达到高考一类作文的水平,是千千万万的考生毕其几年的功夫所追求的目标,而接近高考要求的高二学生的范文则体现着这种追求的前赴后继,其他年级的作文训练也沿着高考作文要求的路向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这样便形成了同学们整个作文写作的格局,这种作文的特点:一是语言形式的营构,制造所谓的富有文采的“亮点”;一是炫示所谓的文化积累。而其办法便是通过堆砌名言警句以显深刻,通过所谓的“穿行在古典的密森“以示其丰厚,通过道听途说的想象、嫁接、移植而呈其关注现实。从以上例子可知,这样的作文所呈现的特点是华丽无物,轻虚而不实;善造假而不求真实,乐嫁接而少真情。他们毫不客气地抛弃了大地这一生命的根基;毫不客气地抛弃了丰富而多彩的现实生活;毫不客气地抛弃了文章中最应有的真情实感。从以上话题作文来看,造假、拟假、写假己成了基本的思维指向。无论是文章中的引例,还是句式选择、词语的运用,都大体相同。可以说,事假用词华丽,脱离生活言之无物,这是一种骗人的纯粹为得分而写得的文章。

前两篇文章均写了上公共汽车,真有这样的事吗?难道人文精神只有在公共汽车上才能体现吗?这样的事同学们看看是真得吗。而第三篇中除了古人还有什么?他真正体会到庄子以及司马迁所写得人物的境界了吗?写这样的文章只得其皮毛,而不会形成真的写作能力。

第二,语言贫乏,思想肤浅。

同学们要明确,作文当基本的内容确定以后,语言的表达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语言的表达首先是词语的选择。比如写一个老人,你可以写他很有精神,看起来也不老,走路走得快,上楼上得快,但这样写就有些直白,如果改为精神矍铄、抖擞,行如风,声如钟,大概效果要好得多,同学们的写作要尽量多用词,只要不是堆砌就可以。再者也要注意句式的选择,什么样的句子表达什么内容,体现什么心情都要心中有数。我们汉语其节奏的明快,表达的简洁在世界无与伦比,她有她固有的特点和韵味,比如金庸小说中的“降龙十八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空灵变化的精神,任何外国人也无法翻译,我们要热爱要崇拜,要珍惜。

三、 对同学们写作的建议

1、认识作文的重要性

一个人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想有所建树,写作能力是基础。写作决定你的人生能走多远,你的事业能达到怎样的高度,你精神的半径能有多大。同学们可以环顾周围在工作中进步较快,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大多是善于写作,乐于写作,能够写作的人。不说你出名,不说你成为韩寒、郭敬明,就是你要有所成就,写作是人生的必需。作为老师,你不会写作,只能是个教书匠;作为公务员,你不会写作,只能是个思想的传声筒;作为研究者,你如果不会写作永远成不了科学家。写作在我们人生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写作既要行万里路,也要读万卷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犹如神。”读要读“破“——即读透,才能下笔如有神。读一是较宽泛的读,诗歌、散文、小说都要读,我更提倡同学们能喜欢一个作家,也就是说如果你喜欢那个作家,就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尽量多地读他的作品,有的要反复读,这样那个作家的思想、情感,甚至用语就会逐渐地感染你,渗透到你的思想情感中,因为喜欢的本身就是心境、思想的某种契合,同学们千万要抓住。不说郭沫若喜欢费特曼,曹禺喜欢易卜生,就是我校曾多次发表文章的同学,也是由于喜欢某个作家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而达到一定水平的。比如:现在北京财经大学的应露,便喜欢托文斯泰,去年毕业的一年发表7篇文章的沈颖便喜欢席慕容,其他同学大多也一样。

3 要抓住高一、高二的好时机。

写作和阅读一样,都应抓住某个时期的关键阶段,同学们在高中阶段,写作的最好时期是高一,其次是高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阶段是高中阶段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同学们思维活跃,并且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怎样写,以写随笔为载体,坚持每天写,字数不需要多100字左右即可,同学们只要你坚持 ,两个月,你的思维就会活跃,你的表达就会上新的台阶,在我所任上两届我校高中同学的班级,一年的功夫,坚持每天写随笔的同学,写作的文字表达大体上就过关了。人的某项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须有一段疯狂的实践期,经过这段时期,基本上便打下了某项技能的基础。同学扪可以一试。

4 写作内容的建议:

写作内容,概括地来讲,就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下列栏目供同学们参考:

1 名言警句的断想。

2 词语妙用一例

3 古诗词名句鉴赏

4 精美语段分析

5 课内课外的一点发现

6 人物介绍

7 观察一则

8 歌曲评议

9 班级同学画像ABC

10 任课老师特点扫描

11 思维万花筒

12 数、理、化规律的联想

13 生活中的一鳞半爪

.

很多,很多,只要想到、看到听到的都可以写。也提倡专项写作:比如小巷人物,一个胡同的各种外乡人。除此之外,我更建议同学们多写小事,身边的事,底层人的事。

同学们看下面2篇作文:

医院门前

我家住在县城医院的旁边

医院县城最大的、全县病患者首选的看病的地方。因此它便自然地构成了一个大的辐射场。每天我都会看见人来人往、车流穿梭的情景。医院的两旁有很多的门市,大都做烟酒茶糖糕点副食之类的生意,而靠近大门的两侧也有几个副食摊点,多经营一些低挡副食。一般看望较有身份病人的,大都到门市里购货,似乎里面的东西真着、放心、也显得气派,大方;而农村来得大多在几个小摊上购买些水果之类,图个便宜、实惠。围绕医院较远一些地方的道路两旁同样有许多水果摊点,卖的大多数是日用杂货,也大多是和病人和陪床人的用度有关;比如毛巾、茶缸、脸盆等。近一段时间,医院对面正在盖楼,所以这地方也添了机器摩

擦的声响和匠人们吆喝砖的声音,但因和医院的门诊和病房有一段距离,对医院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这个地方从早到晚人总来来往往,虽然看似凌乱,但都很有秩序,虽然人们大都步履匆匆,但实际上都满载着憧憬和愿望。再暴躁的性格来到此处也会变得柔顺起来;再大的脾气,来此处也会偃息。过去我曾厌烦这嘈杂的地方,由此还怨过父母为什么选择离医院这么近的地方住。但前几天我得了一场病,住了两天医院,当我再重新审视这嘈杂之地时,我突然感到每个人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朴实,那样的充满爱的灵光。是的,人们会生老病死,人们要互相交往,人们都要做自己该做的事,从事自己该从事的职业,从而融入变化着的社会。这平凡的组合便构成了一种社会的原生态。在这“五色”琐屑的世俗中,我感到稳定的生活带给人们平凡的心态以及对自己对他人的关爱,而此时美国轰炸伊拉克已经开始了。

这篇随笔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没有什么对生活微言大义的阐述,只是运用细致的笔触,比照的手法,写出了医院周围的生活场景,自己的经历、认识及感悟。它既是小事,也是身边事,并展现了不同层次人物的不同行为,这里可能看不出生活中的深刻涵义,但千千万万的人们不是都以这种状态生活着吗?不是都在这样类似的场景中活动吗?这种原生态的情景不是到处都存在吗?这种原汁原味的生活,我们关注、感受,并具体条理地写出,就是好文章。一般我们不注重这种身边的自然,这种看似不起眼而实际上博大绵延不尽的写作之源。原生态的写作,实际上是对存在的一种探索,只要能沉潜其中,久而久之便会练就细微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精确的表达力。原生态的生活是动静交汇的大海,我们去观察它的特点,发现它的联系,探究它的结构,感悟它的多彩与精妙,认识它的要义,写作写什么的问题不就彻底解决了吗?写作的源头活水不就被找到了吗?我们的写作也就会走向一种由身边而及世界的博大境界。

风中的“三轮车”

施天

前些天,我因身体不舒服,从学校请假出来。那天下着大雨。雨水溅满了我全身。带着伞的我还是被淋得像只落汤鸡。

打不到“的士”,我只好叫了辆三轮车,因为雨下得太大,我也没有注意太多,便匆匆上了车。但车一直没有走,原来他在等我说明去处。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他!“去人民医院。”我简单地说了声,他这才慢慢地蹬起来。

只见他伛偻着背,短小的身材使人觉得他蹬车更困难更费力。我仔细瞧着他,见他身上穿的衣服明显有好几个洞。头发也已所剩不多了,而且都已经有斑白的痕迹,从头到脚几乎没有几块肉,骨瘦粼粼的。看得出他家的条件还是不太好。

他是谁?一个车夫,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其实没有什么,但又有什么。他的女儿是我的同学。从小我就知道她的爸爸是个车夫,知道她家的条件并不好。父亲靠一辆三轮车,母亲靠捡破烂来支付两个女儿的学费和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可以想象得出那有多艰苦。

没有想到事隔多年,她父亲还是和当年一样,惟一改变的就是,他蹬起车子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力了。耳朵或许也听不到什么了,所以多了个助听器。

雨仍然很大,“扑扑地打在他的脸上和身上。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可能是因为同情吧。就因为她的女儿是我的同学,而我的父母却有着和他不一样的生活和工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我是多么希望每个人都一样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快到了,我想多给点钱。就在他认出我后,对,他确实认出了我。我又怎么忍心让他难堪呢?

他拿了钱后,自顾自地说了声“雨呀蛮大格!”可能是因为耳朵的缘故,他说起话来特别响。

我静静地站在雨中目送着这位可敬的父亲离去,他仍然费力地蹬着车。不远处又有人叫住了他,他又能拉一笔生意了。慢慢地,他消失在雨中---

我真心地祝愿他们一家人幸福、平安!

这篇文章采用淡淡的笔触,叙述了自己对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力车夫的同情。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寄予了作者不平静地思考。当然引起作者思考的首先是车夫“伛偻着的背,矮下的身材”等形象特征,作者采用追问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前后的对比,所以这篇文章不平淡。也正是有了第一次的追问,才有了对其家境的介绍,而“他是谁?”也就有了一种普遍的意义;也正是由于“为什么有这种差别”的追问才会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存在的疑惑,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接下来也正是自己在想多给些钱时又对自己“这算什么?施舍吗?”的追问中,表达了作者的平等意识和悲悯之怀。这层层的追问,展开了文章的层次,和面对弱者的心灵博斗,也使文章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正如我在《生活研究》(2004年《中学语文教学》第五期)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追问也就是针对某些看似平常的客观事物,从不同的方面、角度提出自己的诘问,从而我们善于追问,问题就会活起来,内容就会丰富起来。追问的过程就是材料获取的过程。比如当要写街头“修车的老人”时,如果我们仅仅对他进行外在形象的描绘,大概写不出什么东西。如果我们问一问他是什么地方人,老伴怎样,有无儿女,家里收入情况,儿女孝敬与否,他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经历,每月修车挣多少钱,他的钱如何用度等等,经过这样的层层追问,一个“修车老人”的形象就会丰满起来,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就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因此说,乐意追问,善于追问,制约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颈瓶就会解决,而洋溢在我们身边的小事、底层事就会写得丰满而深刻。当然追问只是撷取素材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其中的对比思索、背景及瞻性思考同样也是可资利用的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40fd3d85022aaea998f0fc6.html

《写作的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