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莲》-客家筝浅析

发布时间:2020-07-11 09:04: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出水莲》-客家筝浅析

作者:影帆  

南宋时期,中原、一带的百姓,为避元兵的掳掠而大规模南下到粤东和闽西等地,被当地百姓称为客家。客家不仅带来了异乡的习俗,还带来了古老的中原音乐文化,带来了古朴的中州古调汉皋(gao)旧谱,跟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当地人称之为客家音乐,或外江弦、儒家乐,多在大埔、梅县和一带流行。二十年代,报社的钱热储先生提议将外江戏改名为汉剧,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外江弦、儒家乐等称谓也相应易名为汉调汉乐。汉调有锣鼓吹、和弦索、中军班这样合奏和吹打的形式,也有只用筝、琵琶和椰胡三件头来演奏的清乐,客家筝曲亦由此而来。客家筝曲具有独特风格,是国传统古筝六大流派之一。《出水莲》就是其中一首最为大家熟悉和喜爱的代表曲目。

  分析这首曲子,我想从技术层面和非技术层面两个部分进行分析。从曲式结构来说,客家筝曲包括大调串调两大类,《出水莲》就是一首大调曲子。什么叫大调曲子?就是乐曲是68板结构的八板体曲子。在我国民间音乐中,有一首流行全国的曲目叫《八板》或《老八板》。我国传统音乐有把某个曲目作为基础进行种种变化的习惯,这个母曲的变化随着不同地区、不同乐种而演变成风格迥异、千姿百态的子曲。《八板》与其各种变体之间,就是这样一种母曲子曲的关系。这些子曲往往被冠以较为文雅的曲名,如《雨打芭蕉》等多首音乐合奏曲,音乐中《寒鸦戏水》、《昭君怨》等十套弦诗乐乐曲、客家音乐中《出水莲》、《崖山哀》等大调类乐曲等,它们被统称为八板体。这里的是指曲体,它们都由八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为八拍,但在第五句上多出四拍。这样,八八六十四加上第五句多出的四拍总共是六十八拍,大多八板体器乐曲都遵循这样的结构模式,例外的只是少数。由于民间习惯把称作,因而这种以六十八拍为长度的乐曲也叫六八板。同时,民间又把一个乐句称作一大板,因而这种八个乐句的曲牌就得了《八板》的曲名,由《八板》曲牌演化出来的各种乐曲,就被称之为八板体标题性器乐曲。

  那么,母曲,也就是《八板》的原型是什么呢?在清代蒙族文人荣斋编纂的《弦索备考》中,就有这首曲子: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由《八板》曲牌演化出来的标题性器乐曲,不但在结构上与《八板》原型大体上一致,有些曲目的旋律也和《八板》差不多的,如《西调》中板。但也有些八板体乐曲在全曲句数和总长度一致的情况下,变更部分乐句的长度和落音,以致很难听出《八板》原型曲调,它们在本质上仅是套用《八板》曲牌的曲式结构而已。《出水莲》就是这样的一首曲子。

  除了大调,那些板数长短不一的曲目就叫串调串调短的只有十几板,长的有七十多板。如《蕉窗夜雨》、《浪淘沙》等。

不论是大调串调的曲目,又有硬弦软弦反线之分。硬弦的乐曲的旋律音阶由 构成,乐曲中较少出现47,有时出现,也只是装饰性的经过音。这类乐曲的曲调大都比较明朗、欢快。软弦乐曲是由 构成旋律音阶, 是介于7b7之间的微降的 是介于4#4之间的微升的 。在这类曲子中,有时也出现36两个音,但也多是装饰性的经过音。软弦乐曲的曲调深沉、含蓄,擅长表现哀怨、缠绵的情绪。《出水莲》就是属于软弦的曲目。反线是把曲调移高四度或五度,但它不是简单的转调或移调,而是一种民间的变奏手法、创作手法,这里不赘述。

  大调曲子的曲式结构,有些由慢板和中板组成,有些只有慢板没有中板。《出水莲》就是一首只有慢板没有中板的曲目。但有时可以看到它后面又接有一段中板,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客家筝的演奏中,硬弦乐曲或软弦乐曲可以连起来演奏。如同是硬弦《单点头》、《玉连环》、《乱插花》可以联奏,同是软弦曲子的《出水莲》可以接《崖山哀》、《昭君怨》、《薰风曲》。我们现在常见的《出水莲》的版本,一种是只有慢板的《出水莲》,一种是后面接奏《薰风曲》中板的《出水莲》。有人会问:《薰风曲》不是硬弦的曲目吗?怎么和软弦的《出水莲》接在一起了?这是因为客家筝在实际演奏中,有些约定俗成的演奏习惯。同一首乐曲既可以用硬弦演奏,也可以用软弦演奏。两者之间具有互相转换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软弦的《出水莲》和硬弦的《薰风曲》中板不是简单地连接在一起了事,而是要把《薰风曲》中板进行软弦的处理,就是把原来曲子中的36处理成47

  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客家筝曲都可以进行硬弦软弦间的转换,这种转换只在一部分乐曲中运用。我个人认为,民间音乐的演奏是鲜活、生动的,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演奏家可以根据自己对乐曲总体的理解、把握,用不同的演奏手法来对乐曲处理。如《柳叶金》可以用反线调进行处理,称为《柳叶金反》,对反线后的《柳叶金》还可以再进行反线处理,称为《柳叶金再反》。《出水莲》虽然是软弦乐曲,但筝派的林毛根就曾经用筝的活五调来演奏。处理后的乐曲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可,慢慢就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弹奏方法。

  在演奏上,客家筝曲具有很多特点,这里只简要介绍一些较典型的。

  一、花指和其它流派的不同,往往只用若干个音,似有若无地对旋律进行修饰,使音乐听起来典雅古朴。我们可以在《出水莲》这首曲子中看到这个特点的体现。但演奏时不用太过拘泥,只要把握好这个特点的涵就可以。

  二、揉弦、滑音和回滑

  客家筝左手揉弦一般较慢,和颤音有明显的区别。使筝曲具有高雅的情调和深邃的韵味。特别是软弦乐曲中一些重揉揉弦的时值都较长,令人有从容不迫、荡气回肠的感觉。

  客家筝富于特点的滑音和回滑音,是表现客家音乐风格、音乐韵味重要的表现手法。

  如滑音就有即时滑音、一般滑音、延时滑音等。这两种技巧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是客家筝的个性所在,也是演奏者个性所在。但是这些滑音、回滑音在演奏中或是具体的某首筝曲中,都是不能固定化、技巧化或程式化的。那么,怎样掌握这些貌似繁杂的技巧呢?我认为,一个变化的音,都可以看成由固定音部分和变化音部分组成,在演奏中,通过在单位时间(如一拍、半拍)控制这两个部分的比例,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或说种类。

  客家筝和筝有许多相同之处,其左手体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如上面说到的揉弦、滑音等,都与它们使用的钢丝弦筝有关。因为钢丝弦筝余韵较长,可以做到一音数韵。

  三、旋律的高低翻变

  就是将某段旋律进行八度的高低处理,如《蕉窗夜雨》后面几遍旋律的反复变奏,就采用了高低翻变的处理。

  下面讲讲我对乐曲的理解和处理:

  1994年钱热储先生主编《乐剧月刊》,在刊中特选一些清乐调乐曲,并为乐曲作了题解。《出水莲》的题解是这样写的:题曰出水莲,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其艳嫩也。凡软弦诸调,均可用此调起板。又云:出水莲描写莲塘萧散,秋凉景色,富有睹物伤时之意。中国的传统乐曲,除了极少数直抒胸怀的乐曲外,很多都是通过借物、借景抒情的,而且蕴含的感情还是多方面的。如的《高山流水》,包含更多的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的《高山流水》则是筝友相逢喜欢弹奏的曲子,既有对知音难求的感慨,又有对方尊为知音的意味。《出水莲》如果象题解所说的那样: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其艳嫩也。显然浅显了一些。即使富有睹物伤时之意,还是不足以表现乐曲的全部涵。乐曲还表达了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高尚品格的赞颂,引申为对世俗的抨击,对不甘堕落,保持独立人格、高尚情操的人们的歌颂。还包含有把自己喻为莲花,被俗世孤立的寂寞和怀才不遇的情绪。这首乐曲,还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在人心不古、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社会状况下,是做象莲花一样纯洁高尚的人,还是做随波逐流、追腥逐臭的卑下者?选择前者,固守人格,等于选择了孤独、清贫。选择后者,可能活得滋润而又失去自我。何去何从?在乐曲的当中,还应该表现这种思考和挣扎。

  下面以饶宁新先生弹奏的《出水莲》版本,对乐曲进行详细讲解。

  首先,先来了解乐曲的结构和层次。乐曲由(一)、(二)、(三)、(四)大段组成(见附录乐谱),第四段是《西调》(一名《薰风曲》)中板进行软弦化处理的。为什么要接奏《西调》中板?一是客家筝有联奏的传统,二是为了更好表达乐曲意境,下面会具体分析。

  第一段可以分为三个乐句。第(1)句可以看做是乐曲的引子。《出水莲》全曲的感情是多层面的:有对世人皆爱牡丹而不识莲花的感慨;有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赞颂;有把自己比作莲花,但无人赏识的孤独和幽怨;有对世俗的抨击和愤慨……多种感情揉合在一起。所以第一句弹起来,应该给人感慨万千的感觉。弹奏时,速度宜慢,且第一拍力度要足够强,整句的力度是由强趋弱的。第三拍4的颤音可以强烈些,才能表达出思绪强烈的效果。另外,弹乐曲就象写文章一样,讲究凤头、熊腰、虎尾,意思是开头要华丽,中间要丰满,结尾要有力。第一句弹出来,能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才能吸引听众,让其慢慢进入乐曲的意境。

  第(2)句是第(1)句旋律的重复。但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如果把曲子看做是一个故事,第(1)句是交待故事背景的话,那第(2)句则是故事的开始。可以理解为对莲花的外在的描写。所以在旋律的处理上加了一些花,使其不会象第(1)句那么缓慢凝重,显得轻快、明亮一些。所以弹奏时,不但要弹得流畅,而且速度可以稍快一些。到第(2)句第四小节第四拍的时候,速度要恢复到原来的速度,力度趋弱。

  第(3)句的开头第一拍要弹得比第(2)句的结尾强一些,从技术上说,是拉开层次的需要,第二,则象一个观者,在看到莲花之后,触动了心事,开始了联想。到第六小节的地方,要弹得黯淡、柔弱一些,好像在问:莲花如此美好,为何却长在污泥之中?世间有几人识得莲花的高尚情操?到第九小节,力度和色彩又要有一个变化,即力度要强一些,色彩要明亮一些。第十小节第一拍的低音7在未上滑前,要加幅度较大的颤音。从第九小节开始,旋律逐渐走向低音,要弹得低沉黯淡一些,充满了对莲花的无限感叹,对世事万般无奈的情绪。

  第(二)段第开头第(1)句,情绪又应该有一个转换,不能低沉黯淡,而要弹得稍为坚定、有力,一气呵成。有莲花冲破污泥,婷婷出水的意味。第五小节用南派指法快速勾托1代替摇指,力度要从弱到强再到弱,如莲花、莲叶迎风摇曳的姿态。

  第(2)句是第(1)句和第(3)句的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句子从第四小节开始加速,到第五小节的大撮2,力度应该强一些。蕴含对莲花的崇尚之情。

  第(3)句,相似句式的反复的和由低转高、由高转低的旋律,仿佛表现了对莲花的叹惋和对人生如何抉择的思考。力度的变化,也应跟着旋律的高低走向响应进行强弱变化。

  第(4)句的情绪显得深沉厚重。仿佛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徘徊后,对人生道路的毅然选择。所以从第六小节速度开始加快一些,力度饱满一些,以反映这种情绪。

  第三段,开头要弹得清朗一些,仿佛是战胜自我的一种轻松和愉悦,象雨后的莲花般清新和美好。

  第四段由《西调》中板反复三次组成,采用客家筝高低翻变的手法,在情绪上是越来越强的递进关系,一方面,表现了对莲花崇高品质的赞美。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以己为莲、摆脱世俗的决心和精神。开头宜慢、弱,再逐渐加强。但力度并不是一味的逐渐加强,而是要有起伏。

以上是我弹奏《出水莲》过程中产生的一点感受和想法。必须说明的是,这只是代表我个人在弹奏这首乐曲时的大概的体会。实际上,每个人在弹奏时的感受都有所不同,即使是同样的一个演奏家,由于受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次弹奏同一首乐曲,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但我还是想把它写下来,目的就是让大家了解,我在弹奏时是怎样根据情绪的变化来处理乐曲的,好给大家一个参照的镜子,即使这个镜子可能是哈哈镜……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怎样使乐曲弹得有韵味、感情,是一个令人头痛和讲不清楚的问题。我想,可以从乐曲给了我什么样的感情?怎样调动技巧来表达这种感情?这两个问题入手。弹一首乐曲,熟记其旋律是基础。然后再通过用心去反复倾听、咏颂、弹奏,调动你的一切情感和想像,去体会乐段、乐句所能引起的某种感情,再根据你所表达的某种感情,选择恰当的技巧,通过反复的弹奏,不断加深这种感情的表达。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49c3b8e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33.html

《《出水莲》-客家筝浅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