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0-25 06:46: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童话诗人”的悲剧
——读《顾城的诗》有感
顾城(19561993)是一个早熟的、神童型的诗人,是中国现代诗史上少有的天赋极高的诗人。他是文革后崛起的一代中“朦胧诗人”的代表,但他并不同于其他朦胧诗人:不像北岛那样冷峻、深沉,具有长者的睿智和理想主义的英雄人格;也不像舒婷那般积极、自尊,充满浪漫情调与奉献精神;他显得纤弱、敏感、忧郁、纯粹,在众多的朦胧诗派诗人当中,他以童真的孩子形象确立了自己诗歌的和人格的独特性。
顾城沉醉于他的梦幻般远离尘嚣世俗的“生命幻想曲”中。他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个悲哀的孩子”“一个始终没有长大的孩子”(《简历》他任性、倔强、执着,同样,他也令人崇敬。因为他的任性,他的倔强,不是如小孩因为没有得到自己心爱的玩具或没有吃到香甜的糖果,而放肆大声啼哭吵闹的任性与倔强,他的任性与倔强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他的童话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童话,他曾特意强调这个‘童’是李贽的童心说的‘童’,指未被污染的纯真的本心,而不是儿童的幼稚的心。“他具有超乎寻常的敏锐的直觉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抽象能力以及对宇宙世界的宏观把握能力”,以及诗歌给读者带来真善美的感动,这些因素使得他在那个年代脱颖而出。也使得他的诗歌不乏成人的视角——敏锐、深刻、幽远且富于哲理,(甚至出现创作中后期近乎“玄学”般的晦涩难懂的诗)又具有儿童语言的外壳——倔强任性、简洁纯净。这点在他的很多诗歌中都有体现,如他的名作《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简洁的两行,短短的十八个字,诗的意象也只有“黑夜”“黑色的眼睛”“光明”三个,但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十分地博大堂皇,且耐人寻味。顾城以简洁的意象,表达了一代人的处境和心愿。
首先将诗题“一代人”与内容相结合,再联系它的写作背景19784月,不难得出:这“一代人”指的是经历文革并在脑海中存留有惨痛印象的那一代人。他们是被历史戏弄的一代;他们生于逆境中,成长于“黑夜”年代即乱世中,他们见到的是满目疮痍和灰烬。“黑夜”的意象给人以沉重、阴森、冷峻的色彩,这一印象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十分广阔。它既可以指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或环境,也可指一种思潮或由久以来的思想或传统等。“我的黑色眼睛”是“黑夜”给的,那么“我”是不是就应该认同甚至屈从于“黑夜”不,当然不!一个“却”字表达了诗人不愿屈服,不仅不屈服,还要向“黑夜”宣战,用眼睛寻找“光明”并驱散“黑夜”“当黑夜像幽灵般向每一个人袭来时,这一代人并没有由此胆怯,而退缩,而是在绝望中扬起了对于虚无、对于孤独、对于绝望进行顽强的抗争和执着的求索的旗帜,反抗黑夜,反抗命运,反抗绝望。……尽管这一代人的心中还是伤痕累累,充满着迷惘和苦痛。诗人勇敢且决绝地脱离母体——黑夜,从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一种不屈服感和悲壮感。那种挣脱母体的残忍地蜕变与成
长,反抗斗争地带血的伤痕与代价,震撼并刺痛我们的心灵。这种挣脱与反抗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也就是诗人的倔强与任性。顾城一生都追求着真善美,从不愿苟同“欺瞒”“虚伪”“丑陋”,在他眼中,容不下些许瑕疵。也许,他无法改变现实,无力左右命运,但他却尽情地幻想着,在思想的蓝天下尽情翱翔,构筑自己的理想王国。他虽生活在“蜷缩的城市”,却“想像着/周围是海/自己是旗”(《地基》“在冻土里梦想春天”(《梦想》“黑色的眼睛”抑或确实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但更深刻的地方或许还揭示了一种悲剧性:“黑色的眼睛”的既成惰性或某种规定性,将所有追求光明的企图拉入困境。在前面,已分析过黑眼睛是“黑夜”赐予的,“黑夜”是他的“母体”一个“给”字揭示了两者间的依存关系,既然我可以给你,当然也可以将其收回。两者存在的同一性——“黑”,决定了“我”无法挣脱也不能挣脱,这是无法逃脱的不断循环的“悖论”,也就注定了悲剧。若想生存,你将必须作出让步,可是顾城死死地捍卫着自己内心的“王国”,不允许任何形式的侵占。这也是顾城永远也走不出的“围城”“作为诗人,顾城具有天生的秉赋,但作为优秀的诗人,他却明显缺乏正视自己的勇气和超越自己的能力。他的才华和素质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这使他无法承受一个优秀诗人所应面对的外部压力与自身矛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杨树》对于委曲求全,他更愿意选择残缺和不完整。
顾城是一个把生命和诗歌合为一体的纯粹的诗人,也是一个选择了诗意的生活方式的生命体验者。他是一个执著的寻梦者,想为我们留住所有的至真至善至美。“想涂去一切不幸”“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曾说,“为了坚信/我双眼圆睁”(《眨眼》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所有热情都在“寻找光明”,追求真善美。正因为如此,我们也不忍去批评或苛责诗人的童真,诗人的倔强,诗人的幻想,诗人的任性。但现实容不得他的任性和倔强,现实是现实,理想是理想。“现实/像醒着的噩梦/继续着”(《小萝卜头和鹿》高尔基曾说:“现实毁灭人是没有声音,也是无声无息的。”顾城的死可能就死于他的不肯屈从现实,执意祈求现实与理想的一致性平衡性。
顾城企图用幻想将现实隔离,营造自己的王国,但“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幻想终究难以抵抗现实的拷打,终究只是自欺欺人。怎么办?“我穷//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痛哭,……我不能知道能给什么/甚至也不想得到什么/我只想保存自己的泪水”(《佛语》顾城也许只有选择死,因为“即使整个世界都把你欺骗/死亡总还是忠心的伴侣”(《佛语》也因为死后,“淡色的嘴唇/再不用勉强微笑/垂落的眼/也不用阻挡泪滴”(《佛语》其实,顾城自杀的真正原因,以及他与谢烨、英儿之间的情感纠葛,都无法深究,更无从考证。对于顾城的“杀妻”和“自杀”,舒婷曾说过:“不能从正常的道德范畴、个人人品和社会公德来解释、看待这件事情,应该更多地从心理上、生理上看顾城。”这不仅是解释顾城事件的正确态度,或许也是我们解读顾城的一生及其创作的一把钥匙。
现在唯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顾城的诗,他的诗,“一阵清澈的风/它从归雁的翅羽下/升起/悄悄掠过患者/梦的帐顶/掠过高烧者的焰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51b6baa1c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8.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