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经》中的植物与爱情
一、摘要:“诗者,善于赋、比、兴也”。读了《诗经》,觉得它的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诗篇一般都会以比兴开始,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被用来作比兴的主要是一些动物和植物。《诗经》的文字素朴,意境却十分悠远。尤其是对花草树木的描绘,使其中的意向更丰富,风格也更突出。而且阅读《诗经》里的植物篇时常常有惊艳之感。在看到这些植物的时候,就仿佛看到婷婷的淑女,那花花草草就是我的爱情。
二、关键词:诗经植物爱情文化三、正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民间的歌谣即“十五国风”、官贵宴会的乐章即“大雅、小雅”、庙堂祭祀的典礼音乐即“鲁颂、商颂、周颂”,总共是三百零五篇。这些作品纪录了周朝初年至春秋时代中期的生活环境与人民的生活方式,也真实传达了数千年前先民们悲嗔苦喜的感情世界。
《诗经》中虽有祭祀鬼神或歌咏统治者之类的宗教诗与宫廷诗,但大部分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而大部分都是“风”和“雅”。在《诗经》中,“风”有160篇,“雅”105篇,而颂则只有40篇,因而“风”是最多的。“风”的内容多是对民间爱情的吟咏,对苦难生活的描写,也有对当时黑暗政治的讽刺和批评。先民用他们熟悉的山川景物或触目可及的动植物,或平铺直叙,或譬喻象征,或起兴来抒发心中的意念与感情。因而《诗经》中提到的植物种类是非常多的,包括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蕨类植物以及第一类等。了解这些植物的分布,性状与用途,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先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更能贴近作者的情绪,更可以今日植物的风貌遥想《诗经》植物在迢远古代的风采。
解读辨别《诗经》植物的努力,从三国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开始,经清代徐雪樵的《毛诗名物图说》,陆文郁的《诗草木今释》,到现在台湾潘富俊的《诗经植物图谱》等。书十个世纪的知识积累,今得以从众大家的研究中增长几分知识。
在所有的中国古籍中,应该说《诗经》史料的真实性是最高的,而且其中记载的植物种类众多,是研究古代植被的第一手资料。但《诗经》不是专论主物的书,书中植物的出现,都是应诗中“赋”、“比”、“兴”的需要而提及而已。都说“六经中惟诗易读,亦惟诗难说”,尤其以植物部分为最。
《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有一百三十五篇提及植物,而植物的名称又非常的笼统,多数植物名称并不统一,所以具体的说《诗经》中有多少种植物出现是不科学的。根据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属于植物的字辞在《诗经》中共一百六十类,除十类为植物泛称外(如禾、谷),其余的一百五十类专指特定植物(如荇菜、葛、卷耳),或非特定的一种植物(如竹、松、杨)。特定种类的植物共有一百一十二种(变种、品种名不另区分)。”
何以在那个年代的作品中会有如此数目的植物被引入呢?大概是这样的。《诗经》中有大量的农事诗。所谓农事诗是指《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它们是周代农业社会大文化背景下的直接产物.以农为本的社会生活决定了农事诗是《诗经》中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之一,这些作品也更直接地反映了周人的经济情况和周人的物质生活,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审美趋向产生的物质之源,在文学和社会历史的研究上都具

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诗经》中的农事诗可以分为农业祭祀诗和农业生活诗两种。所谓的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农业祭祀活动的诗.所谓祈谷,就是春夏播种之时,祭祀神明,祈求丰收;《周颂》中的《噫嘻》就是描写祈谷祭。所谓报赛,就是在丰收之后,进行祭祀,报答酬谢神灵的恩赐。农业祭祀诗具有重要的价值:(1它们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的风俗礼制。(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规模方式以及农业经济的繁荣,为我们今天研究西周的政治,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史料。(3祈谷,报赛等农业祭祀活动,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也增强了周人夺取丰收的信心和劳动热情,在当时起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所谓农业生活诗是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如《豳风·七月》,《小雅·大田》,《甫田》等。《诗经》农业生活诗的艺术价值表现为:(1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独特表达方式。如《豳风·七月》,这首诗很像是一首月令歌,它将节令物候和农业生活的描写结合起来,用一系列物候形象地反映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式独特而生动。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运用蟋蟀的由远及近,由室外到室内的迁移来表示气温的下,季节的变化,别有意趣。(2善于撷取富有深意的生产生活片段,并引发人人们的思考,从而造成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隽永的韵味。如《七月》中的"女心伤,殆及公子同归",以及《大田》所写的寡妇拾穗等,均是颇有深意的。
另一方面,人们刚刚脱离母系氏族。在母系氏族时期,女性是部落的首领,因为那时的人们主要靠女人采集植物为生,直到后来植物仍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人们将这些哺育他们的植物们写进他们的诗歌中,加以吟颂,感谢神的赐予。就是上面提到的农业祭祀诗。据说,神祗是听不到人们的话的,他们只能听懂颂歌,必须要是唱出来的。这些被引入的植物都是代表一定的含义的。而这种象征也决不仅仅是人们对来年粮食大丰收的期盼而已。《国风·郑风·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在这里,舜华是古代女性崇拜的象征。
再者,从作品中看到的很多植物都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不仅是我们常吃的,也可以是我们经常要用到的。主要就是我们常吃的野菜、蔬菜、水果、纤维植物、染料植物、建筑制造用材等。这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了它们没有特别的意义,但是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乐于去引入它,也乐于去歌颂它。这些最平常的东西就被写入了诗歌中。否以(音),就是今天所说的车前草。车前草性喜阳光,常成群生长在牛马迹中,故谓之“车前”或“牛遗”,在路上或路旁的开阔处也经常可见,因此又名“当道”。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古代,人们认为车前草种子可治妇人难产,长久以来即归类为药用植物。此外,古人也采其嫩叶及幼苗充作蔬菜,是极普遍的救荒本草。《周南·否以》篇中妇女采集车前草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习俗。车前的种类不少,常见的除车前草外,还有大车前,两者形态接近,分布范围均极广阔,而且都是药用植物。见得多了,人们就会不自觉的将它们引入的歌颂中去,因而这也可以算是是一个原因吧。
某些植物丰姿绰约,人们观赏它,赞美它,用来自比用来拟人,是人们歌咏的对象。这类就是观赏性的植物。比如唐隶、木桃、木瓜等。在古代,桃花被认为是美的象征。桃花花期虽短,但“落尽残红绿满枝,留下琼脂注子红”或“夹道桃花新遇雨,马蹄无处避残红”等凄没美景观却令人低回不已。《红楼梦》中林黛玉及《桃花扇》中李香君所葬之花就是桃花。桃花新红华丽,因此《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盛赞桃花之艳容。古时就有用桃花来帮小孩洗脸的说法,据说可使小孩出落得漂漂亮亮。桃花在《诗经》以至汉唐时代都是广为称颂的植物。

但自宋代以后,其形象开始改变,甚至有“妖客”之称,明朝时更是“桃价不堪与牡丹作奴”,并以娼妓喻之,在文人及一般人眼中,桃花已是负面字辞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桃花确是非常的艳丽,值得人们去歌颂!
还有一点就是,我觉得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植物,还与《诗经》的构成有关。就是,《诗经》的大部分在《国风》,而《国风》又大多是各民族的民间歌辞,因而大范围的大量植物被引入《诗经》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这些植物一旦被引入了《诗经》当中,就不仅仅只是它原有的吃、穿、住、用等作用而已了,这些都被倾注了一些不一样的作者的东西,就是作者所要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作用都是超越现实作用之上的,被外界一厢情愿地加上了感情色彩,这是在作品的形而上层面的。
如此大量的植物被引入《诗经》中,大概都是用来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而爱情又是占大部分的。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但是有人不同意,有人说《诗经》是一部淫诗。顾颉刚在《史迹俗辨·诗歌的出发点是性爱》说:“一切诗歌的出发点是性爱。这是天地间的正气,宝爱之暇,何所用其惭作。所以中国第一部乐诗集——《诗经》——里包含的情诗很多,作者老实地歌唱,编者老实地收录,他们只觉得这是人类应有的情感,而这些诗是忠于情感的产品。”《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
闻一多先生说:“现在我们用完全赤裸的眼光来查检诗经,结果简直可以说‘好色而淫’,淫得厉害!”“当然讲诗经淫,并不是骂诗经。尤其从我们眼睛里看着诗经淫,应当一点也不奇怪。我们在什么时代?诗经的作者在什么时代?如果从我们眼睛里看不出诗经的淫,不是我们有毛病,便是诗经有毛病。譬如让免耻会的太太小姐们来读诗经,当然诗经还不够淫的。可是让我们一般平淡无奇的二十世纪的人(特别是中国人)来读这一部原始文学,应该处处觉得那些劳人思妇的情绪之粗犷,表现之赤裸!处处觉得他们想的,我们决不感想,他们讲的,我们决不敢讲。我们要读出这样一部诗经来,才不失那原始文学的真面目。”闻一多为我们指出了阅读诗经的任务和方法。就是要拆慌。他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诗经的性欲观》中说:“用研究性欲的方法来研究《诗经》,自然最能了解《诗经》的真相。”闻一多先生在诗三百中读出了约137首有关婚姻、恋爱等男女两性之诗。《诗经》作为一部古代的诗歌总集,里面记载的诗歌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我们从这些爱情诗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民间的风俗是不同的。对于一些诗歌的具体年代我们不甚清楚,但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古代的婚姻恋爱的风俗应该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各个诸侯国和不同的地区风俗也有所差异。如评注者常说“郑声淫”,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其实只不过郑国的诗歌多是大胆表露男女之情的诗歌,只是更大胆更热烈而已。
《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

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例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古代的爱情生活是怎样进行的呢?窃以为,任何爱情的产生都离不开社会和历史的大背景,结合环境及个人所受教育、思想内涵、言行举止等。因为爱情是非常抽象的思维,在《风》篇中,爱以感觉来分类,大致有四种:
一种是快乐的恋爱生活:每年春季的二、三月份,青年男女往往在气候的感染和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恋爱活动。有游春途中一见钟情的,有私下秘密幽会的,有自由恋爱后幸福结合的,有夫妻恩爱,和谐温暖的。如《溱洧》中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静女》中的“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等,都是些快乐、单纯、满足的感情生活描写,都表现出爱情的美好、热烈、淳朴。其他还有《绸缪》、《女曰鸡鸣》等。
一种是表述爱情的坚贞和相思之痛苦的: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对感情是真挚而坚贞的。有未婚男青年想念心爱姑娘的,最为有名的当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男子或女子单相思的,如《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也有《蒹葭》传世,其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广为人诵。台湾女作家琼瑶借“在水一方”四字作为自己一本言情小说的题目,红极一时。一种是反抗父母包办和礼教压迫的情怀:有相爱而不能结合的,有幽会受阻的,有害怕社会舆论干涉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如《柏舟》中“凡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将仲子》中有“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都表达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对情感的控制。
最后一种很悲惨,但却很真实,是描写弃妇怨恨的。古代女子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从中可以见得:《氓》是弃妇辞中最著名的一篇,女主人公的遭遇相当悲惨,辛勤劳作,痴心爱恋,却被喜新厌旧的丈夫遗弃。社会舆论却不支持她,连自己的兄弟也抱着嘲笑态度“兄弟不知,希其笑矣”。她属于那种失败的自由爱恋,发出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感叹。其他几篇《谷风》“宴尔新婚,以我御穷”、《墓门》“夫也不良,国人知之”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不同性格的女性情爱悲剧。我们从《诗经》中了解到古代女性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在那个狭小又苛刻的生活空间,无怨无尤地尽自己的本分。古代女子的命运,是建立在男性沙文主义之下的,男性的意志左右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婚姻生活,没有自由的权利。
其实整部诗经中,最淳朴的部分是《风》,风篇大都是从民间采集而来的民风民俗。看得出,那时的民风淳朴,爱情也是非常自由的,大多数讲述的是一种

对爱情追求真挚强烈、简单淳朴的态度,其中有青年男女毫不掩饰地歌唱心中爱情的描写。
古代的爱情最直接的表现是两性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初民普遍的观念意识。《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事,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初民为同野兽和自然灾害作斗争,以及这一部落和那一部落为争夺领地和食物,因而繁殖人口就成为氏族部落发展壮大的需要。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法社会,祈求子孙的繁衍,人丁的兴旺,人们的生殖崇拜意识就更强烈了。
《诗经》中关于性崇拜的种种表现是用隐喻或象征的手法来表现的,即,《诗经》六艺中“赋、比、兴”的“兴”来表现的.《诗经》中凡是婚姻、爱情、男女两性内容的诗篇都离不开“兴”的手法。宋书功在《诗经情诗正解》中,《诗经》的比兴称为《诗经》的慌言。“我们了解到《诗经》的这一艺术特点,就是掌握了一把判定诗经婚姻爱情、男女两性诗的科学的标尺,任何谎言都逃脱不了这把标尺的检验。”这里的“这一艺术特色”正是指诗经擅于用起兴表达内在的隐喻的象征意义。
这些性崇拜的内容贯穿在《诗经》婚情男女两性诗的各篇中,宋书功先生在《诗经情诗正解》中,有所侧重的大致将其分为八大类,分别是生殖崇拜篇、寻爱求偶篇、结婚崇拜篇、夫妻恩爱篇、两地相思篇、弃妇出妻篇、淫佚性乱篇以及婚情杂录篇。《诗经》中所反映的男女两性感情生活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方方面面,甜的酸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应有尽有,可谓男女两性感情生活的博览会。
但是,古人是耻于直露地表达他们的这些感情的。他们的一个办法就是借助于大量的植物。我臆想到的一点是,就好比是我们自己,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当遇到一些困难,我们最常做的就是跑向我们的父母寻求帮助。我们可以把那一时期的初民们看成是我们小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来处理爱情,他们也要向他们的“父母”寻求帮助。而那些为他们提供衣、食、住、用的的植物,则完全可以是他们的“父母”。他们向他们的“父母”寻求帮助,借助他们“父母”的帮助来表达他们耻于言语的东西。于是乎,我们从在《卷耳》中读出了初人的爱情。我们看到了一个贤美的姑娘,正在田地了采集野菜,为家里提供一些食物,这个美女身材窈窕,动作优美,是做妻子的好人选。另一个贤美的姑娘在采麻,纺成布,为心上人添件新衣裳。这就是他的梦想„„
《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

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四、参考文献:
[1]、《诗经情诗正解》宋书功海南出版社
[2]、《诗经植物图鉴》潘富俊上海书店出版社
[3]、《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诗经民俗文化阐释》王巍商务印书馆
[5]、《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6]、《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581026755270722192ef7f0.html

《诗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