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简介

发布时间:2016-06-02 10:56: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王勃,字子安,祖籍山西太原。他的家族在当地可是个望族,向上可以追溯到曹魏晚期的名将王昶,司马氏篡夺曹魏的政权后,曾经发生过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其中两次王昶都立过战功。这个家族在东晋时期随皇帝南渡到江南,成为能与王谢家族并列的大世族,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鼎盛时期。世家大族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没有科举制,而是实行所谓的察举制,察举制什么意思,上面派个调查组,下来查查谁家有贤人能做官,查谁呀,不就查亲戚朋友跟自己家呗,所以世家子弟成年以后就可以做官。东晋被南朝取代,南朝又被隋朝灭亡,唐朝又革了隋朝的命,连续的改朝换代,使昔日的世家大族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虽然表面上维持着风光,但实际上已经衰落下去。尤其自从隋炀帝开始,国家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不再察举了,科举制选拔人才,谁有能耐谁上,这样一来,世家子弟没有了上升的阶梯,大族更加的衰落。王勃祖父王通,虽然是隋朝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只是个国子博士。唐朝初年,到了王勃父亲王福畴这一代,也只是担任过太常博士、雍州司功这样的官职了。

王勃出生的年份不能确定,我们现在也只能靠推断他大约生于公元650年,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在位的第一年永徽元年。王勃从小就聪明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就能写诗作文章,可以称得上是个神童了。王福畴的好友杜易简曾把六岁的王勃和他的两个哥哥王勔、王勮并称为“王氏三株树”,可见他对王氏兄弟多么推崇。不过伟大的人物通常小时候都会有一些或真或假的神异的地方,与那些个伟大人物相比,其实王勃这样的神童也算不了什么。汉代陈炜曾说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怎么样,只不过王勃寿命比较短,可记录的事情实在太少了。

九岁时,王勃就读过颜师古注解的《汉书》(颜师古注《汉书》在网上可以找到),而且还写过十卷《指瑕》,指出你的瑕疵,指出了许多颜注的错误之处。小孩胆子不小啊,真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啊,须知颜师古是一代经史大家,指摘他的错误需要多么大的胆量和勇气,亦可见当时王勃已经是博学多才了。十岁时,他又饱览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从十二岁起,王勃开始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那个时候读书人就是这样想,如果能做大官就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大官就做个治病救人的神医。华佗就是这样,本身是个士子读书人,还是想做官的,学医不过是业余爱好,只不过他在医术方面有天份,所以一举成名,神医的名头更响,但实际上华佗并不以行医为荣而以为耻,那时候很注重一个人的出身。而曹操之所以杀华佗,并不是曹操讳疾忌医,曹操非常注意招揽人才,聘请华佗做自己的私人医生,华佗觉得自己是堂堂士子,瞧不起曹操这个太监的后代,多次托词不去才最终惹怒了曹操,招致杀身之祸。

说回王勃,龙朔三年(663年)时年十四岁左右的王勃不再学医,而是回到家乡,写了一些文章,如《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希望得到上官的赏识,以便让他们推荐自己,实际上是在寻找机会做官。由此可见,虽然隋炀帝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以科举来选官的制度,但实际上并没有推广开,靠科举考试晋升官身的人还是很有限的,到了唐朝初年,察举制那种靠人推荐的方式仍然有它存在的土壤。麟德元年(664年)的秋天,王勃上书当时的宰相刘祥道,直接表达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见解,并表明了自己非常想做官治世的决心,刘祥道都深情地赞颂他为神童。麟德二年,王勃通过吏部员外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上了《乾元殿颂》,借以表达自己非常想做官的想法。《乾元殿颂》文辞华丽,实际上不过是一些歌功颂德的东西,拍拍马屁,把皇帝捧得很舒服,唐高宗看到这样的文章是个孩子写出来的,惊叹不已,称赞王勃是奇才。乾封元年(666年)王勃又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当年唐高宗下诏开幽素科,王勃考中了,授朝散郎,从而成为朝廷里最年轻的官员。而当时王勃的才华也轰动一时,也就是大概在那个时候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或“初唐四杰”。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充满机遇的时代唐太宗临死前以国舅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唐高宗李治。在李治即位后,国事完全不能做主,实际上形成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关陇军事集团贵族控制朝政的格局,皇帝李治就是个傀儡。以致于高阳公主、吴王李恪等人起来反对顾命大臣而被镇压,皇帝不得不下旨处死同父异母的兄妹。武才人再次入宫后,野心勃勃地向皇后之位发动进攻,得到唐高宗的支持,但同时也遭到了顾命老臣的反对,武氏经过残酷的斗争,最终击败顾命大臣,坐上了皇后之位。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武氏与老臣们的斗争,实际上却是唐高宗看到了希望,想通过废立皇后,打击关陇集团的势力,从而夺回皇帝的权力。最终皇帝的亲舅舅长孙无忌被逼上吊自杀,褚遂良也死于被贬之处,关陇集团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唐高宗开始独掌朝政大权。然而显庆五年(660年)以后,唐高宗患病,皇后武则天开始插手政事,图谋掌握政权,一方面继续扫清反对自己的障碍,另一方面大肆招揽人才,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

其实王勃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如果他认真寻找的话,也许有一天他能一步登天。成为朝散郎后,通过当时主考官的介绍,王勃担任沛王府修撰,很受沛王的喜爱。沛王就是李贤,是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在他兄长太子李弘死后,被封为唐高宗时的第三任太子,曾组织文人为《后汉书》作注解(李贤注《后汉书》在网上也可以搜到),后因为谋反罪名被废,死后被追谥为“章怀太子”。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那个年头没有手机电脑,也没有什么别的游戏,这些贵族子弟也就是飞鹰走狗打猎,斗鸡斗蛐蛐。英王叫李显,李贤被废以后被立为唐高宗时的第四任太子,唐高宗时曾立过四位皇太子,李忠因皇后之争为避祸自请辞去太子位,李弘在太子任上暴毙,李贤以谋反罪名被废,李显在唐高宗死后继位,即唐中宗,在位不到一个月,因图谋培植势力夺回皇权失败而被废。当然这四个人的悲惨命运都与强势的母老虎武则天脱不了关系,武则天称帝后,本来想传给自己的侄子武家人,无奈武氏子弟实在是不成器,只好听从狄仁杰等臣子建议,从房陵迎回李显复立为太子,李显等不及了勾结张柬之等人逼着老太太退位,李显从新即位,可惜那是个女子出彩的时代,继则天顺圣皇后之后,诸如韦皇后、上官昭容、妹妹太平公主和他女儿安乐公主等人,都不是善茬,最终李显还是抗不过时代的摧残,遇鸩毒而死。

说回王勃,他为了博取沛王的宠爱,写了一篇檄文《檄英王鸡文》,声讨英王的鸡。这才是才华用错了地方,当时没什么,不过博大家一笑。然而这篇文章被唐高宗看到后,十分震怒,认为王勃身为沛王的博士,看到两个亲王斗鸡,不务正业,不上前规劝,反而写出檄文,有意虚构,扩大事态,须知檄文是两方对敌是互相咒骂揭露对方过失的文章,唐高宗认为王勃这是在挑拨皇子间的感情,这是作为父亲和皇帝的唐高宗无法容忍的。因此唐高宗下令,将王勃逐出首都长安。正所谓乐极生悲,过犹不及,什么事过了头都不好,就这样,王勃好不容易经营的前途无量的仕途,就这样被他亲手葬送了。过了很长时间,到了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才再次回到长安,重新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担任虢州司法,知道王勃知医识药草,而且虢州药物丰富,因此替他在虢州谋得了一个参军的职务。

王勃是个士子,读书人,有士子的优点,也就有士子的缺点,那就是恃才傲物,仗着自己的才华比别人高,看不起别人,眼高于顶,这样的人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嫉恨,尤其在官场当中,更容易得罪别人,遭受别的官员的诬陷和排挤。生活中也是一样,应该低调做人,否则一点小错被人揪住,就可能被吃人的社会吞没。据说在他担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可能他跟王勃有什么交情,王勃就把他藏了起来。王勃后来又因为害怕这件事走漏消息,又把曹达杀了,想神不知鬼不觉地让这件事不了了之,结果还是被人揭发,犯了死罪。幸亏当时碰上国家有喜事大赦天下,赦免了他的死罪,虽然没有丢掉性命,却宣告了王勃仕途的终结。这件事很蹊跷,王勃既然想救曹达,为什么还要把曹达杀死,这样很违背常理。因此有人推测,就是因为王勃恃才傲物,招人嫉恨,有人刻意设下圈套诬陷他,甚至根本这件事就是无中生有,存心要置他于死地。这件事不仅让他差点丢了性命,还连累他的父亲被贬官,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曹达案,对于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他的惩罚,作为一名士子,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把仁孝作为人生的信条,至理名言。他是个大孝子,对于连累父亲他很难过,曾经在《上百里昌言疏》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父亲深刻的歉意,甚至想用生命来纠正自己的过失。出狱后,王勃在家过了一年多,这时朝廷想要恢复他的官职,但此时王勃已经对于做官很害怕了,因此没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的春夏,王勃到达了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以后,他又重新踏上归途,不想却走上了枉死之路。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落入海中溺水,虽然被救上来了,却因此受了惊吓,不久就死去了,年仅二十七岁。

据说在上元三年(676年)的冬天,长安城里在流传《滕王阁序》,唐高宗也读到了这篇文章,感叹这是一篇好文章,又看到下面的一首滕王阁诗,不禁觉得这是个大才之人,又后悔自己当年因为一篇斗鸡檄文而贬黜了他,忙问身边人王勃在何处,太监告诉皇帝王勃已经在当年夏天落水而死,皇帝叹息,连声说“可惜”。

也许,后世人们崇拜王勃的才华,怜惜他悲惨的人生,总是善意地编造一些他死后的传说。传说,王勃很得意自己《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死后阴魂不散,人们经过他的墓时,总会隐约听到他在墓中吟诵这一句,有个秀才路过,说“这句不精炼,不如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从此,人们就再也听不到墓中的吟诵了。还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在黄鹤楼上歇息,后又乘鹤飞去,因此得名黄鹤楼,也有人说是这个“仙人子安”就是仙人王子安,可能是说王勃在死后成仙,也有人说不是,来的仙人是费文伟,费文伟就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费祎,在一次饮宴期间被魏国降将郭脩手刃刺死,传说其死后成仙,乘黄鹤在黄鹤楼休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讹传讹。总之,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597c2390975f46527d3e1dd.html

《王勃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