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6 08:07: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宿        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所寄            亡:________

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________

若躇步跐蹈          跐蹈:________

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答案】 1)天  / 宿/ 耶?

2)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

3)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4C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此题要注意句式的整齐性。译为: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同。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舍然”“等字词的翻译。

4)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C项成语使用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  / 宿/ 耶?

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⑷ 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根据这个语义可判断。

【附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________

dān dān

míng

屠大

________相向

目似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目似瞑,暇甚________         ②并驱如________

野有麦场________             ④一狼其中________

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一犬坐于前

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

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jiǒng;眈眈;瞑

2)神情;原来;看;打洞

3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

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眈眈、瞑二字和看有关系,都是目字旁。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意:名词,神情; 故:名词,原来;顾:动词, 看;洞:名词作动词, 打洞。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关键词:禽兽、变诈、止、耳。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关键词,犬:像狗一样。句意: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成语大全中,有一部分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关于动物的成语。关于狼的成语有: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豺狼成性、豺狼当道、引狼入室、声名狼藉、杯盘狼藉、豺狼成性。

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根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1①jiǒng ②yǐ ③ 眈眈;④ 瞑;

2神情;原来; ③ 看;④ 打洞;

3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

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字形题目,注意多音字,同音字,音形近似字,仔细辨析字音和字形的细微差别。难度大,涉及的知识点多,属于易错题目。可以从词性、意义、用法辨别读音。窘。jiǒng;倚,,都是第三声。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洞: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打洞。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 止:只是。耳:罢了。其一犬坐于前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答题时应注意,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关于狼的成语很多,引狼拒虎: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同引虎拒狼。鹰视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鹰睃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同鹰视狼顾。鹰挚狼食: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

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________

人不其忧________

好之者不如之者________

逝者如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1)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不逾矩的意思是不会超过规矩的意思是越过在这里是意动用法。

2”“”“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⑵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4文言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 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释】陈寔(shí):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2)解释加点的字

日中________

尊君在 ________

呼其子________

布二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

【答案】 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约定的时间;同;教诲、教导;赠送

3(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

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解析】【分析】(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的句意是: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本题中的约定是古今异义词,赠予,赠送的意思。

3)本题句中的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乙文叙写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对梁上君子不是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约定的时间;同;教诲、教导;赠送;

⑶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点评】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乙】

    仲由宇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 勇力,志伉直 雄鸡,佩猳豚 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 子路后儒服委质 因门人请为弟子。

(选自《史记。伸尼弟子列传》)

【注】鄙:粗朴。伉直:刚强直爽。猳(jiā,加)豚:猪。猳,公猪。豚,小猪。指以猳豚皮装饰的剑。陵暴:欺凌,施暴。质:质,通,礼物。

【丙】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與上,回转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

【注】王子敬:王献之,官员。顾辟疆:人名。指麾:指点评论。磨,通伧:粗野,鄙陋。箸:这里相当于之于

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一词多义。请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顾:元方入门不________

回转________

2)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情况,如:饭疏食,活用做的意思。下列两句中的划线词都有词类活用情况,请写出意思。

雄鸡________

子路后儒服委质________

3)下面的词语曾在课内出现,请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

勇力________

顾勃然不________

4)用“/”给文章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人。

5)阅读上面三篇文章,根据你的理解,结合画线句用现代汉语补全下面内容。

【甲】文:友人极为生气地说:“________”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了您还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乙】文:孔子遭到子路的欺凌,他________

【丙】文:顾辟疆愤怒地说:“________。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

6)上述三篇文章中的人物面对别人的无礼行为,表现各有不同。请结合示例对孔子和顾辟疆的表现进行点评。

示例:陈太丘之友人没有按约定时间到来还骂陈太丘,此时元方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据理力争,指出父亲友人不仅无礼而且无信,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另外,当陈太丘之友人知错拉他的手表示歉意时,元方入门不顾,可见他是率真、有个性的孩子。

7)《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古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尤其重视礼仪。根据敬称谦称的知识选词填空。

A.尊君    B.家父    C.小女    D.令爱    E.令郎

我们家家教很严,________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②________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③________不愧是绘画世家的子弟,他画的马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答案】 1)回头看;看

2)戴帽子;穿儒服

3)喜欢;忍受

4)值 / / / 人。

5)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6)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7BCE

【解析】【分析】(1在古文当中的主要意思有以下几种,学生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字词的意思。回头;回头看。《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⑦但;却;反而。《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本意是帽子,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戴帽子儒服本意是儒者的服饰,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穿儒服

3多音字,读hǎo时作形容词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或同意、应允;读hào时作动词,表示喜欢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喜欢一般用作动词,主要有两种意思:能够承受,经受得起;可以,能够。在这里解释为能够承受,即为忍受

4)这句话翻译为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所以断句为: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5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句中意思是舍弃”②“设礼稍诱子路句中意思是使用,运用意思是诱导③“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句中意思是……傲慢意思是。据此翻译作答即可。

6)【甲】文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率真、有个性的孩子的形象;【乙】文中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能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老师的形象;【丙】文中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可以看出顾辟疆是一个不趋炎附势的形象。

7此处的意思应该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该是家父故选B此处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女儿,应该是小女。故选C此处应该是尊称对方的儿子,所以应该是令郎。故选E

故答案为:回头看;看

戴帽子;穿儒服

喜欢;忍受

/ / / 人。

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3、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⑺BCE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比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结合句子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 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本题考查考生读敬词和谦词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考生要掌握基本的谦敬词,并且要学会运用。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乙】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情质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过孔子。孔子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后来,子路改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丙】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泰然自若,置之不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 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方与客对弈 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选自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弈:下棋。神格:神色与气质。厅事:指大堂。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为放风筝之戏/元方年七岁

B.庄直索取/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C.童子/将复

D.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未若柳絮风起

2)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选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描写的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 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示例二: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分别为时常当时B.选项中的的意思都是进去,进入C.选项中的分别是哪里,什么地方怎么D.选项中的分别是于是趁,乘的意思。故选B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与下文的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是对联。据此知,正确的句读是: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也依据句意来句读。

3)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及分析能力。从两篇文章所叙写的内容: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完成将军所出的对子;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批驳。可以看出,庄有恭和元方都是聪明睿智、才思敏捷的孩子。两文中所写的将军和友人,都是对孩子不尊重,少礼貌的人。这可从遽诘之曰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心看出来。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示例二: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用词语意思的掌握和积累,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要求考生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和概括,要抓关键语句和相关的描写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可以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罢了,这有什么难的!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将军认为他自大并且夸张,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敬。袁公曰:往者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候,拜访,问候。履行,实践,做。绥,安,安抚。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例句

义项

卿家君________

A.法令,制度;B.方法,做法;

C.效法,仿效;D.标准,法则。

久而________

A.更加;B.增加;C.好处。

孤往者为邺令________

A.经历、体验;B.曾经;C.吃一点试试

周公不孔子________

A.传授知识的人;B.仿效,学习;

C.军队;D.掌握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解析】【分析】(1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故选A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故选B翻译:周公没有学孔子。故选B

2)根据句意: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项选择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再谨慎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注意: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节选自刘备《遗诏敕后主》)

1)解释下列划线词。

非宁静无以________

无以广________

年与时________

于人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甲】【乙】两文均是诫子和训儿的名篇,请你谈谈分别从两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 1)达到;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信服

2从宁静专一中来修养身心,从节俭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要认为坏事较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较小就不去做。

3)甲文告诉我们要淡泊宁静,立德修身,立志学习,珍惜时间,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乙文告诉我们应不辞善小,成就大德,广泛读书,增长智慧。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到达,达到广是古今异义词,增长的意思。

2)本题句中的静(摒弃干扰,宁静专一)、以(用来)、养德(修养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勿(不要)、以(因为)、恶(坏事)、为(做)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诫子书》一文,作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要珍惜时间。【乙】文写先帝告诫儿子要从小善做起,成就大德;要广泛读书,增长智慧。据此对文章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启示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达到;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信服;

⑵①从宁静专一中来修养身心,从节俭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要认为坏事较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较小就不去做;

甲文告诉我们要淡泊宁静,立德修身,立志学习,珍惜时间,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乙文告诉我们应不辞善小,成就大德,广泛读书,增长智慧。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你父亲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有空时系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习之。时:时间

B.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C.吾日三吾身。省:反省

D.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下列划线词与为师矣一句中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臣卑鄙

B.一战

C.调素琴

D.美于徐公

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两千多年来,孔子闪烁着哲理光彩的语录,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请从文中选择一则,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 1A

2B

3C

4)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5)示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发: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解析】【分析】(1A项有误,按时的意思。故选A

2可以为师矣一句中凭借的意思。A.以:因为;B.以:凭借;C.以:来;D.以:认为。故选B

3A.错误,可以为师的前提是温故而知新,除了温习旧知识,还用善于思考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B.错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珍惜时间;C.正确;D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故选C

4)此句重点词有:三军,军队;夺,改变;匹夫,指贫民百姓。

5)从文章中任选一则,结合内容和生活实际来谈感悟即可。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这就告诉我们: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故答案为:⑴A⑵B⑶C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示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发: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0文言文阅读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一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尊君在________    ②而去________  ③三省吾身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填上省略的成分。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

3)试想,《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那天回家,也会像曾子一样反省自己的言行。你觉得友人会反思些什么呢?用现代汉语回答。

【答案】 1)同;舍弃;每天

2)元方;家君;君;家君

3)友人想:我今天没按约定,是不守信用啊;对着孩子骂他父亲,是没有礼貌啊;下车拉元方的手,有没有诚恳呢?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于通假字,属于古今异义词。

2)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根据句意补充省略的内容。根据语境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元方回答说:我的父亲等待您很久您还没有到,我的父亲已经离开了。据此答题即可。注意此题应补充文言词语。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有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友人要反省的是自己是否守信,是否有礼貌,是否真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等。答题时句式尽量要和论语中曾子的句式一致。

故答案为:;舍弃;每天

元方;家君;君;家君

友人想:我今天没按约定,是不守信用啊;对着孩子骂他父亲,是没有礼貌啊;下车拉元方的手,有没有诚恳呢?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语境不写出合适的文言词语。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形象,然后再据此答题即可。

11文言文阅读

    任末年十四时,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释】任末:东汉蜀郡人。芨():书箱。庵:茅草小屋。荆:灌木名。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门徒:指一同求学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学          柳絮因风起             

B.负笈从          必有我

C.暗则缕麻蒿自照  为师矣

D.惧险阻           尊君在

2)请你用“/” 给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3)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感受,写出你对任末的评价。

【答案】 1B

2)观 / /

3任末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他不惧艰险到处去求学;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读书;

任末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看书有领悟到的地方,就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养成了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任末是一个读书有选择的人。他非圣人之言不视,只读有益的书籍。

【解析】【分析】(1A假如/比作;B老师;C用来/凭借;D相反/通假字,通

2)这句话的大意是: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 /

3)结合文段具体内容分析,从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可以看出任末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从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可以看出任末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从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可以看出任末是一个读书有选择的人。

故答案为:⑴ B

/ /

⑶ ①任末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他不惧艰险到处去求学;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读书;

任末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看书有领悟到的地方,就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养成了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任末是一个读书有选择的人。他非圣人之言不视,只读有益的书籍。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曾子:孔子弟子曾参。女:通,你。特:只,只是,只不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反为女杀彘/元方入门不顾

B.特与婴儿/门外

C.子而不其母/则是无

D.所以成教也/人哉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D

2)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3)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注意教育方法,要说到做到,以身作则。

【解析】【分析】(1A 顾反:我从街上回来;回头看。B开玩笑;嬉戏,玩耍。C相信;不讲信用,没有信用。D不。

2 这句话的大意是:现在你欺骗儿子,是教育他学会欺骗别人,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3)结合短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这篇短文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只要围绕诚信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D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注意教育方法,要说到做到,以身作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 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迨:等到。倍:通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丧父

B.经济困难

C.身体不适

D.勤奋好学

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义项:思,考虑。只,只有。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 1C

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为只、只有的意思。写出了欧阳修读书时废寝忘食,专心致志读书的情形。

4)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等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

5)从欧阳修读书时的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我们学习他的专心致志;从司马光读书时的吟诵文章、熟读成诵、思考其含义,我们要学习他读书多背诵,多思考;从欧阳修忘寝废食读书和司马光抓紧一切时间读书,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共同点:勤奋好学。

【解析】【分析】(1欧阳公四岁而孤意思是欧阳修四岁时就死了父亲,“家贫无资意思是家庭贫困,无钱购买纸比,说明经济困难;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体现了欧阳修勤奋好学,文章没有介绍他的身体状况。排除法,应选C

2)注意题干要求: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意思是(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故断句: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意思是: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只,只有,这个词体现了欧阳修读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具有勤奋好学的精神。

4)注意重点词的解释:独:独自;下帷绝编:运用典故,表示专心刻苦地读书;迨:等到;倍:通。句意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放下帷幕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

5)甲文讲述了欧阳修自有丧父,家贫,在母亲的教导下读书学习,待长大后,借书、抄书、背书,勤奋好学,读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结合这些给我们启示要创造一切条件读书,并且读书时要专心致志。乙文讲述了司马光用心背书,半夜睡不着时,咏其文,思其义,这些启示我们读书要善于背诵,善于思考。要抓住一切零碎时间吟诵,并且要思考意义。他们两个人在读书学习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故答案为:⑴ C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⑶ “为只、只有的意思。写出了欧阳修读书时废寝忘食,专心致志读书的情形。

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等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

从欧阳修读书时的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我们学习他的专心致志;从司马光读书时的吟诵文章、熟读成诵、思考其含义,我们要学习他读书多背诵,多思考;从欧阳修忘寝废食读书和司马光抓紧一切时间读书,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共同点:勤奋好学。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汉字的赏析,注意 参考字典解释, 结合语境明确句中意思。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甲)

    欧阳修四岁时就死了父亲,家庭贫困,无钱购买纸比,他母亲就用芦杆当笔,在地上划着,教他写字。他读了很多古人的文章,母亲又教他写诗,待他渐渐长大后,便渴望获得能多的知识,可是家中无书可读,就到邻近的读书人家里去借书读,有时见好的诗文,便抄录下来,边抄边背,没等抄写完竟能背诵出来了。他如痴如醉地博览群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心致力于读书。他写的诗赋文章,已经达到了一般成年人的水平。

(乙)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鶱,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恐前后受其 ________

________

屠自后断其 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禽兽之变许几何哉?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与之作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之情以及侥幸心理。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答案】 1)敌对,这里是攻击的意思;从容,悠闲;大腿

2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D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于此类活用,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并驱:一起追赶。故:旧,原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哉:语助词,相当于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分析理解错误。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能妥协和让步,抱有幻想,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B理解和分析错误,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C理解和分析错误。投以骨复投之表现了屠户的侥幸心理,他想着狼得到骨头后会停下来,不再跟踪他。D正确。

故答案为:敌对,这里是攻击的意思;从容,悠闲;大腿

⑵ 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⑶  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理解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 到西河美稷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 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仅传》)

(注释)郭伋()始至行部:郭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西河美稷:地名。讫:结束,完成。别驾从事:部下官吏。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与友________

而去________

事讫________

止于野亭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门外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门外

B.“待君久不至一句中前省略的是主语家君

C.“则是无信是名词,信用的意思;而《论语》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相信的意思。

D.“友人惭中的是意动用法,可译为感到惭愧。

4)甲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5)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记叙。

【答案】 1)约定;舍弃;等,等到;于是,就

2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郭伋认为(这样做)会对孩子们失信,于是停留在郊野外的亭子里,等到了约定的日子才进入(城里)

3C

4)他懂得的重要性,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用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5)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注意相委而去意思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及事讫意思是等到事情完毕后,及:等到。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字词:舍,放弃。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乃,才。遂:于是,就。期:约定的日期。

3C. 有误。《论语》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守信用的意思。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陈元方:他懂得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他懂得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及表达方式的理解。《陈太丘与友期行》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郭伋守信的故事,启示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要有礼貌;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做人要言行一致。可以这样概括:启示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要有礼貌;做人要言行一致。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对话描写,乙文侧重记叙。

故答案为:约定;舍弃 ;等,等到 ;于是,就

⑵ ①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郭伋认为(这样做)会对孩子们失信,于是停留在郊野外的亭子里,等到了约定的日子才进入(城里)

⑶ C

他懂得的重要性,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用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结合题干的要求,在文中筛选出相应的语句进行理解,注意对语句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及表达方式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中心语句进行理解。

【参考译文】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

    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了西河美稷,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在路旁迎着郭伋拜见他。郭伋问:你们为什么从大老远来(见我)回答: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出迎。郭伋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完毕后,各位孩子再次送(郭伋)到城外,问:使君哪一天回来?郭伋请部下官吏计算,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郭伋)出巡已经回来了,比预定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认为(这样做)会对孩子们失信,于是停留在郊野外的亭子里,等到了约定的日子才进入(城里)。郭伋的为人就是如此。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5ad5290ac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5.html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