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今互译在线翻译

发布时间:2020-12-07 12:55: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点击下图可直接进行访问)

  1定义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1]。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2]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介绍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3]。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4结构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何……之,解释为“怎么……这样啊”。

  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5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4]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4]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4]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4]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6名著举例

  古诗类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诗经》《千家诗》

  古文类

  《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中庸》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 《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呻吟语》《幽梦影》《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联》《闲情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浮生六记》等

  历史类

  《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清史稿》等

  其中《文心雕龙》和《龙文鞭影》是教导后人如何行文下笔的,对古文的研究很有帮助。《对联》和《格言联璧》则更像是古文语法。

  另外,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杨氏之子》,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伯牙绝弦》和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学弈》、《两小儿辩日》

  7分类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动词

  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

  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动词“至”处在了主语的位置,它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译为“到的人”。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凉”。

  形容词

  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就活用为名词,这一点和动词有些相近。例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形容词“长”“短”,就要译为名词“长处”和“短处”。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文言文中,形容词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必然要活用,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

  1、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形容词“短”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屈原”,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诋毁、说坏话”。

  2、活用为使动词。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词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词,译为“使……绿”。

  3、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中,形容词“小”的后面有宾语“鲁”,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认为……小”。

  8虚词的注意点

  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9常见虚词

  而: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关系。且:相当于“啊”

  何:什么;怎么样;哪里;多么;为什么;怎么;啊;通“呵”,喝问。若:如同,像

  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啊”“呀” 。所:也

  乃:你,你的;他的;此,这;这样,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难道;怎么。

  常见的虚词还有:也、则、以、者、因、之、为、于、兮、焉、与、莫等。

  今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见天上飞了许多小鸟,它们玩的很开心。而我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

  回家后,我躺在床上,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

  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真的变成了一只了小鸟。哈哈这下可好了,我变成了一只真正的小鸟,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玩儿,谁也管不了我了。于是我飞向蓝色的天空,看见了许多小鸟在树林里玩。我也去和它们一起玩,我说:“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广阔无垠的大海,再去看一看茂盛的树林吧。”它们答应了,我们就向着大海出发,我们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城市,也穿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我们一路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就像西游记里的九九八十一难一样。但最终我们来到了大海也,蓝蓝的大海好像在和天空比谁更蓝。

  想着不用天天在家里被老爸、老妈追着看书,追着写字,这种感觉可真好呀!

  我们玩累了,就在旁边的树林里休息一会。傍晚天是红色的,大海好像也被染成了红色的。在美丽太阳的陪伴下我们开始了下一段旅程。我们来到了一座大山上,看着茂盛的森林,我们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这里实在是太美丽了。

  突然,一声“孩子,饭做好了,快起来吃饭。”传入我的耳中,我惊醒过来,是老妈在喊我吃饭,而刚才的一切原来只是一场梦。

  我变成了甲虫,这就是事实,无法否认的事实。

  我拖动着自己的身体滚下床,“砰”的一声落地也给了我刺骨的痛。我也不在乎痛了。我只知道我要离开这里。

  我已经不是人了,我是不能够呆在这里了。

  我使劲地往外爬,忍受着人类丢来的果皮之类的垃圾。我不再理那么多了。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回家,至少我还是他们的亲人。

  我家是在五十公里以外的一个小镇,我面对这遥远的路程并不感到恐惧。我坚信家里人不会不要我的。

  也不知道爬了多少天,我出现在家的门口。

  我使劲地喊爸喊妈。

  在他们眼中我就是怪物,他们不知道我就是他们的儿子。

  我带着伤心的眼泪爬走了。面对着这一片黑暗的天,我觉得如何走都是深渊。

  我再次出现在家的门口。

  他们已经知道我就是他们的儿子。可是他们还是显示出了人类的本性。

  走吧,我们要一个怪物有什么用呢?别靠近我们,要你这怪物又不能换分数,简直是一文不值。

  分数?我明白了。我含着绝望的泪水爬走了。

  一条深深的河。我在微笑着欣赏自己。我觉得我并不是怪物。

  我饿了,也渴了。我想喝水。我慢慢地爬入河里,尽情地品尝这阳光雨露。

  起风了,打雷了,狂风暴雨来临了。

  随着一道耀眼的光,我变成了一道幻灵,在天地间漂浮。

  风停了,雨静了。阳光毫不吝啬地把它的光芒洒下大地。

  也许温暖会在人间!

  一觉醒来,我发现我变成了一只孟加拉虎,我穿着闪电般金黄的衣服,一口犹如尖刀般锋利的牙齿闪着寒光,令人心惊胆战。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我一骨碌爬下床,偷偷爬出家门,我可不想像个贼似的出门。因为我变成了老虎。谁都知道老虎要吃肉,可我妈妈早晨不让。我头一次变成了老虎,再加上是虎中霸王——孟加拉虎。所以我信心倍增,肯定能捕捉到美味可口的猎物。我走到街上,人们都吓得魂不附体!滴滴滴滴,我听见了警笛的声音,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好家伙,不知什么人报警了!我肚子饿极了,没空与这些家伙搏斗。我使出我最快的速度,窜到一辆去西双版纳大草原的车上。因为我必须在天亮之前到达家里,不然我妈发现了,我肯定有苦头吃。

  终于到了!我像闪电一般跳下车,奔向大草原。猎物真多啊,有牦牛、羊驼、绵羊……我打算捕捉绵羊。因为羊肉鲜嫩,入口即化。

  我潜伏在草丛中,慢慢接近猎物,离猎物距离还剩十米时,我嗖的一声窜出草丛,飞一般的奔向羊驼,他们被吓得不知所措,竟站在那不动。我扑到一只母羊驼身上,咬住它的喉管,将它猎杀。不费吹灰之力就饱餐一顿,真好!我又窜上即将开动的车,回到家里。好险啊!妈妈还好没发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676c75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3d.html

《最新古今互译在线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