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俞的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16-11-17 18:06: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肠俞的临床应用

孙珺 曹喜俊 李万瑶

(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5

大肠俞BL 25)是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大肠的背俞穴。出自《甲乙经》:“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本穴为治疗大肠疾病及腰腿痛的临床常用穴,常配合其他穴位治疗疾病,临床疗效肯定。该穴名含义:大肠,指大肠腑。本穴内应大肠,为大肠之气转输之处,是诊治大肠腑病的重要腧穴,故名。《会元针灸学》:大肠俞者,在左回叠积十六曲,直肠在右(即盲肠)长七寸,系于十六椎之两旁,足太阳之所过,故名大肠俞。

定位与取穴:《甲乙经》: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即俯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督脉(腰阳关)旁开1.5寸,约与髂嵴最高点相平。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浅层有第四、第五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及伴行动、静脉。深层有第四、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有关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临床功效:理气止痛,通降肠腑。

穴位主治:肠炎、肠痈、脱肛、菌痢、痔疾、肠梗阻、痛经、遗尿、骶髂关节炎、腰腿痛等。古代记述:肠澼、腹胀、腹泻、食不消化,便秘、脱肛、痢疾,腹中雷鸣、小肠绞痛、绕脐切痛,腰脊强痛,小便不利,脏毒便血。

穴位配伍:大肠俞配天枢、足三里,治泄泻、痢疾;配天枢、肾、足三里,治便秘;配肾、环跳、腰阳关、委中、阳陵泉,治腰腿痛。

古代文献选粹:《千金方》:大肠俞、周荣,主食不下,喜饮;大肠俞、八髎,主大小便不利。《资生经》:大肠俞、次髎,主大小便不利。《灵光赋》:大小肠俞大小便。《行针指要赋》: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千金方》卷八:“大肠俞治风,腹中雷鸣,肠澼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绞痛,腰脊强痛,或大小便难,不能饮食,‥‥三日一报。”《千金翼方》:“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针灸大成》卷六:“主脊强不得俯仰,腰痛,腹中气胀,绕脐切痛,多食身瘦,肠鸣,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小腹绞痛。”《铜人》:“治腰痛,肠鸣,腹胀。”

治疗疾病种类例

1.腰痛:主要是指腰部软组织的损伤,如腰肌劳损、腰三横突综合征、棘间韧带损伤和腰椎间盘脱出等,以及某些腰骶椎病变,如增生性脊柱炎、腰椎骶化、隐性脊柱裂等。在临床上如单侧腰痛可蜂针单侧大肠俞,如双侧痛者可蜂针双侧大肠俞,也可配合阿是穴、肾俞、次髎、委中、昆仑等穴。蜂针时注意:初起时应皮试,一般一蜂一穴,开始多仅取12穴,以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穴位数量。蜂针后局部可出现痒痛、肿胀及体温升高等现象,都属正常,切勿用力抓搔,以免破皮出血引起感染。在临床上,蜂针大肠俞具有温针灸的作用,其治疗腰痛疗效显著。

2.坐骨神经痛:是发生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分布区的疼痛,分为足太阳和足少阳两型。足太阳型即典型的坐骨神经痛,疼痛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及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放射。足少阳型即疼痛沿髋关节后和下肢外侧放射。临床上常用配穴有环跳、委中、阳双阳穴。足太阳型加秩边、昆仑;足少阳型加阳陵泉、绝骨。以蜂针点刺为主,效果明显。

3.临床上对胃痛、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便秘、痔疮等肠道疾患也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1e606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a.html

《大肠俞的临床应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