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

发布时间:2020-08-23 09:29: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亲爱的孩子们,好久不见,老师很想念大家,上次这样上课还是三个多月前我们经历的一场疫情。今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算是进行六年级的语文第一课,希望你们都能够认真地、努力地和老师一起把今天交流的书从厚读薄,当然老师更希望在感悟理解方面你们能把这本书从薄读厚。现在希望你能走到书房里或者一个安静的角落里,我们现在就开始今天的交流课。
对你来说,“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呢?是无忧无虑,阖家欢乐,充满了温暖和笑声,还是在无尽的书山题海中跋涉呢?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个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他叫阿廖沙,他的童年与我们或许是截然不同的模样。他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

这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阿廖沙,阿廖沙其实就是我们这本书作者高尔基的乳名了。

提到高尔基,大多数人应该会首先想到他的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有孩子知道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高尔基其实对大家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我们之前学过一篇课文有提到过高尔基,孩子们赶紧回忆一下。我先不给大家提示,

那需要我的提示啦,看老师出示的这幅图,猜猜看这是哪一篇课文? 是《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作家。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中。他4岁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就走入社会。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的、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饱受了苦难生活的折磨。 曾经创作了充满革命激情的短篇《春的旋律》,其中结尾部分《海燕》广为流传。被列宁评价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为使你们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一下后两部作品的内容。我们看了这本书知道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人间》描绘阿廖沙11岁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

那《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着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现在老师考一考大家:

( ) 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分别是 ( ) 、( )、 ( ) ,孩子们可以申请连麦也可以把答案写作评论区里让老师看到。

那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我们要了解《童年》正本书的两个主题

一个是阿廖沙的成长过程经历,一个是这本书实则在揭露和批判俄国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特征,鞭挞小市民的灵魂。

我们一起了解下这本书的故事梗概,那没有读完整本书的孩子也一定需要认真聆听啦!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

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

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继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

由于和继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刁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从三岁失去父亲,到后来母亲离世,十岁走向社会。阿廖沙的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你理清了阿廖沙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了吗?

那跟着老师回忆并在你的纸上做笔记,一起来厘清这本书的主要人物。


外祖母就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外祖父卡什林: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廖沙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自私残暴。

老师还没有提到哪些人物呢?孩子们你们能帮帮大家吗?

小茨冈格里戈里、好事情

读Ppt12——5页 刚才,大家聊了《童年》里正能量比较多一些的人物。这些人对小阿寥沙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现在我们继续聊大家可能不太喜欢的人物。你们最不喜欢谁?

我想最不喜欢的应该是外祖父和两个舅舅。

外祖父身上贴着这些标签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他天生如此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外祖父毒打阿廖沙后,给阿廖沙讲自己的故事的情节,你又会有什么不同的体验?

背景资料:

19世纪70—90年代的俄国社会,正是俄国大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民流离失所,偷窃在村民中形成了一种风气,已经不算是罪恶,而且对于半饥半饱的小市民来说差不多是唯一的谋生手段。

儿童无钱上学,沦落街头,靠捡破烂为生……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童年》里的人和事。

在《童年》中,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而成为某一类人的代表;外祖父的家已不是一个一般的家庭,而是旧俄时代由沉重的劳动、家长制手工业生产关系和无聊的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会的缩影。

同时高尔基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出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这也是本书所要传达的精神思想。

今日的主题是一个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高尔基的童年到底经历了哪些苦难呢?

1.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2.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3.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4.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5.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

6.母亲的再婚,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7.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

8.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

9.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10.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人间”去谋生。

孩子们,想一想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阿廖沙为什么没有被压垮或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因为他的身边不乏温暖与光明。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给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虽然这部作品文字严肃、低沉,但并不沉重,因为他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难,也不能够任其折磨而无反抗之心。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

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高尔基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品味他的童年生活,就是在品味着冥冥黑暗中的光明。同学们,人生中总会有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眼前的黑暗总会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坚强勇敢、善良乐观,贫瘠的土地上也会绽放出美丽鲜艳的花朵,苦难的生活里也会锻造出正直勇敢的少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2a6db633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7.html

《高尔基《童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