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座谈会发言

发布时间:2019-06-24 02:21: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知青座谈会发言





  篇一:在知青返乡座谈会主持词

  在返乡知青座谈会主持词

  xx乡党委书记xxx

  各位知青、各位朋友、同志们:

  上午好!在纪念xxxx知青插队xx45周年之际,57位曾经在我们乡插队xxxx知青回到了xx。按照活动议程安排,先在这里召开座谈会,待会,他们就要回到原来插队的地方走访了。在此,我先代表乡党委、政府对各位知青及家属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们长期以来对xx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出席今天座谈会的有:57位曾经在xx插队的xxxx知青及家属、乡领导班子成员、部分干部职工以及知青插队所在村的干部。

  今天座谈会主要议程有:

  一、乡党委xxx书记致欢迎词;

  二、知青代表发言;

  三、知青代表向我乡赠送书法作品及书籍。

  下面,请乡党委xxx书记致欢迎词,大家欢迎……

  下面,请知青代表发言……

  下面,请知青代表向我们乡赠送书法作品和书籍……刚才,xxx书记代表乡党委、政府作了重要讲话,知青

  代表也结合他们的经历作了感人的发言,还向我们乡赠送了书法作品及书籍,我们会把这些宝贵的资料珍藏在乡里面,让更多的人铭记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传承知青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座谈会结束后,各位知青前辈及家属就要到原来插队的村走访了,请相关村的挂村领导和村干部做好陪同和接待工作,午餐就在村里或村民家里吃,晚上600乡里安排了一个简单的工作餐,也请陪同走访的同志在下午540之前把知青前辈和家属送回到乡政府。预祝大家走访顺利!

  座谈会到此结束,散会。

  篇二:在欢迎上海回沪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

  在欢迎上海回沪支青重返第二故乡座谈会上的

  致辞

  尊敬的各位支青朋友、老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金秋八月,瓜果飘香。在这满载丰收喜悦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各位曾为**改革发展稳定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上海回沪支青重返第二故乡,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在此,我谨代表**党委、全体党员干部和全**10262名父老乡亲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对你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参与家乡建设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峥嵘岁月,往事如昨。当年的满头黑发,如今已渐染霜白,当年的孑然一身,如今已儿孙满堂。当年风华正茂的你们,顺应时代之潮流,胸怀报效国家之豪情,辞别亲人,前往边疆,来到**,同勤劳顽强的**干部职工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自己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在**这个大家庭中,你们经历了由支边青年到兵**职工的艰苦转变,干农活,吃农饭,住坯房,同舟共济;战严寒,斗酷暑,挨饥饿,同甘共苦。这既是你们人生征途中一段宝贵的光阴,也是你们生活旅途中一段铭心的经历,更是你们人生履历中一段难忘的岁月。由于你们的积极参与,才使得建

  **初期的开荒造田热火朝天;由于你们的披荆斩棘,才使**在困境中不断前行;由于你们的传承创新,才使**场职工逐渐接触了都市文明。你们在**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你们为**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场教育事业及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激情岁月里,各位支青朋友、老领导和**党委及广大干部职工凝结的深厚情谊,就像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就像家乡珍藏的一坛老酒,清冽而醇厚,历久而弥香。**的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不会忘记你们,**党委更不会忘记你们,支青精神和支青功劳永载**史!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历史的车轮跨入了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支青朋友和老领导的美好祝愿和关心支持下,广大党员干部及职工群众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党委大力实施“棉花稳**、林果强**、工业富**、人才兴**”的发展战略,以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出发点,加快推进“三化”建设进程,积极推行“南棉北果”农业发展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速。一是实现**场增效。“十一五”末,实现总产值2.5亿元,盈利1782万元,比“十五”末(-102万元)实现增盈1884万元。二是圆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场城镇供暖、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三是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确立了“一镇两区”的城镇发展思路,完成了城镇规划

  修编;总投资1.6亿元,以安居住房、供水、幼儿园、农贸市场及城镇绿化为重点的一批民生工程得以实施。四是实现工业发展质量提升。树立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关键抓入股”的工作理念,成立了国资公司,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截止“十一五”末,共引进企业16家,引进资金2.56亿元,工业占全**经济比重达21.6%20XX**工业分红达300万元。五是实现农业增产。“十一五”末,棉花种植面积3.65万亩,总产籽棉1654万公斤,平均亩产453公斤,比“十五”末(7.06万亩)减少面积3.41万亩,多产籽棉90万公斤;林果业种植面积扩展到4.8万亩,生产各类果品2万吨;完成农业总产值1.5亿元,比“十五”末(1.39亿元)增加1100万元,增长7.9%。六是实现职工增收。20XX年全**一线职工职均收入4万元,比“十五”末(1.2万元)增加2.8万元,完成“十一五”计划(1.5万元)的186%。七是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加强了精神文明、科教文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党的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放眼如今的**,城镇楼房高耸林立、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招商项目纷至沓来、现有工业增效提质,千顷棉海碧波荡漾、果品品牌独树一帜,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职工群众乐享甘汁,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喜人气息;处处体现出抢抓机遇、创新实干的敬业精神!可以说,**已经向打造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新型**场,迈出了坚实步伐。

  白驹过隙,万象更新,新的成绩催生新的起点,新的起点孕育新的希望,新的希望承载新的使命。20XX927

  日,**召开了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出新一届**党委、纪委领导班子,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奋斗目标:“到20XX年,实现生产总值6亿元,年均增长20%;一产实现增加值

  2.88亿元,二产实现增加值1.8亿元,三产实现增加值1.32亿元,届时一、二、三产产业结构比为483022财务盈利2000万元,职均收入达到6万元,较20XX年增长50%;城镇规划发展面积达到1.34平方公里,城镇聚集人口8000人,城镇化率由20XX年的43.9%提高到75%”。围绕既定的发展目标,**党委**结带领全**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把握机遇、真抓实干,以“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创新、敢于争先”的精神和气魄,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20XX年,全**实现生产总值3.26亿元,同比增长23.5%;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亿元;实现利润1486万元;职均收4.2万元,增长10%;投资1.4亿元,以528户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的一批民生工程得以实施;实现工业增加值0.34亿元,增长50.9%,实现工业利润416万元;棉花总播4.3万亩,总产籽棉20XX万公斤,实现单产460公斤以上;林果总面积4.4万亩,生产各类果品2万吨;实现了“十二五”开门红。今年,**党委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亿元,增长20%以上;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4亿元;职均收入增长13%以上”的奋斗目标;1-6月份,我**生产总值完成9290万元,完成半年计划指标7500万元的122.8%,在全师完成计划百分比排序位于第4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完成

  年度计划的41.8%,为全年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由于我**属国家级贫困**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强,尤其是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较低,“南棉北果”战略正处于攻坚期,林果业抚育期长、见效慢,**场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阶段,**场经济运行困难,财务压力较大,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我相信,有**党委的坚强领导,有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共同努力,有各位支青朋友和老领导的热情帮助,有关注**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各位支青朋友和老领导的“第二故乡”,永远是你们温暖的家,**的田园在日日夜夜思念你们,家乡的父老在翘首盼望你们。多年来,各位支青朋友和老领导对这片热土一往情深、恋恋不舍。你们对**的拳拳之情,关切之意,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份情同手足的情谊。今天各位来到这里,田园增色、蓬壁生辉,我怀揣一颗坦诚的心,代表**党委、全体党员干部和全**10262名父老乡亲,希望各位支青朋友和老领导给我们多一点指导、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支持、多一点帮助。在你们的关怀和帮助下,让这里的田园更秀美、职工群众生活更殷实。同时,也恳请你们为第二故乡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你们信息灵通、人脉资源多的优势,为加快**发展牵线搭桥,多介绍、多举荐你们的亲朋好友到**投资创业,旅游观光。**党委决不会辜负各位支青朋友和老领导的

  篇三:“上山下乡”专题座谈会

  “知青是否青春无悔?”、“上山下乡给这代知青留下了什么?”这两个话题一直是学界对于文革思考的热点。为此,腾讯文化邀集米鹤都、丁东、章立凡、雷颐等多位学者,对这两个话题做了一番探讨。

  20XX120日,“上山下乡”专题座谈会于北京举行。米鹤都、徐友渔、丁东、杨东平、章立凡、郑也夫、雷颐、谢文、鲁天龙、林小仲、唐欣等十数位文革亲历者、研究者济济一堂,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座谈会分两个部分,上午讨论的是“知青是否青春无悔?”这一话题。

  众所周知,“知青”意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虽名为知识青年,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当时的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很难称得上有知识。而文革的上山下乡运动使他们中断了学业,对他们的人生都有很大的改变。一直以来,都有知青反省自己的那段生活,“过得有意义”和“纯属浪费生命”两个观点都有一大批支持者。在文革中插队四年、当兵三年的学者米鹤都20XX年的作品《心路》中,以“青春无悔”为一个章节的名字,在网上发布后引起巨大轰动。在他的观察中,支持青春无悔的人,要多于否定青春无悔的人。

  而在文革中插队两年、当兵两年的学者雷颐则表示坚决反对“青春无悔”这一提法。据他的调查,绝大多数人都是被迫成为知青的。在回城之后,他们这些知青聚在一起谈论往事时,更多是对那个时代痛苦的揭露,而根本谈不到青春无悔。他认为之所以“青春无悔”的说法很多人支持,是忽略了那些以沉默应对知青岁月的人。在他看来,全部知青群体中支持“青春无悔”说法的,一定是少数。

  丁东、郑也夫等学者则持中立态度,认为不能彻底说青春是否无悔。学者章立凡则认为“青春无悔”是一个伪命题,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共识的。其他与会嘉宾学者也对这一话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座谈会的第二部分是讨论“上山下乡给这代知青留下了什么?”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文革时期当过工人的前雅虎ceo谢文先生运用他熟悉的图表、ppT等分析展示方法,表达了自己的一个看法:没有知青一代,只有文革一代。知青只是作为文革一代的某一个群体而存在。谢文同时还做了自己的一番畅想:如果假设现在恢复山上下乡,50年代前出生的人大多数会选择服从分配;50-59年出生的知青一代会选择运用各种方法来达到不去山上下乡的目的;而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则会跑到有关部门去反抗这一政策。这就是他心目中的年代特点。

  郑也夫教授认为,山上下乡的政策是错的,但客观上使那一代人提早摆脱学校的束缚,到社会中学到了真本事。所以文革中的上过山下过乡的知青群体,其成材率要高于没有进行上山下乡的群体。他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师徒制”教育观点。他认为中国传统教育要让学生在学校学习20多年(如果读到博士),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口传心授的师徒式教育,如今高校师生比例过低,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章立凡先生则认为,文革是一个相互背叛的年代,使知青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信仰危机。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做事没有底线。这些个体经历对中国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还要时间给出答案。

  米鹤都:在我的观察里,支持青春无悔的人,多于否定青春无悔的人

  主持人:我是1952年出生的,一直在北京,是老三届里最小的。后来去陕北插队,待了4年整,也算是个老知青了。之后当过兵,做过工,文革后上了大学,也算历史科班吧。我从1980年代开始研究红卫兵和知青一代人,在香港出版过几本书。20XX年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心路》,之前,我把其中一节放在凤凰网的知青频道上了,凤凰网把题目改为《难以评估的知青情结:究竟是否“青春无悔”?》。网上的反应非常强烈,两种观点极为对立。从网站点击的支持看,支持青春无悔的人,多于否定青春无悔的人。网上13939人参与评论,参与最多的一条是:“我看应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青春无悔,青年一代受一点苦万岁”。支持“永远的青春无悔!!!”的有1400多人;支持“无悔是混蛋的说法”的,也是1000多人。不可忽视,这反映了这代人的思想混乱。当然,这里头不一定都是知青。其中有一部分是70后、80后或者是90后凑热闹。还有就是我们社会二元机构的不平等,使得原来的农民子弟更多地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平等观,他们评论说,我们就祖辈在农村待着,你们这些知青为什么不能在农村待下去?这一点实际我们在农村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但是我们至今无能为力去改造它,不过这应当是我们这些知青应当去关注和促进解决的社会问题。

  因此,我感觉到对青春无悔这个问题还有必要把它梳理一下,去年我看了雷颐的一篇文章,看了之后非常有感触。他提了一个观点,这段历史在被有选择的遗忘和修正。所以那天我们见面,就有这样一个动议,请一些学者在一起谈谈,通过学者们理性的梳理,对上山下乡的认识逐步深入。我觉得对于这一代人,首先要

  把自己的历史脉络搞清,另外特别重要的是,这个问题与文革的反思也是密切关联的。

  雷颐:我是明确反对“青春无悔”的口号

  我是1956年出生的,文革结束小学还没毕业。我上中学就随着父母去了五七干校,在农村上了两年高中,又插队两年。实际上,我在农村生活了很多年,我对那个年代的农村很了解,插队两年后又当兵,1978年我复员回来上了大学。我一直对文革史、知青史比较感兴趣,知青岁月让我对农村的认识有彻底的改变。我写过文章,明确反对这个口号。我作为一个知青,我知道绝大多数人都是被迫的。我的文章叫做《苦难辉煌》,有悔无悔只有自己选择的人还是可以说悔的。北京主动上山下乡的比其他地方多,但是整体而言还是被迫的人多。先开始叫做“四个面向”,有产矿,有城市,后来就是一片红,这意味着根本不存在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不是我们选择的道路,无所谓悔不悔,所以我反对这个口号。由于知青在农村的锻炼,确实人经过苦难磨难会使得一些人更优秀,取得很大的成就,但这是一种强调自己的苦难辉煌,我觉得有的人在拍卖苦难。其实,老三届是最苦的,家里矛盾很多,下岗最早,找到工作都是最差的。因此绝不能用少数人的成功,代表这一代人,说明整个上山下乡运动是怎么样的。这是我第二个观点。

  我的第三个观点,我做历史研究,特别注重历史记忆,在回城之后的那段时期,文学上还可以自由表述的时候,大家根本就不是谈青春无悔,更多是对那个时代痛苦的揭露。但是很快意识形态就把你的记忆引导到另外的方向去了。我1988年参与出版一本书,回忆内蒙的插队。确实,知青们在生病时互相照顾,留下的印象是蓝天白云、蒙古包,这种照顾、温情,包括农村、牧民的纯朴又使知青很感动,他就是一点一点控制你历史的记忆。

  我觉得首先第一个主题就是青春无悔,我是不赞同的。只有自己选择的事才能悔,这个不是我自己选择的,怎么悔?我赞同谢文说的,我们不要自恋,而要反思这个过程和运动,这是文革的一个部分,总体而言是反人民进程的。

  另外,实际上我们忽略了重要的沉默者写的文章,我在农村上的高中,我对这个特别清楚。回乡青年就不算了,谈知青就没有他们的事了,只是城市青年到农村去,包括我们算工龄,从我下乡开始算起,他们就不算工龄。这是他们沉默的声音,我们如果作为更广阔的研究,我们要注意被忽略的,被抹煞的声音,好像一谈知青就是城里人,就没有他们了,所以你刚才提到的问题是很有启迪。丁东:评论上山下乡运动和知青主观感受要区分开

  我是1951年出生,出生地是上海,但是很早就到了北京,在北京上的小学、中学是师大一附中,和米鹤都同学,不过我是67届的。之后我到山西插队三年,然后工作。1977年在山西大学上的学,后来我在山西社会科学院工作,提前退

  休就在北京也算漂了20年。反正对研究文革,研究知青的事我也算是比较感兴趣的。

  我觉得这个事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一直在争论,可以说争论了20年。实际上是把这两个事给连在一块了,一个事就是怎么评价知青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这么提出来就不会引起那么多争论。因为我们现在评价知青的运动,大家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很理性的评价,可以算账。而且可以从政治伦理的角度,当时政府宣传的东西和他背后的考虑,这个实际上是不一致的。这个时候大家很容易就否定了,但是青春无悔这个事是跟这个有关系的话题,是作为知青主观感受的表达。这个事就和怎么评价知青这个运动既相关又有一定的关系。

  在否定文革之后,当时有一种舆论把知青上山下乡这个账算到文革上面来,这是被耽误的一代。但是,轮到他自己表达主观感受的时候,又没有多大讲道理的空间,所以就青春无悔,这里面有一定感情的抒发。这个事,除了我同意你从理性上讲的,是不是还要考虑到他有一个更复杂的层面。所以说,现在很多知青,你要跟他摊开了讲道理,他否定这个事,你要是讲感情,他挺回味这件事。他说,一生当中还是插过队的人还是不时聚聚,挺有感情的。

  你相对正常的那些经历,大家好像觉得都比较淡一点,这里头,我觉得他有一些比较复杂性的东西,所以说,我是这个看法。首先,咱们搞这个社会科学研究,得讲这个理性,讲这个道理,该讲的讲透,但是复杂性的因素也不妨有理解和同情,你还得给人家空间,不能动不动就说官方导向。

  郑也夫:上山下乡的知青不都是被动的

  我是1950年出生,北京八中的。我回城待业期间赶上恢复高考,1977年考上大学。关于知青的事情写过两三篇小文。

  对于青春无悔我觉得好像不能彻底说它是怎么样,应该用一些模糊的词汇。既然说青春无悔,非常较真的说,1967年的时候,主动去的人是有的。主动的人里面是不是有人做这个选择一点不后悔,他们严格意义是属于主动的。下面还有一些人虽然是被动的,但是我很庆幸,你让(:知青座谈会发言)我走这条道路了,逻辑上说是存在的。当然你可以说不是严格的后悔不后悔,一个类型可能是存在的,被动但很庆幸。应该有一些实例证明,我文革以后就没掉过眼泪,但是转户口之前,在家里撕心裂肺地哭。我妈说,你要是不愿意就不转,一切听你选择,反正户口本在那放着那。

  第二,每个人都有一个青春,一般性的怀念是不管怎么度过的,谁都只有这一个青春,谁不怀念啊。与他回应的就是对青春岁月与那些时空的结合,我的青春和那个结合起来的,那个就不是对青春一般性的怀念了。一般性怀念的一个例证就是红歌。对青春一般怀念,细说起来有些就比较个别,我对红歌,那个也是青春时代的歌曲,但是我毫无兴趣,就觉得这个歌曲打动不了我的少年,我是完全不喜欢音乐的人。我家里也有,但是我不唱,不听。

  第三就是归去来,你回来的,遥远的想着那个事情,既然你能回来了,漫长的岁月是在城里过的。那个是回忆,构成了你的阅历,不说别的,就说增加你的阅历,挺丰富的,还可能增长才干,作为回忆你也丰富一些。可你要是一直待在那呢?或者是待更长时间呢?想法可能就不一样了。有待的时间很长的人,重庆有个人因为家里生活困难,父亲死了,母亲改嫁,他16岁就去了,到现在待了多少年,待的时间太长了。你仔细想想这个事,我待六七年的时候,就觉得太黑暗了,自杀的念头都短暂的有了。我觉得我这么牛b的一个人,怎么天天跟奴才一样干这么累的活儿。有的时候朋友找我来玩,来了以后,我说咱们躺下聊吧,我都没有力气跟你坐着聊了。

  第四个,是当时的愿望还有不同的时点,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八年、第十年,是当时的愿望还是最后的评价。第二点跟第三点之间有一个交叉,还有一个结合,结合起来,都是回过头来看。如果说你肯定能回城市,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如果你过后一定能回来的话,那么,在你生命的漫长岁月中,几年封闭的时期你在哪儿度过是比较好的?你要这么对比的话,我倒想,当时在农村待着还是有不错的地方,但前提是活儿也不能太累了。我后来还是狡诈,还是逃避了,混进教师队伍了。假设活儿不算太重,在那儿也是可以。当时到处政治上管得都很严,农场还好些。当时在管理非常严格的单位也是很难过的。还有一个就是离开家,我愿意独立,摆脱家长的管束。如果说第二、第三结合的话,如果一定能回来,在那个封闭时代待在哪更好呢?现在想起来就觉得待在那个地方还可以。而且,过后看,阅历也丰富了。假如说我这辈子就是城市、城市,还是城市,就缺乏阅历。

  第五个,就是个体和群体。个体什么怪物都有,但是群体还是好的。刚去农场的时候,北京有很多中毒比较深的学生,特别是女性,比较执著。你看知青的展览,救林子着火,死的很多人中,没有一个男生,都是女生。女生在当时中毒比较深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女生比男生更执著一些。我们那里北京的学生有40多个,其中女八中的20多个,让他们回忆,你去的时候是不是自愿的?你办返城的时候手段是什么?

  最后说一点自恋。我早先写知青文章的时候,第一篇文章就是讨伐自恋。知青当时认为自己极有才华、意志力,都是胡扯。我就因为写这么一个文章,上海一个画家突然打电话来了,说这个文章写得好,他也讨厌知青的自恋。但是岁数再大一点,刚才雷颐说,自恋也不要批判,自恋是一种性格,你讨伐人家的性格有什么用?自恋的人让人讨厌,但是这是他的性格,他身不由己。在人群当中肯定有极端自恋的人,极端自恋的人要人家讨厌,太拿自己当回事了。

  还有一个就是要宽容,自恋是弱者的需要,我好几年当一个奴隶,用得着你们没完没了的说吗?生活的需要,对生存的需要,我们进化出这样的基因了,基因让我们有这样的性格了。这个你不能说好和不好,你不能说拿一段岁月就说大家,大家在迎接挑战的时候也以不同的狡诈和逃避,不能说一点没有自卫英雄的体现,也不是丝毫不能说,还是有其丰满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763ec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2a.html

《知青座谈会发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