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讲课稿

发布时间:2014-11-19 22:52: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先辈青年时代树立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2、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3、培养学生读诗词、品赏诗词的能力,进而能对诗词作出正确的评价.

4、有感情的朗读诗词,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悟作者的历史责任感。

一、 导入

《诗人 领袖》 (原题为“诗人毛泽东”。)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他就是伟人——毛泽东。现在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去那橘子洲头,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心灵。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二、写作背景

1911年至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运动。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习时,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进步青年学生经常畅游湘江,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青年时的毛泽东就树立了伟大理想。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911年至1925年这段历史。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192510月,毛泽东从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起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来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词作的磅礴气势,并注意把握词的节奏,生字标注上读音,会请同学朗读课文

三、请学生朗读。

点评:

在上片中,看”字特别重要,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是领字。领字一般要重读,并且读完后要稍加停顿。之后的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5、全班同学齐读。

四、分析上阕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诗歌历来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最后做到情景交融。那么《沁园春长沙》是否也是如此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词的上阕。

师:我们先看前面三句。

哪位同学来说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大意?

(提示: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

生答:……

点评:……

寒秋是什么时候呢?

生答:

明确:我们记八月十五是中秋,那么中秋之前是初秋,十五之后呢?是深秋。

深秋季节,毛泽东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 仔细读读这句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大家有没有觉得语序有些混乱呢?

生:……

明确:这是因为是人们为了填词的需要,为了韵律和节奏,将语序进行了调整。

那么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答:……

明确: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这句话,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特定的环境

师: 诗人站在橘子洲头,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句子。

生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点评:答得很对。

朗读读后四句

师:在这几个子句中,诗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生答:(山、林、江、舸(船)、鹰、鱼)

点评:对。作者描绘了山、林、江、舸(船)、鹰和鱼。

师: 这里写的山是指哪一座山呢?

明确:岳麓山

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这座山的呢?

生答:( 红遍

师: “万”字是否真的是写一万座山呢?

明确:不是,而是说的山的数目之多。

“红遍”,是说这连绵起伏的山都变成红色。山上不是一点、两点红,而是漫山遍野的红色。多美呀!

我们知道北京香山的红叶很著名。那么,在湖南,就是岳麓山的红叶最出名了。

师: “林”又是怎样描写的?

生答:(竞染

明确:山上的树木不是一棵、两棵,而是一层层的。

操场四周的树,能用“层”字来形容吗?

那么,森林里的树,能不能用“层”字来形容呢?

在这里, “层”字就写出了树木之多、林之密。

师: 还有一个“染”字,用得很好。大家说,为什么用得好呢?

生:……

师:“染”字就形说明树叶红得彻底,因为是深秋嘛!

师: 江”是怎样描写的呢?

生答:(碧透

师: “漫江碧透”的“漫江”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满江)

师: 那么满江的江水是什么颜色呢?

生答:(碧透)(碧绿)……

明确:江水是碧绿的,而且是清澈见底的。

而如今湘江水因为环境污染,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澈了。

师: “舸”是什么呢?

生答:(船)

师: 那么“舸”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许多的船)

点评:说得很对。“百”写出了船之多。

明确:“百舸争流”就是说许多船争相行驶,忙着运输。可见当时,经济交通是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啊。

师: 在这几句中,大家觉得有哪几个词是用得最好的?

生答:……

师: 我们先看看:鹰————长空

“击”本来是说人用手去拍打。我们把“击”字改成“飞”可以吗?

生答:(不好)

师: 为什么不好呢?

(动作提示:手用力拍,这是“击”。再轻柔的飞,这是“飞”:蝴蝶可以飞、蜻蜓可以飞,鸟儿可以飞。在这里为什么“击”字就比“飞”字好呢?)

生答:……

“飞”太一般了。并且,“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点评: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非常强。

师: 再看看:鱼————浅底

把“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啊,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生答:……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蓝天中飞翔一样。)

师: 说得很好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我们想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就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有游动不是很像飞翔吗?

我们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啊!

师:这几句视角的变换和写景顺序的都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生:放眼望去。)

师: 对,是“眺”大家能模仿一下吗?

(生模仿)

师: 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

(生:收回来。)

师: 这是“观”,大家再模仿一下

(生模仿)。

: 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

生:“仰视”,写的是“处的景”

(生模仿)

师:“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

生:“俯瞰”,写的是“处的景”

(生模仿)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来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咱们班谁的表演能力最强?

(生上台演示)

师: 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放背上好,还是插腰好?

(生:插腰。)(或“放背上好”)

师: “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点评:对。是兴致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大家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要慢一点。现在我来读这几句,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遍好吗?

(生演示)

点评:神态自然,非常的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师: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答:(总结)

明确:“万类”就是“万物“的意思。”“霜天”指“秋天”,即上文的“寒秋”。

作者由眼前的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

生答:(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明确:秋天,落叶归根,难道在岳麓山上就没有,没有杂草吗?

不是的。

但是诗人,看不到这些。他看到的是充满朝气、生机盎然的景物。

其实当时诗人所处的形式并不乐观,他面临着被湖南省长赵恒惕追杀。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师: 面对绚丽多姿、生气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肯定会有所思考的。那么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生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明确:面对辽阔的宇宙,不禁要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兴衰的真正主人呢?

师: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生答:(借景抒情

师: 那么诗人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呢?请男同学把这三句齐读一遍。

同学们思考一下“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师:词人由大自然的胜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书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

(一)“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呢?

不寻常的岁月。

大家在来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他回忆的这些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忆的内容

好我们先来看前面四句

这几句写出了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后面三句,指点江山,指点在这应当什么讲?(生:评论)江山呢?(国家大事)

激扬文字则指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这两句写出了他们对国家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

粪土当年万户侯。则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

这三句向我们表明了他们的活动和志趣。

(前面我们也说过,“长沙”作为题目,与词的内容是有关系的。长沙是毛泽东早期的求学和革命活动的中心地方,在这里,有着许多的回忆。1925年他自韶山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水陆洲、湘江这些读 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追述往事,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选用典型的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待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

击水:指游泳。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浪遏飞舟:有两种理解。

师: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笑问)我这两句诗写得比毛主席的怎样?(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稍逊风骚”是吗?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我这两句诗就太直白了,所以不像诗。

《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的中心思想: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归纳总结全词:

师: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集体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作业:

1. 背诵并默写《沁园春 长沙》;

2. 收集不少于5句描写秋景的名句,并试着简要分析作者写景的手法和表达出来的感情。

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万山红遍

远眺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谁主沉浮

沁园春 湘江秋景图 近观

长沙 百舸争流

毛泽东 仰望 鹰击长空

俯视 鱼翔浅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峥嵘岁月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同学少年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bfa6e0680203d8ce2f24c4.html

《沁园春长沙讲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