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

发布时间:2019-11-21 08:35: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1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再加上情感。此题为,概括出所描绘的场面特点即可。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练兵前分享牛肉的热闹场面,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2B“增添了悲凉之气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沙场秋点兵中这个字下得好。在这里指的是秋天的意思,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字点明了作者回忆中战争的季节,也表现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肃杀的气氛。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据此理解作答。

2)《浣溪沙·春日即事》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词作。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本篇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春天到了,几行翠绿的新柳上几只乌鸦在啼叫,想想当初春天离开家,便是天涯相隔。午睡初醒时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3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义项,诗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

〈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刚刚。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_____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初闻泪满衣裳

C.却看妻子愁何在 D.便襄阳向洛阳

【答案】回头 D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的意思。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故在这里解释为:回头。(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涕:古义是指眼泪。今义是鼻涕。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下:经过。ABC三项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故选D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排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

1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小园香径独排徊,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字,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了铺垫。

C诗中卖炭翁驾着碳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和百般无奈。

2.分析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C

2的意思,既写出了天寒地冻,又写出了碳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和勤劳。

【解析】

1C错误,牛困人饥日已高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可知不是清晨了。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这句话的意思是: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既写出已经结了冰,天的冷,说明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卖炭翁的勤劳,为下文一段黄布换炭车形成对比,写出世炎的凄凉。

6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

1D

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

我选,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或: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红旗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这两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情。

【解析】

1D送别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

2.开放性试题,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7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黃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黃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这首诗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B这首诗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的阴雨天气,诗人也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这一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灰暗。

D尾联以抒情作结。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诗歌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诗人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同时,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又回到现实中来。据此,C项中的阴雨天气”“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色彩灰暗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8古代诗词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紧扣字,表达的感情很细腻。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2.示例一:字用得好,一个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示例二:字用得好。一个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示例三: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国破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和主旨分析作答。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所以,题目中的,既指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也指诗人对期望和平、企盼家人团聚。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一个字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一个字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9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运用典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说说作者这样用典的表达效果。

2.作者在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有人评价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请联系诗歌画线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表达出词人既苦闷彷徨又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愤恨之情,比男儿更加刚烈的爱国之情,对缺少知音的悲伤之情。)

3.示例: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以及宏大的抱负、志向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李清照人比黄花瘦表达作者冲破家庭牢笼后的兴奋却又愁苦的心理。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诗词的特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10阅读欣赏

醉著

韩偓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韩偓:晚唐诗人。桑柘(sāng zhè):指桑木与柘木。

1前代诗论家曾指出唐人忌重迭用字,但是本诗前两句却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两处是诗人的有意重复,更能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连用两个万里,更能突出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连用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2.旷达超脱、平淡闲适,同时也流露出一些迷惘、孤独(悲凉)之情。

【解析】

1考查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的作用。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具体的语境中去解读。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乘船行驶在万里的清江之上,天空辽阔。清江两岸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炊烟袅袅升起。两个万里突出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由此描绘了一幅安静的乡间冬日风景。万里”“一村两词,以白描手法勾摹广阔的天地,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两幅画景。第一幅: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清净明亮的静静流淌;在江边的村落里可以看到许多桑树柘树,有的人家已经升起炊烟,袅袅升起树间,一树轻烟。第二幅:江边的渔翁在静谧中睡着了,虽然到了中午却还不曾转醒,也没有人来唤醒他,却在午后漫天雪花的清冷中醒来。这两幅画的前后组合,在短暂的时间联系和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内在情绪。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风云变幻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外。这不单单是指自然风云。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当中包含着作者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深沉感叹。关于对这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作者的态度,作者又巧妙地从渔翁形象中作了暗示。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他看着满船积雪,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诗中流露的情绪虽然令人惊讶,但主要仍是平静、安详,处之泰然,这是十分超脱的态度。作者写此诗而以《醉著》为题,也暗中透露了这个消息。当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独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悲凉。按以上分析整理答案即可。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1阅读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一诗,回答问题。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阙:指唐都城长安。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是应召入京。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迥:远。帝乡:京都,指长安。

1)首联中______暗合诗题中的秋日,______点明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尾联以到帝乡梦渔樵对照,含蓄地表达了______的矛盾心境。

2)赏析划线句。

【答案】1)红叶 长亭 出仕与归隐(或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留恋闲适逍遥的生活)

2)运用了拟人,写出残云、疏雨对太华山、中条山的依恋,写景壮阔、意趣盎然;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喜悦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诗人用残云的归来点染华山,用疏雨的过来烘托中条山,静中有动,意趣盎然。写出了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借景抒情,借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从炼字的角度分析,”“用得好。动词,聚集的意思,,经过洒落的意思,写出了初见潼关的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首联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中的红叶交代了时间,与题目中的秋日相照应;长亭是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暗示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尾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中的帝乡指的是京都长安,渔樵是指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既有出仕做官的思想,也有对归隐的闲适生活的向往。所以心情是复杂矛盾的。(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写作手法看,运用了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手法;从炼字的角度看,”“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美景色。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诗句所表达的作者初见潼关的欣喜表达宽阔的胸襟来分析作答。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谢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校书:官名,即校书郎。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_______

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_______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________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________

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________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

1 A A A B B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理解错误。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所以句中的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显然不准确。④⑤两项是错误的,其它三项正确。按要求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叙写了李白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伸抑郁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据此理解作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92c190a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bb.html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