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赏析

发布时间:2016-08-24 19:57: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鱼,我所欲也》赏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家。他是儒学的继承和发扬者,司马迁称其为“道既通”,可见孟子对孔子之道德熟悉程度;“藏诸名山,传诸其人”很好的诠释了孟子传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孟子不仅仅是传承孔子的思想,还有了自己对于人的本性,治国及政治的认识,并将其思想观点在各国进行传播。其思想主张对后代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所以汉代赵岐将孟子称为亚圣,而后宋代的朱熹将《孟子》编入了《四书》,将《孟子》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孟子·告子上》记录了持性善论的孟子和持不善不恶的告子的论辩。这是一场关于人性道德的论辩,不仅体现了孟子对人性道德的认识,也体现了其思想的完整性。

在《鱼,我所欲也》中,舍鱼而取熊掌是为舍生取义做铺垫,可谓抛砖引玉。而孟子对于舍生取义有进一步的解释,生命不是其至爱,死亡不是其至厌,所以祸端不必躲避。义,孟子认为比生命贵重,不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而孟子认为“义”是君子,贤人的行为标准,而这也是大家所应拥有的一种品质。而后孟子以更加具体的事例说明其观点,一小框饭,一小碗汤,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然而如果轻蔑地喊人来吃,用脚踢给他人吃,就连乞丐都不愿意吃了。可谓是不食嗟来之食。生,或许是人们渴求的,但义在人们心中是至上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坚持“义”的人救可以做到重于泰山。孟子以正反面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说明人们应对于生死没有太多的执着,对于义也应没有太多的犹豫,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从而毫不犹豫地选择舍生取义。

在举完不食嗟来之食后,孟子又质疑一些不分辨事情是否合乎礼仪的人。以两个连续的反问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也表达接受不合礼仪的事是不值得的。而这种不合礼仪的事已不仅仅关系到‘义’了,也涉及到了礼仪。孟子曾因为国君不采用其的政治观点而产生离开去其他国家推广其思想念头,但因其母亲年老不忍离母而忧虑,孟母得知后对孟子说:你只管遵循义,离去推广你的思想,礼仪之事由我来遵循。孟母对孟子的教育是用心良苦的,孟母深知‘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由孟母三迁便可得知,孟子从小私塾旁耳濡目染,学习礼仪等。所以孟子对一些接受优厚俸禄及其它的人或事提出了质疑,而后更深的指出之前有人舍生取义,但现在有人为了某些利益,名誉等而舍弃了‘义’,‘礼仪’等。孟子认为人们应该停止这种行为,而做这种行为的人都是丧失了羞恶之心的,不会因为自己做了坏事而感到羞耻的。而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此章言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由此证明,孟子的观点是得到后人的认可的。

《孟子·告子》系统地,全面地,集中地阐明了人性善的哲学观点。孟子在与告子辩论人性时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由此可见孟子认为人性天生具有向善的力量,也就是行善避恶,向水自然向下流一般;而不善则是人性受到了逼迫等原因,就像水受阻碍等分东西一般。他认为人人都拥有向善的能力,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就是仁、义、礼、智,拥有它们并且不失去它们。他说过:人之所以异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禽兽只存在与生死,而人类拥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东西,而这至上的东西正是向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水有东西之分,人有好坏之差。人有向善的自然性,但有时因为坏境等因素也无法避免学坏,有的甚至恶到极点,与禽兽无异。就像《鱼,我所欲也》中的被宫室之美及妻妾之美所诱惑的人一般,丢弃了羞恶之心,违背了善。向往的东西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得到时无羞恶之心,心无愧疚,犹如禽兽般不知‘仁、义、礼、智’。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还提到: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穷乏者识我而为之;三个陈述句,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向人们说明了以前为了礼仪而拒绝,现在却有人为了荣誉,名声等身外之物而丢弃礼仪等,接受了一些违背道德,礼仪之事。只图现下的利,不顾长远的义。孟应该停止这种丧失人天性的做法,人的天性是向善,但做违背道德、礼仪的事是有向恶的趋势了。每个人在生来受外界的影响,接受外界的事物、思想等等。从而形成自我的价值观。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活在后现代社会,而我们已无法理性的思考,价值观念混乱,导致了一些战争及冲突的发生,巴黎连环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也与其有一定的关联,当然恐怖事件的发生有很多因素。墨子曾说“人生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的不一样,邪恶与善良,无知与博学,谄媚与正直。多种人性对立面的产生,不仅仅是人的主观因素,更是环境的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风气对于人们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喜欢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华夏族。这就是为何孟母要三迁,孟子希望违背‘礼仪’之事的做法必须停止的原因了。

孟子以论证严密,层层深入的论述方式,向我们阐明了,为何不可失本心。告诉了人们,人是向善的,但择恶择善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最关键的是保留本心,如流水向下。现在的我们有多少人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当然时代的不同人们的三观也随之改变,我们可以为‘义’舍弃一些东西,但已无人可以做到‘舍生取义’的悲壮了。而《孟子》中的一些观点经过现代人的理解,也是非常有益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及韩国总统朴槿惠都以《孟子》中的思想为自己的做人处事的标准。对后人是及其有益的,这是《孟子》能流传千古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海风出版社(福州市鼓东路187号) 《孟子·告子上》 2007年出版 第12页;及网络相关观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318ad54b35eefdc9d333d5.html

《鱼我所欲也 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