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孝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4-22 15:05: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国学经典《孝经》教学规划

一、 指导思想:

为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道德素质,建设书香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诵读目标

1、总体目标

家校联手,本学期组织小学生诵读《孝经》,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快捷的方式,获得传统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 具体目标

(1)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巩固识字,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

(4)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构建和谐家庭,书香家庭。

三、教学原则和措施

1、原则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全班按10人一组分为6组,每组按A B 两个等级抽查。A 占班级30%可适当降低诵读要求,提示背诵;B占班级70%,能熟练背诵。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给以展示的机会。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激励学生争当记忆小明星。引导学生提高诵读经典的兴趣,以热爱经典为根本。

2、措施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

只要有热情,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见缝插针,只要能张口,随时都是诵读的时机。

(2)“小朋友,跟我读”——诵读的六字真言。

小明星展示诵读、范读、领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接龙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比赛读……,想方设法让学生多听多读。只要自然地熟读,就可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纳入课程计划,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四下午第一节课为法定教学时间。

每天早读前,中午上课前5一10分钟为机动诵读时间

回家后,每天睡前或早上10分钟亲子诵读时间。

每周阅读课抽出10分钟时间为师生比赛诵读时间。

(4)、教师参与诵读。

了解掌握每章内容和教材特点,从停顿、句式、语气上给学生的诵读提供必要的指导。

五、评价方法

1、每周评价

(1)、正常评价:评价内容为班级诵读的进度。利用早读前,老师用一分钟,亲自抽查一个学生,会背了即算通过,即给他一百分。该生即指定为当天经典诵读班长。让他利用课余时间去检测组长,组长再去检测组内同学。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字,交予老师处理。

(2)、特殊评价:凡通不过组长检测者,由老师特殊处理。(在一般状况下,念过一百遍而不能熟背的人极少)让他利用下课时间,拿着书,补念约二十或三十遍即可,补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他一百分。

2、每月评价:学校根据班级诵读计划,每周抽查5名学生作为对班级的考核抽查、并鼓励学生超前计划考核,争当本周记忆小明星。

六、进度安排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开宗明义章第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

3、懂得父母生养、培育我们,养育之恩报答不完。

4、懂得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的。了解先王的至德要道就是一颗孝心,以这颗孝心来治理天下,能够让天下人和顺,让国民百姓和睦,上下都没有怨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2、我们懂得自爱,懂得自重,爱自己的身更要爱自己的德行,不使自己的品格、节操受辱。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3、我们要学习曾子对老师那种谦恭的态度,这样才能受教。

课前准备: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感。(播放儿歌《小乌鸦爱妈妈》。)

师:刚刚这首儿歌好听吗?歌曲里面的小乌鸦是一只什么样的小乌鸦呢?(它关心妈妈,爱妈妈,是一只孝顺的小乌鸦。)说的对,小动物都知道孝顺自己的妈妈,那我们人类呢?(要孝敬父母,爱自己的父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孝经》第一课《开宗明义章第一》,看看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课题:开宗明义章第一

二、出示原文,体会孝道。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2.教师范读。

3、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4、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5.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6.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

7.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将《开宗明义章第一》读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开宗明义章第一》讲的就是为什么要讲这篇经文,它的要点是什么。最主要的宗旨就是这句话“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后面还有一句“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所以才叫“开宗明义”。

二、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1、出示自学要求:

(1)、孔子闲居,谁在旁侍坐?

(2)、曾子是怎样的人?

(3)、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

(4)、孔子对曾子以什么内容展开了教学?

(5)、我们如何把孝心扩展?谁是孝亲爱民的典范?举几个例子。

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请说说你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指名回答。

4、师生共同归纳。

5、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继承美德。

孝敬父母自古以来就被人提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故事《亲尝汤药 》。

1、听老师讲故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说一说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孝敬父母的故事?

四、许下承诺,付之行动。

师:听了故事以后,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想法呢?(学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有很多想法和感受,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说说你们如何在生活中关心父母,尊敬老师。(讨论后在班级中交流汇报。)

五、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六、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天子章第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要真正让社会和谐,人人懂得敬亲孝亲,需要大力提倡孝道的教育,即“德教加被天下”。

4、 让学生懂得以礼治家,则家庭和谐;以礼治国,则社会和谐;以礼待天下人,则世界和谐。礼的根本,就是孝心,就是爱敬。  “爱亲者”必定“不敢恶于人”,“敬亲者”必定“不敢慢于人”,这叫“博爱”,这叫“广敬”。天子对父母亲能够如此的爱敬,做一个很好的孝子的榜样,然后又把这种德教推广至于百姓,平常人更应该受到孝道的教育。

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2、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2、 让学生懂得我们只要真正自己做到“爱敬尽于事亲”,做一个孝子,树立榜样,用我们有限的时间、精力、体力,来做这个弘扬孝道的教育工作,德教也就“加于百姓”。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理解《天子章第二》。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朗读《开宗明义章》。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二篇《天子章第二》。

3、板书课题《天子章第二》。这一章经文不长,而义理非常深广。到底是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听读。

1、出示原文,教师范读。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4、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

5、指名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6、 全班齐读。

五、布置作业。

将《天子章第二》读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意思。

1、指名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

【孝经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师小结: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要使社会和谐,人人懂得相亲相爱,最好的教育是孝道的教育。“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让上下能和睦,要讲究礼。这个礼,要从家里做起。以礼治家,则家庭和谐;以礼治国,则社会和谐;以礼待天下人,则世界和谐。礼的根本,就是孝心,就是爱敬。同学们,赶快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

二、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1、出示自学要求:

天子的孝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古来就有皇帝行孝治天下的例子。你知道吗?讲讲看。

2、小组讨论。

3、指名回答。

4、师生共同交流。

5、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三、拓展延伸,感知大爱。(多媒体出示)

国家有难,领导当先

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等,号召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积极采取行动,全力以赴来抢险救灾。

总理孝母,爱敬事亲

  温总理到灾区视察,含泪看望灾区孤儿,跟灾民们一起抢险救灾。温总理自己也已年迈,但他还是奋战在第一线,鼓励灾民们勇敢的面对灾难,鼓励大众竭力抢险。 据报导,温总理本人也是孝子,虽然日理万机,但每天在中南海,只要有时间,肯定要回家陪母亲吃饭,这是他对母亲的爱敬。“爱敬尽于事亲”,而又“德教加于百姓”,自己做好样子,废寝忘食的为人民服务,这是给我们做了榜样。所谓“一人有庆”,这“一人”,就是国家领导人,他们能够行孝行善,百姓得福,即“兆民赖之”。

无私无我,完全献身

  据报导,四川省北川县地震灾区,救灾的武警战士们在一个倒塌的房屋废墟里,发现了一具三十岁上下年轻女子的尸体,她双膝跪在地上,两只手在前面撑着地,身体已经被压得变形了,早已气绝身亡。可是居然发现,在她身体保护之下的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却一点事都没有,正在安详的入睡。

  母亲用身体挡住压下来的房屋,保护并拯救了孩子。在场的武警战士感动得流泪,他们发现裹婴儿的被子里塞着一个手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已经写好的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年轻的妈妈给孩子的最后祝福。父母牺牲自己,保全儿女,地震灾区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为我们显示出母爱、父爱的伟大。

师小结:我们从小到大,父母有多少爱心的付出,多少无私的奉献,为了儿女,父母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献出来,这就是父子亲情,这就是人的本性本善,无私无我,完全的献身。圣人的教育,就是把“孝道”的天性保持一生,这是圆满的教育目的。一个人能够从小到大,自始至终都保持这种天性,并且能够把这种天性扩而大之对待所有的人,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去行孝,去献上爱心,这样的教育就是帮助人成圣成贤的教育,所以我们学习《孝经》,联系当前发生的事情很有感慨。

四、布置作业。

将《天子章第二》背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诸侯章第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2、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方法: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情感大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2、让学生懂得我们无论站在什么位置上都要做一个孝子。

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天子章》。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三篇《诸侯章》

3、板书课题《诸侯章》

二、初步感知,听读:

1、出示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竞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教师范读

3、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4、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诸侯章》读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二、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1、出示自学要求:

(1)、你知道诸侯是什么意思吗?

(2)、体会一下站在如此位置上该如何尽孝?

(3)、原文中哪些文字是说明如何处事的?

(4)、原文以什么内容展开的?

(5)、我们如何把孝心扩展?谁是孝亲爱民的典范?举几个例子。

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请说说你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指名回答。

4、师生共同归纳。

5、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继承美德。

诸侯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仅次子天子,所以孔子将“诸侯之孝”故在第二等。诸侯的品行事例历史上都有哪些,让学生说一说。

诸侯是天子政令的实施者,诸侯的品行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孔子在“诸侯之孝?中强调得更多的是诸侯的处世哲学,那就是要做到:“在上不骄”、“满而不溢”,在日常的政务中小心谨慎,就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他就会取得百姓的支持和认同,同时也就能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禄。

四、许下承诺,付之行动。

师:交流故事以后,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想法呢?(学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有很多想法和感受,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说说你们如何在生活中关心父母,尊敬老师。(讨论后在班级中交流汇报。)

五、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六、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卿大夫章第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们懂得自爱,懂得自重,爱自己的身更要爱自己的德行,要注意自己的衣饰、语言、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诸侯章》。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四篇《卿大夫章》

3、板书课题《卿大夫章》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卿大夫章》读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二、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1、出示自学要求:

(1)、这章讲的是谁应尽的孝道?是如何做的?

(2)、我们如何把孝心扩展?谁是孝亲爱民的典范?举几个例子。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请说说你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指名回答。

4、师生共同归纳。

5、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三、全班交流反馈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列为第四章。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白话】‘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事君从政,承上接下。内政、外交、礼仪攸关。故服装、言语、德行、都要合乎礼法,也就是合乎规定。所以非国家规定的服饰,就不敢乱穿。非国家规定的法言,就不敢乱讲。非国家规定的德行,就不敢乱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白话】‘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口。不合道理的事,就不现于行为。一言出口,传满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错误,那自然无口过。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不法行为,那自然无怒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白话】‘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自然德高功硕,得到首长的亲信,不但禄位可保,宗庙祭祀之礼,自然照常奉行。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此。’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为人部属的,要早晚勤奋的来服务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非先王之法服’至‘不敢行’为第一段,说明卿大夫的服饰、言语、行动、应特别注意。自‘是故非法不言’至‘无怨恶’为第二段,是说明言行,为三者之中的重要部分,故重言以申明之。‘自三者备矣’至‘卿大夫之孝也’为第三段。是说明三者全备无亏,才能保守宗庙祭祀之礼。引诗作证为第四段,以证明卿大夫之孝。以拥护领袖为第一要义。按卿的地位,近乎现代的各部会首长,或省级的各厅处长,大夫的地位,近乎各部会首长及省级各厅处长以下之官员。卿大夫之职,虽不负守土治民之贵,但为政府的中坚,领袖的辅佐,对于政治的良窳,负有绝大的影响。

五、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六、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士章第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课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士族的孝道:尽忠职守,尊敬长辈、上级。

3、教育学生从小做个尊敬长辈的好孩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2、 让学生懂得我们只要真正做一个孝子,树立榜样。

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2、诵读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了解士族的孝道。

教学难点:

知道孝顺父母,忠诚和顺从上级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教学准备:录音,多媒体课件,有关爱有事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感。(大屏幕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师:刚刚这首歌好听吧,歌曲内容是什么?生自由回答。说的对,这首歌意在劝诫忙碌奔波的人们不要忘记操劳一生的父母,写出了这种对老人、对父母的关爱和对亲情的怀念。今天我们来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五篇《士章》,看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课题:士章第五。解题:士族是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

二、初步感知,听读。

(出示课件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一个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利用多种方式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士章》读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意思。

1、指名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二、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体会孝道。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重点理解。

事:奉侍。 禄位:俸禄和职位。 夙兴夜寐:夙(sù):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早睡。形容做事勤奋。 忝(tiǎn):辱,有愧于。

4、全班交流汇报。

用奉侍父亲的态度去奉侍母亲,那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侍父亲的态度去奉侍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侍母亲是用爱心,奉侍国君是用崇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侍国君就是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侍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与顺从地奉侍国君和上级,然后就能保住自已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已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里说:“要早起晚睡,努力工作,不要玷辱了生育你的父母!”

5、理解课文大意后再读文,练习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三、拓展延伸,继承美德。

1、听老师讲故事《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小朋友,小时候,家中很艰苦,九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黄香很悲伤,可是黄香小小年纪就已经知道孝顺长辈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亲搭蚊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血的小虫扇开,让父亲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偷偷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温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2、说一说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孝敬父母,尊敬上级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提练要点。

1、教师小结:这一章书,是说明古代士族相当于现代初级公务员的孝道。第一,要尽忠职守。第二,要尊敬长辈上级。

2、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该如何尊敬长辈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让我们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从小做个尊敬长辈的好孩子。

五、练习。

将《士章》读或背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庶人章第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知道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要做到孝。

3、懂得父母生养、培育我们,养育之恩报答不完。

情感: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行为:努力了解自己的父母,并开展“每天为父母做件事”的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士章》。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六篇《庶人章》

3、板书课题《庶人章》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庶人章》读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意思。

1、指名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二、歌曲导入,激发情感。(播放儿歌《小乌鸦爱妈妈》。)

师:刚刚这首儿歌好听吗?歌曲里面的小乌鸦是一只什么样的小乌鸦呢?(它关心妈妈,爱妈妈,是一只孝顺的小乌鸦。)说的对,小动物都知道孝顺自己的妈妈,那我们人类呢?(要孝敬父母,爱自己的父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孝经》中《庶人章第六》,看看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课题:庶人章第六。学习“庶人”一词,理解意思。

二、学习课文,体会孝道。

师:前几课我们学习了天子和为官的人如何尽他们的孝道,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百姓是怎样尽孝的。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播放视频:范读课文。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4. 指名读。

5.逐句讲解:

  (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慎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解释: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2)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解释: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6.理解课文大意后再读文,练习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7.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分男女读、齐读等。)

三、中华美德,继承发扬。

师: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尽孝,无论你的身份地位多么尊贵或多么卑微,对父母的孝心是永远不能忘的。因为父母生养了我们,对我们有养育之恩。他们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教会我们开口说第一句话,走出第一步路……所以孝敬父母也是一种中华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被人提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二十四孝里的一个故事《杨香救父》。

1、出示动画故事听老师讲故事。

2、说一说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四、许下承诺,付之行动。

师:刚刚我们听了孝敬父母的故事,说说你们如何在生活中关心父母,孝敬父母。(讨论后在班级中交流汇报。)

师:刚刚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父母长辈给予我们那么多的爱与关心,如果我们也能多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倾注一些爱,那么他们一定会很欣慰的。既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让我们把我们许下的承诺变成实际行动,在生活中多关心父母,坚持每天为父母做件事,让我们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从小做个关心、体贴父母的好孩子。

五、齐声诵读《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庶人章》。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七篇《三才章》

3、板书课题《三才章》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三才章》读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这一章书,是因曾子赞美孝道的广大。所以孔子更进一步给他说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于五孝之次。

二、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1、出示自学要求:

(1)、孔子把孝道比作了什么?

(2)、文章引用了哪些字句?

(3)、我们如何把孝心扩展?谁是孝亲爱民的典范?举几个例子。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请说说你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指名回答。

4、师生共同归纳。

5、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6、师释义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白话】曾子以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自听了孔子所讲的这五等孝道以后,不由得惊叹赞美说:‘嗳呀!孝道就有这样大的关系?’孔子听见曾子赞叹,知道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领悟。所以又说:‘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白话】‘人生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以为常道,而实践力行。但是爱亲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惟有圣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兴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生产孝养。以上法则,都是顺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这种教化,既合乎民众的心理,自然民众都乐意听从,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白话】‘先代圣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遗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节南山章的这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显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师官,他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吗?

  【释义】这一章书,共分四段。‘曾子曰’,至‘民之行也’,为第一段。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讲给曾子听。以见道的本原,是顺乎天地的经义,应乎民众的心理。自‘天地之经’,至‘不严而治’,为第二段。就是把孝道,作为元首教化民众的准则。不但教化易于推行,就是对于政治,也有绝大的帮助。所以孔子特别告诉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政教如此的神速进展,还有甚么话说?自‘先王见教’至‘而民知禁’为第三段、就是说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则,率先倡导。至引诗作证为第四段。就是证明政府一个大员,只要身体力行,都会被民众景慕瞻仰,何况一国的元首呢?

三、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四、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孝治章第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事从孝开始,让学生懂得关怀弱小者,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三才章》。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七篇《孝治章》

3、板书课题《孝治章》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孝治章》读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这一章书,是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

二、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1、出示自学要求:

(1)、在这章中主要讲了如何去尽孝?

(2)、文章引用了哪些字句?

(3)、我们如何把孝心扩展?谁是孝亲爱民的典范?举几个例子。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请说说你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指名回答。

4、师生共同归纳。

5、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6、师释义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白话】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别给曾子讲说:‘古昔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即如对于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忘敬,何况自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因对万国的诸侯不敢失礼,那万国的诸侯也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照这样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尽到极点了。’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白话】‘古昔的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爱敬治其国。爱人的人。也受人爱慕。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连可怜无告的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何况一般的士民呢?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竭诚拥戴。照这样的奉事其先君,岂不是尽到了孝道吗?’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白话】‘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欢心,以奉事其亲。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睦,儿女欢乐,主仆快愉,一门之内,一片太和气象。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是达到理想的家庭吗?’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白话】‘果能依照以上所讲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自然能得到天下人人的欢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时候,就可安心享受他们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也就很欢欣的受用他们儿女的祭礼。照这样治理天下国家,造成和平气象,水、旱、风、火,病、虫、疠疫的灾害,不会在这个和乐的人间产生。战争流血盗匪猖獗的祸乱,也不会在这个和平社会里兴起了。从这里可以知道历代明德圣王以孝治天下国家的效果,是怎样的高明了。’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抑之章这两句话,是说明一国的元首。有很大的道德行为,那四方万国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悦诚服,没有不顺从他的。由此可以证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释义】本章共分五段,自‘子曰’至‘以事其先王’为第一段,是说明元首应该怎样尽孝。自‘治国者’至‘以事其先君’为第二段,说明诸侯应该怎样尽孝。自“治家者”至“以事其亲”为第三段。说明卿大夫及士庶人都应该怎样尽孝。自“夫然”至“如此”为第四段,说明明王以孝治天下的最大效验。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以证明元首有了大德,四方万国,没不顺从。按这一章的讲解,古人对于孝道,是如何的重视。他并不限于爱敬他自己父母,而要推其爱敬之心于最疏远的人群中去,使人人都能得到欢心,像这样的孝德感召,人人尽孝,化行俗美,国家何患不能强盛?假若不以孝道治理天下,那爱敬之道,不出门庭,家不能保,国不能治,天下万国,皆视如仇敌,虽科学昌明,武器犀利,都不是长治久安之道。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先得了人和,有了人和,还愁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吗?现代国家的领袖,应重视孝治。

三、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四、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圣治章第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孝汉章第八》。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九篇《圣治章第九》

3、板书课题《圣治章第九》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圣治章》读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这一章书,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讲说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实现和平以后,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孔子因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列为第九章。

二、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1、出示自学要求:

(1)、这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孝治天下体现了孝道在人民心内怎样的位置?

(3)、文章引用了哪些字句?

(4)、我们如何把孝心扩展?谁是孝亲爱民的典范?举几个例子。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请说说你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指名回答。

4、师生共同归纳。

5、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6、师释义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白话】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之广大,与极高的效果,以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于孝的德行。所以又问圣人之德还有大过孝道莫有。孔子说:‘天地之间,人连物,都是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气之偏,其气蠢,人得气之全,其质灵。因此,人能全其性,尽其情,故能与天地相参,而物不能。故天地之性,惟人为贵重。若以人的行为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行了。’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白话】‘万物出于天,人伦始于父,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其父,尊严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时,配天享受祭礼,那就尊到极点了。自古以来,只有周公作到这一点。所以配天之礼,是他创作的。’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白话】从前周朝的时候,武王逝世,周公辅相成王,摄理国家政治。制礼作乐。他为了报本追远的孝道,创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礼。乃以始祖后稷配享。另制定宗庙,祭祀上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周公这样追尊他的祖与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范于四海。因此海内的诸侯,各带官职来助祭,光先耀祖,何大于此。孝德感人知此之深,这圣人的德行,又何能大过孝道呢?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其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白话】圣人教人以孝,是顺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强。因为一个人的亲爱之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时就生出来的,因为父母把他养育渐渐长大,他便对父母一日一日的尊敬起来。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圣人就因他对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对父母亲爱的心理,就教以爱的道理。本来爱敬出于自然。圣人不过启发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爱,并非有所勉强。故圣人之教,不待肃戒而自会成功。圣人的政,不持严厉而自会治埋。他所凭借的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白话】‘天下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天下做儿子的,一定爱他们的父亲,父子之爱,是天生的,不待勉强的,这个父子之爱的里边还含著敬意,父如严君,故包藏著君臣之义。父母生下的儿子,上为祖宗流传后代。下生子孙继承宗嗣。家族的继续绵延,莫大于此。父亲对子,即是严君,又是慈亲,有两重恩爱,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此。’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白话】由于以上的原因,爱敬当由自己的父母起始。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爱亲敬亲,是顺道而行的善行,不爱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凶德。立教的人,应该以顺德教化,使民知所爱敬,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礼,民将怎样取法呢?今不站在顺的善行上边去作,反而站在恶的凶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职,有道德观念的君子,他绝不会以那个官职为贵重的。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白话】‘有道德的君子,却不是那样的作法,他讲出话来,必定思量可以使人称道他才讲,他行出事来,必定思量可以快慰于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义理,必定为人尊敬他才做。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为人取法他才作。他的容貌和举止,必定端庄伟大可以观看,一进一退,都是合乎礼仪,可为法度。照这样的居上临下,驾驭百姓,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惧的畏服他,爱敬他,并以他为模范而仿效实行,所以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严格督促,自然就推行了。’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白话】孔子引诗经曹风篇鸤鸠章的这两句话,就是说明‘一个负责管辖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威仪礼节,一定没有差错,他才能够为人作模范,而为老百姓所取法了。’

  【释义】本章共分八段,筝一段,说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第二段,说明尊父配天的创始。第三段,说明圣治尽孝的隆重。第四段,说明政教推行之易的原因。第五段,说明父子的关系如何重大。第六段,说明悖德悖礼,虽得一官半职,君子不以为贵。第七段,说明君子的作风,可以示范人群。易于推行政教。第八段,引诗证明威仪的重要性。按上章所讲的孝治,重在德行方面,而这一章的圣治,却在德威并重。其意以为德、是内在的美德,威、是外在的美德,内在的美德,与外在的美德合起来,才算是爱敬的全德。圣人讲学一步进一步,内外兼修,爱敬并施,自然德教顺利而成,政令不严而治了。

三、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四、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纪孝行章第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并懂得如何去关怀父母。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圣治章》。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篇《纪孝行章

3、板书课题《纪孝行章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纪孝行章》读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这一章书,所讲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别纪出。有五项当行的,有三项不当行的,以勉学者。列为第十章。

二、初步文中含义

1、师:子曰: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把五件事情做好了,才能说是真正地在侍奉父母。这五件事㧈哪五件事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2、师: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和乐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现出和悦的颜色,笑容承欢,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点不安的样子。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急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尽其思慕之心,庄严肃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

我们的父母都还很年轻,丧和祭都是很遥远的事情,现在我们先一起来讨论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这三点。

3、出示主要意思:

居则致其敬――日常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

养则致其乐――如何让父母感到快乐

病则致其忧――父母生病了我们该怎样做

4、学生分小组讨论

5、各组派代表说说本小组的看法

三、分享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二则

1、出示图片:

《陆绩怀橘遣亲》

《汉文帝亲尝汤药》

2、都是利用图片给学生讲古代孝子的故事

怀橘遣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今苏州)人,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亲尝汤药

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从小就奉行孝道。刘恒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的侍奉母亲,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汉文帝的仁义和孝顺感动了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两个故事的感受。

四、学唱歌曲《跪羊图》

五、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六、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五刑章第十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纪孝行章第十》。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十一篇《五刑章》

3、板书课题《五刑章》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五刑章》读给家长听,并预习下一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这一章书,是因前章所讲的纪孝行,今两条途径,走到敬、乐、忧、哀、严、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骄、乱、争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驰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讲的道理再告诉曾子,说明违反孝行,应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这里所讲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讲明刑罚的森严可怕,以辅导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

二、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1、出示自学要求:

(1)、这章是如何说明孝道之重的?

(2)、读完这章你有什么体会?

(3)、我们如何把孝心扩展?谁是孝亲爱民的典范?举几个例子。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请说说你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指名回答。

4、师生共同归纳。

5、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6、师释义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白话】孔子又对曾子提醒的说:‘国有常刑,来制裁人类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恶。五刑的条文,约有三千之多,详加研究,罪之大者,莫过于不孝,用刑罚以纠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白话】‘一个部下,如果找到长官的弱点,威胁逼迫,以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无长官,如果对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讥笑鄙视,那就是无法无天,如果对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讥笑鄙视,那就是无父无母。像这样的要胁长官,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行为,那就和禽兽一样,以禽兽之行,横行于天下,天下还能不大乱吗?所以说:这就是大乱的道了。’

  【释义】本章计分两段,首段,说明刑罚制裁不孝之罪。二段的意思,就是希望世人,最好不要走到这个要君、非圣人、非孝的坏路去,如果走到那个坏路去,不但为国家造出乱源,他个人的生命,也将要受到制栽和危险的。所以希望为人子女的,都向良知良能爱敬父母的孝行方面来,不要一误再误,走到最危险的坏途去。圣人爱人之深,而警告之切,于此可见。

三、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四、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广要道章第十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会背《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五刑章》。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十二篇《广要道章》

3、板书课题《广要道章》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广要道章》读给家长听,并继续体例本章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二、参照注释明道理。

(1)明确学习任务:参照注释明道理。(组织语言:——)

(2)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明白的道理。)(组织语言:我交流,我快乐!)

(3)学生在班级展示。(组织语言:我展示,我幸福!)

(顺序:小组——个人)

(引导学生评价,引导学生表达感受,教师提供奖品)

(4)教师指导:做,比知道更重要!

4、又好又快会背诵。

(1)明确学习任务:又好又快会背诵。

强调要求:正确、快速。

(2)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展示的方式新颖)

(组织语言:我交流,我快乐!)

(3)学生在班级展示交流。(组织语言:我展示,我幸福!)

(顺序:班级——小组——个人PK)

(引导学生评价,引导学生及时表达学习感受,教师提供奖品)

(4)教师指导:背诵的方法;

(5)巩固背诵:全班再次集体背诵。

5、拓展延伸: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孝顺的名人名言及故事。

6、教师统计评价学生学习表现:(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学生获得的奖品,从参与、精彩、成功的角度评价)

三、表达幸福感受:

1、学生主持:我们今天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你们学的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投影7)

2、学生主持;今天,我们的学习有收获,有感受,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王老师的辛苦劳动表示感谢!(教师表达感谢)

3、学生主持:下课!

《广至德章第十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广要道章第十二》。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十三篇《广至德章第十三》

3、板书课题《广至德章第十三》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广至德章第十三》读给家长听,并继续体会本章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这一章书的意思,是把至德的义意,扼要的提出来,使执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样的实行。上章是说致敬可以悦民,本章是说教民所以致敬。故列于广要道章之后。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白话】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父亲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弟的,都知尽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人兄的人了。以部属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长官的人了。’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洞酌章的这两句话说:‘一个执政的君子。他的态度,常是和平快乐,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这样他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孔子引此诗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怎么能顺其民心到这种伟大的程度?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首段,道出广至德的本义。末段,引诗证明言非虚说。按这一章的意思,就是希望执政的人,实行至德的教化,感人最深。推行政治也较容易。执政的,若能利用民众自然之天性,施行教化,不但人民爱之如父母,而且一切的政教设施,都容易实行。

三、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四、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广扬名章第十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广至德章第十三》。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十四篇《广扬名章第十四》

3、板书课题《广扬名章第十四》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广扬名章第十四》读给家长听,并继续体会本章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别讲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扬名显亲的办法,具体的提出来,以告诉曾子。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白话】孔子说:‘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处家过日子,都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办法,如移作处理公务,必能办得头头是道。所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样由内到外,替国家办事,不但做官的声誉显耀于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移孝可以作忠。二段,说明移悌可以事长。三段,说明能治家,必能治国。四段,就明孝道,是由内达外,由近及远,由现在到将来,德行成立于现在,名誉永垂于久远。按这一章所讲的意思,就是教人立德,立功,爱护名誉。把忠孝大道,都能推行到极点,西谚说:‘名誉是第二生命。’我国古代圣贤所讲的名誉,首重德行。德为名之实,无实之名,君子以为可耻。不像西人所讲的名誉。专重名誉了。所以有名誉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必定有名誉。德是根本。名是果实。

三、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四、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谏诤章第十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广扬名章第十四》。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十五篇《谏诤章第十五》

3、板书课题《谏诤章第十五》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谏诤章第十五》读给家长听,并继续体会本章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这一章书,是讲明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孔子因曾子之问,特别发挥谏诤之重要性。列为十五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白话】曾子因孔子讲过的各种孝道,就是没有讲到父亲有过,应该怎样办?所以问说:‘从前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教训。我都听懂了。还有一桩事,我是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胆的问:为人子的做到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一切听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可以算为孝子呢?’孔子听了曾子的这一问题,就惊叹的说道: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白话】孔子给曾子详加解释说,父亲的命令,不但不能随便听从,而且还要斟酌其命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时候,天子为一国的元首,一日二日万几之事,元首如有善行,则亿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过失,则全民受祸。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谏诤的部属。那天子虽然偶有差错,迹近无道,因有七位贤臣谏诤,时进忠言,勇于匡救,就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改正错误。格其非心,虽无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间有差误,这三位部属,早晚箴规,陈说可否,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士的,虽是最小的官员,无部下可言。假若有谏诤的几位朋友,对他忠告善导,规过劝善,那他的行为,自能免于错误,而美好的名誉,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为父亲的,若果有明礼达义的儿女,常常谏诤他。救正他,那他不会做错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义了。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白话】无论君臣与父子,都是休戚相关的。所以遇见了不应当做的事,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部属的,不可不向长官直言谏诤。为臣子的,应当陈明是非利害,明切劝告。父亲不从,为子女的,应当婉言几谏,即如触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从,为部属的,还当极谏,即如触怒受处,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见君父不应当作的事情,必须立即谏诤。彼若为人子的,不管父亲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听从,那就陷亲于不义,怎么还能算他是个孝子呢?

【释义】按前数章所讲的,尽是爱敬及安亲之事。对于规劝之道,未曾提及,本章,就谏诤一事,专题论列,共分三段。首段,因曾子发问,而引起孔子的惊叹,二段,是孔子举例说明谏诤之重要性。不但谏诤对于君父朋友的道德行为有关,且对于天下国家社会人心之影响亦大。三段,重说:‘从父之令又焉得谓孝乎’一词,是重复慨叹,以提醒世人不要轻视本章谏诤之意,细按这一章,有双重意思,一面对于被谏诤的君父及友朋的一种警告说:接受谏诤,不但对于本身的过失有所改正,且对于天下国家,将有重大的影响,使他知道警惕。一面对谏诤者的臣子及友人一种启示。既要事君尽忠,事父尽孝,对朋友尽信义,若见善不劝,见过不规,则陷君父朋友于不义,以至于遭受不测的后果,那忠孝信义,就化归乌有了。

三、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四、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感应章第十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谏诤章第十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十六篇《感应章第十六》

3、板书课题《感应章第十六》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读中注意停顿,这篇古文讲了许多道理,念时要轻松、流畅)

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感应章第十六》读给家长听,并继续体会本章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白话】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白话】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礼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以致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但是自身的行为,稍有差错,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过他呢?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白话】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照这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话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东西南北,没有思虑而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可以证明盛德感化之深无所不通的意思。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孝悌感通天地。二段,说明孝悌感通鬼神。三段,说明孝悌之至,远近幽明,无所不通。四段,引诗作证。以证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之大,无所往而不通的意思。三、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四、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事君章第十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感应章第十六》。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十七篇《事君章第十七》

3、板书课题《事君章第十七》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事君章第十七》读给家长听,并继续体会本章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中于事君的道理。为人子女的,始于事亲,是孝的小部份,中于事君,就是在于能为国家办事,为全民服务,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别把事君,列于十七章。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白话】孔子说:‘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长官,有特别的优点。进前见君,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既见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未尽到责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过失?必殚思竭虑来弥补他的过错。至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励奖助,进行时,就悦意服从。如果长官有了未善之处,在事前预为匡正。既成事实,就设法补救。总之为部属的事奉长官,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乃为上策。若用犯颜谏诤,尽命守死为忠,不若防微杜渐于未然之为有益。为人部属的,如能照这样的事上,长官自然洞察忠诚,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上下一气,犹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体,君享其安乐,臣获得尊荣,上下自能相亲相爱了。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隰桑章的这一段话说:‘只要为臣的一心爱君,虽地处边陲,还能说不远。这就由于他的爱出自心中,爱藏于中。故无日遗忘,虽远亦常在念。这就证明君与臣是一心之意。’

【释义】本章计分两段,首段说明事君尽忠的道理。二段引诗证明为臣爱君,虽远处异地,都不忘怀。君臣到了这种程度,可谓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政治还能不好吗?国家还能不太平吗?按孝亲到了事君的阶段,这正是青年有为之时。如能照孔子所指示的方法去实行。那么,不但爱敬之心尽于父母,那治国平天下的责任,都搁在青年自己的身上了。

三、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四、作业:预习下章内容。

丧亲章第十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能琅琅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表达含义。

2、读要体现节奏的美、情感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顿

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具: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事君章第十七》。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孝经》选篇中的第十八篇《丧亲章第十八

3、板书课题《丧亲章第十八

二、初步感知,听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3、学生跟着录音进行试读

三、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3、指名学生诵读

4、学生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

五、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说理解

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

六、教师小结:对读与背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布置作业:将《丧亲章第十八读给家长听,并继续体会本章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理解含义。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这一章书,是孔子对曾子专讲慎终追远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可以亲眼看见,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见双亲,无法再尽敬爱之情。为孝子的那种心情,当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为世人指出慎终追远的大道,以传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白话】孔子说:‘一个善于孝养父母的儿女,如果一旦丧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无以复加。哭得气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转的余音。对于礼节,也不暇讲究,没有平时的那样有仪容。讲话的时候,也没有平时的那样文雅。人到了这种情形之下,就是有很讲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听见很好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了,吃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香甜了。这样的言行动作,都是因哀戚的关系,神不自主。耳目的娱乐,口体的奉养,自然无有快乐于心的意思。这就是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露。’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白话】丧礼上说:‘三年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就是说,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伤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发于天性,假如哀戚过度,就毁伤了身体。但是不能有伤生命,灭绝天性。这就是圣人的政治。守丧不过三年之礼,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个终了的期限。

  ‘为之棺?、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白话】‘当父母去世之日,必须谨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垫好,内棺整妥,外椁套妥,把他收殓起来。既殓以后,在灵堂前边,陈设方圆祭器,供献祭品。早晚哀戚以尽孝思。送殡出葬之时,先行祖饯,似乎不忍亲离去。女子拊心痛哭。男子顿足号泣,哀痛迫切的来送殡。至于安葬的墓穴,必须选择妥善的地方,幽静的环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儿女爱敬的诚意。既安葬以后,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庙或宗祠。三年丧毕,移亲灵于宗庙,使亲灵有享祭的处所,以祀鬼神之礼祀之,春狄祭祀,因时以思慕之。以示不忘亲的意思,慎终追远之礼,孝敬哀戚之义,可谓全备了。’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白话】父母在世之日,要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孝子丧亲后之哀戚状态。二段说明哀戚之情,要有限制。三段说明慎终追远的处理办法。四段说明孝道之完成。按孝为德之本,政教之所由生,故为生民之本。孝子生尽爱敬,死尽哀戚,生死始终,无所不尽其极。照这样的孝顺双亲,把父母抚育之恩,可算完满答报了。但是孝子报恩的心理上,仍是永无尽期的。

三、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四、作业:收集有关孝道的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37a79282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6.html

《国学经典《孝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