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4 07:56: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俄而与子期逐 马而三后。襄主曰: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于臣。夫诱道争远 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后。调:协调。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上:通,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B. 教我御(无实意)

C. 马而三后(容易)

D. 先则恐于臣(及,赶上)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4)纵观两文,请你说说为什么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了?赵襄主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C

2)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

4)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赵襄主: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

启示: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解析】【分析】(1C三易马而三后中的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意思。故答案为C

2)语句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的意思是: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而达到目的。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本题句中的士(读书人)、即(就)更(重新)、见事(认清事物,懂得事理)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先后(领先和落后)、心(思想)、何以(用什么)、调(使……协调)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吕蒙之所以被鲁肃称为非复吴下阿蒙,其主要原因蒙乃始就学;赵襄主驾车之所以落后是因为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C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⑶ 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

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赵襄主: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

启示: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然后判断正误即可。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乙】赵襄王向善于驾车的人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王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邴原泣学

    邴原 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邴(bǐng):姓。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恻():心中悲伤。苟:如果。

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邴原少         孤:失去父亲                              B. 一则其不孤     羡:羡慕

C. 二则羡得学     其:代词,自己                        D. 师恻         然:……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C

2)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3)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示例二: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解析】【分析】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有误, 其:代词, 他们,那些有父母的孩子。

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苟:如果。徒:白白地。资:学费。句意是: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根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归纳道理启发。

要点: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故答案为:⑴C

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示例二: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有仙则________

是陋室________

谈笑有鸿儒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B.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C. 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赞扬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答案】1)出名

;这

;博学的人

2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C

【解析】【分析】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年代:唐。

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鸿儒是指博学的人

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句中的上、入两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云、何、陋、有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典故,是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据此,选项C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1)出名;这;博学的人;(2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C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回忆注释和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实词的含义,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比如,本题,A项,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鸿儒,泛指博学之士。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理解句子,找出句子成分,分析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语言主谓宾顺序来停顿。另外注意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本题根据入则”“出则两个假设短语,可将它们断开。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本文通过寓言故事讲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那就是找出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事情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选自《明史·列传》)

1)用“/”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克 悟。

2)下列句子中字的解释相同的两项是(    

A. 蒙辞军中多务            B. 公亦此自矜            C. 杓酌油沥之            D. 会试答策伉直见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4)吕蒙和汪克宽各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A,C

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于是(他)拿来《四书》,自己断句,日夜吟诵学习,其专心勤奋(的程度)不同于别的儿童。

4)吕蒙的学习方法是粗略地阅读,是略读。汪克宽的学习方法是认真研读,是精读。,示例一:我的启示是:汪克宽精读的方法对我们学习会很有效。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果一味选择粗略阅读,诚然知识面广了,但缺少了有选择的深入钻研。只会停留在浅层的认识上,而抓不住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这对我们的学习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只有勤奋研读,才能牢固掌握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示例二:我的启示是:如果在学习或者工作忙碌的时候,我们在读书的方式上可以选择吕蒙的粗略阅读: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生活和工作

示例三:我的启示是:学习中略读和精读这两种方法可以灵活地结合运用。对一般文章采用广泛阅读,就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而在研究经典作品时,则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译为: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2)句子中字的解释相同的两项是AC,都是之意。B“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往事”“句读”“等字词的翻译。

4)比较阅读,也是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一问,吕蒙的学习方法:略读。汪克宽的学习方法:精读。二问,可分别从吕蒙或汪克宽的学习方法的角度写启示。

故答案为:(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AC

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于是(他)拿来《四书》,自己断句,日夜吟诵学习,其专心勤奋(的程度)不同于别的儿童。

4)吕蒙的学习方法是粗略地阅读,是略读。汪克宽的学习方法是认真研读,是精读。,示例一:我的启示是:汪克宽精读的方法对我们学习会很有效。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果一味选择粗略阅读,诚然知识面广了,但缺少了有选择的深入钻研。只会停留在浅层的认识上,而抓不住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这对我们的学习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只有勤奋研读,才能牢固掌握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示例二:我的启示是:如果在学习或者工作忙碌的时候,我们在读书的方式上可以选择吕蒙的粗略阅读: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生活和工作

示例三:我的启示是:学习中略读和精读这两种方法可以灵活地结合运用。对一般文章采用广泛阅读,就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而在研究经典作品时,则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熟记课文注释。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字字落实。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译文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以比拟的。后随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教,求学之心更切。元泰定中(1326),乡试中举,而会试落第。他愤愤不平地抛弃科举而致力于经学。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座上酣醉,忽于眠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精穷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王:指孙权。宗:主要的。世祚(zuò):指国运。玄:深奥。政:只,仅仅。

1)仔细阅读选文,用“/”为文中划线句划分两处朗读停顿。

《易》 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眠中________

众人皆问________

与我论世祚亡之事________

政空诵其文________

3)翻译文中划线句。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两个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在;他,指吕蒙;兴盛;罢了

3)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4)博览群书;梦中诵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此题较容易,此句可译为: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于是看了很多的书籍,按照《易经》为主。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如众人皆问之中的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是代词,代吕蒙。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等字词的翻译。

4)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吕蒙好学的两个地方可从博览群书和梦中诵书两个方面作答。

故答案为:(1)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在;他,指吕蒙;兴盛;罢了

3)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4)博览群书;梦中诵书。

【点评】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附参考译文】

    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按照《易经》为主,看了很多的书籍。有一次他在先主公孙策宴会上喝酒喝多睡着了,忽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吕蒙说: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爱莲说》

    【乙】竹似贤 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 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贤:贤者。本:根。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直以立身: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体:体悟。虚受:虚心接受。贞:坚贞。之:代词,指竹子。实:充实。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可远观而不可玩焉________

竹本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竹似贤,何哉?

3)【甲】文从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________、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

4)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

表现手法:________

表达方式:________

【答案】1)亲近而不庄重;牢固(或坚固)

2对于莲花的喜爱,有谁和我一样呢?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

3)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心空

4)托物言志(象征);议论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注意的正确解释。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做题时,要先认真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答题。答题时,如果能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注意别抄写错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要从文章中找出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确定某些段落,或从文中找到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然后分析其写作特色。

故答案为:(1)亲近而不庄重;牢固(或坚固)

2对于莲花的喜爱,有谁和我一样呢?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

3)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心空

4)托物言志(象征);议论

【点评】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在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题目时,难度较大,这就要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训练,可以联系所学到的课文进行分析。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释】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有仙则________

是陋室________

谈笑有鸿儒________

案牍之劳形________

居九夷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或曰:陋,如之何?

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答案】1)出名,有名;这;博学的人;官府文书;想,想要

2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3)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重点在于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有了神仙就出名。名:出名,有名。这是简陋的房子。斯:这。 ③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儒:博学的人。 ④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案牍:官府文书。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欲:想,想要。

2)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句意: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句意: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根据内容可知:【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甲】文中惟吾德馨和【乙】文中君子居之分析,明确君子应该具有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的情操。

故答案为:(1)出名,有名;这;博学的人;官府文书;欲:想,想要

2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3)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点评】解答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本题中要注意重点字词中的,爬上;,映入;中的,有人;如之何,倒装,何如,怎么住。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________

卿言多务,孰若________          ④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本文运用对话的方式来塑造人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揭示了________大有好处的道理。

4)文中画线句子是刮目相待后鲁肃与吕蒙结友的举动,请你对这个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1)推托;好处;哪里比得上;粗略地阅读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读书学习

4)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平时一定要注意积累,尤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重视课本课本下方注释词语的积累.推托|好处|哪里比得上|粗略地阅读。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忠实原文,逐字翻译,语言通顺,特别留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翻译此句,要注意博士为古今异义,为通假字,要落实”“的意思。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主题以及写作技巧理解分析的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认真理解分析并判断正误。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揭示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故答案为:(1)推托     好处    哪里比得上      粗略地阅读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孙权劝学     吕蒙学有所成      读书学习

4)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注意博士为古今异义,为通假字,要落实”“的意思。保证语句通顺即可。

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 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 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注】寝陋:丑陋。咸:都。匕箸:调羹和筷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有卖油翁担而立(放下)                                B. 之(斜着眼看)

C. 幼时殊无之处(特别)                                    D. 人咸之(容易)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公亦此自矜               蒙辞军中多务              B. 不去                   可远观不可亵玩有

C. 幼时殊无异             水陆草木花,可爱者甚蕃          D. 是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是在噬,石又再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4)从郑板桥学习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发?

【答案】 1D

2C,D

3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人们都说郑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

4)获得有益的启发:学习要刻苦、专注,珍惜时间。

【解析】【分析】甲:选自《归田录》。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乙:选自《板桥诵书》。作者:郑燮。年代:清。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D项的解释有误,在这里是看不起的意思。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C项的两个都是结构助词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都是的意思。A:凭借;用。B:表修饰;表转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启发感想。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从然读书能自刻苦”“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可知读书要勤奋、刻苦;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可知要珍惜时间。

故答案为:(1D

2C   D

3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人们都说郑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

4)获得有益的启发:学习要刻苦、专注,珍惜时间。

【点评】(1)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人咸易之:人们都轻视看不起他。

2)一词多义辨析,要求学生首先能够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此题较难,需要仔细辨析,CD意思相同。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易错点: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善于记忆、却不知道、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

4)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一般学生都应该明白,学习要刻苦、勤奋专注,珍惜时间等。

【附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的世界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这自夸。曾经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立,斜着眼看这情形,(很)久不离去。看见他射箭十(支)射中八九(支),只是对这微微点头。

    乙: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不知道不容易记忆的地方,就善于背诵。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不听他们的话,并且忘记了他们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

【注释】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膝下:这里指父母。汩:搅乱,扰乱。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乡党:家乡的人。无忝:不要辱没。忝,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蒙辞军中多务________

及鲁肃寻阳________

然今汝者________

力改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

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

4)从写作目的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从写法看,又有何不同?

【答案】1)用,拿

;经过

;派

;旧的,原来的

2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晓事情太晚了吧!如果你爱好学习,在家里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通过博览群书,可以获得教益,了解历史的经验教训。【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一是担心儿子在家被俗务耽误,不能专心学习;二是父子之间不想日夜督促;三是在家没有朋友、没有见识。

4)【甲】【乙】两文都是在劝谏别人认真学习,勤奋读书。【甲】文既有委婉的劝谏,又有侧面烘托;【乙】文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语重心长的劝说。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是介词,意思是用、拿

2)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与常见的的解释不同)。更:重新。 

3)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对句子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的分析可知,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吕蒙现在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由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可以分析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一是担心儿子在家被俗务耽误,不能专心学习;二是父子之间不想日夜督促;三是在家没有朋友、没有见识。

4)【甲】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乙】文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语重心长的劝说。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附【乙】文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记住!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11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 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

【注释】尧殛()鲧(gǔn)于羽山:传说鲧因治水不力而被尧帝处死。滹沱(hū tuó):一条大的河流,在河北省西部。该河出山西省繁峙县东之泰戏山,穿割太行山,东流入河北平原。

1)对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B.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C.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D.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2)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山门于河     圮:倒塌                                      B. 数小舟      棹:划船

C. 其泥东流     岁:年                                         D. 此理必      然:这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尔辈不能究物理。

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4)甲乙两文虽然所写的内容不同,但都揭示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答案】 1D

2C

3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

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

4)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解析】【分析】(1)语句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的句意是: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像带子一样横亘在石壁上。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故答案为D

2C.“其泥岁东流的意思是: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每年。故答案为C

3)本题句中的尔(你)、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谓(说)、皆(全,都)、湮(堵塞)几个词是赋分点。

4)《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沈括《梦溪笔谈》中,从古书上的记载和作者实地考察,了解了陆地形成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D⑵ C

⑶ ①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

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像带子一样横亘在石壁上。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现在关、陕以西之地,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形成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而造成,其道理就是这样。

12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山夜戏

袁中道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 余道镇江往兖。日晡 至北固 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 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 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 翕然张口 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位于此处。崇祯二年:1629年。兖:即兖州。脯():古代时刻,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到五点。北固:即北固山,今江苏镇江北长江边上。舣()舟:船停靠岸边。噀(xùn):喷水,喷吐。漆静:漆黑寂静。小奚:小奴仆,未成年仆人。韩蕲王:韩世忠,两宋名将,死后被追封为蕲王。喧阗(tián):形容声音大而杂。摋(shā):揉。翳(),眼翳,妨碍视力的白斑。翕()然张口:张大嘴巴合不拢,形容目瞪口呆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镇江往兖________

有老僧手背摋眼翳________

呵欠与笑嚏________

何事何时至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目送久之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然后知松柏后凋也(《论语十则》)               B. 何陋有(《陋室铭》)

C.  目似暝,意暇甚(《狼》)                    D.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势(《观潮》)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大意。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4)通读全文,请概括文段内容。

5)请赏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答案】 1)取道、经过;介词,用;一起;因为

2C

3)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

4)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

5)总写(全景)写出了全寺人一起看戏,具体(特写)写出了老僧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惊喜交加的情态,刻画细致传神。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取道、经过。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起,都的意思;属于文言虚词,其意思和用法要理解好上下文内容。

2A项,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B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不译。C项,与题干句目送久之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起凑足音节作用的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D项,结构助词,。故选C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洒漏。疏疏:稀稀疏疏,疏疏落落。

4)文章写的是作者在崇祯二年路过镇江金山寺,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文中通过细致描写一位老僧的一连串动作,展现出了被惊醒的僧人们惊疑不定、惊喜交加的复杂情绪。

5)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这句话既有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等热闹场面的渲染,又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的特写,两者相映成趣。

故答案为:取道、经过;介词,用;一起;因为;

⑵ C

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

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

总写(全景)写出了全寺人一起看戏,具体(特写)写出了老僧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惊喜交加的情态,刻画细致传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考查的是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一是修辞角度、二是描写角度、三是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完角度后再分析具体的知识点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最后套用答题模式进行规范答题。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二年,中秋的第二天,我由镇江前往兖州。日暮时分到达北固山,将船停靠在江口。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而出,江中波涛汹涌,露气吸收着月光,喷薄至天空都成了白色。我感到极大的惊喜。划动小舟去拜访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十分寂静。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我呼唤小奴携带演戏的用具,在大殿中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慢慢地定睛到底该看作什么人,为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去问。戏演完了,将要天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山僧送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是是人、是怪、还是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c1139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ec.html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