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首课外古诗词阅读理解题 中考题知识点 汇总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语文八年级下册8首课外古诗词阅读理解题中考题知识点汇总
目录
式微《诗经·邶风》子衿《诗经·郑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送友人(唐李白)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
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

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1.内容主旨: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愤恨之情。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设问的修辞手法,采用故意设问,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日落天黑还在泥水中劳作劳役者对贵族统治者的愤怒和质
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4.这首诗的上下章句式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其中的几个字,这种表现手法重章叠句,其作用是渲染气氛,强化感情,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
理解性默写:
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

2.《式微》中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中劳作的艰辛的句子: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3.《式微》中写出劳役者对统治者不满,天晚还在泥水中劳作的句子是: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1.内容主旨: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4.“青青子衿”“青青子佩”,一句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5.“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表现了出来。
6.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7.理解性默写:
1)写女主人公睹物思人,以致发出反问,责怪对方不留音信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2)女子细看佩玉嗔怪恋人失约不至的句子: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3写女子因约会不遇,失落惆怅而无可奈何,在城头不断徘徊,产生了时间的主客观巨大差异的句子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主旨归纳
是一首送别诗表现了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谊,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依依惜别、留恋慰勉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的胸怀远大的抱负
2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标题中的“之任”的意思是去上任
3.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4.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答:一个“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5.赏析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歧路”照应送别,慰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放6.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答:(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抒发送别之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中显出诗人阔达的胸襟。
7.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答:①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②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③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④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哲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答: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9.理解性默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破题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

3

同是宦游人。
4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涯若比邻。
5)在诗中诗人鼓励友人,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表现出自己乐观主义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诗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8)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主旨归纳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
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蒸”是”“弥漫“之意,写出了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的朦胧景象,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撼”是摇动之意,写出了波涛翻滚汹涌的气势,突了了洞庭湖壮观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夸张手法,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4.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化用了“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想做官却没有途径,希望能够得到张丞相的举荐入朝为官,报效朝廷暗示作者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的思想感情。

4

5.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6.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7.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
“舟楫”是渡江的工具,“舟楫”的另一层意思便应理解成“引荐的人”或伯乐”。“端居耻圣明”似有奉承阿谀之嫌,但确属诗人肺腑之言。“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申足上文,表示自己愿意出仕。言外之意,希望得到对方的指点引荐,不要落个“转头空”。
理解性默写:
1.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_,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_
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临渊羡鱼___,现在的意思是:_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3.诗中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4、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含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积极出仕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居耻圣明。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句子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内容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隐逸情怀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

5

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荡涤。
3.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翻译句子)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也烘托出作者宁静的清净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深”字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还隐含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哲理。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成语“万籁俱寂”。“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理解性默写: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
2、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以动衬静),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径通幽处”“万籁此都寂”。

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b7d546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c8.html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首课外古诗词阅读理解题 中考题知识点 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