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

发布时间:2011-10-18 19:13: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海蜇原名海红,又名水母,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海蜇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型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有性世代水母型。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浮游生活,通常所说的海蜇是指水母型成体。

  海蛰是一种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生活在北温带海域,海蛰的身体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是圆形伞部,样子很像帽子和蘑菇,下部是口腕部,垂挂着许多须状物,称作腕或触手。伞部是个体的上半部,伞体高过半球形,外伞表面平滑。隆起呈馒头状,伞径一般30—50cm,最大可达l米,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外伞平滑,伞缘有14—20个缘瓣。触手乳白色。口腕部为伞部以下部分,由内伞中央下垂的圆柱体和口柄组成,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海蜇广布于我国南北各海中,其中以浙江沿海最多。海蛰的繁殖期是每年三至四月,五月和七、八月三个月份是海蛰生长旺期,体色变化很大,多为青蓝色,也有呈暗红色或黄褐色。触指及附属器呈白色。暖水性,喜生活于河口附近,自泳能力很小,常随潮汐、风向、海流而漂浮。对光线和海水盐度的反应较为灵敏,一般于风平浪静或早晨和傍晚升至海面,遇风暴和大雨或太阳光过于强烈则下沉。海蛰的营养十分丰富,含蛋白质12.3%,脂肪0.1%,糖类4%,还含有很多铁、钙、磷和大量维生素,无论在生化结构上, 还是在人体吸收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其伞部可加工成海蜇皮,腕部可加工成海蜇头。

  对海蛰的研究,尹左芬研究了山东沿海海蛰的种类,洪惠磬研究了中国海域钵水母类分类,陈炜研究了海蛰的窒息点和耗氧量及性腺发育,郭平对海蛰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王永顺调查了海蛰放流情况及人工工厂化育苗技术,鲁男研究了温度和饵料对海蛰生长的影响,丁耕芜研究了海蛰的生活史,王绪峨研究了海蛰人工育苗的技术,黄鸣夏研究了海蛰的生殖习性李培军研究的海蛰的生长型和生长速度等等,以上对海蛰的研究为海蛰人工养殖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便已有进行海蜇的人工育苗及放流的报道,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意识以及技术方面的限制,海蜇没有能够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近几年,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个别养殖户开始尝试利用虾池和港湾进行海蜇的人工养殖,少部分人养殖有一定的收获,个别人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亩盈利可在5000元以上。但是,大多数养殖者,由于对海蜇养殖技术的不了解,开展海蜇人工的规模仍受到局限。

  2001—2003年我们对海蜇的人工繁殖和增养殖技术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 2001年基本完善了海蜇的苗种培育技术,2002年对海蜇的增养殖技术和人工配合饲料进行了研究,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2003年在荣成好当家、辽宁盘锦荣兴农场和海阳一些养殖场进行规模化养殖推广试验,均获得了良好的试验结果,并对荣成好当家、辽宁盘锦荣兴农场的试验效果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结果表明,试验海蛰养殖放苗成活率在10—50%,收获规格为伞径30—70厘米,重量4公斤—20公斤,亩产海蛰500—1200斤,亩盈利在1000—5000元。

  为了更好的推广海蛰养殖技术,使广大养殖者早日从养殖海蛰中获得良好的收益,现将有关的研究结果和经验总结如下:

  一、海蛰养殖池塘的要求

  1.池塘环境条件

  海蛰无眼,凭感觉游动,游动方向主要向前方,转弯难度大,要求水域环境宽阔,障碍物少,减少碰撞伤害几率。海蛰水质条件要求较高,摄食量大,生长迅速,代谢旺盛,伴随着生长分泌大量的黏液,需要及时换水来改善水质条件。因此,养殖池塘要求离海边比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是依靠潮汐能自然换水的池塘。池塘的水深在1米以上,池塘的大小在10亩以上为宜,越大越好。

  由于海蛰幼体随波逐流,抵抗风浪的能力弱,风浪大时易被刮到下风处的网上或障碍物上,造成伤亡损失,池塘方向最好与夏季主流风向垂直,池坝有一定的高度能阻挡减弱风力,降低风浪的伤害程度。

  池塘底质以沙底、泥沙底为宜,池底平坦无障碍物。

   2.池塘的进排水要求

  池塘的进排水自由,进水口有拦网、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初期围网的网目在40目~60目,养殖后期,随着海蛰的长大,进水口有网目可以增大到0.5厘米。池塘的排水口也设有围网,网目和入水口的网目相同,防止排水时跑苗。换水量随着海蛰的生长而逐渐增大,排水时水流尽量缓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网上而引起溃烂、死亡。

  水质条件要求,自然新鲜海水,而不是陈旧老化海水,水温在18℃以上,盐度15‰以上,溶解氧3mg/L以上即可。

  3.池塘的四周围网要求

  池塘的岸边有一定的坡度,海蜇的游动习性导致海蛰容易抢滩死亡,池塘的岸边有石头或其它杂物,海蛰游动碰上时容易受伤。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蛰游上岸边或碰伤引起死亡。池塘的四周围网的面积应该大一些,依据具体池塘大小而定,围网应是无结节网片,网目的大小为0.5厘米即可。

  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 池塘建设

  首先应对原有的池塘进行整理,对池坝、进排水口进行修理、加固,对养殖多年的池塘,要进行池底清淤和消毒工作,根据池塘的特点,进水的水深情况,如池地的坡度情况,进水后有无浅滩暴露空中,池壁的坡度等情况,对海蛰养殖区域进行围网,一般小型池塘对养殖区域进行全面围网,大型港湾水面则由于围网困难,对进排水通道进行围网防逃即可。

  2. 水环境培育

  海蛰幼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较为适宜,池水中饵料丰富有助于提高苗种成活率,促进生长。池塘修理、围网等工作准备好后,便可以清池、进水培育生物饵料了。其方法是在进水前通过消毒〔如生石灰、漂白粉等〕清池杀灭有害生物,然后选择时机进水施肥,使藻类和饵料动物繁殖生长。一般进水时间在4月底,可以随水纳入许多动物发育卵和幼体。清池后第一次进水深度为20厘米,每亩施有机肥50千克,氮肥0.75千克,磷肥0.5千克。10天后,追施无机肥,施肥量为第一次的一半。第一次施肥5天后,逐渐进水,直至放苗时的1米水深。池刚进水时,水色透明,经过施肥水色逐渐变浅黄褐色至黄,透明度下降,藻类浓度增高,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繁生。

  放苗前对水质常规指标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等,海蛰养殖的水温范围是16℃~32℃,最适是20℃~26℃;盐度的范围是8‰~32‰,最适范围是14‰~20‰。一般要求水温18℃以上即可放苗,放苗时水温与育苗水体相差不要超过2℃,盐度在20‰~30‰放苗,放苗时盐度与育苗水体盐度相差不要超过5‰,pH值要求为7.58.5

  由于海蛰苗对水质环境非常敏感,水质条件不适时可以引起苗种全部死亡,导致养殖失败,对含有难以检测的水质因子和无条件检测的养殖者,最好的是先拿少量苗种试养几天,观察苗种能否正常生长,否则需要换水或调整水质。

  三、放苗

  1.苗种要求

  苗种大小要求,伞径在1厘米以上。苗种规格整齐,无损伤。苗种发育变态完全,游动活泼、有力,伞径内无气泡或气泡很少。苗种颜色通常为白色、分红色或红色。

  2. 蜇苗运输

  蜇苗运输容器要求内壁光滑,一般采用塑料待充氧运输,气温高和路途远时,应适当加冰降温,遮光。

  3. 放苗的密度

  根据池塘条件大小、水深、水质情况等,池塘的换水能力,苗种的质量,确定放苗密度。亩产500—1000斤的池塘,苗种的成活率为10—30%,可放苗400—500只/亩,条件特别好的池塘可每亩放苗500—700只,一般的池塘控制在300只/亩即可。

  如果海蛰密度过大会造成水质败坏、发粘、缺氧、海蛰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可导致养殖失败。

  4. 放苗

  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的天气。放苗时先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内的海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510分钟)然后再放入池中。放苗的位置选在池塘中间,用船运过去,均匀、缓慢的放入池内,操作要仔细,避免苗种受伤损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bd0ea1dc5da50e2524d7f8f.html

《海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