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族葬礼

发布时间:2014-08-02 11:05: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国汉族葬礼

——以南方L村为例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并且得到了礼仪之邦,文化大国的美誉。很多文化习俗都是形成于几千年前,然后随着历史长河向前发展同时不断完善。作为传统社会的思想支柱儒教带给各种习俗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葬礼和婚礼统称为“红白喜事”,可见它的地位是十分高的。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所以葬礼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生命的最后一次演出,过了这时期主角将永远不会在世人面前出现。南方小村的葬礼有一些它自己的特色,同时大致的都是和全国各地的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一致性的表现。

关键词:汉族 葬礼 南方L

葬礼在L村人的印象中是一件很大的事,不仅因为它要持续两天半的时间,而且参加的人数多,本族的要前往帮忙,同村的前往祭奠,亲戚基本都要前来送丧。所以生人在看到某某的葬礼送丧的人多,都不免羡慕,希望日后自己去世后也能有这样的影响,毕竟在人们看来送丧的人数是衡量一个人在世上的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有福气的象征。当然在一个人死后人们通常会议论他生前的事迹来缅怀,不管那个人身前做过什么坏事,一个人的死,难免不会不让活着的人黯然神伤。

L村的葬礼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送终,报丧,入殓,守灵,祭奠,出殡,由于理解有限可能还有其他的重要环节。

送终,也就是在亲人还没有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家人围在他身边尽孝或者听取遗言。汉族深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百善孝为先,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不忠不孝之人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老人们也深知这一点,因此才会经常听到某某老人拖着最后一口气等待自己出门在外的儿女回到身边才肯咽气的事实,老人们在死前都要替儿女们着想,留下“孝子”的名声。还好现在是信息社会,如果在古代的话父死三年可能还不能回来尽孝,只能默默的哀叹。在送终的过程中儿女们还要帮老人穿好寿衣寿裤,民间有信仰:人在咽气之前穿好寿衣才能不光着身子去阴间面见列祖列宗。在老人还没有咽气之前,儿女们是不能哭的,即使哭了也要默默忍着,只见泪流满面,而不放出一丁点声音。在老人咽气了之后就要把他抬到宽敞的客厅里,并且要靠着墙角。在他的头的那边的地上点上一盏煤油灯,放一个香碗,里面插上香火。老人是仰面躺在木板上的,带着可以遮住耳朵的冒着,脸上用烧纸覆盖,腿和胳膊都是用布带固定的。在做好这一切之后就会有村里人陆续前来祭奠,烧香,烧纸,并且让死者家属节哀顺变。

报丧,就是前去死者的亲属家中向他们说明变故,让他们心里有准备,并且说好出殡的时间。报丧的人一般是死者家族五福之内的男性,大家分配好各自要前往的地点,一般是一个人报好几家,且这几家又是相隔不远的,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让亲属有个准备的时间。报丧的人在说明之前是不能跨进前往主人家的家门的,等到说完了主人才会将其迎进门,并且以青菜素面招待,绝对不能招待喝酒。在古代社会,交通工具并不发达,人前往报丧只能靠两条腿,所以体力消耗很大,必须要补充一定的能量,才能更快的赶到下一家去,不能喝酒是怕酒后误事。亲戚在接到报丧之后就要着手准备前去祭奠的礼品了,这也是按关系远近来划分的,关系近的要做一担白米大个粽子或者发糕(L村方言是这么说的),稍微远一点的就是一担馒头或者粉条。这些都得提前去市场上预定,所以报丧的动作是一定要快的。

入殓,就是把死人从门板上转移到准备好的棺材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是有一系列仪式的。首先得要向道士问一个入棺的吉时,然后在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这个仪式。在没有实行火葬之前,在吉时到来的时候,“八仙”把逝者抬往村中的祠堂,那里已经布置好了灵堂,等待逝者归位。祠堂气氛很严肃,一片的白色和深蓝色。柱子上挂满了挽联,“灵魂驾鹤去,正气乘东风”等等。在入棺之后,主持开始往死者身上盖被子,这些被子是白布为底,中间缝着一块红布,都是亲朋好友在得到报丧之后送来的。主持在该一个被子的时候都要喊是谁家送来的被子,这不仅仅是喊给死去的人听的,还是给活着的人听的,这也是乡村社会中必须要做的,因为葬礼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盖完被子之后,就要分发手尾钱了,手尾钱又叫子孙钱,是死者留着子孙的祝福。在分发手尾钱的时候近亲都要围在主持的边上,并且大声恸哭。在得到手尾钱之后子孙们要把它戴在手上,等到百日之后才能从手上取下。入殓时也要鸣锣鸣炮,附近的乡亲都会过来看最后一眼。

守灵,是在入殓之后的一个阶段。在入殓之后,直系亲属就要坐在棺材边上的长椅子上,吃饭睡觉都要在灵堂。在守灵的时候,儿女便要披麻戴孝了,这个也是很有讲究的,并不是所有的亲属都可以穿麻衣的,必须是直系的亲属以及直系的配偶。而且连鞋上这种小细节上都是有讲究的,最好穿白布鞋在鞋头上缝上一块红色的布。灵堂布置的庄严肃穆,灵前的桌子上摆放着逝者的照片,以及各种的贡品。守灵的高潮是出现在晚上的时候,等到了晚上就会有道士来做法事,以使死者可以早日安息。在晚上十点钟左右法事达到了高潮也就是儿女们围绕着十二盏灯开始盘灯,绕一圈就要跪下来磕头,对体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也是检验儿女们的孝心。到十二点钟的时候还要鸣半夜罗,敲三下短四下长,一共敲三回,鞭炮齐鸣。灵前的纸钱盆是不让灭的,一直烧,烧到天亮。

祭奠,是在出殡之前对死者最后的哀悼。等到时候了亲戚朋友就按照关系的远近先后上前磕头跪拜,儿女要上前搀扶。祭奠的时候会有主持在边上喊话,某某前来祭奠,谁谁出来迎接。如果亲友多的话这个程序要持续一个小时左右。

出殡是逝者离村的阶段。在L村,一般把逝者埋在离村将近三里路的小山上,那里也可以说是L村的集体墓地,因为大部分死去的人都被埋葬在那。随着吉时的到来,在祠堂外面的大路上已经排满 了送丧的人。个人分工明确,极少是空手的,稍大一点的孩子一般是扛花圈,年轻人有挑担的,有放鞭炮的,有撒纸钱的。年纪大点是搀扶着死者的儿女,避免伤心过度而发生意外。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是亲友们送的花圈棉被等物件,长子手持招魂幡走在队伍的前面,棺材是放在由“八仙”抬着走在后面。由于墓地在山上虽然只有短短的三里路但是却要走四五十分钟。L村的坟墓一般都带有坟圈,有较大的拜堂。等棺材到了墓地之后,并不是马上就下葬的,而是要进行一系列的礼仪,其中哭棺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儿女那是抱着棺材大哭啊,边上的陪侍就要尽力将其拉开,以便让棺材顺利下葬。在下葬之前,亲友们必须把随身带来的竹棒和腰间的草绳放到棺材上,不可带回家。负责下葬的人把墓室整理了一下,扫去挖墓坑时留下的脚印,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的龛内。棺材放进墓坑之后就要让儿女们往里面放一些石块泥土。这些都结束之后,大家就再次跪拜,这是在逝者新居的第一次正式跪拜。仪式结束后大家脱下白色孝服,取下头上戴的白帽。下山时,还要给每个送葬的人发两枚钉子、一根红丝带,寓意为家丁兴旺,红红火火。

从一个葬礼就可以看出来汉族是一个拥有丰富礼仪和习俗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并没有把我们古老的礼仪文化丢弃,而是一直延续着,其中的一些细节可以变化,但是主要的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这些习俗顽强的生命力。

葬礼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习俗,它里面包含有我们祖先为了更好的生存而体现的智慧。葬礼上涉及到的社会关系是很复杂的,不仅拥有姻亲关系,还有宗族血缘关系。宗族内有人去世后,其他人就需要去帮忙,各有分工。葬礼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增强群体的内聚力,通过沟通加强情感联系。在葬礼上族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活基本上都是族人做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宗族在乡村社会的重要性。

参考书目及文献:

[1]定宜庄.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 3).

[2]乔健.试说费孝通的历史功能论[ M ].杨圣敏主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

百年文选.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

[3] ()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 M ].陈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c060e71647d27284b7351e1.html

《我国汉族葬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