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8-08-18 12:19: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

   

一、导入新课

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诗情与吟咏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清肠,每每提起月,我们总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会吟的吗?和老师一起吟。(师生齐吟)

是啊,这洒满人间的银灰色的月光,勾起了人们多少期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配乐朗读

师:老师很喜欢这篇文章,也很想很想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可以吗?(生答可以)那好,老师就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注意字音及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课件:配乐画面。

老师朗读。

师:朗读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一次承天寺,老师看到了那清明皎洁的月光,体会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同学们做好朗读的标记了吗?

生答:做好了。

师:嗯,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

2、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点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5、全班齐读。

师:读得很流畅,吐词也很清楚,可是总觉得缺少点韵味。同学们想不想声情并茂地朗读。(生答:想)那得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学生根据注释译读,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1:欣然起行。

生答:高兴地起来走。

师:欣然是什么意思?朱自清《春》中有欣欣然张开了眼

生:高兴的样子。

师:我们学过

生:……的样子。

2:盖竹柏也。

生答:遮盖住竹柏。

生答:大概是竹柏。

师:我们学过《童趣》、《狼》,里面有,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意思吗?原来。

3:最后一句。

生答:只是缺少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注意字。还有疑问吗?

4:庭下如积水空明。

学生回答。

师:这里的的意思是——生答:像,空明意思是——水的澄澈。庭院为什么会像水一样呢?谁来翻译一下这个写景句?

生翻译:庭院在月光的照射下像水一样澄澈,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刚才我们通译了全文,学习文言文重点就是积累文言词汇,刚才我们注意了几个词,老师这里还有几个词。出示课件(原文),谁来解释一下这几个字:遂。在《孙权劝学》中就有这个词:肃遂拜蒙母。

生答:于是。

师:对,于是,就的意思,非常不错。

师:刚才我们积累了前面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三个词,今天这节课老师还要学习三个新词,有几个词我们讲过了,欣然是高兴的意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生答:想。最后一个相与什么意思?生答一起,共同的意思

四、细读课文,品味作者感情的变化。

师:初译课文,让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下来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走进苏轼当时夜游的情景,去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教师放配乐课件,学生跟随朗读。

师:刚才同学们跟随课件,读得很投入。接下来我们用一种朴素的读法,去掉这些音响设备,凭借我们自己的感悟,再加上我们的金嗓子,也要能读出这种效果。请大家选取自认为感情处理得好的语句,读来听听。

1: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师:你希望读出什么感觉,或者什么语气?

生:月色美。

师:这是一种什么语气?用平静的语气读读。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还有吗?

2:我喜欢读后面三句。(带感情的读)我最喜欢这一句,因为前面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形容月色洒满了整个庭院,然后有一种美的感觉,月光照映在竹柏上,就好像在清澈的小溪边漫步一样,给人很美的感觉。后一句,只有两个人在庭院散步,感觉有些凄凉,有些孤单。

师:他还是觉得非常地平静吗?

生:不是。

师:高扬的还是深沉的?

生:深沉的。

师:你再读这一句。

生读。

师:读得深沉含蓄。这位同学她不但理解准确,而且还能够准确的把自己的理解传达出来,非常不错。还有同学要试一试吗?

3:我也喜欢这一句。但与她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既有喜悦又有落寞、孤寂之情,作者和他朋友都是被贬之人,同时在庭院散步,虽然他们有雄心壮志但却不能实现,所以有喜悦之情又有落寞之情。

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细致,她抓住了他的朋友张怀民跟他是相同的情形,在这种境况下来欣赏月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确实有些孤寂,我们更应该读得深沉一点。

还有同学来试试吗?有没有其他语句。

老师来说一说,我对第一句感受很深。(老师读)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朗读时的情绪变化?谁来说一说。

师:开始是平静的,后来是高兴的。

师:她为什么高兴?

生:他出去找朋友。

师:他被什么所吸引?

生:月色。

师:所以应该读得欣喜,愉悦,你能够试一下吗?

生读。

师引导: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再试一下好吗?

生读。

师:一点就通,有进步。还有其他同学想来试试吗?后一句。

生沉默。

师读:念无与为乐者,作者想去欣赏月光,可是,念无与为乐者,面对如此朗月良宵,可谓形单影只,要读出——孤单。请你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读。

师:在此孤单情况下,他想到去寻张怀民与他一起赏月,后面一句说怀民亦未寝,这体现了他当时的什么心情?(生:高兴。)谁来读?读出这种高兴,大喜过望的语气。

生读。

师:全文只有短短的八十余字,,可是作者的款款情思却经历了很多转折。大家的朗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兴趣,老师能够和大家合作朗读一次吗?(生答可以),男生读叙事部分,女生读写景的句子,老师读后面发表感慨,议论的语句。

师生读。

五、品味佳句,理解写景

师:动情的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进了苏轼,了解了苏轼当时情绪的变化。一篇好的文章就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行的,还要细细品味,才会发现它韵味无穷。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课件:品味下面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师:老师把文章的几处作了适当的修改,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品味文章写景的语句,你觉得这样改行吗?为什么?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老师到组指导。

师:同学们有答案了吗?有!非常自信。我们来看看第一句,字能不能删去呢?

1是好像的意思,不是真实的,是作者的想象。把字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出作者的感情。

师:庭下有没有水?

生:没有。

师:去掉字就是什么了?

生:有水。

师:用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

生:想象。

师: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水呢?我们知道是在什么的照射下?(生:月色)所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月光照射下的庭院,静静的月色比作水,用了什么修辞?(比喻)以此体现月色之美、清明、空明。

这一句分析完没有?我们刚才抓住了比喻的修辞,分析完了吗?他还联想到什么?

生:水中的水草。

师:可是没有水啊!

生:月光照射下的竹柏成了水草。

师:月光照射下的竹柏的影子像水草。多么清晰的画面,多么清理淡雅的景象,以此来体现月色,所以我们说这个字是不能删去的。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贴切生动。这句我们通过删一删,品味了修辞。

师:第二个问题,能不能调换位置?师读原句。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首先是疑问,因为没有水,却有藻荇,后面带出了不是水藻而是松柏的影子。改了后首先说出是松柏的影子,没有了前一句的韵味。

师:没有了韵味。庭院中没有水,怎么会有藻荇交横呢?实际是把月色比作水,让我们有一种如临池水的感觉,水里有纵横交错的水草,原来是竹柏的影子,让我们有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出人意料的画面,使文章意趣横生,妙趣横生,所以这能不能调换位置呢?(生答:不能)作者以虚的藻荇来写竹影,来写月色,我们又通过调一调的方式来品味了虚实的写景手法。作者笔下承天寺的夜景,实在是一个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境界,我们闭上眼睛去想,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美景描述一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上个人的感受,你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夜景?谁来说说?

生:月光照射下的竹柏,像有许多水草在水中游一样。

师:哦,月光照射下的如溪水一般透明,还有水草在水中荡漾的那种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月光照射在庭院里,仿佛是水,而竹柏的影子映入,仿佛是水藻。

六、品味闲人,明确主旨

师:这是一幅清幽淡雅、宁静悠闲的夜景。确实,苏轼在写夜景方面是一个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是美妙绝伦,但是,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景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可是为什么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同学们找找看。

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哪个词?

生:闲人。

师:也就是说只有闲人才能发现这样的美景,欣赏到这样的景色。老师就有疑问了,闲人是什么意思?

生:清闲的人。

师:对,清闲的人。苏轼当时是不是一个清闲的人?你能从文中找出证据来吗?

生:苏轼当时被朝廷贬官。

师:被朝廷贬官就能体现他的清闲?

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看到了美丽的月色就欣然起行,他的生活是怎样的清闲呢?对不对?还有没有?看到月色还怎么样呢?(生沉默)还与怀民步于中庭。苏轼这种清闲的生活是有背景的。他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可以说是名震朝野,到他三十八岁就当了宜州太守,可不幸的是,五年以后他就因为政局的变化被贬黄州,而且身居闲职,可见苏轼在政治方面他的生活是清闲的。老师又有疑问了,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呢?大家都摇头,那么这个还应当怎样理解?它仅仅是清闲的意思吗?除了要有闲适的时间,更要有……

生:心境。

师:对,也就是闲趣,闲情雅致。苏轼就有闲情雅致,在冬天他居然要去赏月,这是他闲趣的一种体现。有这种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可是这样的人多不多?

生:不多。

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明闲人难做啊!怎么才能做个闲人呢?苏轼有没有告诉我们方法?我看到了有人摇头。不是没有,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笔下的景语透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来读一下写景的句子好不好?

生齐读。

师:他当时的情感是怎样的?抓住里面的哪个词?

生:如积水空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c1b207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6.html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