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0-25 12:43: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作者:孙绍振来源:《语文建设》2009年第05这首词明显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被苏轼转化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好像是抄袭,没有什么新意。但若果真如此,苏轼的词就没有必要写了。幸而,苏轼的整个命意与李白有所不同。李白的主题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相比是短暂的,但是,虽然短暂,仍然要潇洒地欢度,而苏轼的却不是(详见下文。李白笔下的月亮是没有具体时间的,而苏轼面对的月亮是中秋的月亮。李白的月亮固然引起了成客的乡愁和思妇的怀远,但并不是指向具体的个人,而是一般概括,富于哲理性,而苏轼的月亮却很有个人色彩,充满对亲人的怀念。题目下诗人的叙述就说得很明白:是中秋节,据说是在密州的一个叫做“超然台”的地方,对着月亮非常快乐地喝酒,喝到通宵而且大醉,醒来后,抒发想念弟弟的情绪。苏轼因为政治上和王安石不合,失意,就自己识相,请求离开中央,便被下放到杭州。本来这是个好地方,可是,因为弟弟当时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他便要求调任,就调到高密(今属山东,后来又到密州(今山东诸城。从密州到齐州,大约两百多公里。地理上的距离是缩短了,可是他还是觉得兄弟不能相亲,是个极大的遗憾。到密州三个月后,到了中秋,想到弟弟就在不远处,可就是相见无由。(当年十月,苏辙罢齐州任回京,十二月,苏轼调任山西,他们兄弟始终未能相会。说是“欢饮达旦”,可是从全词的语言来看,好像并不完全是欢乐,其中还有亲人离散的忧愁。准确地说,这首词的好处可能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于悲欢交集。饮酒,尽情地饮,当然是痛快的,可是为什么要喝这么多呢?因为心中有事,要解脱。问明月几时有,向天发问,就是等明月等得有点焦急了。明月出现了,不是不用问了?可是还要问,问什么?天上宫阙,是豪华的琼楼玉宇,是想象中的仙境,面对这样的仙境固然很美妙;人的感觉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我欲乘风归去”,好像体重都没有了。“乘风”这两个字,用得很潇洒,好像毫不费力就可以上天,而且是“归去”,似乎本来家就在天上。这可真是飘飘欲仙了。苏轼这时,政治上虽然受到一些挫折,但比之后来所受的打击,还是很轻微的。故此时的他,很容易进入浪漫的想象境界。有一条记载说明了这一点。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说: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绚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从这一点来看,苏轼应该是飘飘有神仙之感,精神上相当放松的。但是,苏轼毕竟不像李白那样,一旦幻想起来就忘记了现实而游仙起来。他是很现实的,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胜寒”,不一定适合人居。那么不去天上,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不也是挺美好的吗?这个“起舞弄清影”,关键在于一个“弄”字,就是玩弄,也就是游戏。这样的诗意,是从李白“对影成三人”转化而来的,但是并不像李白那样是为了表现孤独,而是为了表现自身的潇洒。就这样,苏轼营造了一种似人间而又非人间的意境,一种既醉又清醒的感觉,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人间与非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有矛盾,有彷徨,才有特点,才精彩。正是因为太精彩,后世就有人模仿。李冶的《敬斋古今注》卷八中说: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按,指黄庭坚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东坡语也。近世闲闲老人亦云:“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应该说,这些模仿并不高明。模仿如果得法,应该是脱胎换骨,得其神髓而不落痕迹。苏词的下半片从天外幻觉转向人间,用人间的目光来看月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亮是美好的,所照的建筑也是华贵的“朱阁”和“绮户”。有词话说,“低绮户”的“低”应该是“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这是有道理的。这是对现实中月亮的描述。“转”“窥”“照”三个字,并不是全面写月亮的活动,而是拣与人有关的居所和人物来写,特别点出人物的“无眠”。中秋的月亮本来是很光明的,普照大地,可是在苏东坡笔下,却专门找失眠的人作对。失眠是一种结果,思乡、思亲才是原因。接下去的“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就不是描述了,而是抒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说:“‘不应’两句,写月圆人不圆,颇有恼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这是说得很精到的。亲人近在而不得团聚,原因本不在月,而先归咎于月。这里的关键词是“圆”,其中包含着双重意味:第一重,是月亮形状之圆:第二重,是汉语里由月亮形状之圆而引申出来的亲人之团圆。正是因为月圆与团圆的双关,诗人的联想才从物的圆转移到人的不团圆上来。这种转移,使得诗人的恼月有了根据,同时也显示了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之不同,可见情感之强烈。后又为月解说,其实是自我安慰,但是这种自我安慰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仍然把人情的“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欢离合”和自然的“阴晴圆缺”对应起来,按正相关的规律来看待的。这种正相关,仍然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情感逻辑的。这是议论,是抒情,最后把抒情归结到意象上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不能两全,就只能豁达一点,只要感情长久,只要同时望月,就是不能相聚,也是很美的。这就表现了情感的收敛。从恼月的强烈,到望月的共享,情感不是一味强烈,而是一张一弛,节奏起伏有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c341b312c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e.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