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

发布时间:2021-01-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

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

《再别康桥》美不胜收,是语文老师津津乐教的篇目。可教学的内容丰富,这就需要教师有所选择,选择具有生长点的教学内容。我理解的生长点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能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语文素养有所积淀,同时学会审美方法。

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而诵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我们不妨把教学聚焦在朗诵诗歌上,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基于此,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我们可以完全从诵读入手,但是这个诵读不是基本的朗读,我们要通过读,教会学生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如基本的断句,音节的把握,节奏的调控等。在把握朗诵基调时,对于诗歌情感的定位要依据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这就需要穿插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在鉴赏诗歌时有的存在,也就是多元解读。下面我想把我的以读代讲的想法和大家分
享。

朗读与朗诵是有区别的,我们通常为了教学方便让学生都是读作品,底线就是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而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诗歌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样式,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朗诵,在朗诵中加深对作品的感悟。

由读到诵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意读至情读(体悟文意,揣摩思想,确定——(——发声方法,声音的处理方式,表情的配合,音乐融合等

朱光潜先生在《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一文中说道一首诗到了手,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诵一遍,看它读起来
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很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初读到熟读的过程就是在体会诗歌的节奏。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节奏是语言的节奏也是音乐的节奏。语言的节奏与发音器官有关,更受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的情感的影响。

在指导学生熟读《再别康桥》时,学生应了解诗歌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它的韵脚,体会它的音节的和谐,断句的规律等。《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韵式上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节奏如康河的柔波荡漾。如果只是朗读就不会享受到诗歌自身的绝美境界。这就需要教师讲解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再别康桥》朗诵技巧参考:

初读后,感知内容,描写别愁,此愁又并非伤感,充满眷恋,包含淡淡地喜悦。采用舒缓语速。重音基本都在意象
上。

再别康桥(普通语速,略慢

轻轻的/我走了(喜悦中带一丝忧伤,第一个字重音处理时略带虚化,第二个弱处理,两字之间似断非断

正如我/轻轻的来(喜悦赞美之情,正如我三个字重音处理,吐字饱满的,轻轻的弱音处理,似断。字重读饱满延长有回旋之感

/轻轻的招手,(充满留恋,朗诵时仿佛眼前出现美丽的画面。短促渐弱,轻轻的弱强化,招手重音落实

作别/西天的云彩。(充满喜爱幸福,流露飘逸之美,较招手弱,字拉长,稍顿,西天重音,弱音带过,云彩重音拉长,字短而虚,



那河畔的/金柳(喜悦,由衷地爱这片美丽的土地,虚化,河畔重读,字带过,金柳着重,字拉长,为下句相连蓄势赞美,

是夕阳中的/新娘(“字短促虚化,夕阳中重读,饱满带过,带过,新娘重读饱满,拉长

波光里的/艳影,(“波光里的”“波光重读,里的带过,艳影重读饱满拉长,高,

在我的心头/荡漾。(陶醉,在我的心头虚化,稍顿,强调荡漾荡漾一词处理时字拉长,起伏状,仿佛河水涟涟,字拖满音渐弱,仿佛河水荡漾远去

软泥上的/青荇,(“青荇重读饱满,注意,诗歌里的意象基本都是重读饱满的处理方式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欢快活泼的情状,油油的”“在水虚化处理招摇落实

在康河的/柔波里,(“康河重且长,轻且短,柔波”“重且长轻且短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依恋的情感,甘心重读,心字渐弱,为了引出的重读,水草重读饱满拉长,迷醉,

/榆荫下的/一潭,(“短且轻,一潭着重拉长

不是清泉,是天上/;(“不是重读,清泉着重,着重略顿,天上略弱短促,字着重拉长上扬

揉碎在/浮藻间,(“揉碎在声音渐低,浮藻间语调轻语
速慢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沉淀着声音音低语速缓,彩虹似的重音,轻而着重,延长

寻梦?/一支/长篙, (“字拉长,声音渐强转虚, 字重音,着重后虚化,”字呼气,声音虚出,一支轻音,长篙重音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感情达到高潮,声音逐渐加强,一浪高过一浪的感觉,漫溯”“字重,字渐弱,表明深远。

满载/一船星辉,(饱满的情绪,满载重音,一船星辉声音放低,为凸显下句的放歌蓄势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星辉斑斓里声音渐强,放歌
达到顶峰

/我不能/放歌,(不舍但又坚定的情愫,声音转低延长,我不能短促渐强,放歌音调缓而渐弱,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轻音,音低虚化/”弱化带过,别离重音,带过笙箫重音,渐弱

夏虫/也为我/沉默,(“夏虫重音在字拉长虚化,也为我短促,沉默声音放低,字延长加重,字虚化渐弱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沉默加重急促,是字弱化带过,今晚的加重,康桥声音放低语气加重

悄悄的/我走了,(声音放低



正如/我悄悄的来;(“正如加重,我悄悄的来渐弱,字收住

我挥一挥衣袖,(不停顿,表明坚定的,平静的,更期待

不带走/一片云彩。(“不带走短促,显得干净利落,渐慢云字加重,字虚化处理

习得诗歌基本断句声音形式固然重要,但如果想收到好的朗诵效果还需要懂得一些发声知识。

朗诵发声秘籍一:充分利用共鸣器官,使声音远播

改善方案:



1. 体会胸腔共鸣:微微张开嘴巴,放松喉头,闭合声门(声带,象金鱼吐泡一样轻轻地发声。或者低低的哼唱,体会胸腔的震动;

2. 降低喉头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放松、再放松

3. 打牙关:所谓打牙关,就是打开上下大牙齿(槽牙给口腔共鸣留出空间,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开了。然后发出一些元音,”a”感觉感觉自己声音的变化;

4. 提颧肌:微笑着说话,嘴角微微向上翘,同时感觉鼻翼张开了,试试看,声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 挺软腭:打一个哈欠,顺便长啸一声(注意周围有没有人哦!



以上技巧其实就是打开口腔的几大要点,以后在大声说话的时候,注意保持以上几种状态就会改善自己的声音。但是,切记,一定要放松自己,不要矫枉过正,更不要只去注意发音的形式,而把你说话的内容给忘了,这就本末倒置了。

朗诵发声秘籍二:气息平稳

提升技巧

1.呼吸要深入、持久,要随时保持一定的呼吸压力。平时可以多做一些深吸缓呼的练习,最好在练习说话的时候先站起来,容易寻找到呼吸状态,要坐的话,也要坐直,上身微微前倾。

2.运用气息的时候,千万不要泄气,要在上述的呼吸压力中缓缓的释放,并且要善于运用嘴唇把气拢住。这样来
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压力平衡。

上述朗诵技巧的参考性指导是在学生已经熟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熟读学生基本能够敏感的把握诗歌的写作特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此时辅之以技巧的点拨,会使学生关注声音形式的变化,并且兼顾诗歌的整体性。声音的形式与内容情感贴切才可以完成再创造。以上仅是参考,代表个人理解,我们教学时不能简单机械设定朗声读出的标准。重要的是看教学行为能否让学生心悟而口诵。

在美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选取契合的音乐,合适的音乐可以让我们充分体会诗歌的节奏,使诗歌的文字在优美的音乐中流淌让,同时让音乐帮助自己传达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我为《再别康桥》的朗诵选择了小提琴曲《爱的致意》。理由如下:

1. 主题理解


前不久,翻看了张清平的传记文学《林徽因》,对《再别康桥》更有了一番感悟。徐志摩与林徽因相识在雨雾英伦,林的美貌另徐志摩悦目,林的才情更让徐赏心。暮春时节,他们常常在剑桥结伴散步。徐志摩深深的爱上了林徽因。在他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他说,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是自己爱恋的人让他第一次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徐志摩之所以对剑桥有深厚的感情,不能不说是因为在这里有他和林徽因曾经相处的美好时光。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喜欢一座城市可能是因为我们曾喜欢过这座城市里的一个人。我们爱上某个地方,可能是我们曾经在这里有过难忘的恋情。康桥对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个让他热爱让他难忘却又让他痛苦过的地方。《再别康桥》经久不衰也正是因为它里面裹挟了厚重的情感和曼妙的美感。以前我朗诵《再别康桥》喜欢用钢琴伴奏,只要是能表达出对康桥热爱的曲子基本都可以配上,而这次,我尝试着用小提琴伴奏,我选择了《爱的致意》这首曲子,我把这次的解读,理解成徐志摩对恋人深情的诉说。

2. 音乐的契合,内容,曲式ABA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恰似音乐中典型的单三部曲式:A——B——A

「爱的致意」又译「爱的祝福」,小提琴独奏曲。本曲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赠给新婚妻子的一首小品,作品以典型的小夜曲风格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典雅的爱情画卷。音乐温馨甜蜜,旋律委婉动人,让人一听倾情。乐曲为典型的”ABA”三段体加一个尾声构成。

诗的最高理想逼近音乐,以声音直接地暗示情境和意象,极力避开理智了解的路径,我们把诗歌的朗诵与音乐叠加在一起,更能彰显诗歌优美的音乐美。


以上是我对《再别康桥》朗诵的一些见解,下面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韩军老师《再别康桥》的案例。

在网上看了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再别康桥》。没有所谓精彩的导入,没有刻意的所谓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复杂的高水平的课件展示,整节课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中行走,在师生富有感情的诵读中推进。大致行程如下:屏幕依次打出三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长亭外古道边......请学生齐读、教师评价并鼓励学生高声朗读,乍一看教师上课很随意,不知道引用这三首诗用意何在。接下来老师为学生表演朗诵《再别康桥》。随后要求学生跟读。看到这更是想不明白前面三首诗从何谈起,且到进入《再别康桥》已经过了七分钟。大家上课怎么也这样云里雾间?我耐着性子继续观看。后面韩老师领读并导读,中间适时引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领悟。轻轻的我走了,换成我轻轻的走了行吗?”“什么作别西天的云彩,而不是东方的朝阳?”当学生被问题绊住时,韩老师提示大家回忆上课初朗读的那三首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的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常见的意象,表达离别思念的情绪。此时顿悟韩老师看似漫不经心的随意引入实际是经过精心准备。一位作家谈到写作要领时
说,如果你在小说第一章看到有关一支枪的描述,那么在小说的后面这支枪肯定要派上用场。韩老师的课非常自然的埋下了这至关重要的伏笔。三首诗笼罩着离别情意,这与《再别康桥》的主题相吻合。借助对传统意象的理解去解读、体验《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歌的情感,正是韩老师设计本课的重要突破。他抛却了以往我们对意象的生硬的灌输,在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既让学生明白了诗歌选取此意象而非彼意象的用意,又让学生感悟到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是一脉相承的。这种设计初衷愈往后看愈分明。那河畔的金柳换成绿柳行吗?换成白杨如何?青荇是什么?摇改逍遥不是更自在吗?几次出现草?七节两节写草,太罗嗦了换别的行吗?我不明白。......”每讲到这些学生困惑的问题,韩老师都引导学生回头看三首诗。三首离别诗都写到草。他启发学生联想草所承载的意韵。草不是常青的。碧草连天,绵绵不绝,见草想到生命的短暂,朋友顺着绵绵不绝的草走了。学生在韩老师的启迪下揣摩着诗歌的情感,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在师生的交流中自然流淌。那榆阴下的一潭,一潭改一湾行吗?”此时的学生已经能自行借助古典诗歌中的潭水情结解决这个问题了。潭水深,情更深,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最后韩老师安排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解疑答惑的环节,师生一起就开头结尾轻轻的,悄的及双声叠韵词等问题进行探讨。在诵读声中作别《再别
康桥》

诵读是这节课的主旋律,如何范度,如何导读是我们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韩老师自身有得天独厚的朗诵基础,这为他轻松驾驭这节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节课最为成功的设计还在于他抓住了现代诗歌里有古诗的影子这一重要审美环节做为解读本诗的切入点,更为重要的是他做起来又是那么巧妙而不饰雕琢。这些更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并努力尝试的。总之这节课平实而显深度,朴素而富激情,自然而见底蕴。

对于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不一,但是诗歌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朗诵不能忽略。我们在朗诵的前提下再去品读,即反复品味,入乎其内,进入诗歌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品尝语言的滋味,通过联想、想像,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经验。这样的品读将对诗歌的理解引向深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cd21a6bdf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27.html

《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