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年月日规定

发布时间:2013-11-30 16:39: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期间年月日规定

1990122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228.当事人约定的期间不是以月、年第一天起计算的,一个月为三十日,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天。

  期间的最后一天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而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有变通的,以实际休假日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原198条)

229.按照日、月、年计算期间,当事人对起算时间有约定的,按约定办。(原199条)

现在公历是戈里高丽历法

现在公历是戈里高丽历法,初整百的年份年份可以被4整除的是闰年,整百的年份,可以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历法更精确。现在用的这个历法的精度是1000年误差一天。

历史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纪年(2697 B.C.)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编辑] 夏历、殷历和周历的分别

夏历、殷历和周历的主要区别是以不同的月份作为一年之始:夏历以寅月为正月、殷历以丑月(今农历12)为正月、周历以子月(今农历11)为正月,所以又叫三正(zhēng)。由于岁首不同,这三者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定义也是分别不同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正朔,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但不改正月,四季完全和夏正相同。汉初沿秦制,武帝元封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一般都是用夏正。





[编辑] 公转、自转与四季

地球以椭圆形的轨道绕日公转。地球的赤道面与它的公转轨道面成2326分的夹角(黄赤交角)。四季由此角产生。因此,在北半球可以观测到: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公历 321() 621() 921() 1221()

白昼 12小时 最长 12小时 最短

黑夜 12小时 最短 12小时 最长

正午影长 HtanΦ1 Htan(Φ-23.5o) HtanΦ Htan(Φ+23.5o)

日出 正东 偏北 正东 偏南

日中 SZA=Φ2 最北 SZA=Φ 最南

日落 正西 偏北 正西 偏南



1H为物体高度,Φ为地球纬度。即影长等于物体高度乘以纬度的正切。

2SZASolar Zenith Angle,即太阳天顶角。Φ为地球纬度。

1回归年 = 春分至下一个春分的时间 = 365.2422

目前,当北半球在冬季时,地球在靠近近日点的轨道上运行。参看近点年

因为岁差的关系,地球在冬至时并非刚好运行到近日点。



[编辑] 二十四节气

主条目:节气



节气 公历 黄经 中气 公历 黄经

1 立春 24/5 315 雨水 218/19 330

2 惊蛰 35/6 345 春分 320/21 0/360

3 清明 44/5 15 谷雨 419/20 30

4 立夏 55/6 45 小满 520/21 60

5 芒种 65/6 75 夏至 621/22 90

6 小暑 77/8 105 大暑 722/23 120

7 立秋 87/8 135 处暑 823/24 150

8 白露 97/8 165 秋分 922/23 180

9 寒露 108/9 195 霜降 1023/24 210

10 立冬 117/8 225 小雪 1122/23 240

11 大雪 127/8 255 冬至 1221/22 270

12 小寒 15/6 285 大寒 120/21 300



上边提及地球靠近近日点时公转速度会比较快,所以在冬季时两个中气相距29.44日,而夏季时则相距31.44日。





因为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可以比1朔望月(= 29.53059日)的时间长,所以阴历一个月可能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一个相应的中气。反过来说,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也可以比1朔望月的时间短,所以阴历一个月可能有两个中气和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采取二十四节气各一字而成篇以方便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编辑] 农历规则与置闰

时间、月相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为准。

一个朔望月 = 月相由新月循环到新月所经过的时间 = 29.53059日。新月出现的一天是初一日,例如:

本月新月 下月新月 阴历月长

公历 5113 53101 30

公历 5101 53013 29



1 = 农历正月初一至下一个农历正月初一的时间。

1 = 冬至至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约有365日。

冬至必定在农历11月(子月)。

凡阴历一个月内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那个月便是上一个月的闰月。

闰月的天数与正常月份的天数一样,为2930天。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相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1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要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通常19年置7闰,无中气那个月则为闰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何一个月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有岁和年之区别:一岁指从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长度,而一年 指从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的时间长度。注意这二者的长度不同。一月 是指从一个朔到下一个朔的长度。如果一岁中包含了12个完整月,则这一岁为闰岁。在闰岁中,第一个无中气月为闰月,相应的这一年为闰年。农历还有一个规则,即冬至必须落在农历11月。





[编辑] 十九年置七闰

阴历一个月为朔望月,阴历一年通常有12朔望月(= 354.36708日),比1回归年短了10.87512日;阴历闰年则有13朔望月(= 383.89767日),比1回归年长了18.65547日。19个回归年的长度为6939.6018日,而19x12+7=235个朔望月(十九年置七闰)的长度为6939.68865日。可见十九年置七闰的规则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回归年日数的差。



因为1阴历年比1回归年少约11日,所以在公历中翌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比每年的早11天;如果遇上闰年,则推迟约19天。



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527日、1982527日和19635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间中也有例外的例子,比如说公历的191744日是闰二月十三、193644日是三月十三、还有195544日是三月十二。不过,日子的对应也不是相差很远的。





[编辑] “2033年置闰问题

有人认为,由于日月运行的复杂关系,置闰将会在2033年及2034年导致异常情况。2033岁只有11个完整月,但须设为闰年,置闰11月;同时8月为假闰月,即该月无中气,但却不是闰月。又有人认为冬至所在月必然是十一月是为了解决所谓2033年的异常置闰而设定的特殊规则。其实,这是对农历的历法排定方法不了解所造成的。农历历法的排定方法简述如下:



首先介绍一个概念:



岁实:是太阳视运动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冬至点的时间间隔。



中国传统历法编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定岁长,早期采用平气,根据岁实的平均值来确定年长。在发现岁差之后,不久历法就改平气为定气,以实测岁实为年长。这里有个矛盾,历法要准确就必须采用实测岁实,然而未来的岁实无法测定,古人采用办法和现代人的方法原理一致,非常科学,根据积累的数据,以插值的方法来确定未来年份的岁实。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特别重视每年冬至和夏至的圭表测影(通过测量太阳高度来确定冬至和夏至的准确时刻)。



中国传统历法排定次序,首先确定两个冬至之间岁实长度,然后排定历月,再看两个冬至之间除去两个冬至所在月外有多少个整月(必定是十一个或者十二个。虽然民间以正月初一为岁首,但是排定历法却是以两个连续的冬至为始终。)如果是十一个整月,则无需置闰,即使出现无中气的月也无需置闰。如果有十二个整月则需置闰,此时置闰依照无中气规则,而且闰前不闰后。由于这十二个整月中,只有除了冬至以外的十一个中气,所以至少有一个月无中气。这十二个月中第一个无中气的月为闰月,它的名字叫x,这个x,是它前一个月的名字。月序的确定,是以冬至所在月为子,依照地支顺序,下一个月为丑,再下一个月为寅,如此类推,到下一个冬至所在月又回到了子。由于汉以后的历法都是建寅,以寅月为正月,这样冬至所在月必然是十一月。可见所谓的冬至所在月必然是十一月并不是什么规则,而是历法排定方法中(1)冬至所在月为子月,(2)以寅月为正月,(3)当两个冬至点之间不包括两个冬至点所在月份还有十二个整月时要把第一个无中气月命名为闰月而导致的自然出现的结果。



按照这样的历法排定方法来分析2033年的情况,由于2032年冬至(公历20321221日)到2033年冬至(公历20331221日)除去两个冬至所在月份外,只有十一个整月,所以在此期间无需置闰,即使有无中气的月,这就是为什么2033年没有闰七月。由于2033年冬至(公历20331221日)到2034年冬至(公历20341222日)除去两个冬至所在月份外,有十二个整月,所以在此期间需要置闰。需要置闰时才采用无中气规则。这十二个整月中第一个无中气的月是2033年冬至以后的那个月(20331222--2034129日),它的前一个月是农历2033年(癸丑年)十一月,所以这个月是农历2033年(癸丑年)闰十一月。这就是农历2033年(癸丑年)闰十一月的来历。在编排农历历法时,无中气的月,并不一定要置闰。





[编辑] 2033年闰年

根据以上所述的农历置闰方法,2033年的闰月不是闰7月而是闰11月。



农历 公历 节气

121 203311 小寒、大寒

11 2033131 立春、雨水

21 203331 惊蛰、春分

31 2033331 清明、谷雨

41 2033429 立夏、小满

51 2033528 芒种、夏至

61 2033627 小暑、大暑

71 2033726 立秋、处暑

81 2033825 白露、无中气

91 2033923 秋分、寒露

101 20331023 霜降、立冬

111 20331122 小雪、大雪、冬至(农历1130日)[1]

111 20331222 小寒、无中气(闰月)

121 2034120 大寒、立春、雨水(农历1230日)[2]

11 2034219 惊蛰、无中气



值得注意的是2034年的农历新年是冬至后的第三个初一日。





[编辑] 闰月月份

1645年以前,农历采用平太阳,各月之后出现闰月的几率相等。以后采用了真太阳,各月之后出现闰月的机率就不等了。以下是1645年至2644年一千年间各闰月的统计。



闰月 总数

闰一月 6

闰二月 23

闰三月 47

闰四月 61

闰五月 74

闰六月 59

闰七月 51

闰八月 26

闰九月 8

闰十月 9

闰十一月 5

闰十二月 0



另有计算表明,2262年将会再次出现闰一月;3358年将会首次出现闰十二月。











[编辑] 其他

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但现在已经很少用了。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十冬腊月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后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亦有些通胜将之说成念日;如农历的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由于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下面是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

四月:孟夏、阴月、梅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七月:孟秋、兰月、巧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

九月:季秋、菊月

十月:孟冬、良月、阳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腊月



[编辑] 农历纪年

中国农历使用干支纪年,因此出现每60年重复的六十甲子。如公元1931年,称为辛未年,公元1991年也为辛未年。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皇帝年号与天干地支同时使用,以避免重复。如清同治三年,甲子年(公元1864年)。





[编辑] 历代历法

古六历

颛顼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 - 84年)

四分历 - 东汉(85 - 220年)、曹魏(220 -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 - 263年)

干象历 - 东吴(223 - 280年)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 - 444年)、北魏(398 -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 -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 - 58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 - 517年)

玄始历 - 北凉(412 - 439年)、北魏(452 - 522年)

正光历 - 北魏(523 - 534年)、东魏(535 - 539年)、西魏(535 - 556年)、北周(556 - 565年)

兴和历 - 东魏(540 - 550年)

天保历 - 北齐(551 - 577年)

天和历 - 北周(566 - 578年)

大象历 - 北周(579 - 581年)、隋朝(581 - 583年)

开皇历 - 隋(584 -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 - 618年)

皇极历

戊寅元历 - 唐朝(619 - 664年)

麟徳历 - 唐(665 - 728年)

大衍历 - 唐(729 - 761年)

五纪历 - 唐(762 - 783年)

正元历 - 唐(784 - 806年)

观象历 - 唐(807 - 821年)

宣明历 - 唐(822 - 892年)

崇玄历 - 唐(893 -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 - 955年)

九执历

符天历

调元历 - 后晋(939 - 943?)、辽朝(961? - 993年)

大明历 - 辽(994 - 1125年)

钦天历 - 后周(956 - 960年)、北宋(960 - 963年)

应天历 - 北宋(963 - 981年)

干元历 - 北宋(981 - 1001年)

仪天历 - 北宋(1001 - 102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 - 1065;1068 - 1075年)

明天历 - 北宋(1065 - 1068年)

奉元历 - 北宋(1075 -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 -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 -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 - 1135年)

统元历 - 南宋(1136 - 1167年)

干道历 - 南宋(1168 - 1176年)

淳熙历 - 南宋(1177 - 1190年)

会元历 - 南宋(1191 - 1198年)

统天历 - 南宋(1199 - 1207年)

开禧历 - 南宋(1208 - 1251年)

淳佑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 - 1270年)

成天历 - 南宋(1271 - 1276年)

大明历 - 金朝(1137 - 1181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 - 1280年)

授时历(大统历) - 元、明朝(1281 - 1644年)

时宪历 - 清朝(1645 - 1911年)

为什么2月只有28

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罗马历法原来只有十个月,罗马皇帝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尾,后来朱里斯(儒略)·凯撒大帝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一月、二月,原来的一月、二月便成了三月、四月,依次类推。这就是儒略历(现行公历的远祖)。

儒略历把一年定为365天,分12个月。逢单月31逢双月30,但这样一年就成了366天,所以必须有一个月减少一天。据说,罗马帝国被判死刑的人是在二月里执行,认为这个月不吉利,所以便从二月里减去一天,这样二月就成为29天了。

罗马统治者朱里斯·凯撒大帝被刺身死后,著名的罗马将军马克·安东尼建议将凯撒大帝诞生的七月,用凯撒的名字--拉丁文Julius(即朱里斯)命名之。这一建议得到了元老院的通过。英语七月July由此演变而来。

朱里斯·凯撒死后,由他的甥孙屋大维续任罗马皇帝。为了和凯撒齐名,他也想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月份。他的生日在九月,但他选定八月。因为他登基后,罗马元老院在八月授予他Augustus(奥古斯都,意为神圣伟大)的尊号。于是,他决定用这个尊号来命名八月。原来八月比七月少一天,为了和凯撒平起平坐,他又决定从二月中抽出一天加在八月上。从此,二月便又少了一天。英语八月August便由这位皇帝的拉丁语尊号演变而来。

因为八月改成大月,所以八月以后大小月的次序也颠倒过来,逢单月为30天,逢双月为31天。这就是现行公历各月日数的来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d00fef42cc58bd63186bd9e.html

《期间年月日规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