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满分作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发布时间:2020-07-31 22:38: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只不过是一个为生计而忙碌的小民,没有诗人那种伟大的境界,但这几天,一股莫名的情绪在我心里流动,令我不自觉地惦念着那片天空,那片土地,那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512日,一个令所有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苍天无情,成千上万人再也仰望不到当晚的星空,明日的太阳。看到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在地震中瞬间消失,看到幸存者失去亲人后在雨中撕心裂肺地哭喊,一股热泪冲破自己尘封已久的眼睛,夺眶而出。在残酷的自然面前,人的生命就像风中摇摆的芦苇,是如此的脆弱。对同胞灾难中的感同身受,让所有感性的中国人掉下了哀伤的眼泪。

他们的灾难,是为而你发生。这句哲人说的话,在安定年代人们或许未能深明其中真义,但在多灾多难之秋,隐晦在深处的人性光辉便会骤然闪耀,指引着人们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举国同悲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看到了一种力量,在全国民众身上凝聚,我们看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在全国民众心里蔓延。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其他杂音,只有逝者默念,为伤者祈祷,为生者祝福的声音;这个时候,神州大地处处都在重复着同一种动作,传递着同一种心声,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受难同胞献上一点爱心。而在灾区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细节,更是让我淆然泪下,这一次是因感动而流泪。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在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救援人员发现一位教师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在他身下的是四名还活着学生,望着已经遇难的教师而哭泣。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位老师的名字――谭千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谭老师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塌下的天花板,把生命留给学生,把死亡留给自己。他心中的爱,正如他的名字那样,千秋流淌。

在绵阳的一个援救现场,一所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战士们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几乎等于送死。但几个战士还是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那几个往里钻的战士马上被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一个战士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这样的催人泪下的故事,在那片神伤的天空中吹奏出一曲曲感人的乐章,而在同一片天空下,神州大地上全国民众守望相助的悲悯情怀、以及传递着温暖的行动,同样令人触动。灾难后,我们看到平时锱铢必较的出租车司机们,放下手中生意,自发地奔赴灾区帮助救灾;我们看到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来到献血屋前排队,抗震救灾人人有责,没有钱就出点血;甚至以拾垃圾为生的老婆婆都要为灾区捐上自己辛苦赚来的一元几角钱……谁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减弱,谁说我们的国民意志力薄弱,看看温总理那悲切而坚定的脸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充满温情而又坚毅性格的最好体现。有了这种性格,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灾难不能战胜的呢?

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如我们栖居的地球那样,表面坚冷,内心炙热。发生在灾难背后的一幕幕温情故事,告诫着我,不要再为自己的冷漠,找个世界冷漠的理由;不要再让自己的麻木,找个生活奔波的理由。因为这个世上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就像太阳,不管晴天雨天,都会从东方升起。我们唯一要做的,是拨开天空的乌云,把阳光当成温暖我们每一颗心灵的永恒力量。让隐晦在深处的人性光辉尽情闪耀吧!无论是安定年代,还是灾难年代。

5·12汶川大地震中,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也有很多很多。众多的灾区人民正在用自己的真情实举,书写一部展现中华民族人性光芒、与灾害斗争的抗争史。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温总理在都江堰灾区现场的话语,依旧回荡在我们耳边。让我们真诚地为灾区人民祈祷,向灾区人民致敬。揪心地牵挂着那些废墟下生死未明的兄弟姐妹,许多公众都选择了以捐款的方式参与救灾,但他们通过银行和邮局捐款时却习惯性地遇到了手续费。献爱心竟然还收手续费,这种费让他们很有心理障碍,于是纷纷呼吁银行取消捐款手续费――银行这一次反应异常迅速,闻听建议后中行、建行、中信银行当即宣布对所有的赈灾捐款开

通绿色通道,并全部免除手续费。不少地方邮局也接受建议及时取消了手续费。

很是为此感到欣慰和感动,不仅是为银行的闻过则改,更是从中感受到一种公众和银行为了抗灾救命而互相沟通、彼此呼应的可贵精神。很显然,公众所以发出免除手续费的呼吁,并不是心疼和在乎那几元钱,而是完全为了救灾的凝聚力;银行开始所以收手续费,我想,也绝非唯利是图和发人民的爱心财,而是在延续收费习惯中疏忽了这个问题――所以听到公众的呼吁后,他们立刻接受了建议,在彼此呼应中共同完善了爱心的通道,使一笔笔善款能够毫无成本和障碍地传递到灾区人民手中。

抗击这种大灾大难,需要我们的彼此呼应:看到问题就要有人呼喊,有人呼喊就要有人回应――我们要通过这种彼此呼应互相感受到对方的体温,互相听到对方的心跳,这样我们才不是彼此孤立、单打独斗的个体,才不会感到孤单和寒冷,我们的社会才能凝成一股绳,所有的资源才能凝聚到抗灾救命这个当下最紧迫的事情上,众志成城战胜灾难。

所以提起彼此呼应这个议题,是看到公众针对抗灾提出了许多建议:这些可爱的人民,他们积极地响应各种号召支持政府抗灾,不仅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不仅争相排队献血,不仅通过MSN签名为灾民祈福,还殚精竭虑费尽心思地就救灾提出了许多非常及时、现实、可具操作性的建议:比如,有人建议应立刻进行心理介入和展开心理援助;为借助火炬传递凝聚抗灾力量,有人建议火炬手制服上加上团结抗震口号……网上有许多针对一线救灾救人提出的许多具体的建议。

这些建议有的可能并非当下急务,有的不具操作性,有的不太合理,或者有的建议是政府正准备做的事――无论建议如何,它都是公民为了救灾而费心思想出来的,跟捐钱捐物献血一样,也是公民为了救灾而贡献出的一份自己的心力,也是公民参加救灾的一种方式,它包含着公众对救灾的积极参与,包含了公众对社会动员的积极响应和对救灾的一腔热忱。无论如何,我们的政府应善待和尊重公民这种积极建言的热忱,选择公共认同度比较高的建议进行积极回应。

如果公众的救灾建议不具操作性,应耐心地解释不具操作的原因;如果采纳了公众的建议,应告诉公众这是听取了公众建议后才做的。只有这样互相尊重彼此呼应,才能把每个人动员到救灾事务中,否则会冷了他们的心。一方面,救灾需要在群策群力中吸纳民间智慧,尤其是网友凝聚起来的智慧,往往会对救灾起到很现实的作用,全民救灾不能忽视这种草根智慧。另一方面,如果及时回应了公众的建议,会对公众参与救灾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会在彼此呼应中极大地鼓舞救灾的士气,公众会在被尊重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感受到一种抱在一起彼此取暖的凝聚力,那样更有利于整个社会团结在一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d314a3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4.html

《高中生满分作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