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概况1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荆州市委在荆州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把“建设人水和谐城市、推动荆州科学发展”作为荆州市贯彻落实中央开展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载体,并指出:“建设人水和谐城市”,就是要把水系治理与经济开发、城区与乡村、除害与兴利、防灾与治污、水利与血防、利用与保护、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方面有机结合,实现由单纯的洪涝旱灾治理向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转变,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承受能力相协调,变“与水斗”为“保护水、利用水、开发水”,变“环境换取增长”为“发展优化环境”,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荆州市水资源概况
荆州市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80mm,水面蒸发量(E601950mm,陆面蒸发为750mm,干旱指数0.82,属典型的湿润地区。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江河纵横,湖库密布,共有8条较大河流、2座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230多个大小湖泊。
荆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4.76亿m3,地下水资源量17.54亿m3,水资源总量71.76亿m3。产水模数为51.0m3/km2,产水系数为0.433
荆州市天然河流、大型湖库水质尚可,如长江、洈水水库等一般为Ⅱ-Ⅲ类。中小河流水系一般为Ⅲ-Ⅳ类,农村小型沟渠、城市内河水体水质较差,一般为Ⅳ-Ⅴ类。荆州市地下水一般无色、无味、透明,水温在16-20℃之间,pH值在7.1-8.2之间,以H-CM型最典型,个别地域为H-CH-CN型。受水文地球化学环境背景影响,地下水中铁、锰离子含量普遍较高,而个别地段氨氮、总砷、挥发酚、氰化物偶有检出。
二、荆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荆州市地处长江中游,长江及众多一级支流穿境而过,水资源看似充沛,尤其是过境客水资源较丰,但自产水资源不足,且区域内蓄水工程有限;另外,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决定了区域性或季节性缺水时有发生;尤为突出的是,各种水体水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有些地区甚至连基本的人畜饮水都有困难。
(一)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尚需健全
《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相继修订并颁布实施,国务院颁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水文条例》等法规,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水利部颁布了《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量分配暂行办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规章。但荆州市尚未建立以《水法》为核心、多层次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还未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制度框架体系尚未建立,荆州市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尚需时日。
(二)城乡安全饮水形势严峻
1、城市饮水方面。荆州市辖3个县级建制市、3个县和2个区,全市城镇总人口236.4万。

城市供水水源区多为工业、生活、灌溉等多功能水源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迫在眉睫。主要表现在:
(1部分城市取水保障程度不高。如松滋市余家渡水源地,位于松西河,由于三峡工程的建成运行以及松滋口的泥沙淤积,导致松滋河分流水量减小,近年甚至连续出现枯水期断流,直接影响该水源地的供水安全。
(2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不力。石首北门口、监利三矶头、洪湖烈士陵园等水源地上下游附近或有码头、或有油库、或有排污口,而无任何安全防范措施,是水源地的潜在安全隐患。
(3荆州各城市多临江而建,完全依赖长江一个水源,普遍缺乏应急备用水源,一旦上游来水突发污染事件,则荆州所有县级以上城市用水均受影响。
2、农村饮水方面。荆州市农村总人口516.82万人(含乡镇),其中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156.44万人,饮水不安全人数360.38万人。饮水不安全类型主要为:1)地表水污染,其中,饮用未经处理的Ⅳ类及超Ⅳ类地表水6.48万人,占1.80%;饮用细菌学指标超标严,未经处理的地表水115.90万人,占32.16%2)地下水水质不达标,饮用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的有102.11万人,占28.33%3)局部地区为高氟水,饮用此类水人口0.72万人,占0.20%4)饮用其它饮水水质问题的有120.98万人,占33.57%5)水量不够、饮水保证率不达标的有14.19万人,占3.94%。所有饮水不安全人口中,在血吸虫疫区的有316.72万人,占全部饮水不安全人口的87.89%
(三)节水工作推进缓慢
1、农灌方面。荆州市农业灌溉特别是高耗水作物灌溉,基本上还是大水漫灌的传统习惯做法。2008年,全市耕地面积693.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81.9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仅18.1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62%,喷灌、微灌、低压管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极少,渠道防渗处理率亦不高。
2、工业用水方面。荆州市近期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50立方米左右,是全国平均水平2.15倍。
3、城乡居民生活方面。节水器具普及率极低,推广难度很大。
荆州市近期万元GDP用水量为500立方米左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8倍。由此可见荆州市用水水平还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
(四)治污防污效果甚微
荆州市江河湖库等主要水体中,除长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水质尚可外,内河水体及湖泊纳污现象严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部分已丧失使用功能,部分水体水质甚至有逐年恶化的趋势,离水功能区目标水质相去甚远,局部地区地下水污染加重。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点源污染以及农田回归水等面源污染等多方面原因,虽然荆州市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收效甚微。


据《2007年荆州市统计年鉴》,全市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16944万吨,污水处理量8644吨,处理率为51.0%,估计这个数字偏乐观。工业废水排放量5616万吨,达标排放量4345万吨,达标率为77.4%
(五)水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低。以荆州中心城区为例,每天大约有20万吨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城市内河水系。监测数据表明,城市内河水系主要表现为有机污染类型,富营养化态势明显,证明了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效果。
2、部分工业企业未能达标排放。近年来荆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控制新老工业企业污染源排污,新的工业污染源基本能做到达标排放,但部分老的工业企业,特别是一些化工、造纸、印染等行业未能达标排放,加剧了城市水环境的污染。
3、内河水系不畅通。水体自净能力与水环境容量是成正相关的关系,中小内河水系、河网阻塞不畅,直接造成水环境容量低,水体自净能力差,影响水环境质量。
4、面源污染控制乏力。全市每年化肥施用量30-40万吨,农药使用量3-4万吨。这些化肥、农药或沉积于土壤、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或经雨水冲刷、随地表径流汇入河渠、湖库,污染地表水,尤为严重的是,这种面污染具有广泛性、持续性、累积性,降解速度缓慢、周期很长。
三、对策与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
应尽早建立以总量控制为重点的水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以取水许可制度为重点的取用水管理制度、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荆州市水资源管理“红线”,严格执法监督。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积极推进荆州水务一体化,加强涉水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建立“一龙管水、合力治水”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调度、节约、保护,统筹水源地建设、防洪、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工作,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
(二)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制定用水定额标准,明确用水定额红线。强化节水“三同时”管理,建立健全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2、加大节水技术研发推广力度。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应用面广的重大

工业、农业节水技术和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抓好重点领域节水工程建设,农业领域要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进林果业、养殖业节水和农村生活节水;工业领域要重点抓好火力发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城市生活领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行城市节水。
3、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三)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
1、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定水源地保护的监管政策与标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快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推进农村饮水水源保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2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研究提出分阶段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强化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3、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抓紧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对不符合生态用水指标要求的,一律不得审批取水许可。开发利用水资源要维持河流合理流量,维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
4、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完善地下水保护政策,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逐步削减开采量,遏制地下水过度开发和超采。抓好地下水涵养与保护,建立地下水应急战略储备制度。强化深层地下水禁采和限采措施,进可持续利用。
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方面,荆州市当前应着重抓紧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快城乡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进度。2008年全市已全面启动污水处理设施项目7个和四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18个,分为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和管网项目、县(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项目、四湖流域乡镇污水处理项目三类,应尽快完成所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投产运行。
2、开展荆州市中心城区水环境整治。1)加大治污力度,提高城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减少污染物的入河量。在确保红光污水厂正常运行的同时,加紧建设城南污水厂、草市污水厂、纺织印染园污水厂,四厂正式运行后,荆州市中心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可望达到21万吨,污水处理率可达70%2)对现有河渠湖渊水体面积、水体容积进行保护。对河湖形态进行控制,划定河湖保护范围,在控制范围内确保河湖水体的水面面积和水体容量得到有效保护。依据《荆州市城市蓝线规划》,对城区水体范围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将城区水体保护纳入地方法规性管理。城市蓝线划定的区域,城市建设不得随意侵占,严禁在禁脚地、工程留用地、安全保护区和蓝线控制区内修筑建(构)筑物。3)通过河道整治,实

施生态补水,增加城区水环境容量,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恢复并维持水体的生态功能。完成荆沙河、护城河、荆襄河、江津湖、张李渊、三国公园北湖、西湖等城区主要湖渊的疏挖整治,连通城区主要内河湖渊,再引入水质较好的长江、沮漳河、长湖等水源,一方活水穿城而过,形成良好的生态体系,维持水体生态流量,恢复水体的环境容量。4)按照景观及生态河道的要求,建设滨水景观带和重要景观节点,建成三个层次的滨水景观:滨江景观(城市整体景观)、滨河景观(区域景观)、滨湖景观(局部节点)
3、以“四个专项”为重点,加快对重点污染企业整治力度。要根据省政府要求,积极开展对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等企业的整治力度。此外还要加大对印染企业的整治力度,争取启动印染工业园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努力解决印染废水处理难的问题。
4、以“四湖流域综合整治”为契机,疏通荆州市内河水系。当前,四湖流域综合整治已全面启动,若能以此为契机,疏挖、整治流域内的西干渠、总干渠、排涝河、老内荆河等河渠湖渊,四湖流域的水利、血防、环保、生态等问题将大为改观。
(四)强化基础业务研究,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1、围绕区域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定期开展区域和流域的水资源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及时准确掌握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摸清水资源变化规律,分析用水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重点开展新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水资源要素参与政府宏观调控、宏观水资源配置和调配、节水型社会建设、河流生态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政策等研究。
2、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加强对社会取用水户取水、入河排污口的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建立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用户安装计量设施的积极性。抓紧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重点研发自动化、全天候、多功能、高精度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信息采集、管理以及数据共享技术体系,增强水资源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加强水资源统计及信息发布工作。紧密结合政府需求和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发挥主动性和适应性,建立水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公报等信息发布制度建设,及时向社会发布科学、准确和权威的水资源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d66074efe4733687e21aa7e.html

《荆州概况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