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歧义的句子

发布时间:2020-04-04 01:11: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有歧义的句子

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要辨析歧义句首先得弄明白产生歧义句的原因。产生歧义句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多义词造成的歧义,一种是句子结构的不同停顿组合造成的歧义。

造成歧义的原因

一.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1 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我想起来了

(“起来”读qǐ 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理解①:我想起身了。

理解②: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

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商场的东西品种多,包括有化妆用品。)

理解①:商场里的化妆用品多。

理解②:商场的东西品种多,有的是化妆用品。

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

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理解①:他在办公室看守材料。

理解②:他在办公室阅览材料。

又如:空房间做什么用?

(“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理解①:没有东西的房间做什么用?

理解②:把房间腾出来做什么用?

二、 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

如:这苹果不大好吃。

理解①: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好)

理解②: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如:我们五人一组

理解①:我们五人,一组。(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

理解②:我们,五人一组。(每五个人分为一组)

三、 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1 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他在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理解①:他没有到旅社就下车。

理解②:他过了旅社下车。

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

例如:这场足球我不赢。

(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理解①:这场足球我输。

理解②:这场足球我不赢不输。

四、 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

1、 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

例如:小王租小周房子。

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理解①:小王租房子给小周。

理解②:小王向小周租房。

2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他爬过山没有?

理解①: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

理解②:他以前有没有爬山?

3多义词产生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例如,我要炒白菜。

(“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理解①理解②

理解①:我将要炒白菜。

理解②:我需要炒白菜。

例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理解①:他行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理解②:他离开了一个多钟头了。

4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例如:

如:他的故事讲不完。

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理解①:他讲的故事讲不完。

理解②:关于他的故事讲不完。

如:他的小说看不完。

理解①: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

理解②: 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如: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理解①:两个师范学校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理解②: 师范学校的两个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

理解①:学校来了三个医生。

理解②:学校来了医生,来自三个医院。

(五)、1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

例如:大红皮箱拿来了

理解①:颜色是大红色的皮箱拿来了。

理解②:又大又红的皮箱拿来了。

2、 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

(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对大家的批评

A.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理解①:大家的批评

理解②:批评大家。

:对老师的看法如何

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 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

理解①:老师的看法如何?

理解②:其他人认为老师如何?

3、 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

如: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理解①:张连和黄惠的两人朋友。

理解②:黄惠一个人的朋友和张连。

例如: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

A.主要的领导 记者;B.主要的 领导和记者)

理解①:主要领导这些人和记者这些人都来了。

理解②:主要的领导和主要的记者都来了。

4 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

例如:爱护人民的军队。

A.爱护 人民的军队B.爱护人民的 军队

理解①:人民的军队要爱护。

理解②:军队是爱护人民的。

例如:红烧牛肉

A.一种厨事活动;B.菜名)

理解①:红烧牛肉是一种厨事活动。

理解②:红烧牛肉是一种菜名。

5、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A.发现了敌人的 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B.发现了 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

理解①:是哨兵发现了敌人。

理解②:被发现了的哨兵是敌人的哨兵。

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

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

例如: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理解①: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

理解②:父亲是病人,要被开刀。

4、 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A.妈妈的同学;B.王玲的同学)

理解①:妈妈要王玲和妈妈的同学一起去

理解②:妈妈要王玲和王玲的同学一起去。

例如: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A. 他对美兵笑了笑;B.美兵对他笑了笑。)

理解①: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美兵笑了笑。

理解②: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美兵对他笑了笑。

5、 省略造成的歧义。

例如:看到你那年才8岁

A.8岁;B.8 岁)

理解①:看到你那年我8岁。

理解②:看到你那年你8 岁。

6、 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

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理解①:这个人不认识老张

理解②: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7、 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

(A、 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理解①: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

理解②: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理解①: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

如:要研究苏轼就要力争阅读苏轼的全部论著。

“苏轼的全部论著”是苏轼自己写的还是别人写的关于苏轼的论著,没有表达清楚。

理解①:要研究苏轼就要力争阅读苏轼自己写的论著。

理解②要研究苏轼就要力争阅读别人写的关于苏轼的论著,没有表达清楚。

如:驾车经过此地,他发现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迹不很清楚。

“一边”是指其中的一边还是每一边,没有表达清楚。

理解①:驾车经过此地,他发现其中的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迹不很清楚。

理解②:驾车经过此地,他发现每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迹不很清楚。

如:刘淘喜欢赞扬青年学生的作品

理解①:刘淘喜欢的作品是那些关于赞扬青年学生的作品。

理解②青年学生写的作品受到刘淘的赞扬。

如:有偿新闻应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这”指代不明,是指有偿新闻,还是指有偿新闻应当受到严肃批评这件事,没有说清楚。

理解①:有偿新闻应当受到严肃批评,有偿新闻是极其错误的。

理解②有偿新闻应当受到严肃批评这件事是极其错误的。

如:这本书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各个历史时期斗争的经验教训。

这句话关键在“和”字。如果“和”在这里作连词,则这本书既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又总结了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如果“和”在这里作介词,则这本书总结的是在各个历史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相斗争的经验教训。

理解①:这本书既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又总结了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

理解②这本书总结的是在各个历史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相斗争的经验教训。

例句

1、 关心学校的老师。

可以是“关心+学校的老师”,也可是“关心学校的+老师”)

解①:强调的是关心谁。关心老师。

理解②强调的是怎样的老师。即:所指的老师是关心学校的。

2、 两个学校的操场

可以是“两个+学校的操场”(一个学校的两个操场),也可以是“两个学校的+操场”(属两个学校所有的操场)

理解①:强调的是学校操场的个数是两个。

理解②强调的是学校的个数是两个。

3、 不吃了。

可以是“()不吃鸡了”,也可以是“鸡不吃(东西)了”。)

理解①:(人)不吃鸡了。

理解②鸡不吃(东西)了。

4、 我叫他去

“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理解①:我派他去。

理解②我去叫他,我去喊他。

8、 开刀的是他父亲。

“开刀的”可以是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以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

理解①:主刀做手术的大夫是他父亲。

理解②被做手术的患者是他父亲。

9、 学校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

“对他的批评”可以理解为学校领导批评他,也可以理解为他批评学校领导。

理解①:学校领导批评他,学校领导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

理解②他批评学校领导,学校领导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

10、 消灭了敌人的士兵

在“的”后面停顿,此句的意思就是“士兵消灭了敌人”;在“了”后面停顿,此句的意思就是“士兵被消灭了”。这的关键是“敌人的”这个词语是随下与“士兵”组成偏正短语,还随上与“消灭了”组成动宾短语。

理解①:士兵消灭了敌人。

理解②敌人的士兵被消灭了。

9三个学校的学生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

(若在“的”后停顿,就是三个学校的众多学生参加了活动,若在“三个”后停顿,这样“三个”与“学校的”共同做“学生”的定语,此句就成了“三个来自学校的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

理解①:三个学校的众多学生参加了活动。

理解②:三个来自学校的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

11、 他这个人太好说话了。

理解①:他这个人太容易商量,有交谈的余地。

理解②他这个人太喜欢说话了。

12、 他叔父原来在上海一所不错的中学里当教师.

理解①:他叔父过去曾经在上海一所不错的中学里当老师。

理解②(我们经过一番调查发现)他的叔父是在上海一所不错的中学里当教师的。

13、 门没有锁,咱们进去吧.

“锁”有两层含义:1.表示门锁这个东西;2.表示门被锁这个状态。这样就有两个意思了:门没有配锁,或者门没有被锁。

理解①:门没有配锁,咱们进去吧.

理解②:门没有被锁主,咱们进去吧。

13天很晚了,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理解①:天很晚了,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师傅急坏了。

理解②天很晚了,自行车还没有修好,车的主人急坏了。

14小红和小华的妈妈到学校来了。

理解①:小红和小华她妈到学校来了。

理解②:小红的妈妈和小华妈妈一起到学校来。

15这粮站的大米保管没问题

理解①:这粮站的大米的品质绝对没问题。

理解②:这粮站的大米的保管工作没问题。

16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理解①: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他。

理解②他才来,还不认识许多人

17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

理解①:强调的是学校的个数是三

理解②:强调的是校长的个数是三。

18几个工厂的工人。

理解①:强调的是工厂的工人的数目是“几个”。

理解②强调的是工厂的数目是“几个”。

19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理解①:学生的天职是读好的书。

理解②学生的天职是好好读书。

20他要粉蒸肉

理解①:他要粉蒸的肉。

理解②他要粉来蒸肉。

21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理解①: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意思是不同意写这份报告。

理解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意思是我不能把这份报告写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d808ee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6.html

《关于有歧义的句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