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宝莱坞舞蹈

发布时间:2011-05-11 14:53: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印度是世界上生产电影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好莱坞的4倍。印度宝莱坞电影舞蹈的激情演出,时而热情澎湃,时而风情万种,时而幽默风趣,常使多达数万名的现场观众如痴如醉,欢呼雀跃。风靡全球的印度宝莱坞电影中的现代印度舞,也被称作“宝莱坞式舞蹈”。艺术家们已经把这种群众性的表演加工提炼,搬上了舞台。  电影艺术可不是印度的土产,而是西方的舶来品。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印度的宝莱坞舞,它通常具有极大的即兴成分和电影的娱乐特点,是黎明百姓无拘无束的创造性想象力的产物,是感情与剩余精力发泄和艺术表现望的结果。其中没有形成僵化程式和结构的倾向,而是既受舞者个性和某种集体意识和社交需求的显现。印度宝莱坞舞蹈资源十分丰富,类多,特色独到。一切影响印度人民生活的自然现象,包括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四季交替、万物复生等等,都是印度宝莱坞舞蹈的表内容;舞者个人的生理优势都可转变成它的表现形式,人民讴歌大自然,表现对诸位神灵的虔诚信仰和狂热崇拜,都可用它来做最佳媒介。

     印度宝莱坞电影舞蹈的特点;

     更加突出的则是它对现代歌舞表演的演绎方式,在舞蹈编导上,甚至引入世界各地的新元素,增强表现力,在音乐上注入流行和摇滚色彩,再加上舞台布置的美仑美奂和灯光音响上求新求变,曾经的大篷车已经变成了时尚的化身。印度舞蹈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丰富,他们融会了印度的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贯通了印度古典民族舞蹈和现代舞蹈。编导的歌舞既有浓郁的印度风情,又极富时代气息,深受印度和各国各个阶层观众的热烈欢迎。世界上每年拍摄电影数目最多的国家印度, 国内外观众喜欢印度舞蹈,常常因为人们通过她,能够感受到印度的千年的古老文化,了解到印度人民的哲学思想,美学观点和风俗人情,以及印度古典舞蹈那高超的技艺和经过千百年来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独特表演方式,演员那千变万化的手语,一会儿喜,一会儿怒,既传神又会"说话"的面部表情,复杂的脚点技巧,浓郁东方色彩的舞蹈造型;以及那艳丽的服饰,丰富多变的节奏,如痴如醉的歌声,使人真是目不暇接,屏息凝神。印度舞蹈既是人类的宝贵遗产,更是世界文化的精品。

       中国人一提起印度人,总是要说到他们的舞、他们的歌,甚至会以为能歌善舞是印度人的天性。其实,这也不奇怪,主要是印度人大都是自娱的,小娃娃从小在村子里跟着大人跳,自然而然就可掌握,他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印度人也不是人人都能歌善舞,不过印度的舞蹈确实独特的很。不管你是不是内行,只要看一场印度电影中的舞蹈,总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印度宝莱坞舞无论是季节性的,还是宗教性的,都是沉浸在一种充分的自由感中的,往往只受自己载歌载舞时所唱歌词内容或主题的某种限制,但都是欢乐的、喜庆的和感恩的。印度宝莱坞舞在长期而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也把不同的地区特色,舞蹈搬上银幕:

      第一以自娱和娱神为主,有时也用来娱人,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没有娇柔做作、哗众取宠之嫌;

      第二,动作简单易学,技术无足轻重,能够当即将每个自愿舞者的表现欲望、参与意识和集体意识化作舞兴。这些特征是宝莱坞舞蹈产生并存活于宝莱坞的生命力所在,不是任何人为培植的东西,而印度这个古老的文化土壤既非常适合舞蹈的生长,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又推崇能歌善舞者,因此,印度宝莱坞舞蹈演员是在优越的整体文化氛围中用自己炙热的灵与肉来创造出色彩斑斓的印度宝莱坞舞的。

 

       这里,介绍一些各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印度舞。

  在伴奏乐器上,鼓是最重要的一种乐器。虽然各地区在鼓的使用上各种各样,鼓的形态也千变万化,但无论怎样变化,作为一个核心,鼓在印度宝莱坞舞蹈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一种灵魂性质的,这个灵魂就是节奏之魂。其他乐器则因地而异,不外是弹拨乐、吹奏乐、风琴等,选择上各有侧重,也因此形成了各自的不同。此外,击掌也是一种强化节奏的方式,舞者们围圈而舞,双手和着节奏有序地击掌,也是一种效果。若手持道具如木棍等,也会形成一定的声响音效。这些方式,都成为统一节奏、规范步调的润滑剂。

 

  印度宝莱坞舞蹈的

       服装在式样和色彩上呈百花齐放的状态,其丰富多彩的程度简直到了难以用语言尽杨。

        "宝莱坞舞蹈"还有"部族舞蹈"。印度是世界上拥有众多土著部族的国家之一,而所有这些土著部族又都拥有自己的歌舞文化传统。虽然在某些相似的情况下,这些土著部族的舞蹈形态不是特别丰富,而且节奏性也不太复杂,但其中也不乏形式复杂而高潮迭出的品种。 部族舞蹈也少不了歌唱和鼓乐,有些部族还拥有自己特殊的伴奏乐器。服饰上的变化也是很大,有的近乎裸体,有的则珠光宝气。部族舞蹈的自发性、自娱性较强,舞者虽然彼此可以相互感染,但不求统一,因而在效果上,部族舞蹈显得更自由。


  在克什米尔,有两种代表性舞:罗夫和巴恰纳格玛。前者动作极为简单,由女子在过节时表演。舞者通常面面相视站成两排,彼此用手臂搭在脖子上,脚步轻盈畅快的前后走动着,而歌声则贯穿于舞蹈始终。后者是由受过训练的男孩子来做的娱人性表演。他们头披长发,身穿克什米尔妇女的服装,用极富表情的动作表现由自己演唱的歌词,这些歌词大多以爱情为题材的。在舞蹈语汇上,巴恰纳格玛有许多脚下的动作和躯体的快转,据说是来自卡塔克流派古典舞蹈的。


  喜玛偕尔邦的典型宝莱坞舞中有女子表演的班吉舞。舞者站成圆圈,身体基本直立,但左旋右转起来依然优雅动人;手臂大多在头部上方舞动,做出各种幅度小却软度大的动作。这个邦还有男女共舞的桑格拉舞。该舞歌颂了当地笃信的诸位神灵和传说中的英雄豪杰。舞者一面列队穿插,一面以歌唱的形式回答,整个舞蹈充满了极度的兴奋和感情的宣泄。另一种男女共舞的派克哈舞,人们携手歌唱,围圈而舞,脚下多是轻盈的单脚跳和双脚跳。

 

  在旁遮普邦,最为广泛流传的宝莱坞舞叫邦格拉舞,既有它们自身的特点,又带有印度其他地区舞蹈所共有的特点,当生态环境和农业赋予舞蹈一种特殊性时,传说神话和文学则把舞蹈同其他部分连结起来。舞蹈经历了印度历史许多世纪的沧桑,并使印度的传统虽连续但不陈腐,因为它一直能够适应新的变化,吸收新的影响,灵活和可塑是最基本的条件,而自我表达即兴发挥是它生存下去的法宝。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所有这些多姿多彩的舞蹈,都可以按印度的宗族和农村地区来划分,宗族带贯穿整个印度,不管从北部的喜玛拉雅山到东部,还是平原沼泽地或是海岸。所有这些不同的类别,有许多种族和民族的部分成,不管是奥斯特里克人还是蒙古人,雅利安人还是达罗比奈人都由人来代表农业社会前的文明状态,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后来从事农业,拥有了今天的文明,但是他们的舞蹈和音乐依然继续令人回忆起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和畜牧等劳作。


      有些舞蹈同泰国缅甸菲律宾和亚洲其他国家的非常相似,在中国的苗族有跳,在凤凰的苗寨可以看到。也其中一种被称为泛亚舞蹈,在印度主要由米佐人表演这种舞蹈,它被称为竹舞,也许这种舞蹈最初是丧仪的一部分,而今天它完全是世俗的。在表演竹舞时,4根长竹竿交叉叠成一个正方形。一会儿有散开,舞者在正方形形成时在竹竿的外面用单脚跳,而散开时在竹竿里面跳,当两个或更多的舞者加入二伴奏的鼓声变得越来越快时,舞蹈也就越来越复杂。今天这种舞蹈在整个地区非常流行,学校和大学都有它的表演。

 

      宝莱坞舞蹈是人体的动态艺术,是以人体的动作为表现,来形象的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它以整个人体作为表现手段,通过表演者富有审美价值的动作、构图、姿态、技艺、表情、组合等艺术形式来创造和表达思想感情,反映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培训、学习印度宝莱坞舞蹈,无疑也是一个培养生活情趣、陶冶个性情操、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社会实践过程。


      如果说,印度古典舞蹈的整体特征是它那繁杂而完整的手势语言、眼神和面部肌肉动作、变幻莫测的脚底功夫、婀娜多姿的躯干动作和目不暇接的全身节奏,以及严格的动作程式和规定的表演程序,并以其精美绝伦而取胜。宝莱坞舞则通过电影手法把它们完美的结合展现了。它通常具有极大的即兴成分和自娱特点,是黎明百姓无拘无束的创造性想象力的产物,是感情与剩余精力发泄和艺术表现欲望的结果。其中没有形成僵化程式和结构的倾向,而是既受舞者个性和某种集体意识和社交需求的显现。

 

      目前中国人中于卒跳的就是这种宝莱坞式的印度舞蹈,而且在2010年的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国人表演印度歌舞网络大赛》中还荣获了三等奖。就此收笔,聊以厚望,谢谢关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d964a0eba1aa8114431d943.html

《印度宝莱坞舞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