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党课讲稿:铭记历史勇担责 激扬奋进献祖国

发布时间:2020-01-24 23:45: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主题教育党课讲稿:铭记历史勇担责 激扬奋进献祖国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活动中,赵登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你了解赵登禹将军的生平事迹吗?今天,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抗日名将赵登禹,了解他传奇的一生。

年少壮志 青年从军

燕赵自古多壮士,自古英雄出少年。赵登禹将军是山东菏泽人,出生在1898年,是《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期。生在乱世,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赵登禹家境贫穷,排行第三,读书读了两年就辍学回家干农活。山东菏泽自古就有尚武的风俗,为了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赵登禹的父亲就把他送到了当地有名的洪拳教头那习武。赵登禹很有天赋,不几年就武艺娴熟,再加上他一米九几的大个子,非常威武,渐渐地他萌发了要当兵惩恶扬善的念头。

1914年,赵登禹听说冯玉祥的队伍正在招兵,他和几个伙伴便瞒着家人踏上了西去潼关的路。经过20多天的长途跋涉,赵登禹和他的伙伴们行程近两千里,吃尽了苦头,终于到达冯玉祥的驻地潼关,却听说部队已不招新兵,但在赵登禹的反复诉说下,他成为了一个不发军饷的副兵。入伍后,冯玉祥发现赵登禹武艺出众,当即便调他到自己的身边当随从卫兵。

英雄扬威 为国捐躯

1933年3月10日,日军进攻长城喜峰口,赵登禹将军被任命为前线总指挥。在29军军长宋哲元将军“宁作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激励下,晚上八点他亲临前线,指挥将士英勇杀敌,与敌白刃肉搏,长城垛口20余次失而复得。由于火炮及子弹很少,白天受到了日军轰炸,而不能将其压住,3月11日夜里,赵登禹根据敌情带伤率两个团,利用夜色的掩护从左翼出潘家口绕到日军后方。官兵们身携手榴弹,手提砍刀,在夜色中踏雪前进,于次日拂晓,前进至日军小喜峰口等阵地。大刀队与二十九军佟泽光旅东西夹击敌人(这是当时的出击路线)当时大多数日寇还在睡梦中未及还击,便纷纷被大刀片砍杀。大刀队用大刀片夺回了高地,并俘获多辆坦克,毁敌大批辎重粮草。(这是当时全歼敌人的区域)。

日寇对赵登禹将军闻风丧胆,日军将领连连哀叹,说此役丧尽了“皇军的名誉”,还宣称,这是自侵华以来,“前所未有的耻辱”。

赵登禹和他的部下用大刀片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名族的骨气。音乐家麦新在听到喜峰口大捷后,眼含热泪,一气呵成创作了风靡全国的《大刀进行曲》。这首二十九军大刀队的战歌后来享誉全国,它就像抗日的号令,唱出了中华民族反抗日军侵略的最强音。

1937年4月,赵登禹回乡探亲,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当年七月,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赵登禹带领大刀队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中午的时候,佟麟阁在大红门牺牲,赵登禹听说后悲愤交加,向大红门集结,却被汉奸出卖,身受重伤,最后牺牲在了大红门附近的黄亭子。

将军牺牲后,龙泉寺的老方丈带领四名僧人,连夜出城在高粱地中寻得将军遗体。为避开日寇耳目,龙泉寺僧人将灵柩藏在寺中八年之久。抗战胜利后,年仅十岁的赵学芬去龙泉寺祭奠时,方丈安慰他说:“将军没有走,我常在夜间听到将军喊口令操练士兵。”如今,赵登禹将军的灵柩被安放在卢沟桥以东两公里处的西道口山坡上,每天迎送着过往的列车,就像仍在守护着北京的大门。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赵登禹将军的一生心怀道义、赤心报国、不懈奋进,是身经百战,屡建战功的一生,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激励后人的一生。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学习先烈,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习近平主席曾说过“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当今之世,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一定要以将军为榜样,弘扬将军爱国奋斗的精神,在这个建功立业的新时代,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db8ae00f8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a.html

《主题教育党课讲稿:铭记历史勇担责 激扬奋进献祖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