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繁华图

发布时间:2020-11-12 00:35: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姑苏繁华图

《姑苏繁华图》简介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一幅描绘清乾隆年间苏州风情的传世 名作。作者徐扬,字云亭,监生,吴县(今苏州)人,家住阊门专诸巷。擅丹青,乂 善绘地图,乾隆《苏州府志》中的地图就出自他的手笔。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 年),清高宗弘历南巡,他因献画称旨,入画院供奉内廷。后赐举人,官内阁中 书。二十四年,画成《盛世滋生图》。

图卷长1241厘米,宽36. 5厘米。纸本,设色。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 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何两山间,入苏州郡城,经盘、胥、阊三 门,穿三塘街,至虎丘山止。作者运用中国画特有的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以 太湖及苏州西南诸山为背景,自西而东,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 (木渎)、一城(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绵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 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

据粗略统计,画中人物约有一万两千多人,往来于水上的舟楫排筏近四百只, 散布于城乡的各式桥梁五十余座,可以辨认的市招二白六十多家。经初步研究,画 中丄商店的分布情况,行业规模的大小,行销货物的品种来源,大致与文献记载相 吻合’城内外的许多街景和衙署、寺庙、桥梁等重要建筑均据实而写,至今仍可一 一指认。全图布局精妙,气势恢宏,笔触细致,形象地反映了 18世纪中叶苏州风 景秀丽、物产富饶、白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 价值。

全卷以山水起首。远处所见是太湖东北岸的胥口,兀然挺立者即胥山。据《史 记•伍子胥传》记载,子胥被吴王赐死后,被抛尸江中,吴人怜之,立祠堂于江 上,因名胥山。胥山被成为清明山,与洞庭东山、西山隔湖相峙,旁有胥江流经木 渎、横塘而至苏州。其地自古为太湖之要津,苏州之门户。画卷以此为序幕,非仅 摄取湖山之壮丽,尤着意于展现苏州古城所处的自然环境,增添画卷的地理广度和 历史深度。

画面近景,绿树丛中有一庙宇,门前一对旗杆高盘,旗幡招展,上有“恭祝万 寿”字样。观其所在,当为灵岩山下院,佛寺至今尚存。寺旁是灵岩山香水溪畔的 山前村。画家对江南农村做了最典型的描绘:农夫耕于野,村女织于内;匠人在兴建 房舍,学童就读于村塾。村前的场院上,开设有杂货店、蒲烟店,有货

郎、鱼贩、糖粥担,有挑秧苗、担柴草者,有云瓦、松水者,往来熙攘,生意 盎然,一拍太平兴旺的景象,与尔后城镇热闹繁华的画面遥相呼应,显得真实自 然,和谐而统一。

苏州西南郊多山,其中蔚然而佳秀者当推灵岩。相传春秋时吴王在山上筑有馆 娃宫,有琴台、响屣廊、西施洞等遗址。但画家只截取山之下半麓入画,透过茂密 的松林,可见山路蜿蜒,游客络绎,迎晖亭、松啸亭翼然山间。读画至此,不禁悬 念倍生,益感山势之幽邃奇拔。

山下,一楼坐落于茂林修竹之中,楼窗洞开,内有一长者挥毫作书画。当年 “江南老名士”诗人沈德潜就构筑别墅于灵岩之阳,画面或即以此为蓝本。楼左面 的山岗上,有三人席地而坐,面对盛开的桃花,边饮边吟,题诗唱和。其旁有三轿 三乘,轿夫佣者数人在侧伺候。

山麓左侧的市镇就是木渎。木渎为吴邑首镇,历史悠久,相传吴王得越贡神 木,将筑姑苏台,积材三年,连沟塞渎,因名“木渎”。

图中的单孔拱桥名斜桥。“斜桥分水”为木渎十景之一。由光福而来的香水溪 在此与胥江汇而东下,故船只进出太湖大多经此停靠,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斜桥 一带故称为木渎闹市之中心。米行、绸庄、银楼、杂货铺等因河而设,饭馆、酒 楼、糕点、糖果等店夹岸遍衢。河道内舟船相接儿无虚隙。只见拥塞处有一结彩的 大船,上载状元府的迎亲花轿,拨浪驶来,前有翰林院的仪仗先导,后有官船相 随,鸣号响锣,行人为之驻足。岸上则乂是一番景象:有负货者、岀行者、迎客 者、待渡者、汲水者、卖茶者、购物者,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斜桥下转角处的厅 堂内,有一操三弦者与另一人似在相对弹唱,其上笼鸟高挂,悠闲自得之状与尘市 之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中市街南有一片由三座大殿和楼台亭阁组成的古建筑群,门前古木参天,此即 木渎城隍庙,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据《吴门表隐》记载,庙名

“渎川”。

临近中市街的西安桥下是走马塘与胥江合流之处,水面开阔,各种船只往来如 梭,有四乡的农船,太湖和邻近河港的渔船,外地的货船,游春的楼船、画舫等 等,桨划橹摇,篙撑纤拉,一片水运繁忙的景象。

镇东南有山岭起伏,即七子山,乂称横山。其中距镇较近的一座名姑苏山,

相传春秋时吴王建姑苏台于其上,故乂名胥台山,也称和合山。据民国《吴县 志》记载,“山上有吴王夫差庙,今俗呼为和合山,或谓系“吴王”儿子音讹”。

过了西安桥,呈现在眼前的是广阔的水面,宇静的寺院和雅致的庭园。明清时 期,苏州园林遍布古城内外,木渎亦然。见于记载的有萧萧斋、釆娱阁、虹映山 房、遂初园、环山楼、端园、怡园、潜园等十余处。三孔拱桥一一东安桥下的遂初 园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

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因建于康熙间,为吉安知府吴铃归隐后所筑,乾隆 时为其孙吴泰来所居,家有藏书万卷,日与诸名士流连觞咏。园中有补闲堂、拂尘 书屋、掬月亭、鸥梦轩、凝远楼、横秀阁诸胜。画中可见园内正张灯结彩,贺客盈 门。轩厅上坐席环列,高朋满座,正在演出堂会节口。前轩铺有地毯若舞台然,有 青衣、童子二人演戏其上,从角色和情节看,似为南戏四大名剧“荆、刘、拜、 杀”之一的《刘知远》,乂称《白兔记》。图中已演至咬脐郎因出猎追逐白兔而与 生母相见的一幕,坐地而泣者为李三娘,肩担木桶者即代母挑水的咬脐郞。画中用 笔不多,但“李三娘白天挑水三十担,夜间牵磨到天光”的剧情已了然于II。

遂初园对岸为木渎社仓。据乾隆《苏州府志》载,吴县社仓有六,其一在木 渎,乃雍正间创建,劝捐米谷,以济贫荒。乾隆时奉行颇力。观是图可见当年建筑 之完备。仓址选在镇郊临河旷野处,三面环水,不仅交通方便,而且有利于防火、 防盗。

社仓后远处所见之碉楼即著名古迹“敌楼”。据志载,楼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 (公元1557年)。当时倭寇常从水绕太湖经木渎、枫桥进犯苏州,建是楼以为防 御。其规制与枫桥铁岭关之敌楼相同,“方广十三丈有奇,高三尺六丈有奇,下磊 石为基,四面梵以砖,中为三层,上覆以瓦,旁置多孔,发矢石铳炮”。可惜现在 只剩枫桥一处,木渎敌楼早已不存。

遂初园东为法云庵。据记载,庵建于明天启间,内有二松甚古,为木渎十景之 一,曰“法云古松”。细看画中古松参天,白云缭绕,蔚为壮观。

庵之西有一处不大的街肆,但却设有香炉、细席、钱庄、杂货、官盐、粮食、 南货、名酒、名烟、绸缎等商店,可知平日法云庵香火之盛。因地当镇之东端,故 街巷中设有寨门二重,以策安全。

法云庵附近有一家窑货铺,墙上写有“本窑缸罐发客”的字样,门外堆彻待销 的盆辑壶罐各色窑货,一人肩挑缸瑋朝河边而去,彼处泊有一小船,似为前来运货 者。志载,苏州窑货历史悠久,素以坚细见长。画中窑货铺所在的新郭,亦为窑作 之乡,其处近越城遗址,曾出土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陶器。

石湖是苏州西南郊区的一处名胜。太湖之水自白杨湾北衍,经越来溪,汇于上 方山下,名曰石湖。湖长九里,宽四里,中有茶磨、楞伽、吴山诸峰映带其间,山 峦毓秀,水风清佳,景色妙绝之处已尽在画中。弘历帝对秀丽的石湖景色十分赞

赏,曾赋诗云:“吴中山水致人怜,最爱石湖茶磨前。万顷烟波连震泽,一堤花柳 绘春天。”

湖之北渚,有九孔桥即行春桥,始建于宋淳熙间。范成大有文记之曰:“石梁 卧波,空水映发,所谓行春桥者乂据其会。胥门以西,横山以东,往来憧憧,如行 图画间。”桥前有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所筑的湖心亭。其东为越城桥,以 地近越伐吴时所筑之城址,故名。桥西茶磨屿后另有吴城遗迹。依山面湖的建筑系 范公祠。祠后山中不远处是治平寺,西南山峰上有七级上方宝塔。塔后烟云迷漫中 错列起伏之群峰即横山。

回眸下瞰,扁舟点点正作业湖上,渔船三五已泊息于柳荫。越城桥前的铁匠铺 里,炉火熊熊,锤声叮当;河滩上的窑丄忙着取水和泥,脱制砖坯。卸挽的耕牛已 饱食足饮而去,放牧的羊群正结对缓缓而来,横笛飞声,渔歌隐隐,恰是一幅江南 渔耕图。

石湖左侧为狮子山、何山一带景色,画卷至此约当一半。从地图上看,灵岩、 狮山、虎丘恰在一条西南、东北向的轴线上,狮山居其中,并和胥门东西劈对,画 家正是据此而设计构图。

狮子山亦名崔萼山。苏州俗语云"狮子回头望虎丘”。图中所绘俨若一头昂首 回顾的雄狮,正对虎丘的反向张望。其后即何山,因梁隐士何求、何点葬此而得 名。遥看两山之外,但见河流纵横,良田处处,村落密布,林木郁葱,所谓山水之 胜,田园之美,兼而备之矣。

近看狮山前有一扎彩的戏台,台上所演似是传统折子戏《打花鼓》,讲都是一 对凤阳逃荒夫妇,流浪卖艺,遭到富家公子欺侮的故事。此剧原本系民间歌舞,经 过不断加工,乾隆时已成为著名的“时剧”。台下人头攒动,观众如堵。据《清

嘉录》载,吴地风俗每年“二三月间,里豪市侠,搭台旷野,醵钱演剧,男妇 聚观,谓之春台戏,以祈农祥”。画面对此作了生动而真实的描绘。戏台后为皇恩 亭,康熙南巡时曾蠲免吴县丁钱粮,因此在枫桥西建亭。乾隆南巡时亦有蠲免之 旨,故戏台之前高悬“恭谢皇恩”的旗幡。

过狮、何两山,姑苏城已赫然在訂。据记载,苏州城始建于吴王阖阖闾元年

(公元前514年),为伍子胥所筑,周长四十七里,有水陆城门各八座。城墙原为土 筑,五代初改为砖砌。二千多年来,虽历经沧桑,然城门名称循而不变,古城位置 和规模亦无变化。清康熙时整个城垣曾经过一次重修,城池开放者有六门:东半城 为齐门、娄门、葫门,西半城为阊门、胥门、盘门。

图中绕古城而过者即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胥江自西南来,过枣市街,穿怀 胥路(单孔高孔桥,亦名大日晖桥,今称泰让桥)与之相汇。

枣市街位于胥门外胥江北岸,是昔日苏州通向西郊的水陆必经之地,因而成为 商旅驻足之所。枣市街对岸设有米行、芦席行、染坊、酒坊、鞋靴店、客寓等店 铺,山此可知该处商市之特点。

怀戌桥旁有一户人家正延请优伶于楼台献艺,此亦堂会之一种。楼台正中有红 毡一方,一女子歌舞其上,体态轻盈,婀娜多姿;旁坐乐师二人,一操琵琶,一吹 管笛,为止伴奏。吴地歌舞历史悠久,明代有昆山人魏良辅创为新声,演变而为昆 曲,乾隆之际已颇流行,图中所绘可资为证。

怀胥桥之南有黄色八角亭,名万寿亭,建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当 时康熙南巡至苏,面谕大小官员,要洁己爱民,奉公守法,倡导民风敦本务实。江 苏巡抚汤斌奉谕刻石,立于亭中,其碑至今仍存。

怀胥桥下运河中舟船云集,白舸争流,说明这里是苏州水运最繁忙的河段。全 图绘有近四口艘舟船,而此处所见者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运河东岸,南是盘门,城外之三孔桥为吴门桥,城内之塔即瑞光寺塔,远处流 云环绕之城楼乃药门。北为胥门,城下是接官厅码头。越过城垣可遥见苏州府学和 南园。

清代胥门内为江苏省、苏州府及吴、长、元三县三级官衙集中之处。其外乂当 两派交汇、城乡接壤地带,故而公务往来,民间诉讼,水陆客商,四方贸易莫不会 聚于此,胥门一带遂呈现格外繁荣的景象。沿岸所设除一般店铺外,尤多船

行、栈房、客寓、茶馆、酒店、浴堂之属。街衢码头等处,常见有达官显贵之 身影。城下码头前正有一迎接钦差大臣的场面。岸上有二位官员方欲登船,相互

礼让先行。码头上备有青呢大轿,迎候着手捧礼盘列队岸上,其旁可见“回 避”、“肃静”等行牌。怀胥桥下大街上有官员二人乘骑经过,马前亦有仪仗为 导。清代官员铺张显赫的排场山此得堵。

万年桥建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是胥门外最热闹的所在。桥头立有石 坊,上有对联曰“水面忽添新锁钥,波心仍照旧舆梁”。桥上人群摩肩接踵,川流 不息,有设摊者、叫卖者、游逛者、过往者,亦昔时苏州一大景观。

画卷自此始着重描绘了城内的景况。图中胥门内之桥为新桥,巷即新桥巷。巷 北一片上有气窗的房屋是和丰仓,为明宣德年间巡抚周忱所建。其地在百花洲东, 四面环河,占地约一百五十亩,廠屋三十六连,共四百三十二间。仓东所见即为府 学文庙远景,从牌坊、根星门、戟门、大成殿,直至后边的假山、道山亭,以及西 侧的明伦堂、尊经阁等,均可一一辨认。其北参天旗斗处即南宫坊(乂名书院巷), 为总揽全省军政大权的江苏巡抚驻地,俗称抚台衙门。

山胥门北行,过孙老桥(乂称石岩桥)即达道前街。街东首之桥为西贯桥,桥北 高于民屋之重檐殿堂即苏州知府衙门所在。道询街上木栅栏处为掌管全省刑狱和官 吏考核的江苏按察使司署,俗称臬台衙门。时正举行由学台主持的院士试,门上高 悬“天开文运”匾额。衙内披红挂彩,来自各府、县应考的童生已进入两庇考场, 大门,仪门俱有官员层层把守,气氛森严紧张,如临大敌。衙外立满陪送考生的人 员和围观者。附近的店铺则满悬用红纸写的“三场名笔”、“状元考具”等吉祥招

贴,争做应时利市生意。衙后为始建于唐贞观时的西禅寺址。衙西与城垣相平行之 街即学士街,街自道前街起至黃鹏坊桥弄止,商店栉比,市面棋盛。

万年桥北,沿运河东岸之街市,清代名半截街,是胥门外闹市之一,从画面 看,在不长的一条“半截”街上,即有往来的轿舆三乘,街东靠墙一边全是二层楼 建筑的铺面,沿河还设满地摊。所售货物既有传统手工产品,乂有柴草、花木等农 副产品。更为引人注意的是三家表明牌号的商店。一家是“大雅堂书坊”,专售 “古今书籍”。据记载,明末黃道周《博物典汇》一书即为苏州大雅堂书坊所刻。 另一家为“松萝茶室”,清末明初市肆仍见此招牌。再有一家就我“鸣凤”琵琶弦 子店,苏州一向为传统乐器产地,鸣凤斋的招牌当亦有所据。

半截街北端,与之隔望的胃掌管全省民政、财务的江苏布政使司署,俗称藩台 衙门。门前双旗斗上悬有"江苏总藩”的黄旗,辕门内外有仪仗及僚从人员其众, 似有要员行将出巡。另见衙役扛抬贴有封条的木桶,经辕门、大门进入仪门之中。 仪门檐柱悬有“帝德如天、臣心似水”的抱对,其内即存放银两钱财的藩库。据乾 隆《苏州府志》记载,布政司址在学士街,原为名大学士王墨之别墅,名怡老园。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江苏右布政使驻苏州时,“购王氏宅改为之。门东向,仪 门南向,堂曰"正已”。东银库,西钱库,并曰'‘永盈””。细察图中所绘与志载 完全相符。藩台衙门之东为通和坊吴县文庙,原建于胥门内宾兴坊,明宣德间巡抚 周忱和知府况钟移建于此。府学东北之旗斗处为吴县县治所在。

藩台衙门之北有一座圆拱石桥,为黄鹏坊桥,古称黄牛坊桥。桥西为黄鹏坊桥 弄,桥东为申衙前,即今日之景德路。街中牌坊处是明正德相国王罄祠堂,明万历 大学士申时行之旧居亦在此。据志载申之后裔曾筑蓮园于内,乾隆时刑部员外郎蒋 楫居之,掘地得泉,曰“飞雪”。由图上观之,绿树假山,亭榭宛然,正是一处上 佳园林。清道光后始改称环秀山庄。

北面的大街为阊门大街,乂名中市街。东首之桥名为皋桥,因汉时皋伯通居其 旁故名。皋桥北侧之两座殿宁为至德庙,昔日一年一度的四月花市即在其处举行, 明曰'‘轧神仙”。西中市为苏州最古老的商市之一,相传始自阖闾建城之初,至今 仍兴盛不衰。

在黄鹏坊桥弄西首的宅第内,有一婚礼场面,新郎新娘正向堂上双亲参拜,院 内鼓乐大作,贺客盈门,充满喜庆欢只的气氛。另在宅南一高岗上,有童子二人正 在放风筝,和风中一方形纸莺翱翔空中,再一次点明了画中季节正值明媚的春天。

阊门是苏州最早的八门之一,其地向为商市繁盛之区,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

《吴趋行》中曾有"吴趋自有始,请自阊门起”之句。到了明清时期,阊门地区更 加繁荣,成为苏州商市交易的中心和重要货物的集散地,从图中市招可知,这里的 布行、绸庄最多,钱庄、粮油行、药铺、杂货店也较集中,还有珍宝、古玩、漆 器、铜锡器、香烛、灯笼、砖瓦石灰、酒楼饭馆等等。行销商品除本地自造者外, 有山东茧绸、濮院宇绸、川广药材、云贵杂货、胶州腌猪、南京板鸭、宇波淡巻、 南河腌肉、东北人参、江西瓷器等。城前吊桥上人流如潮,桥下运河中帆

橘林立。夹河两岸、市廛鳞列,万商云集。远处耸立着全城最高的建筑物北寺 塔,齐门内西北隅校场上比武演练的场面也历历可见。

阊门外山塘是通向苏州著名古迹虎丘的水陆交通起点。唐代著名诗人口居易任 苏州刺史时,将阊门至虎丘间河道疏通,是为山塘河;乂筑堤做虎丘路,人称口公 堤,亦即山塘街,从此往来称便。沿途有半塘桥、桐桥、普济桥、斟酌桥等,岸上 绿树掩映,楼台处处,河中舟楫荡漾,波光粼粼,是吴中游赏最佳处。

山塘一代历来是苏州的著名商市,所产盆景花卉、虎丘细席、精工竹器、漆器 盘盒、名人书画、古玩玉器等名扬遐迩。酒楼饭店茶室之外,更有画舫、灯船可供 饮宴游乐。凡此种种图中所俱有所绘。

明清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官府对工商业者和手工业者工人的专制 压榨日其,民不堪命,反抗迭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明末以丝织工人葛成为首的反 税监斗争和颜佩韦、马杰、杨念如、沈扬、周文元等众多市民参加的抗暴斗争。他 们英勇壮烈的事迹为后世所敬仰,图中普济桥畔即为葛成和五义士之葬处。

过了五人墓,虎丘在望。虎丘乂名海涌山,相传吴王阖闾葬于山下,三日后有 白虎踞其上,乂名虎丘。山虽小,但绝沿纵壑,含真藏古。其最大的特点是:普天 之寺皆在山中,惟虎丘是山在寺中。故明代诗人高启有"老僧惟恐山移去,日落先 教锁寺门”之句。山顶有云岩寺塔,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古迹众多,山水隽 秀,因而虎丘成为苏州古老美丽的象征。

卷末有徐洋的跋文,叙述了画面景物的地域范围和主要内容。

画卷上铃有乾隆、嘉庆、宣统三代十六方玺印。其中乾隆为十二方,里面有七 方常用的鉴赏印,分别为“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御 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据阮元《石渠随笔》 称:“凡列朝臣工书画皆用此七玺”。另有“御书房鉴藏宝” 一方与以上七玺合 用,即所谓“铃用宝玺曰八玺全者”。此外还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 征耄念之宝”和“太上皇帝之宝”,分别是乾隆七十岁、八十岁和八十五岁后启用 的印章。另有一方闲章“洗尽尘氛爽气来”。其余四方为“嘉庆御览之宝”、“宣 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宅精鉴玺”。在卷前迎首还有一方东北博物 馆(即辽宇省博物馆的前身)的收藏印。从这些印章中可以了解这幅画卷的流传经 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3e33a5a4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9.html

《姑苏繁华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