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基于全球生产供应链视角

发布时间:2020-12-13 12:24: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摘要:近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并蔓延至全球,引发各界对全球经济的担忧。过去十多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中心,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是全球最重要的中间品供应国和原材料采购国之一。当前,中国与全球产业链的密切程度早已不可与非典时期同日而语。新冠肺炎疫情将会对全球服务贸易、国际大宗商品需求、汽车及电子元器件供应,以及东亚“三角贸易”供应链造成一定的冲击,加大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此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多点”爆发,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或将多环节受阻。本文首先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扩散情况、各国应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冲击全球贸易以及全球生产供应链,并据此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生产供应链;大宗商品需求;东亚“三角贸易”

2019年12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经过各方努力,疫情防控在我国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受疫情影响。2020年2月24日,美国、亚太、欧洲股市均全线大跌。一方面,由于中国是全球生产供应链的重要核心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中间品供应商和初级产品采购商之一,因此,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另一方面,疫情在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等多地的蔓延,使得北美洲、东亚、欧洲及中东地区经济面临不确定性,进一步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 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情况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境内已经得到较好控制,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和扩散愈演愈烈,全球累计确诊已超过100万人。从各区域来看,疫情蔓延范围包括西太平洋地区(涉及17个国家和地区)、欧洲(涉及60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涉及10个国家)、东地中海(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美洲(4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全球疫情风险评估级别调整至最高级。美国成为疫情蔓延最为严重的国家。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23万,是目前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其中,纽约州累计确诊超过6.6万例,成为美国疫情重灾区。欧洲紧随其后。其中,意大利和西班牙累计确诊均超过11万人,德国累计确诊超过7万例,法国日前累计确诊已逼近6万例。亚洲范围内,由于全民合力抗疫,日本、韩国新确诊人数逐渐平缓,疫情控制较为理想,但境外输入风险依然很高。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多国采取更为严厉的防控措施。美国先后已有30个州被批准宣告进入“重大灾难状态”,多个州宣布“居家隔离令”;意大利卫生部将现行封锁措施至少延长至4月12日;西班牙30日起升级战“疫”措施,叫停全国所有非必须的商业活动;英国全国范围内“封城”三周,禁止所有非必要出行以及非共同生活的两人及以上多人聚集。此外,为了防止输入性疫情再度引爆国内形势,多国实施禁止境外人员入境和航班停运等“物理”隔离措施。同时,受疫情影响,日本政府决定推迟东京奥运会至2021年夏天举行。

 二、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全球化,使疫情冲击传导至全球。过去十多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中心,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是全球最重要的中间品供应国和原材料采购国之一。当前,中国与全球产业链的密切程度,早已不可与非典时期同日而语。中国通过多种方式,深度融入全球生产链和产业链当中。中国对全球产业链的融入度加深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中国在为全球提供最终产成品和消费品的同时,还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中间投入品。中国企业是全球众多工业制造产业的上游供应商。1998—2018年,我国中间品贸易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由36%提升至45%。除去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该比重下降之外,我国中间品贸易出口份额整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见图1)。近年来,我国中间品出口额更是接近我国总出口额的一半。这充分表明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作为产业链上游的重要作用。

第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需要进口大量的初级产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是全球初级产品、资源能源行业最重要的下游采购商之一。随着我国制造业出口在全球范围内的比重不断提升,我国对上游初级产品、资源类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导致我国国内的初级产品已无法满足我国制造业生产的需求,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2003—2018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额由829亿美元增长至7583亿美元,占总进口的比重由20.1%提高到35.5%,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能源类进口国,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农产品、石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见图2)。

第三,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加工贸易是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表现形式。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由于加工贸易主要由外资企业所主导,因此,其也成为中国引进外资和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2018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为34.1%,表明当前以外资为主导的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联系中国与全球生产分工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第四,中国在制造业内部的产品结构转移进一步加深了与全球产业链的联系紧密程度。与17年前的非典时期相比,中国出口制造的产品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非典爆发的2003年,中国出口至全球的前十大类产品分别为电子器械设备、机械及用具、服装、玩具、家具、矿物燃料、精密仪器、塑料制品、皮革制品和钢铁制品。其中,电子机械等中高技术密集度产品的占比为41.7%,服装玩具等低技术密集度产品的出口占比为18.6%,矿物燃料等资源类产品出口占比为7%。由于低技术密集度产品生产环节简单,生产链及供应链相对较短,因此,此类产品生产过程与全球生产链的嵌合程度不深。反观2018年,高技术密集度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52.1%,低技术密集度产品和资源类产品出口占比分别下降至12%和5.8%(见图3)。由于中高技术密集度产品生产环节复杂,生产链及供应链相对较长,与全球生产链上的嵌合程度较深。因此,随着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密集度的日益提升,产品结构及生产属性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嵌合密集度及生产重要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五,中国出口产品国内增加值率上升,表明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2003—2018年,中国出口产品国内增加值率一直稳步提升,由53.9%提升至62.5%。其中,制造业国内产品增加值率提升更快,由51.3%提升至66.7%。出口产品国内增加值率(DVAR)反映的是一国在生产过程中由国内创造的价值,因此,我国出口产品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表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的生产环节已由原先的“低端片段”渐渐转移到“中高端片段”。这种产品内分工环节的攀升对熟练劳动力、技术工人和国内工业产业完整性的要求较高,一旦跨国企业在某地布局后,较难在短时间内被替代或转移。因此,出口产品附加值率的上升,加深了全球产业链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三、产业链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出于防控需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造成了中国国内人员、物流和货物的短期阻滞,人员返工和企业复工受到较大影响,导致短期内“需求不足”和“供给短缺”的现象同时发生。特别是外贸型企业的复工困难造成的国际订单延迟交货,更是直接关系到全球生产供应链的有序运转。总体而言,由于中国在全球服务业、大宗商品需求以及全球生产供应链的重要地位,加之各国出台的一系列对跨境人员和货物的限制措施进一步限制了国际物流,新冠肺炎疫情将会对全球服务贸易以及生产供应链造成一定的冲击,加大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此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爆发,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将多环节受阻。 (一)全球服务贸易受到冲击,国际旅游业“遇冷”疫情爆发后,全球超过130个国家对中国公民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入境管制。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新加坡、越南等几十个国家全面禁止来自中国的外籍人士入境;美国航空、达美航空等几乎所有世界大型航空公司均暂停或削减了往返中国的航班。2018年,中国出境游客上升到1.5亿人次,春节黄金假期更是中国居民选择出境游的热门时段。而此次疫情导致的全民“宅在家”的主观意愿,以及各国入境管制等客观限制,使得国际旅游业,特别是中国游客出境游热门国家的旅游业陷入“寒冬”。此外,与旅游业相关的酒店、赌场、航空公司、奢侈品及零售业均受到影响。对于高度依赖旅游业的东南亚国家而言,此次疫情对其经济的影响更大。目前,东盟的游客有20%来自中国大陆。泰国旅游局预计,2020年中国游客人数将从2019年的1100万人次减少到900万人次,泰国财政部已在1月29日将2020年本国GDP增长预期从先前的3.3%下调至2.8%。新加坡旅游局预计,2020年赴新加坡旅游的游客数量将减少25%~30%。由于旅游业占到新加坡GDP的4%,预计2020年新加坡经济将面临较大打击。此外,日本受此次疫情影响也较大。2019年春节期间当月,共有65万人次的中国游客访日,中国访日游客在日期间的消费额达到1.77万亿日元(约合160亿美元)。根据这一数据进行推算,此次疫情将对日本服务贸易造成较大拖累。 (二)中间品供应受阻,汽车及电子元器件供应链受到的波及较大受疫情影响,中国延迟复工推迟了中间品的出口和初级品的进口,导致全球其他地区的供应链放缓。中国作为全球众多制造行业的中间品供应商,企业复工延后将导致一些行业供应链上游面临中断。其中,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波及最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基地和汽车销售市场。2019年,中国汽车总产量约为2570万辆,比2009年翻了一倍;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额超过600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8.9%。湖北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的中心之一,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约10%。全球前20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中,有超过半数都在湖北设有工厂。在此次疫情中,湖北作为中国疫情的“重灾区”,其工人返岗和工厂复工均被推迟。当前的生产脱序状态严重影响了企业零部件订单交付和正常供应,导致包括韩国现代、韩国双龙以及日本日产汽车等在内的多家厂商,暂停了部分整车工厂的生产。由于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范围蔓延,欧洲和美国的部分汽车工厂也将面临困境。除汽车行业外,全球电子元器件生产供应链也受到波及。目前,中国生产全世界65%的智能手机和45%的个人电脑,苹果全球供应链的775个制造和供应地点中,有381个在中国。由于电子元器件生产需要大量的熟练劳动力,企业复工并确保厂区无感染难度很大。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正分批将工人召回至装配线,但全面复产仍需要时间。如果疫情进一步延续,则全球电子元器件供应链恐将持续受到影响。从国别层面看,由于越南对中国大陆供应链的高度依赖,越南制造业受疫情的波及较大。越南的供应链与中国紧密相连,其进口的核心中间产品超过40%来自中国,特别是汽车、电子制造等行业的零配件,更是严重依赖中国。由于疫情导致中国代工厂复工受阻和零部件供应短缺,越南工贸部表示,其制造业供应链已经“告急”,三星电子手机等将延迟生产。此外,短期来看,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泰国的供应链也将受到一定波及。 (三)初级产品需求下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降幅较大中国作为国际大宗商品重要的采购国,国内工业生产延后将对石油、天然气、铝、铁矿石等能源和金属品的国际需求产生一定的冲击,造成全球初级产品供应链波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是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导致中国的原油需求大幅下降。据估计,中国每天减少约300万桶石油消费量,超过目前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3%。受此影响,疫情爆发以来,国际油价已累计跌近25%。与此同时,澳大利亚铁矿石、伦敦铜、伦敦锌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大宗商品价格,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因此,此次疫情将在短期内导致我国对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的需求萎缩。这将对OPEC石油出口型国家及俄罗斯的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四)疫情扩散可能会对东亚“三角贸易”供应链造成冲击在日本、东亚四小龙以及中国和东南亚形成的“三角贸易”当中,日本和东亚四小龙提供技术含量更高的零部件,中国的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国家负责组装,然后主要出口到欧美为主的其他市场。中国、韩国和日本是全球电子元器件的三大制造巨头,全球60%以上的电子元器件来自中日韩三国。此次疫情爆发之后,中国受到较大影响,日本和韩国确诊人数也一度飙升,导致东亚“三角贸易”在短期内受到较大冲击,电子元器件零部件供应陷入困境。此外,日本和韩国,还承担了大量上游高端电子核心元器件及材料的生产。在半导体电子化学品领域,日本占据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存储芯片领域,韩国占据全球75%的市场份额。由于电子行业库存量较低,且短期内缺乏可替代供应商,因此,东亚三角贸易的中断导致短期电子元器件供应严重不足。此外,服装鞋帽等传统“三角贸易”供应链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五)疫情在全球“多点”爆发,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或将多环节受阻目前,虽然我国的疫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全球范围内,疫情却在加速蔓延。除日本和韩国外,欧洲新增确诊人数不断增多。此次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不但使我国汽车行业因受疫情影响停工停产,导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受阻,汽车整车制造也受到了较大影响。欧洲拥有全球最多的汽车制造生产商和最密集的汽车生产供应链。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欧洲汽车制造商开始大面积停工停产。大众、雷诺、沃尔沃、福特、克莱斯勒等车企纷纷关闭其位于意大利、西班牙和匈牙利的超过70座汽车整车工厂。因此,尽管中国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胜利,汽车零部件供应逐渐恢复,但受到欧洲疫情的影响,汽车生产和销售仍将面临困境。 四、对我国应对疫情的政策建议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公共应急卫生事件的预警、防控和治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与此同时,如何在以防控疫情作为第一要务的同时,尽最大可能维持各行业的正常生产、消费和进出口,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防止由于我国工业生产延迟、全球疫情蔓延出现全球产业链断裂和外移,成为在经济领域内新的“防控”任务。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国应当以更积极的姿态加强国际沟通、合作和协调,在严控国内疫情的同时,与国际社会一道防止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此外,应着手解决疫情对于中国整体营商环境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负责任和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加强公共卫生合作,打好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攻坚战”。当前,尽管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海外疫情蔓延程度加大。诸多未知因素都给全球范围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人员高度流动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面对疫情,中国与世界各国需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大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际机构分享数据、知识的力度,充分学习和互鉴各国疫情防控的积极成果和有效经验,强化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国际解决方案,避免疫情在中国出现二次蔓延。第二,加强国际协调沟通,为全球贸易畅通创造条件。随着国内疫情的缓和,应加强与经贸伙伴的协调沟通,呼吁世贸组织成员尽快解除不必要的限制措施,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正常运转。与此同时,进一步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加快国际营销网络的建设。第三,积极有序复工,明确复工技术标准和条件,帮助出口企业积极履约。当前,我国出口型企业复工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员工返工意愿不强;二是企业复工成本高。针对员工返工意愿不强的问题,应帮助企业明确复工技术标准和条件,严格做好返工人员的疫情防护工作。针对企业复工成本高的问题,应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特别是涉及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外贸企业,实施相应的补贴政策。具体包括:对企业为复工人员所花费的防护成本(例如,隔离住宿、餐饮条件以及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物资)提供成本补贴、减税降费等财政帮扶政策。此外,应进一步丰富政策工具箱,加大对外贸企业在出口退税、贸易融资、出口信保、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政策的优惠力度。第四,构建更紧密的亚太产业链和水平产业分工合作,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和外贸“转型升级”。此次疫情客观上将会加速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多点布局。当前,部分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已经出现从中国沿海地区向东南亚外流的现象,而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将会促使跨国企业加快多点布局的脚步。对于我国而言,一方面应加快同亚太地区、东北亚地区、欧盟等国家的经贸谈判,构建更牢固的东亚“三角贸易”生产链和更紧密的亚太产业链,加快与欧盟的双向投资谈判,为我国外贸企业出口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重点是加快中日韩、中欧等水平产业分工合作,加快在新型制造、人工智能、医疗技术、5G等科技领域的合作,以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从根本上防止产业链的转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4cbf5f15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e.html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基于全球生产供应链视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