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发布时间:2020-02-17 18:28: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隋末兵兴,魏先生隐梁、宋间。杨玄感战败,谋主李密亡命雁门,变姓名教授,与先生往来。先生因戏之曰:“观吾子气沮而目乱,心摇而语偷,今方捕蒲山党,得非长者乎?”李公惊起,捉先生手曰:“既能知我,岂不能救我与?”先生曰:“吾子无帝王规模,非将帅才略,乃乱世之雄杰耳。”因极陈帝王将帅与乱世雄杰所以兴废成败,曰:“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李公拂衣而言曰:“竖儒①不足与计!”事后脱身西走,所在收兵,终见败覆,降唐复叛,竟以诛夷。

魏先生高人,更胜严子陵一倍。

【注释】①竖儒:即没有见识的儒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梁、宋间隐:隐居B.因戏之曰戏:戏弄

C.心摇而语偷偷:苟且D.更胜严子陵胜:胜过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

A.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

B.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

C.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

D.吾尝望气/汾晋有圣人/生能往事之富贵/可取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命雁门关的李密改名换姓教书,和魏先生有往来。

B.魏先生认为李密不过是乱世豪杰罢了,所以没有帮他。

C.后来李密向西逃走,虽投降又反叛,但最终还是被杀。

D.从李密后来的经历可以看出魏先生是学识卓越的人。

4.将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公拂衣而言曰:“竖儒不足与计。”

辛幼安流寓江南,而豪侠之气未除。一日,陈同甫来访,近有小桥,同甫引马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斩马首。幼安适倚楼而见之,大惊异,即遣人询访,而陈已及门,遂与定交。后十数年,幼安帅淮,同甫尚落落贫甚,乃访幼安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幼安酒酣,因言南北利害,云: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饮罢,宿同甫斋中。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遂中夜盗其骏马而逃。幼安大惊。后同甫致书,微露其意,为假十万缗以济乏。幼安如数与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辛幼安流寓江南寓:寄居B.同甫引马三跃引:引导

C.幼安酒酣酣:畅快D.为假十万缗以济乏假:宽容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A.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B.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C.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D.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同甫斩下马头是因为马不听他的话。

B.辛弃疾惊叹于陈同甫的豪气,所以想和他交朋友。

C.辛弃疾要杀陈同甫灭口,所以陈同甫逃走了。

D.陈同甫后来写信用辛弃疾酒后的言论要挟他。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

孙策既尽有江东,转斗千里,闻曹公与袁绍相持官渡,将议袭许。众闻之,皆惧。郭嘉独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众,无异于独行中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虞翻字仲翔亦以策好驰骋游猎,谏曰:“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至于轻出微行,吏卒尝忧之。夫白龙鱼服,困于豫且;白蛇自放,刘季害之。愿少留意!”策曰:“君言是也。”然终不能悛①,至是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家客所杀。

孙伯符不死,曹瞒不安枕矣。天意三分,何预人事!

【注释】①悛(quān):改。

1.对下面词语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新并江东并:一起B.至于轻出微行微:轻微

C.吏卒尝忧之尝:曾经D.愿少留意少:稍微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

A.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

B.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

C.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

D.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能得其死/力此汉高之略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策听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打算攻打许都。

B.郭嘉认为虽然孙策有百万大军,但会死于性格轻率无防备。

C.孙策因为虞翻也爱好驰骋打猎,所以经常私下外出。

D.孙策认为虞翻说的有道理,但是毛病还是改不掉,最终被杀。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终不能悛,至是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家客所杀。

盛文肃度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盛公骤称其才雅,置酒召之。夏荷其意,为一诗谢别。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夏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疑将命者有忤,诣公问故。公曰:“无他也。吾始见其气韵清秀,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①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明年,除馆阁校勘②,坐旧事寝夺,改差国子监③主簿,仍带原官。未几卒于京。

【注释】①圃田:即田园。②馆阁校勘:官名,即史馆校勘。③国子监:古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1.对下面词语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所许可许:赞许,称赞B.盛公骤称其才骤:骤然,突然

C.夏殊不意殊:很,非常D.诣公问故诣:到……去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

A.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B.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

C.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D.公先是诗/不发/使人还之/谢不见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有章感念自己转任经过扬州时设酒宴请了他的盛文肃。

B.夏有章写了一首诗向盛文肃道别,盛文肃却派人退回诗信。

C.刁绛怀疑夏有章得罪过盛文肃,就让手下的人去问盛文肃。

D.盛文肃认为夏有章行为处事轻率,前途也一定不会远大。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年,除馆阁校勘,坐旧事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原官。

初,蔡确之相也,神宗崩,哲宗立。邢恕自襄州移河阳,诣确,谋造定策事。及司马光子康诣阙,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休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伯温曰:“恕倾巧,或以事要公休,若从之,必为异日之悔。”康竟往。恕果劝康作书称确,以为他日全身保家计。康、恕同年登科,恕又出光门下,康遂作书如恕言。恕盖以康为光子,言确有定策功,世必见信。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谋造定策事谋:商议B.已诺之诺:答应

C.康遂作书如恕言如:如同D.且论赎罪论:追究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

A.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

B.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

C.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

D.既而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述/罪亦命康分析/康始悔之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伯温认为司马康应先去晋见新天子,再去见朋友。

B.司马康依邢恕的话上书是为往后自己保全身家打算。

C.邢恕为了自身安全,让司马康上书称赞蔡确。

D.等到蔡确被诛杀,司马康才后悔,可为时已晚。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恕盖以康为光子,言确有定策功,世必见信。

戚贤初授归安县。县有“萧总管”,此淫祠也。豪右欲诅有司,辄先赛庙,庙壮丽特甚。一日过之,值赛期,入庙中,列赛者阶下,谕之曰:“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舁木偶道桥上,竟不雨,遂沉木偶,如言。又数日,舟行,忽木偶自水跃入舟中,侍人失色走,曰:“萧总管来,萧总管来!”贤笑曰:“是未之焚也!”命系之,顾岸傍有社祠,别遣黠隶易服入祠,戒之曰:“伺水中人出,械以来。”已而果然,盖策诸赛者心,且贿没人为之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先赛庙辄:立即B.谕之曰谕:告诉

C.易服入祠易:告诫D.伺水中人出伺:窥察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

A.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

B.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

C.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

D.天久不雨/若能祷神得雨则善/不尔庙且毁/罪不赦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安县有一座不法的萧总管庙,可以来诅咒官吏。

B.戚贤见仍没有下雨,就把神偶沉入溪流里。

C.侍从大惊失色是因为神偶从水里跳入船中。

D.戚贤让小吏藏在祠中是因为装神弄鬼的人藏在那里。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已而果然,盖策诸赛者心,且贿没人为之也。

叶石林梦得在颍昌,岁值水灾,京西尤甚,浮殍①自唐、邓入境,不可胜计,令尽发常平所储以赈。唯遗弃小儿,无由得之。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长或来识认。叶阅法例:凡伤灾遗弃小儿,父母不得复取。遂作空券数千,具载本法,即给内外厢界保伍。凡得儿者,皆使自明所从来,书券给之,官为籍记,凡全活三千八百人。

【注释】①浮殍(piǎo):饿死的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值水灾值:正当B.不可胜计胜:尽

C.何不收畜畜:牲畜D.书券给之书:记载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长或来识认

A.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患既长/或来识认

B.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患既长或来识认

C.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患既长/或来识认

D.一日询左右曰/民间无子者/何不收畜//患既长或来识认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石林在武昌时,恰逢水灾,京师西边受损严重。

B.叶石林命令以库存的常平米来救济灾民,但遗弃的小孩却不知该如何处理。

C.新法例规定凡是因为灾害而被遗弃的小孩,亲生父母可以再认领回去。

D.叶石林一共救活了三千八百个失去双亲小孩。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遂作空劵数千,具载本法,即给为外厢界保伍。

曹玮在泰州时,环庆属羌,田多为边人所市,单弱不能自存,因没彼中。玮尽令还其故,以后有犯者,迁其家内地。所募弓箭手,使驰射较强弱,胜者与田二顷。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至三百人以上,因为一指挥,要害处为筑堡,使自堑其地为方田环之。立马社,一马死,众皆出钱市马。后开边壕,悉令深广丈五尺,山险不可堑者,因其峭绝治之,使足以限敌。后皆以为法。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多为边人所市市:市场B.因设彼中中:侵占

C.所募弓箭手募:招募D.山险不可堑者堑:挖掘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

A.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

B.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

C.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

D.再更秋/获课市一马/马必胜甲/然后官籍之/则加五十亩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人因势力单薄而往往被羌人侵占领地。

B.比赛骑马射箭中,技术好的人可以获得二顷田地和一匹马。

C.箭手每累积到三百个人,就会从中设置一个指挥。

D.曹玮在边境利用峭壁修建防御工事,挖掘一丈五尺的壕沟,引各州效仿。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立马社,一马死,众皆出钱市马。

孙莘老①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②系狱甚众。适有富人出钱五百万葺佛殿,请于莘老。莘老徐曰:“汝辈所以施钱,何也?”众曰:“愿得福耳。”莘老曰:“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苦,其获福岂不多乎?”富人不得已,诺之,即日输③官,囹圄遂空。

【注释】①孙莘老:即孙觉,北宋高邮县人。②欠市易钱:欠债无力偿还。③输:缴纳。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有富人出钱适:恰好B.释枷锁之苦释:释放

C.系狱甚众系:但是D.囹圄遂空遂:于是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

A.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

B.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

C.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

D.孙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人认为自己捐钱给寺庙修缮佛殿需要向莘老请示。

B.富人向莘老请求出钱五百万为囚犯们偿还官府的债务。

C.富人希望自己修缮佛殿的行为可以得到佛祖的赐福。

D.富人不得已答应了莘老的要求,以致福州监狱空了不少。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

季本,初仕为建宁府推官①,值宸濠反江西,王文成公②方发兵讨之。

而建有分水关,自江入闽道也。本请于所司,身往守之。会巡按御史某以科场事,檄郡守与本并入。守以书趣本,本复书曰:“建宁所恃者,唯吾两人。兵家事在呼吸,而科场往返动计四旬。今江西胜负未可知,土寇生发叵测。微吾二人,其谁与守?即幸而无事,当此之际,使试录③列吾两人名,传播远迩,将以为不知所重,贻笑多矣。拒违按院之命,孰与误国家事哉!”守深服其言,竟不往。

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选事避难,睹此当愧汗矣!

【注释】①推官:官名,明时各府置一名推官,专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②王文成公:即王阳明,又名王守仁,余姚人,创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说。③试录:古代会试时,纪录举子籍贯、名次及文章雅俗,以呈报朝廷的官员。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宸濠反江西值:恰逢B.守以书趣本趣:同“促”,催促

C.建宁所恃者恃:倚仗D.竟不住竟:竟然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

A.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

B.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

C.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

D.科场美/事人方争/而得之谁肯舍/甘就苦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本刚担任建宁府推官就遇到宸濠在江西叛变。

B.季本向建宁的长官请求亲自前往防守叛军。

C.郡守写信邀请巡按御使和季本一起协办科考之事。

D.季本认为当下防守叛军比协办科举考场更重要。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吾二人,其谁与守?

十一

宋太祖推戴之初,陈桥守门者拒而不纳,遂如封丘门,抱关吏望风启钥。及即位,斩封丘吏而官陈桥者,以旌其忠。

至正间,广东王成、陈仲玉作乱。东莞人何真请于行省①,举义兵,擒仲玉以献。成筑砦②自守,围之,久不下。真募人能缚成者,予钱十千,于是成奴缚之以出。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使人具汤镬③,驾诸转轮车上。成惧,谓将烹己。真乃缚奴于上,促烹之;使数人鸣鼓推车,号于众曰:“四境有奴缚主者,视此!”人服其赏罚有章,岭表④悉归心焉。

高祖戮丁公而封项伯,赏罚为不均矣。光武封苍头⑤子密为不义侯,尤不可训。当以何真为正。

【注释】①行省:元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②砦(zhài):通“寨”。③汤镬(huò):古时的一种酷刑,用以烹人者。④岭表:即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范围约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的地区。⑤苍头:奴仆。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义兵举:率领B.能缚成者缚:绳索

C.真如数与之如:依照D.使人具汤镬具:准备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

A.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

B.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

C.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

D.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桥守门者拒绝赵匡胤进城是因为他刚被拥立为王。

B.何真向行省请命捉拿作乱的王成和张仲玉二人。

C.何真因无法攻克王成的防守,无奈悬赏捉拿王成。

D.何真给了王成的侍从赏钱并催促其将王成烹煮。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即位,斩封丘吏而官陈桥者,以旌其忠。

十二

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吕端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告之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即入奏曰:“昔项羽欲烹太公,高祖愿分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益坚其叛耳。”太宗曰:“然则如何?”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视之,以招来继迁。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太宗拊髀①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其后母终于延州,继迁死,子竟纳款。

【注释】①拊髀(fǔ bì):用手拍股,表示内心激动。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寇准居枢密居:任职B.独召与谋谋:谋划

C.况继迁悖逆之人悖:惑乱D.徒结怨徒:徒然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

A.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

B.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

C.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

D.即不/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生死之命在我矣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宗因李继迁骚扰西鄙而想杀李继迁的母亲。

B.宋太宗想在保安军北门处斩李继迁的母亲来警戒叛徒,却遭吕端反对。

C.吕端说服宋太宗将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在延州,让其生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D.李继迁和他的母亲都死在延州,而他的儿子却归顺宋朝。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视之,以招来继迁。

十三

姚崇为灵武道大总管。张柬之等谋诛二张,崇适自屯所还,遂参密议,以功封梁县侯。武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起居。五公相庆,崇独流涕。柬之等曰:“今岂流涕时耶?恐公祸由此始。”崇曰:“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

武后迁,五公相庆,崇独流涕。董卓诛,百姓歌舞,邕独惊叹。事同而祸福相反者,武君而卓臣,崇公而邕私也。然惊叹者,平日感恩之真心;流涕者,一时免祸之权术。崇逆知三思犹在,后将噬①脐,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也。吁,崇真智矣哉!

【注释】①噬(shì)脐:比喻后悔不及。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灵武道大总管为:担任B.适自屯所还适:恰好

C.恐公祸由此始由:由于D.崇公而邕私也私:偏私

2.为下面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

A.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

B.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

C.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

D.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与张柬之等人谋划杀二张,后来姚崇因功被封为梁县侯。

B.姚崇在五王相互庆祝除去二张时,因流泪而获罪,却心甘情愿。

C.五公等人庆祝时,认为姚崇将会因流泪而遭遇灾祸。

D.通过最后五王被害,只有姚崇幸免,我们可以知道姚崇是一个聪明的人。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崇逆知三思犹在,后将噬脐,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也。

十四

齐人攻鲁,由单父。单父之老请曰:“麦已熟矣,请任民出获,可以益粮,且不资寇。”三请,而宓子不许。俄而齐寇逮于麦。季孙怒,使人让之。宓子蹙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夫单父一岁之麦,其得失于鲁不加强弱。若使民有幸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季孙闻而愧曰:“地若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益粮益:增加B.而宓子不许许:允许

C.使人让之让:退让D.明年可树树:种植

2.为下面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

A.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

B.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

C.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

D.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父一年麦产量的多少,对鲁国强弱并无影响。

B.单父的父老三次请求县宰,请任由人民去收割。

C.季孙因责备宓子不把他放在眼里而感到羞愧。

D.由宓子三次不准父老的请示可见,宓子眼光十分远大,心系国家。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使民有幸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

十五

曹参被召,将行,属其后相:“以齐狱市为。”后相曰:“治无大此者乎?”参曰:“狱市所以并容也,今扰之,奸人何所容乎?”参既入相,一遵何约束,唯日夜饮醇酒,无所事事。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惠帝怪参不治事,嘱其子中大夫窑私以意叩之。窑以休沐①归,谏参。参怒,笞之二百。帝让参曰:“与窑何治乎?乃者吾使谏君耳。”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安敢望先帝?”又曰:“视臣能孰与萧何?”帝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是也。高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②,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君休矣。”

不是覆短,适以见长。

吏廨③邻相国园。群吏日欢呼饮酒,声达于外。左右幸相国游园中,闻而治之。参闻,乃布席取酒,亦欢呼相应。左右乃不复言。

【注释】①休沐:沐浴,借指例假。汉代管制规定:官吏每五日一休息,称为洗沐或休沐。②垂拱:垂衣拱手,意为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无为而治了。③吏廨(xiè):官署。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其后相属:聚集B.以齐狱市为寄齐:同等

C.笞之二百笞:鞭笞D.不是覆短覆:掩蔽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

A.宾客来者皆欲有言//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

B.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

C.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

D.宾客来者皆欲有言//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入朝为相,临行前交代继任者要特别注意监狱和市场的管理。

B.做了宰相的曹参行事都遵照萧何的旧规,因而日夜畅饮,无所事事。

C.曹参通过惠帝和高祖皇帝、自己和萧何的比较,来说服惠帝治理天下遵循前规。

D.曹参的侍卫不再说话的原因,是曹参命令侍卫们和群吏饮酒欢呼。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狱市所以并容也,今扰之,奸人何所容乎?

十六

赵韩王普为相,置二大瓮于坐屏后,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其中,满即焚之于通衢。李文靖曰:“沆居相位,实无补万分,唯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聊以补国尔。今国家防制,纤悉具备。苟轻徇所陈,一一行之,所伤实多。佥人苟一时之进,岂念民耶!”陆象山云:“往时充员敕局,浮食是惭。惟是四方奏请,廷臣面对,有所建置更革,多下看详。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每与同官悉意论驳,朝廷清明,尝得寝罢。编摩之事,稽考之勤,何足当大官之膳?庶几仅此可以偿万一耳。”

罗景纶曰:“古云:‘利不什,不变法①’。此言更革建置之不可轻也。或疑若是则将坐视天下之弊而不之救欤?不知革弊以存法可也,因弊而变法不可也;不守法而弊生,岂法之生弊哉!韩范之建明于庆历者,革弊以存法也;荆公之施行于熙宁者,因弊而变法也。一得一失,概可观矣。”

【注释】①利不什,不变法:这句化用了《商君书·更法》里的一句话,原句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意谓:没有百倍的利益,不改变旧的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变换旧的器物。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陈利害陈:陈述B.聊以补国尔聊:依赖

C.不谙民事谙:熟识D.庶几仅此庶几:大约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

A.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

B.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

C.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

D.其贰书生贵游/不谙民事/轻于献计/一旦施行/片纸之出/兆姓蒙害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放两个大瓮的目的是烧毁建议利害的文书。

B.李文靖认为当今国家制度已完备,改革会造成伤害。

C.陆象山认为书生和贵族,随便献计会使万民受害。

D.罗景纶认为改革弊病和保存旧法是可以兼得的。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轻徇所陈,一一行之,所伤实多。

十七

种世衡初营青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延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崧酗酒狎博,无所不为,世衡遇之愈厚。留岁余,崧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一日,世衡忽怒谓崧曰:“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凡一月,滨于死者数矣,崧终不伏,曰:“崧,丈夫也。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毅然不顾。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延入卧内,厚抚谢之,曰:“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崧默然,曰:“试为公为之。”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曰:“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以此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遇乞,虏人之谋臣也。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因疑遇乞,舍崧,迁于北境。久之,遇乞终以疑死。崧邂逅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朝廷录其劳,补右侍禁,归姓为王。崧后官至诸司使,至今边人谓之王和尚。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义烈自名义烈:敢于为忠义献身B.崧亦深德世衡深德:美好的品德

C.世衡厚遗遣之厚遗:厚赠钱财D.崧邂逅得亡归邂逅:遇机会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A.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B.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C.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D.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世衡最初营建青涧城时,有个紫山寺僧人法崧,刚毅果决有谋略,以敢于为忠义献身自称。

B.世衡招纳他为门下客,任其恣意放纵,供他挥霍的钱财无数。法崧酗酒赌博,无所不为,世衡对他愈厚待。

C.法崧竟暗地里与羌人勾结,世衡把他囚禁起来,捶笞拷掠,极其严酷,但他就是不认罪。

D.后来法崧到西夏做间谍,遇机会得以逃归,尽得羌中情况而报告朝廷,朝廷肯定了他的功劳,补授他为右侍禁。

4.将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

十八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

至能将回,又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反侵地反:通“返”,归还B.使人可就馆就馆:到旅馆去歇息

C.至能徐出袖中书徐出:慢慢地拿出D.虏主许之许:赞赏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A.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B.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C.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D.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3.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范成大出使金朝,孝宗让他奏明金主,宋朝愿意归还侵略的土地。

B.范成大自己把皇上口奏金主的话写在信里,并在金朝朝廷上把信交给了金主。

C.金朝群臣得知孝宗口奏之说后,议论羁押范成大,而金主不同意。

D.皇上大加赞赏范成大不辱使命,并越级提拔他。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

十九

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②,无以从二三子③,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④,其宫不备其宗器⑤,宣其德行,顺其宪则⑥,使越⑦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及桓子⑧,骄纵奢侈,贪欲无艺,宜及于难,而赖其父之德以没其身⑨。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终免于难。夫郤昭子,其富可敌国,其家半三军⑩,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此皆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于是宣子拜,稽首。

(节选自《国语》)

【注释】①韩宣子:名起,晋国的卿。②实:这里指财富。③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④无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形容面积小。⑤宗器:祭器。⑥宪则:法制。⑦越:本意为高扬,这里指传播。⑧桓子:栾武子的儿子。⑨以没其身:终生没有遭到祸患。⑩其家半三军: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

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实:实权B.宣其德行,顺其宪则宣:发扬

C.贪欲无艺艺:技巧D.以泰于国泰:过分、过甚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A.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B.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C.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D.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向诚心希望韩宣子不嫌贫穷并能施行栾武子那样的德行。

B.曾经显赫一时的郤昭子及其家族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德行沦丧。

C.叔向以桓子贪婪骄横终遭祸殃的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

D.韩宣子认为是叔向的开导拯救了自己,表示世代铭记他的恩惠。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二十

刘韐(ɡé),建州崇安人。夏人攻震武,韐摄帅鄜延,出奇兵捣之,解其围。夏人来言,愿纳款谢罪,皆以为诈。韐曰:“兵兴累年,中国尚不支,况小邦乎?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此情实也。”密疏以闻,诏许之。会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轶疆场以取威怒。夏人听命,西边自是遂安。

知越州,鉴湖为民侵耕,官因收其租,岁二万斛。政和间,涸以为田,衍①至六倍,租太重而督索严,多逃去。令邻伍取偿,民告病②,韐请而蠲③之。

知荆南,河北盗起。首贼柴宏本富室,不堪征敛,聚众剽夺,杀巡尉,统制官亦战死。韐单骑赴镇,遣招之,宏至服罪。韐饮之酒,请以官,一路遂平。

金人已谋南牧,朝廷方从之求云中地。韐谍得实,急以闻,且阴治城守以待变。是冬,金兵抵城下,知有备,留兵其旁,长驱内向。及还,治梯冲设围,示欲攻击,韐发强驽射之,金人知不可胁,乃退。

【注释】①衍:扩展。②病:困苦不堪。③蠲(juān):免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疏以闻,诏许之疏:奏章B.兵兴累年累年:多年

C.急以闻闻:报告D.阴治城守以待变阴治:暗中整顿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会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轶疆场以取威怒。

A.会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轶/疆场以取威怒。

B.会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轶疆场/以取威怒。

C.会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轶疆场/以取威怒。

D.会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轶/疆场以取威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西夏人纳贡请罪的请求,将士们认为敌人有诈,刘韐正确分析了对方的情况,对使者晓之以理,西夏人服从,西边得以安定。

B.刘韐在越州做知州的时候,体恤老百姓赋税沉重的困苦,请求朝廷免除了这里百姓们的赋税。

C.盗贼首领柴宏因不堪忍受官府的横征暴敛,聚众抢掠,杀害官吏;刘韐对柴宏使用了怀柔政策,使河北形势安定。

D.金人兵临城下的时候,刘韐率兵发强弩射杀他们,金兵退去。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此情实也。”

二十一

元昊①有腹心将,号野利王,统精兵。种世衡谋欲去之。有王嵩者,本清涧僧,世衡察其坚朴可用。世衡召嵩语曰:“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嵩泣以应。世衡乃草遗野利书,膏蜡致衲衣间,密缝之,仍嘱曰:“此非临死不得泄,若当泄时,当言负恩,不能成将军之事也。”又以画龟一幅,枣一蔀②,令先遗野利。

及嵩至,野利见枣龟,度必有书,索之。嵩目左右,对以无有。野利乃封信上元昊,元昊召嵩并野利,诘问遗书,嵩坚执无书,至箠楚极苦,终不说,乃命曳出斩之,嵩乃大号而言曰:“空死!不了将军事矣,吾负将军!”其人急追问之,嵩于是褫衲衣,取书进。移刻命嵩就馆,而阴遣爱将假为野利使使世衡。世衡疑是元昊使,未即相见。适擒生虏数人,令于隙中密觇之,生虏因言使者姓名,果元昊使。乃引见,厚遣之。及使者至,嵩即还,而野利报死矣。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元昊:赵元昊(公元10031048年)即建立西夏的景宗,宋朝赐姓赵。种世衡(9851045年),字仲平,京兆府人,祖籍山西,大儒种放之侄,北宋将领、种家军开山人,官至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②蔀:bù,搭棚用的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必有书度:猜测B.令于隙中密觇之觇:看

C.移刻命嵩就馆移刻:不多时D.诘问遗书遗书:临终前留下的信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A.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B.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C.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D.吾将使汝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守/我戒卒不言/否?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世衡想通过王嵩除掉元昊心腹将领野利王。

B.种世衡将书信藏在王嵩的僧衣里,并嘱咐王嵩至死不要暴露书信。

C.野利王看到枣龟,知是“早归”之意,估计王嵩带有种世衡的书信。

D.元昊中计杀了野利王,与王嵩的上佳表演分不开。

4.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空死!不了将军事矣,吾负将军!

二十二

曹休字文烈,太祖从子也。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

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尔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姓名转至荆州易:更换B.使领虎豹骑宿卫领:率领

C.亦委事于休委:托付D.率众诣休降诣:拜访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A.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B.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C.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D.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对曹休非常欣赏和看重,曾称其为“千里驹”,让他和文帝曹丕在一起,待他如亲骨肉。

B.刘备先派吴兰驻扎在下辩,又派张飞驻扎固山,想断曹军的后路。

C.曹休识破张飞虚张声势想断曹军后路的计策,劝说曹洪果断出兵攻打吴兰。

D.孙权屯兵历阳,派遣士兵渡江,烧掉了曹休在芜湖的军营几千处。

4.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

二十三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②,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③,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⑤,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节选自《南史·阮孝绪传》

【注释】①出继:此处指把阮孝绪送给其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绵纩(kuà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③颠覆:指王晏遭受杀身之祸一事。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列对文段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者咸叹异之咸:都B.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遗:留给

C.屡至其门屡:多次D.更令撤屋而炊更:改变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A.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B.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C.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D.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胤之的母亲周氏死后,留下一百余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都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

B.十六岁时,阮孝绪的父亲去世,他在服丧期间不穿丝絮之衣,即使尝到味美的蔬菜也要吐掉。

C.义军围城时,阮孝绪家中穷困,所住的屋子里只有一张鹿床,房子四周围绕着竹子和树木。

D.御史中丞任昉想专程拜访阮孝绪,却又不敢,认为孝绪离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

4.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亲而不党,何坐之及?

二十四

子列子穷,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毋乃①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②。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③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夫以人言而粟我,至其罪我也,亦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后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

魏相公叔痤病且死,谓惠王曰:“公孙鞅年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即不听,必杀之,勿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鞅语正堪与列子语对照。

【注释】①毋乃:莫不是。②秉:古量名,合十六斛。③拊:抚摸。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官遗之遗:赠送B.再拜而辞再:两次

C.痤病且死且:将要D.正堪与列子语对照堪:忍受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A.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B.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C.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D.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君主从别人口中得知列子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B.在列子拒绝使者带来的米之后,列子妻子觉得很不开心。

C.列子向妻子说明道理后,正如列子所言,子阳后来被杀。

D.列子不受子阳之粟子的原因是他自甘淡泊,不愿无功受禄。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

二十五

汉成帝建始中,关内大雨四十余日。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大将军王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右将军王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稍定,问之,果讹言,于是美商之固守。

天圣中尝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以问王曾,曾曰:“河决,奏未至,必讹言耳。不足虑!”已而果然。

嘉靖间,东南倭乱,苏城戒严。忽传寇从西来,已过浒墅。太守率众登城,急令闭门。乡民避寇者万数,腾踊门外,号呼震天。任同知环愤然曰:“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乃分遣县僚洞开六门,纳百姓,而自仗剑帅兵,坐接官亭以遏西路。乡民毕入,良久,而倭始至,所全活甚众。吴民至今尸祝①之。若讹言,又当直以理却之矣。

【注释】①尸祝:古人的一种祭祀活动。

1.对下面词语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犹不冒城郭犹:尚且B.重惊百姓重:加重

C.乡民毕入毕:完成D.以理却之矣却:使……消除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

A.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

B.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

C.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

D.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成帝建始年间因下了四十多天大雨,京师的民众无故互相惊扰。

B.成帝最终没有下诏的原因是洪水还未泛滥到越过城墙。

C.王曾否定汴河溃决这一谣言的依据是奏本还没到。

D.由此可知,面对谣言最好的方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消除谣言。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顷稍定,问之,果讹言,于是美商之固守。

二十六

弘治十年,命户部刘大夏出理边饷。或曰:“北边粮草,半属中贵人子弟经营,公素不与先辈合,恐不免刚以取祸。”大夏曰:“处事以理不以势,俟至彼图之。”既至,召边上父老日夕讲究,遂得其要领。一日,榜榜通衢云:“某仓缺粮若干石,每石给官价若干。凡境内外官民客商之家,但愿输者,米自十石以上,草自百束以上,俱准告。”虽中贵子弟亦不禁。不两月,仓场充牣①。盖往时粮百石、草千束方准告,以故中贵子弟争相为市,转买边人粮草,陆续运至,牟利十五。自此法立,有粮草之家自得告输,中贵子弟即欲收籴,无处可得。公有余积,家有余财。

忠宣法诚善,然使不召边上父老日夕讲究,如何得知?能如此虚心访问,实心从善,何官不治?何事不济?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谓一坐此床骄倨如痴。今上官公坐皆“痴床”矣,民间利病,何由上闻!

【注释】①牣(rèn):满。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素不与先辈合素:一向B.牟利十五牟:谋取

C.忠宣法诚善善:好D.虽中贵子弟亦不禁禁:禁不住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谓一坐此床骄倨如痴

A.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一坐此床/骄倨如痴

B.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谓一坐此床/骄倨如痴

C.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一坐此床/骄倨如痴

D.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谓一坐此床/骄倨如痴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大夏与官臣的子弟向来不和,有人担心他遭遇祸害。

B.刘大夏为了掌握管理的要领,于是虚心请教边境上的父老。

C.因为一般百姓无力竞争,所以只能由少数官宦子弟互相争取。

D.最后公家得到更多的利润,民家则得到相当的粮草。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处事以理不以势,俟至彼图之。

二十七

苏轼知杭州时,岁适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①,复得赐度僧牒②百,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方春,即减价粜常平米,民遂免大旱之苦。杭州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及白居易复浚西湖,放水入运河,自河入田,取溉至千顷。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宋废而不理。至是湖中葑积,为田一十五万余丈,而水无几矣。运河失河水之利,则取给于江湖,潮浑浊多淤,河行阛阓中,三年一淘,为市井大患,而六井亦几废。轼始至,浚茅山、盐桥二河,以茅山一河专受江潮,以盐桥一河专受湖水。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然后潮不入市,且以余力复完六井,民稍获其利矣。轼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于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吴人种麦,春辄芟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麦,收其利以备修湖,则湖当不复堙塞。”乃取救荒之余,得钱粮以万石数者,复请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

华亭宋彦云:“西湖蓄水,专以资运河。湖滨多水田,春夏间苦旱,秋间又苦涝。莫若专设一司,精究水利。湖宜开广浚深,诸山水溢则能受,诸田苦旱则能泄,闸司又俟浅深以启闭,则运无阻滞,而三辅内膏腴可相望矣。”按:此宋人为都城漕计,其实今日亦宜行之。迩来西湖渐淤,有力者喜于占业,地方任事者,不可不虑其终也!

【注释】①翔贵:腾贵,指物价的飞涨。②度僧牒:即度牒,唐宋时僧尼出家经官府审查合格得度后,发给的凭证称为度牒。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适大旱适:恰逢B.易米以救饥者易:换

C.及白居易复浚西湖浚:疏通D.迩来西湖渐淤淤:淤泥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

A.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

B.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

C./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

D./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因旱灾和传染病,请朝廷免除三分之一上供的米。

B.遇到旱灾或水灾,苏轼注意粜人谷米,储备粮食,到灾时就籴出谷米,起到平抑米价的作用。

C.长堤完成后,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景色如画,所以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

D.苏轼治理西湖,取湖中污泥堆积成一条长堤,如此一来,不仅除掉葑田的泥,又便利交通,可谓一举两得。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葑田若去,募人种麦,收其利以备修湖,则湖当不复堙塞。

二十八

纲疏《经略两河大要》云:河北、河东,国之藩蔽也。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今河东所失者,忻、代、太原、泽、潞、汾、晋,余郡尚存也。河北所失者,不过真定、怀、卫、浚四州而已。其余三十余郡,皆为朝廷守。河北、河东两路士民兵将,戴宋甚坚,皆推豪杰以为首领,多者数万,少亦不下万人。朝廷不因此时置司遣使,以大抚慰而援其危。臣恐粮尽力疲危迫无告愤怨必生金人因得抚而用之皆精兵也。莫若于河北置招抚司,河东置经制司,择有材略如张所、傅亮者为之,使宣谕天子不忍弃两河于敌国之意。有能全一州复一郡者,即如唐藩镇之制,使自为守。如此,则不唯绝其从敌之心,又可资其御敌之力,最今日先务。

李纲当金人围城死守时,有京师不逞之徒乘机杀伤内侍,取其金帛,而以所藏器甲弓剑纳官请功。纲命集守御使司,以次纳讫,凡二十余人,各言姓名,皆斩之。并斩杀伤部队将者二十余人。及盗衲袄①一领者、强取妇人绢一匹者、妄斫伤平民者,皆即以徇②。故外有强敌月余日,而城中窃盗无有也。

【注释】①衲(nà)袄:不缀的袄子。一种斜襟的袄子。②徇(xùn):以身从物,即斩杀。徇,通“徇”。

1.对下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宋甚坚坚:坚定B.有能全一州复一郡者全:成全

C.以次纳讫讫:完毕D.妄斫伤平民妄:随意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恐粮尽力疲危迫无告愤怨必生金人因得抚而用之皆精兵也

A.臣恐粮尽/力疲危迫无告愤怨/必生金人因得抚/而用之/皆精兵也

B.臣恐粮尽力疲/危迫无告/愤怨必生金人/因得抚而用之/皆精兵也

C.臣恐粮尽/力疲危迫/无告愤怨必生/金人因得抚而用之/皆精兵也

D.臣恐粮尽力疲/危迫无告/愤怨必生/金人因得抚而用之/皆精兵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认为部分州郡失守,但对河北、河东稍加整顿,就可以保住中原、安定东南。

B.李纲认为要大力抚慰和支援河北、河东的百姓和军队,并建议朝廷在此设置官府。

C.李纲认为天子应该选择有才略的人去帮助朝廷宣扬不忍放弃河北、河东的立场。

D.李纲在金人围攻京城之时,仅只是斩杀了乘乱杀伤内侍抢走金帛和伤害部队将领的二十多人。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此,则不唯绝其从敌之心,又可资其御敌之力,最今日先务。

二十九

定州流人①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弟思安背役亡归,庆宾惧后役追责,规绝名贯,乃认城外死尸,诈称其弟为人所杀。迎归殡葬。颇类思安,见者莫辩。又有女巫杨氏,自云见鬼,说思安被害之苦、饥渴之意。庆宾又诬疑同军兵苏显甫、李盖等所杀。经州讼之,二人不胜楚毒②,各诬服。狱将决,李崇疑而停之,密遣二人非州内所识者,伪从外来,诣庆宾告曰:“仆住北州,比有一人见过,寄宿。夜中共语疑其有异便即诘问乃云是流兵背役姓解字思安。时欲送官,苦见求,及称‘有兄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姓徐,君脱矜愍③为往告报,见申委曲,家兄闻此,必相重报。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是故相造。君欲见顾几何?当放令弟。若其不信,可现随看之。”庆宾怅然失色,求其少停。此人具以报崇,摄庆宾问之,引伏。因问盖等,乃云自诬。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崇召女巫视之,鞭笞一百。

【注释】①流人:因罪被放逐的人。②楚毒:即古时炮烙之刑,也泛指苦刑。③矜愍(ɡuān mǐn):同情,爱怜。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俱徙扬州徙:流放B.二人不胜楚毒胜:忍受

C.狱将决狱:案件D.求其少停少:少量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夜中共语疑其有异便即诘问乃云是流兵背役姓解字思安

A.夜中共语疑/其有异/便即诘问/乃云//流兵背役/姓解字思安

B.夜中共语疑/其有异/便即诘问/乃云是流兵背役/姓解字思安

C.夜中共语/疑其有异/便即诘问/乃云是流兵背役/姓解字思安

D.夜中共语/疑其有异/便即诘问/乃云/是流兵背役/姓解/字思安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庆宾、解思安因罪被判刑流放扬州。

B.李崇妙断苟泰失子一案:他在设计好“情境”中体察原、被告的感情差别而明辨真伪。

C.李崇密遣的差役为取得解庆宾信任而获取真实情况,甘愿作人质。此举果然见效。

D.女巫为解思安假死提供伪证,受到鞭笞。这说明李崇办案毫不苟且,有罪必究。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人具以报崇,摄庆宾问之,引伏。

三十

平湖陆太宰光祖,初为浚令。浚有富民,枉坐重辟。数十年相沿,以其富,不敢为之白。陆至访实,即日破械出之,然后闻于台使者。使者曰:“此人富有声。”陆曰:“但当问其枉不枉,不当问其富不富。果不枉,夷、齐无生理;果枉,陶朱无死法。”台使者甚器之。后行取为吏部,黜陟自由,绝不关白台省。时孙太宰丕扬在省中,以专权劾之。即落职,辞朝遇孙公,因揖谓曰:“承老科长见教,甚荷相成。但今日吏部之门,嘱托者众,不专何以申公道?老科长此疏实误也!”孙沉思良久,曰:“诚哉,吾过矣!”即日草奏,自劾失言,而力荐陆。陆由是复起。时两贤之。

为陆公难,为孙公更难!

葛端肃以秦左伯入觐,有小吏注考“老疾”,当罢,公复为请留,太宰曰:“计簿出自藩伯,何自忘也?”公曰:“边吏去省远甚注考徒据文书今亲见其人甚壮正堪驱策方知误注。过在布政,何可使小吏受枉?”太宰惊服,曰:“谁能于吏部堂上自实过误?即此是贤能第一矣!”此宰与孙公相类。葛公固高,此吏部亦高。因记万历己未,闽左伯黄琮,马平人,为一主簿力争其枉。当轴者甚不喜,曰:“以二品大吏为九品官苦口,其伎俩可知。”为之注调。人之识见不侔如此!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枉坐重辟坐:判罪

B.黜陟自由黜陟: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吾过矣过:拜访

D.人之识见不侔如此侔:相等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边吏去省远甚注考徒据文书今亲见其人甚壮正堪驱策方知误注

A.边吏去/省远甚/注考徒据文书/今亲见其人/甚壮/正堪驱策/方知误注

B.边吏去//省远甚/注考徒据文书/今亲见其人/甚壮/正堪驱策方知误注

C.边吏去省远甚/注考徒据文书/今亲见其人甚壮/正堪驱策方知误注

D.边吏去省远甚/注考徒据文书/今亲见其人甚壮/正堪驱策/方知误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地一百姓很有钱,狱官为避嫌,反而不敢为他洗刷罪名。

B.陈光祖不问百姓是否有钱,只问他是否有罪行,可见他公平断案。

C.陆光祖升为吏部官,问案判决全凭自己的见解,孙太宰丕扬因嫉妒其独断专权而弹劾他。

D.学习孙公的自承错误、立刻更正的优良品德比陆光祖的正义果断的优良品德更难。

4.请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陆至访实,即日破械出之,然后闻于台使者。

答案

1.C(偷:刻薄,不厚道)2.A

3.B(理由:原文说魏先生认为李密是乱世豪杰,但还是给他指引了出路。)

4.李密抖动衣服(很不开心地)说:“学养浅陋的儒生,不值得一起商讨大计。”(“拂”“竖儒”“足”“计”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隋朝末年发生战乱,魏先生隐居在梁、宋之间。杨玄感(隋朝人杨素的儿子)战败,谋士李密(襄平人,字玄邃)亡命雁门关,变更姓名教书,与魏先生有所往来。魏先生开玩笑说:“我看您的气色沮丧而视线紊乱,心志动摇而言语刻薄,当今正在追捕薄山党人,长者您是不是与该党有关呢?”李密惊讶地站起来,捉住先生的手说:“既然能了解我,难道不能救我吗?”魏先生说:“您没有帝王的规模,也无将帅的才略,只是乱世的豪杰罢了!”接着陈述自古帝王将帅与乱世豪杰,如何兴衰成败的道理。又说:“我曾望气,知道山西汾阳一带有出圣人之气象,您前去追随他,就可以得到富贵。”李密抖动衣服很不高兴地说:“学养浅陋的儒生,不值得一起商议大计。”后来李密向西逃走,所到之处招收士兵,最后还是失败,投降唐朝后又反叛,终于被杀。

魏先生真是学识卓越的人,比起严子陵更胜一倍。

1.D(假:借)2.B

3.C(理由:辛弃疾要杀陈同甫灭口是陈同甫自己认为的。)

4.辛弃疾一向慎重话少,因为喝酒说了不少不该说的话,如果酒醒回想起来,一定杀我灭口。(“寡”“因”“误发”“若”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辛弃疾寄居江南时,却仍不改豪侠的气概。有一天,陈同甫来拜访,经过一道小桥,陈同甫策马三次,马却向后退三次。陈同甫生气起来,当下拔剑斩下马头﹝豪气十足﹞,大步而行。辛弃疾正好在楼上看见这种情形,很惊叹陈同甫的豪气,立刻派人去延请结交,而陈同甫却已经上门,于是两人惺惺相惜,成为好朋友。数十年之后,辛弃疾已成为淮地一带的将帅,而陈同甫还贫困不得志,陈同甫上门去见辛弃疾,一起谈论天下事。辛弃疾在酒酣耳热之际,开始高谈阔论起南宋和北方外族的军事形势,并说明南宋想收复北地要如何如何来作战,而北方若想并吞南宋又要如何如何。辛弃疾说:“钱塘一带非常危险,不适合建为国都,北人只要占领牛头山,就能阻断四方来援的勤王之师,然后再引西湖的水来灌城,马上整个京城的军民百姓都成了鱼鳖。”酒后,辛弃疾留宿陈同甫在馆里。陈同甫想起辛弃疾一向慎重寡言,酒后说了不少不该说的话,如果酒醒回想起来,一定杀他灭口。于是半夜偷了辛弃疾的骏马逃走。辛弃疾大惊,后来陈同甫写信向辛弃疾借十万缗钱济困,并在信中暗示当晚辛弃疾说过的言论,辛弃疾只好如数给他。

1.B(微:不显露的)2.A3.C(理由:虞翻因为孙策也爱好驰骋打猎。)

4.然而毛病还是改不掉,所以军队还没有渡江,就被许贡的家客所杀。(“悛”“济”“果”各1分,被动句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三国时,孙策占领整个江东地区之后,遂有争霸天下的雄心,听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就打算攻打许都。

曹操部属听了都很害怕,只有郭嘉说:“孙策刚刚并合了整个江东,诛杀了许多原本割据当地的英雄豪杰,而这些人其实都是能让人为他拼命的人物,孙策本身的性格又轻率,对自己的安全一向不怎么戒备,虽有百万大军在手,和孤身一人处身野外其实没什么两样,若有埋伏的刺客突然而出,一个人就可以对付他,以我看,他一定死在刺客手中。”虞翻也因为孙策爱好驰骋打猎,劝孙策说:“即使是一些残兵败将、乌合之众,在您指挥之下,都能立刻成为拼死作战的雄兵,这方面的能力您并不下于汉高祖刘邦。但是您常私下外出,大家曾经非常担忧。尊贵的白龙做大鱼游于海中,渔夫豫且就能捉住它。白蛇挡路,刘邦一剑就把它杀了,希望您稍微留意一些。”孙策说:“你的话很对。”然而毛病还是改不掉,所以军队还没有渡江,就被许贡的家客所杀。

孙策不死,曹操就不能安枕。这或许是天意要三分天下吧!与人事有何干?

1.B(骤:屡次,多次)2.D

3.C(理由:原文说刁绎怀疑代为送诗的人得罪盛文肃。)

4.第二年,夏有章任馆阁校书郎,后因事停职,改任国子监主簿,仍带原职。(“明年”“除”“坐”“差”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宋朝时盛文肃任尚书右丞、扬州知州。为人简约庄重,极少称许人。当时夏有章从建州司户参军转任郑州推官,经过扬州,盛文肃多次赞他才气雅正,设酒宴请他。夏有章感念盛文肃的美意,作一首诗来道谢告别。盛文肃接到信时,并没打开,派人退回,拒绝接见。夏有章很不理解,去拜见通判刁绎,把情形告诉他,刁绎怀疑代为送诗的人得罪盛文肃,就拜见

文肃问明事故。文肃说:“没有什么。我起先看到他气韵清秀,认为前途一定很远大,后来看到他在信封上居然自称新圃田从事。得到一个幕僚官的职位,行为处事就变得这样轻率。你看着好了,他的官位就到此为止,因为他已经志得意满了。”第二年,夏有章任馆阁校书郎,后因事停职,改任国子监主簿,仍带原职。不久,即死在京师。

1.C(如:按照,依照)2.A

3.B(理由:原文说由于司马康与邢恕是同年登科,邢恕又出于司马光门下,所以司马康就依邢恕的话上书。)

4.邢恕大概认为司马康是司马光的儿子,如果他说蔡确有尊立哲宗之功,世人必定相信。(“盖”“以……为……”“言”“见”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蔡确任宰相期间,宋神宗崩逝,哲宗即位。邢恕从襄州调河阳,去拜见蔡确,商议尊立天子的事。事后,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上京师,邢恕请他先到河阳走一趟。邵伯温对他说:“你刚除下丧服,还没有晋见新天子,不该绕道先去见朋友。”司马康说:“可是我已经答应他了。”邵伯温说:“邢恕是个巧诈、有颠覆性格的人,可能有事要求你,如果答应他,将来一定会后悔。”但司马康还是去了河阳,邢恕果然劝司马康上书称许蔡确,作为往后自己保全身家的打算。由于司马康与邢恕是同年登科的,邢恕又出于司马光门下,司马康就依邢恕的话上书。邢恕认为司马康是司马光的儿子,若由他口中说蔡确有尊立哲宗之功,世人一定相信。不久梁焘与刘安世一起上书请求诛杀蔡确,而且要追究邢恕的罪,司马康也被拖累要自我辩白,司马康这才后悔起来。

1.D(伺:等待,侦候)2.C

3.D(理由:装神弄鬼的是一个善于潜水的人,小吏藏在那儿随时可捉拿装神弄鬼的人。)

4.后来果然抓到一个人,原来是因为那些举行庙会的人不想庙会停止,就请善于潜水的人装神弄鬼。(“已而”“盖”“策”“没”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明朝时戚贤初任归安县令,县中有一座萧总管庙,是一座不法的庙宇。地方上有权势的人如果想诅咒官吏,就先举行庙会,把庙装饰得非常壮丽。一天,戚贤经过萧总管庙,正逢举行庙会,他走进庙中,站在阶下对众人说:“很久没下雨了,你们如果能祈神得雨我就放过你们,若做不到,庙就要拆毁,你们的罪过我也绝不宽贷。”于是派人把庙里的神偶抬到陆桥上,仍然没有下雨,就把神偶沉入溪流里。几天后,戚贤乘船经过该处,忽然间,神偶从水里跳入船中,侍从大惊失色,争相逃避道:“萧总管来了!萧总管来了!”戚贤笑着说:“这是因为还没有将它烧毁的缘故。”立刻命人把它先绑起来。戚贤看见岸边有一土神祠,于是另外派一个灵慧的小吏,换了便衣藏在祠中,吩咐他说:“等到水中有人冒出来,就把他捉来。”后来果然抓到一个人,原来是因为那些举行庙会的人不想庙会停止,就请善于潜水的人装神弄鬼。

1.C(畜:蓄养)2.D

3.C(理由:原文说凡是因为灾害而被遗弃的小孩,亲生父母不能再认领回去。)

4.因此他制作了几千份空白的热券,详细说明这条法令,就发给城内外乡里之间的人家。(“遂”“数”“具”“即”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叶石林在武昌时,正逢水灾,京师西边一带特别严重,从唐邓等地漂来的浮尸不可胜数。叶石林命令以库存的常平米来救济灾民,但很多被遗弃的小孩却不知该如何处理。

有一天,叶石林问左右的人说:“民间没有孩子的人为什么不收养他们呢?”左右的人说:“怕养大以后又被亲生父母认领回去。”叶石林翻阅旧法例:凡是因为灾害而被遗弃的小孩,亲生父母不能再认领回去。于是制作数十份空白的契券,详细说明这条法令,就发给城内外乡里之间的人家。凡是领养到小孩的,都让他们自己说明从哪里得来的。登录在契券后发给他们,并由官府登记在户籍里。如此一来,一共救活了三千八百个失怙的小孩。

1.A(市:买)2.B3.B(理由:原文说胜的人赏给二顷田地。)

4.曹玮让士兵自己开辟土地再圈围起来作为马社,一匹马死了,让众人共同出钱买马。(“立”“皆”“市”,补充主语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曹玮任职泰州时,环、庆两地骑战原属于羌人的田地,多数被边境的汉人所收购,但因此地汉人势力单薄,无法保护自己,因而往往又被羌人侵占。曹玮于是命令羌人归还所有的田地,若有违犯的羌人,一律将他们迁徙至内地。曹玮又招募善于骑射的弓箭手,并要他们比赛骑马射箭,胜的人赏给二顷田地,又规定下一次秋收,获得赏田的弓箭手一定要买一匹担当得起骑战使用的马,再由官方统一登录于簿籍之内,这些都能做到,再加赏田地五十亩。这样的弓箭手每累积到三百人,便成立一个团,每团设一个指挥。曹玮在地势险要处建筑堡垒,让士卒自己开辟土地,再圈围起来作为马社,一匹马死了,由众人共同出钱买马。曹玮又在边境上挖掘壕沟,要求壕沟的深度、宽度得达到要一丈五尺。山势险峻无法挖掘的,就利用峭壁修建防御工事,后来各州都起而效法。

1.C(系:囚禁,被捕)2.C

3.B(理由:“替囚犯们偿还官府的债务”是莘老提出来的。)

4.佛殿没有严重损坏,也没有露天无遮而坐的佛像,不如用这些钱替囚犯们偿还官府的债。(“未”“甚”“孰若”“偿”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孙莘老任福州知府,当时有许多百姓由于积欠官府的贷款而被捕下狱,当时恰好有富翁捐钱五百万给寺庙修佛殿,来请示孙莘老。孙莘老慢慢地说道:“你们捐这些钱是为什么?”众人说:“愿佛祖赐福。”孙莘老:“佛殿没有损坏,也没有露天无遮而坐的佛像,不如用这些钱代囚犯们偿还官府的债,使数百人被释放出来,因而获得的福报岂会少吗?”富翁不得已答应,当天就把钱捐给官府,监狱一时空了不少。

1.D(竟:最终)2.B

3.C(理由:是巡按御史邀请郡守和季本一起协办科考之事。)

4.如果没有我们两人,要和谁(一起)去防守?(“微”“我们”“守”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季本,起初任建宁府推官,正值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叛变,王阳明正准备出兵讨伐。

然而建宁有个分水关,是从江西进入福建的要道。季本向长官请求,亲自去防守。此时刚好有某位巡按御史因科举考场的事,商请郡守和季本一同去协办。郡守写信来催促季本,季本回信说:“建宁府所仰仗的,只有我们两人。战事已迫在眉睫,而往返科举考场估计要四十天。现在江西的胜负还不知道,地方强盗生事与否也无法预测。如果没有我们两人,要靠谁去防守?即使侥幸无事,当此之时,让试录列出我们的姓名,远近传播,人们将认为我们不知轻重,而贻笑大方。违抗巡按御使的命令,和耽误国家大事比较起来哪一件严重呢?”郡守很同意他的话,最终没有前往协办科举考场了。

协办科举考场的任务是一件美差,别人正想极力争取,谁想舍弃甜美而去吃苦?遇事避重就轻的人看了,应当羞愧汗颜!

十一

1.B(缚:捆绑)2.B3.D(理由:何真催促部下烹煮王成的侍从。)

4.等到太祖即位以后,就斩杀了封邱门的官吏而封官给陈桥的守门人,用来表扬他的忠贞。(“及”“官”“旌”“忠”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宋太祖赵匡胤刚被拥戴为皇帝之时,陈桥的守门人拒绝让他进入,于是到封邱门,守关的人看情势如此,就开门让太祖进城。等到太祖即位以后,就斩杀了封邱门的官吏而封官给陈桥的守门人,用来表扬他的忠贞。

元顺帝至正年间,广东有王成、陈仲玉作乱,东莞人何真向行省请命,率领义兵擒拿陈仲玉呈献上级。而王成自己建筑营寨防守,围攻了很久都无法攻破。何真悬赏一万钱捉拿王成,于是王成的奴隶绑着主人出来。何真笑着对王成说:“你怎么养虎为害啊!”王成很惭愧。奴隶请求赏钱,何真如数给他,又派人准备汤镬,驾在转轮车上。王成很恐惧,以为要烹

自己。何真却把那奴隶绑起来放在汤镬上,催部下将他烹了;又叫数人敲鼓推车,当众宣布:“境内如果有奴隶捆绑主人的,比照这种办法处理。”人人都佩服他赏罚分明,岭南一带全都归心。

汉高祖杀死背叛项王的丁公,而封赏拼死保护自己的项伯,赏罚实在不公平。汉光武封奴仆之子为不义侯,更不足取,应当是何真的做法最标准。

十二

1.C(悖:背叛,叛乱)2.B

3.D(理由:原文说李继迁的母亲死在延州,未提到李继迁也死在延州。)

4.以微臣的愚见,应把她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服侍她,以招来李继迁。(“愚”“宜”“置”“善”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宋朝时李继迁在西方边境上骚扰,保安军上奏捕获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想杀她。当时寇准任职枢密院,太宗就单独召他商量。寇准退下后经过宰相办公处,吕端问说:“皇上叫你不要对我说吗?”寇准说:“没有。”就把和太宗谈话的内容告诉吕端。吕端问:“皇上要怎么处置她?”寇准说:“想在保安军北门外处斩,以警诫叛徒。”吕端说:“这不是好计策。”随后就入宫禀奏太宗说:“从前项羽想烹煮太公,刘邦还想分尝一杯羹。做大事者不必顾虑自己的亲人,何况李继迁又是叛逆的人,怎会在意呢?陛下今日杀他的母亲,明日就可以擒到李继迁吗?如果不能,则不过是徒然结下仇怨,更坚定他叛逆的决心罢了。”太宗说:“不然要怎么办?”吕端说:“以微臣的愚见,应把她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服侍她,以招来李继迁。即使他不立即投降,也可以牵系着他的心,因为他母亲的生死之权还操在我们之手啊!”太宗高兴地说:“没有你,几乎误了事。”后来李继迁之母逝世于延州,李继迁也死了,李继迁的儿子竟然对宋纳款称降。

十三

1.C(由:经由)2.D3.B(理由:事件的原因和结果都不对。)

4.姚崇预测武三思还在朝,日后可能报复,不像五王那样不听劝告。(“逆”“犹”“噬脐”“无如”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唐朝名臣姚崇任灵武道大总管,张柬之等人计划杀武后宠幸的张易

之、张昌宗二人,姚崇正好从屯驻处回京,就参加这件秘密的计划,后来因功封为梁县侯。武后迁往上阳宫时,姚崇率百官去问候生活起居,五王互相庆贺,只有姚崇流泪。张柬之等人说:“现在那里是流泪的时候呢?你恐怕会发生灾祸。”姚崇说:“和你们一起讨平叛逆,不值得称功,然而服侍武后久了,一旦分别而哭,是人臣应有的节义。如果因为这样而有罪,我也甘心。”后来五王被害,只有姚崇幸免。

武后迁入上阳宫,五王互相庆贺,只有姚崇流泪;董卓被杀,百姓载歌载舞,只有蔡邕惊叹。事情相同而遭遇的福祸却相反,因为武后是君、董卓是臣,姚崇为公、蔡邕为私的缘故。然而惊叹的人是平日感恩的真心表现,流泪的人是一时免祸的权术。姚崇预测武三思还在朝,日后可能报复,不像五王那样不听劝告。唉!姚崇真聪明啊!

十四

1.C(让:责备)2.C

3.C(理由:季孙羞愧的原因是自己的做法会纵容百姓养成侥幸获利的心理,而宓子及时阻止。)

4.假如让人民养成侥幸的心理,这种伤害几代都不会停止。(“若”“幸取”“创”“息”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齐国人攻打鲁国,路经单父,单父的父老向县宰请示说:“田里的麦子已经成熟了,请任由人民去收割,既可增加粮食,且不至于资助敌人。”接连请求三次,但宓子都不准。不久,官差果然在麦田里逮捕到敌人。季孙很生气,遣人来责备宓子。宓子皱着眉头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可以种;但如果让不耕耘的人也可以收获麦子,人民就会喜欢有敌寇入侵。单父一年麦产量的多寡,对鲁国的强弱并无影响,如果使人民养成侥幸获利的心理,这种伤害几代都不能消除。”季孙听了很惭愧地说:“地如果可以钻进去,我宁肯钻进去也不愿意去见宓子。”

十五

1.A(属:委托,交付)2.D

3.D(理由:原文说曹参命令人在花园里摆席饮酒欢呼,和对方声音相应和,如此侍卫就不再说什么了。)

4.监狱和市场都是用来容纳庶民的地方,如今管理紊乱,奸人就要为非作歹了。(“所以”“并”“扰”“何所容”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曹参奉召入朝为相,即将成行,他交代继者:“把狱政和市场同等管理。”继任者问:“官府治事,难道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工作吗?”曹参说:“监狱、市场都是容纳庶民的地方,如果管理不当,奸人就要为非作歹了。”后来曹参当上宰相,一切事务都遵照萧何的旧规办理,所以日夜畅饮美酒,无所事事。宾客来拜访他,都想劝说他一番,曹参往往请他们喝酒;只要宾客想说话,曹参就又给他们喝酒,一直喝到他们酒醉为止,始终没有机会说话。惠帝责怪曹参不管事,就嘱咐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窑私下去问他是何用意。曹窑休假回家,就劝谏曹参。曹参很生气,打了曹窑两百鞭。惠帝责备曹参说:“这件事和曹窑有什么关系呢?是我要他去劝你的呀!”曹参脱下冠冕谢罪说:“陛下的圣明和高祖皇帝比较,怎么样?”惠帝说:“我怎么比得上先帝呢!”曹参又说:“微臣的才能和萧何比较,怎么样?”惠帝说:“你好像不如他。”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高祖皇帝和萧何定天下,法令已经非常清明,如今陛下以无事治理天下,参等谨守职务,遵循前规,不是很好吗?”惠帝说:“你不必再说了。”

这不是在掩饰自己的短处,实在是表现自己的长处。

城中的官署正好和相国的花园相邻,群吏每天欢呼喝酒,声音传到隔壁。相府的侍卫希望相国能到花园里来游览,听到这个声音后可管管他们。曹参听见了,就命人在花园里摆开宴席,然后饮酒欢呼,和对方声音相应和,侍卫就不再说话了。

十六

1.B(聊:姑且,暂且) 2.D

3.B(理由:原文说如果轻易地顺从各方的建议,一一推行改革,必定会产生伤害。)

4.如果轻易地顺从各方的建议,一一推行改革,产生的伤害实在是太多了。(“苟”“徇”“陈”“行”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宋朝时赵普任宰相时,在座位后面放置两个大瓮,凡是有人送上建议利害的文书,一概投入瓮中,瓮装满了就在通道上烧掉。李文靖(李沆)说:“我任相国期间,对国事实在没有很大的补益,只在天下所陈述的利害建议方面,一切不予采取,姑且算是对国家有一点好处吧!当今国家的各种制度,已经非常详尽完备,如果轻易地顺从各方的建议,一一推行改革,

必定会产生很多伤害。小人一念之间的进言,哪里会关怀到老百姓呢?”陆象山说:“以往朝廷冗员充斥,我也是白支薪俸的官员之一,实在很惭愧。但是当时的官员遇到有人建议改革事项,都在朝廷上讨论,看看有何不良影响。书生及贵族等人,不熟悉民情,随便地献计,一旦依计施行,一纸命令,却使万民受害。每每和同僚尽心议论驳回,圣上清明,常常接纳我们的意见而将献议作罢。我们所做的,只是编辑、考查之类的事,怎能担领大官的俸禄呢?大约只值得万分之一而已。”

罗景纶说:“古人有言:‘利益不满十分不变法。’这是说明改旧革新的事不能轻忽。有人怀疑这样不就是坐视天下的弊病而不拯救吗?他们不知道改革弊病且同时保存旧法是可行的,因弊病而实施变法却不可行。不守法而产生弊病,难道是法律本身的弊病吗?韩琦、范仲淹在仁宗庆历年间的建树,是革除弊病而保存法律。王安石在神宗熙宁年间的措施,是因为弊病而改变法律。一得一失,都可看得很清楚。”

十七

1.B(深深感恩。德,名词作动词用。)2.D3.C(并非事实,只是世衡想试探他。)

4.我对你如此厚待,而你竟暗地里与羌人勾结,为何辜负我?(“汝”、“阴”、“连”、“负”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种世衡最初营建青涧城时,有个紫山寺僧人法崧,刚毅果决有谋略,以敢于为忠义献身自称。世衡招纳他为门下客,任其恣意放纵,供他挥霍的钱财无数。法崧酗酒赌博,无所不为,世衡对他愈厚待。过了一年多,法崧也对世衡深深感恩,不怀疑世衡对他的信任。有一天,世衡忽然发怒,对法崧说:“我对你如此厚待,而你竟暗地里与羌人勾结,为何负我?”命人拽下去铐上刑具,囚禁起来,捶笞拷掠,极其严酷。一月之内,法崧几次被折磨得要丧命,而到底不认罪,说:“我法崧是大丈夫。府公您听信奸人之言,要杀我您就杀,我也不过一死,但决不会招供没有的事,接受您强加给我的这种不义之名。”对世衡的行为毅然不顾。世衡确知其不可屈服,于是为他脱去绳索刑具,让他沐浴更衣,引他到自己的卧室内,深切安抚道歉,说:“你没有过错,我不过姑且试试你。想让你做间谍,万一你被胁迫不能承受,将会泄露我的机密。假如羌人也像我这次试你一样对你穷尽折磨,你能不能不负我?”法崧默然不语,然后说:“我为府公试试。”世

衡厚赠钱财而派他走,又告诉他几条军事机密,说:“你就以这几条机密为借口下手,假装西投是为了把机密报告给西羌人。”法崧临行时,世衡又脱下所穿的丝絮棉袍送给他,说:“胡人之地酷冷严寒,我就以这个作为分别的礼物。到了那里,你要想尽一切办法求见遇乞,除非此人,你无法得到他们的心腹机密。”遇乞其人,是西夏的第一谋臣。法崧按世衡的布置,偷渡边关到了西夏,要求见遇乞。羌人有所提防而怀疑他,把他抓起来送到了有关机构。过了几天,有人扯破他的棉袍搜查,在棉袍的领子中发现了世衡给遇乞的书信,言词十分真诚亲密。法崧原先并不知道衣领中有这书信,羌人严刑拷打备至,法崧始终不讲实情。羌人因此而怀疑遇乞,就放了法崧,把他转移到西夏的北部地区。不久后西夏生变,遇乞最终因受怀疑而被杀。法崧遇机会得以逃归,尽得羌中情况而报告朝廷。朝廷肯定了他的功劳,补授他为右侍禁,又让他还俗,复本姓为王。崧后来官至诸司使,至今边境地区的人还称他为王和尚。

十八

1.D(许:答应,同意)2.C

3.A(原文中,孝宗让他奏明君主,说河南是宋朝陵寝所在地,希望金朝归还侵略的土地。)

4.我现在郑重地恭敬地用信来表达,希望得到圣上御览。(“谨”、“书”、“乞”、“览”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淳熙年间,范至能出使金朝,孝宗让他口奏金主,说河南是宋朝陵寝所在地,希望归还侵略的土地。至能上奏曰:“这个事情太重大,必须与宰相商量,臣希望以皇上的旨意告诉他,议定后才施行。”皇上点头表示同意,一会儿宰相坚决认为不可,而皇上的旨意坚决不变。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到了金朝朝廷之上,范成大把信放在袖子里。完了就跪着觐见金主,伏在地上不起来。当时金主是葛王,性情宽厚仁慈,传令宣召问出使的人为什么不起来?至能慢慢地从袖子中拿出信,禀奏说:“臣来的时候,大宋皇帝另有圣旨,难以记载在国书里,让臣口奏,臣现在郑重地恭敬地用信来表达,希望得到圣上御览。”信已经送上,殿上观看的人都变了脸色。至能还是伏在地上。第二次传令宣召曰:“信上的内容已经看了,你可以到使馆去了。”至能再次拜谢而退下。金朝群臣都不平,议论羁押范成大,而金主不同意。

至能将要回国,又上奏说:“口奏的事,希望在国书中明报,仍要先宣示,希望使臣不落入欺骗蒙蔽的罪过。”金主答应了他。国报上写着:“口奏之说,看了听了特别让人震惊,事情必须审慎处理,国家才能信誉美好。”(范成大)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因此,至能被越级提拔,一直得到重用。

十九

1.C(度,准则)2.B

3.C(桓子贪婪骄横是事实,但他沾了父亲栾武子的光,免于难而混过一生。“终遭祸殃”有误)

4.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若”“忧”“患”“何……之有”固定句式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被诛九族。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感谢。

二十

1.A(疏:上奏)2.C

3.B(“免除了这里百姓们的赋税”有误,此处是指免除了邻居为逃跑的人补偿租税的不合理规定。)

4.他们即使刚刚取胜,但他们的士兵也疲惫不堪,害怕我们再次进攻,所以诚心归附来谋求自我安定,这个情况应该属实。(“彼”“新胜”“举”“款附”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刘韐是建州崇安人。西夏人攻打震武,刘韐到鄜延代理帅职,派出奇兵攻打西夏人,解除了围困。西夏人来传话,希望向宋朝纳贡谢罪,大家都认为这是欺骗的话。刘韐说:“发动战争多年,中原尚且不能支撑,何况是小国呢?他们虽然刚刚取胜,但他们的士兵也疲惫不堪,害怕我们再次进攻,所以诚心归附来谋求自我安定,这是实情。”于是,暗中上奏章使朝廷知道此事,朝廷下诏书答应了他。恰逢请求纳贡的使者到,刘韐警告说:“朝廷正致力于讨伐西夏,我为你们请求免战,你们不要在战场上争斗,而招致我朝皇威大怒。”西夏人听从了命令,西部边境从此就安定了。

刘韐执掌越州时,鉴湖被百姓占用耕种,官府于是收敛租税,每年两万斛。政和年间,把干涸的地方都开垦为田地,租税扩大到原来的六倍。租税太重但催讨严苛,百姓大多都逃离了。就勒令邻居补偿,百姓把自己的困苦上报,刘韐请示后免除了这一规定。

执掌荆南时,河北盗贼兴起。盗贼首领柴宏本是富人,不能忍受横征暴敛,聚集众人抢掠,杀了巡尉,统制官也被杀死。刘韐一个人骑马前往镇守,派人招他来,柴宏到了就服罪。刘韐让他饮酒,请求朝廷封给他官职,把他的同党放回家种地,整个河北就平定了。

金人已经谋划向南进攻,朝廷正打算顺从他们求取云中土地的要求。刘韐刺探侦查得到实情,急忙禀告朝廷,并且暗中整顿城池守卫来静待其变。这年冬天,金兵抵达城下,知道有防备,在他的旁边留下军队,然后驱兵向宋朝内部攻打。等到回来,修整云梯和冲车,设计围攻,显示要发起攻击,刘韐发射强弩射杀他们,金人知道不能威胁他们,就退兵了。

二十一

1.D(遗书:所送的书信。遗:送。)2.C

3.B(“至死不要暴露书信”说法不对,应该是“非到临死时不可泄露”)

4.白白地死了!不能完成将军的事呀,我对不起将军!(4分)(“空、了、吾、负” 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赵元昊有心腹爱将,封号野利王,统帅精兵。北宋种世衡想使计谋除去野利王。有位王嵩的人,原是清涧地方的和尚,种世衡观察他的言行,认为他坚贞朴实可以重用。种世衡召见王嵩,说:“我将派你为使,在敌营中受到的痛苦折磨远比这还要厉害,你能遵守我的告诫,死也不说,行吗?”王嵩哭泣着答应了。种世衡就起草了一封给野利王的信,用膏蜡封好藏在僧衣里,密密缝好。一再叮嘱说:“这封信非到临死时不可泄露。如果要泄露时,一定要说辜负了恩人,不能完成将军的事了。”又取出一幅画龟、一包枣命人先给野利王。

等到王嵩至敌营,野利王已见到枣子和画龟了,猜想一定有书信,于是向王嵩索要书信。王嵩看看左右两旁,回答说没有。野利王就写信禀告元昊。元昊召见王嵩和野利王,追问所书信在哪里。王嵩坚持说没有书信,后被鞭打得痛苦不堪,还是说没有。元昊于是下令将王嵩拖出去斩首。这时王嵩才大声叫喊说:“白白地死了!不能完成将军的事呀,我对不起将军!”行刑官急忙追问王嵩。王嵩于是解开僧衣,取出书信递上。不多时元昊命王嵩回到使节馆舍,而暗地里派遣心腹假装成野利王的使者去见种世衡。种世衡怀疑是元昊的使者,没有立即相见。正巧擒获几个敌虏,就让他们在缝隙中偷看来使。俘虏说出了来使的姓名,果然是元昊的使者,于是就接见,并馈赠来使丰厚的礼品。等到使者一回,王嵩也即可返还了,而野利王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

二十二

1.D(诣,到。)2.B3.D(应该是烧掉了孙权在芜湖的军营几千处)

4.(我们)应当趁着张飞的军队还未集结时,快速攻击吴兰,吴兰被打败了,张飞自然就会撤走了。(“宜”“及”“促”“破”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曹休字文烈,是太祖的族侄。(当时)天下大乱,曹氏宗族各自分散离开乡里。因太祖兴起正义之师(讨伐叛贼),他隐姓埋名辗转来到荆州,又从小路行走回到北方,去见太祖。太祖对部下说:“这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呀!”曹操让他与文帝在一起,待他如亲骨肉。曹休常随太祖四处征伐,

太祖让他负责虎豹骑兵部队的宿营警卫工作。

刘备派部将吴兰驻守下辩。太祖派曹洪去征讨,让曹休担任骑都尉,参与曹洪的军事谋划。太祖对曹休说:“你虽然只参与军事谋划,但其实你也是统帅。”曹洪听了这话,也将很多事情交与曹休负责。刘备派张飞驻扎在固山,想截断曹军的后路。众人议论纷纷,犹豫不决,曹休说:“贼兵如果确实要断我们的后路,就应该悄悄地行军。如今却事先大造声势,这说明他们不会这样做(而是另有预谋)。我们应该趁他们尚未集结,突然攻击吴兰,吴兰被击败那么张飞自然会撤退。”曹洪听从了曹休的建议,进兵攻打吴兰,大败吴兰,张飞果然撤兵离开。

孙权派将领驻守历阳,曹休率大军杀到,大败孙权军队,曹休又另外派兵渡过长江,烧毁了孙权设在芜湖的数千处营盘。战后,曹休升为征东将军,担任扬州刺史一职,进而被封为安阳乡侯。东吴将领审德驻扎于皖,曹休击破审德,并杀了他,东吴将领韩综、翟丹先后率部到曹休处投降。曹休的封地增加四百户,加上以前的封地达到二千五百户,升为大司马,仍旧担任扬州刺史。

二十三

1.D(更,还)2.B

3.D(御史中丞任昉想专程拜访阮孝绪,却又不敢,是敬佩他的为人。)

4.虽是亲戚,但不是同党,怎么会被连坐?(“亲、党、何、坐”四个词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阮孝绪,字士宗,是陈留尉氏人。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胤之的母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十六岁时,父亲去世,服丧期间不穿丝絮之衣,即使尝到味美的蔬菜也要吐掉。表兄王晏地位显贵,多次到孝绪家,孝绪估计他必遭大祸,一听到王晏带来的仪仗队的奏乐声,就钻过屋后的篱笆逃避躲藏起来,不愿和他相见。有一次吃酱觉得味道很美,问酱从何而来,听说是来自王家,马上吐出所吃的东西并将酱倒掉。等到王晏被诛,亲戚们都怕他受牵连,为他担心。孝绪说:“虽是亲戚,但不是同党,怎么会被连坐?”最终免罪。

起义军包围了京城,孝绪家中穷困,无法烧火煮饭,仆人偷了邻居的柴

来点火,孝绪知道后不吃饭,还命令拆除房屋来烧饭。所住的屋子里只有一张粗陋的坐卧之具,竹子和树木环绕房屋四周。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昉寻找他的哥哥履之,想要造访他而不敢,望而叹曰:“他居住的屋虽然近,但他人离我们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孝绪被当时的名流钦佩和崇尚到这种程度。

二十四

1.D(堪:可以,能够)2.A

3.D(理由:原因是列子自守节操,不愿苟取,见得思义。)

4.列子除去不义与反叛之名,见识岂不很远大吗?(“除”“逆”“岂”各1分,反问句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列子很穷,面有饥色,有人告诉郑国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思想家,住在贵国却生活穷困,您难道不喜欢士人吗?”子阳就派官吏送数十车的粟米给列子,列子出门见使者,一再推辞。使者走后,列子进入屋里,妻子看了抚着心说:“听说凡思想家,妻子都可过得很安乐,现在你的妻子面有饥色,国君派人送你食物,你还不接受,难道是我命该如此吗?”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国君不是自己了解我,而是因为别人的话才送我粟米。如果会因别人的话而送我粟米,也可能会因别人的话而加罪于我,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后来果然有人作乱,杀了子阳。接受别人的供养而不殉难,是不义。要殉难,却又死得不合正道。死得不合正道,是叛逆之名。列子除去不义与叛之名,见识岂不很远大吗?

魏相公叔痤病重将死,对惠王说:“公孙鞅年轻又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国事全托付他,如果不托付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离境﹝言杀之者,所以果其用也﹞。”惠王答应他后,公叔痤又请公孙鞅来,向他谢罪说:“我先君王而后臣子,所以先为君王定谋略,然后才告诉你,如果大王没有把国事托付给你,你一定要赶快离开。”公孙鞅说:“如果国君不能采用你的话来任用臣子,又怎么会听你的话而杀臣子呢?”终于没有离开。公孙鞅的话,正足以和列子的话相对照。

二十五

1.C(毕:全部,都)2.B

3.B(理由:成帝最终没有下诏的原因是肯定王商的观点。)

4.不久混乱稍微平定,一问,果然是谣言,大家都赞美王商坚持守城的镇定有眼光。(“有顷”“讹言”“美”“固”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汉成帝建始年间,关内下了四十多天大雨,京师民众无故互相惊扰,说马上有洪水要来。百姓急着逃难,导致互相践踏,老弱号叫之声不绝于耳,长安城里大乱。大将军王凤提议太后、成帝及后宫嫔妃立刻登船,再命令官吏百姓上城避水。群臣都赞同王凤的建议,只有右将军王商说:“自古以来,再无道的国君当政,洪水尚且不会泛滥到越过城墙。今天为什么会有洪水在一天之间就暴涨而来,这一定是谣言,不该命令百姓上城,以免他们更加惊扰。”成帝于是没有下诏。不久混乱稍微平定,一问,果然是谣言,大家都赞美王商的镇定有眼光。

宋仁宗天圣年间曾经下大雨,传说汴河溃决,洪水将到。京都人非常恐惧,想向东逃。仁宗问王曾。王曾说:“如果汴河溃决,为何奏本还没到,一定是谣言,不值得忧虑。”果然如此。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倭寇作乱,苏州城戒严。忽然传说倭寇从西边来,已经经过浒墅。太守率士兵上城,紧急下命关闭城门。避寇的乡民上万人蜂拥于城门之外,呼号声震动天地。同知任环愤怒地说:“还没见到倭寇就舍弃百姓,称得上牧守吗?有事情我来担当。”就分派县吏打开六个城门,收容百姓,自己则佩着剑率领士兵,坐镇官府,下命阻断西边的道路,让乡民全数入城。过了很久,倭寇才到,救活了很多人,江苏人到如今还在祀奉他。如果是谣言,应当直接以真确的道理来消除谣言。

二十六

1.D(禁:禁止)2.C

3.D(理由:公家得到更多的粮草,民家则得到相当的利润。)

4.做事要用道理而不能硬来,等我到那里以后自然想得出办法。(“以”“俟”“彼”“图”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明孝宗弘治十年,朝廷命令户部刘大夏到边境掌理粮饷。有人说:“北方的粮草,大半属于宦官的子弟经营,您一向与这些亲贵不合,恐怕免不了因刚直而招来祸害。”刘大夏说:“做事要讲求合理而不能硬来,等我到那里以后自然会想得出办法。”刘大夏到任后请来边境上的地方父老,早晚和他们研究,于是完全掌握了处理的要领。有一天,刘大夏在交通要道上贴出告示说:“某仓库缺少米粮若干石,每石给官价若干元,凡是境内

外的官吏、人民或商人,只要愿意运米十石以上、粮草一百束以上的都批准,虽是官宦子弟也不禁止。”不到两个月,仓库都满了。因为以往运送米粮得高达一百石、粮草高达一千束才得批准。因而一边百姓无力竞争,只能由少数官宦子弟相互争取,买入边境上的粮草,陆续运来,利润高达五成。自从订立这个办法,有粮草的人家可以自己运送,宦官子弟虽然想收买,也买不到。于是公家得到更多的粮草,民家则得到相当的利润。

刘大夏的方法实在很好,然而假使不请边境上的父老来早晚研究,怎么能知道?能如此虚心请教,真心听从善言,有什么事做不好、有什么事成不了呢?从前唐朝人把御史台的坐席看成“痴床”,说一坐上这个床,就骄傲自得,使人如痴。当今朝廷官员都是坐在这样的痴床上,民间的利病怎么能传给皇帝知道呢?

二十七

1.D(淤:淤塞)2.B

3.B(理由:因为对“粜”和“籴”这两个词的意思没弄清楚,而理解有误。)

4.湖边的田如果开辟出来,招募农家种麦,收得的利润作为修长堤及维护西湖的基金,这样西湖就不会再淤塞了。(“去”“备”“复”“堙”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正逢旱灾,收成不好,又有传染病流行。苏轼请朝廷免除三分之一上供的米,所以米价不会飙涨。又请朝廷赐下可出家为僧的执照数百份,用来换取米粮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将平常仓的存米减价卖出,人民才免除饥荒的痛苦。杭州由于地处江海之间,水味咸苦,居民不多。唐代刺史李泌才开始引用西湖的水做成六个井,人民的饮水充足,地方才日渐富裕起来。到白居易时又疏通西湖,引水入运河,再由运河取水灌溉农田,广达千顷。但是西湖中长满水草,自唐代及钱王时代,每年都有疏通,所以湖水还够用。宋代以后废弃不管,到此时湖中尽是水草淤泥,被垦为田地的有十五万丈多,而湖水已所剩无多。运河失去了湖水,只好依赖长江涨潮。湖水混浊多淤塞,船舶要在市区航行,每三年要疏通一次,成为市民的大患。而六井也几乎废弃无用。苏轼到任后,就疏通茅山运河和盐桥河。茅山运河接受钱塘江水,盐桥河吸收西湖水。又建造水闸,控制湖水的储蓄与宣泄,于是海潮才不至于流入市

区。再以多余的财力重整六井,人民因而得到好处。苏轼利用闲暇时走到西湖,四处观察了很久,说:“挖出来的水草和淤土,将安置于何处?西湖南北距离三十里,环湖来往一趟,一天都走不完。如果把水草淤泥堆积在湖中间,形成贯穿湖面的长堤,使南北直接相通,那么既可除去淤泥,又可方便行人通行。吴人一向很珍视麦子,种植时往往在春天把野草彻底除尽。湖边的田如果开辟出来招募农家种麦,收得的利润作为修长堤及维护西湖的基金,这样西湖就不会再荒废淤塞了。”于是取得救济荒年所剩余的钱一万缗,余粮一万石,及上百份度人为僧的执照,招募人种麦。长堤完成后,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景色如画,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

华亭宋彦说:“西湖蓄水,专门供给运河。湖滨很多水田,春夏之间常苦干旱,秋季又苦多水,不如专设一个机关,精心研究水利。湖底要挖得深,水闸要广,各山所流下来的水都能容纳,田地干旱时,就可放出湖水来救旱。管水闸的要看水的深浅作适当的开关,这样水运就无阻碍,而京师附近到处都可以看到肥沃的田地了。”这是宋人为了京都漕运所作的计划,其实目前也适合推行。近来西湖又逐渐有泥沙淤积,地方有势力的人往往把淤地占为己有,处理政务的人不能不考虑严重的后果。

二十八

1.B(全:使……保全)2.D

3.D(理由:李纲不仅斩杀了杀伤内侍抢走金帛的二十多人,同时还斩杀了杀害部队将领的乱民二十多人。)

4.如此,不只断绝他们归附敌国的心意,又可以借助他们来抵御金人南侵,这是今日当务之急。(“唯”“从”“资”“先务”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李纲奏疏《经络两河大要》里说:“河北、河东是国家的屏障。只要稍稍加以整顿,中原就可以保全,而东南也可以安定。现在河东失守的不过只有恒、代、太原、泽、潞、汾、晋等几州而已,其余州郡都安然无恙。河北失守的也不过是真定、怀、卫、浚四州而已。其余三十多郡,还在朝廷的掌握之中。而河北、河东这两路的人民和军队,拥戴宋室的心意很坚决,多主动推举豪杰之士为首来防御金人,人数多的有几万,少的也不低于一万人。朝廷如果不趁此时设置官府派遣官吏,大力抚慰并加以支援,微臣恐怕一旦粮食用尽、民力疲惫,危险急迫之际无处求助,必定对本朝心生愤

怒,若金人乘机安抚而任用他们,到头来可能都成为我们心腹之患的精锐军队。因此,不如在河北设置招抚司,河东设置经制司,选择有才略的人如张浚、傅亮等,去宣扬天子不忍放弃两河给金人的坚定立场。凡是能够保全一州、恢复一郡的,就像唐朝藩镇的制度,由他们自举将官吏来固守。如此,不只断绝他们归附敌国的可能,又可以借助他们来抵御金人南侵,这是今日当务之急。”

李纲在金人围攻困守京城之时,京城中有不法之徒乘机杀伤内侍,取走金钱,而将劫来的库藏兵器缴纳官府邀功。李纲命令他们集中在官府依次缴纳完毕,一共二十多人,各自报告姓名后,全部处斩。同时另外斩杀了杀害部队将领的乱民二十多人。凡盗取一件夹袄、强夺妇人一匹绢、随意杀伤平民的,都一概处死。所以城外虽然有强敌围攻一个多月,而城里却一个盗贼也没有。

二十九

1.D(少:稍微,稍稍)2.C

3.C(理由“甘愿作人质”的不是差役,而是差役说解思安愿作人质。)

4.两人就把实情报告李崇,带着解庆宾来盘问,解庆宾俯首认罪。(“具”“摄”“引”“伏”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定州有两兄弟解庆宾、解思安,一同犯罪被判刑流放扬州。弟弟解思安中途逃亡,解庆宾怕被追究责任,就认城外的死尸,诈称是弟弟为人杀害,迎回安葬。死尸的模样很像解思安,见到的人都无法分辨。此外,哥哥解庆宾又说女巫杨氏亲眼见到解思安变成鬼,告诉她被害的痛苦,受饥渴的情形。解庆宾又假装怀疑同军的苏显甫、李盖是凶手,向州官提出告诉,苏、李两人因受不了毒打而认罪。案情将作判决时,李崇怀疑而不作判决,秘密派遣两个大家不认识的人,假装从外地来,拜访解庆宾说:“我们从北方来,当时有一个人,经过我们寄宿处,夜里一起谈话,我们看他神情有异,便质问他,他说是流放的逃兵,姓解名思安。当时我们想把他送到官府,他苦苦哀求,说他有个哥哥庆宾,现在住在扬州相国城内,嫂嫂姓徐,希望我们同情他,替他来向你报告,以洗清他的委屈。他说你听到后,一定重重地报答我们。现在他自愿当人质,如果我们找不到你,再送官府不晚。你照顾我们一些,就释放令弟。如果不信,可以跟我们去看他。”解庆宾怅然失色,求他们稍作停留。两人就把实情报告李崇,带着解庆宾来

盘问,解庆宾俯首认罪。又询问李盖等人,都说是受不了逼供而认罪。几天之后,解思安也被缚绑送到。李崇找女巫杨氏来,鞭打她一百杖。

三十

1.C(过:过错)2.D

3.C(理由:原文中并未谈到孙太宰丕扬嫉妒陈光祖的内容。)

4.陆光祖到任后访得实情,当日就放他出监狱,随后又向御史呈报。(“至”“即日”“械”“闻”各1分,句意正确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明朝平湖的陆太宰名光祖,最先任浚令时,当地一位百姓含冤入狱长达数十年,由于他非常有钱,狱官为了避嫌,反而不敢为他洗刷罪名。陆光祖到任后访得实情,当日就放他出狱,然后再呈报御史。御史说:“这人不但有钱而且名气很大。”陆光祖答道:“只问这人是否真的有罪,不问他是否有钱,如果他确实有罪,即使生活如伯夷、叔齐般贫困也无法让他苟活;如果他确实冤枉,纵使如陶朱公般富甲一方,也没有理由判他死罪。”御使听了非常赏识,从此更器重他。后来,陆光祖升为吏部官,问案判决全凭自己见解,完全不须经御史台批阅。当时孙太宰丕扬以独断专权的罪名弹劾他。陆光祖被免官后,一天巧遇孙丕扬,对他行礼长拜后说:“承蒙厚爱受教匪浅,实在感激不尽,但现今吏部人情关说不断,如果不独断专权,只怕正义公道无法伸张,孙公上疏弹劾在下,实在是误解在下了。”孙丕扬沉思许久,才说:“你说得有理,我错了。”立即起草上奏,自陈失言罪状,而极力保荐陆光祖,于是陆光祖又得以官复原职,与孙丕扬共称当代二贤人。

世人想学陆光祖的正义果断,固然不容易;但要学孙公自承错误、立即更正的勇气更难。

葛端肃奉命晋见吏部尚书,有一名小吏的资料被人注上“年老多病当免职”的字句。葛公为小吏申请留任原职。太宰说:“你难道忘了,这本记录簿是出自你的部门。”葛公说:“驻边小吏离府太远,个人资料的记载又完全根据文书,今天我亲眼见这小吏身体强壮,正是他效命朝廷的黄金岁月,才知道原先记录有错,过失在我,怎可连累小吏呢?”太宰不由佩服地说:“能在吏部堂上自承过失,实在是天下第一等贤人。”这事和孙太宰事相同。葛公固然高明,这位吏部大人也高明。我想起明朝万历年间任吏部尚书的黄琮,为一名主簿极力洗脱冤情,结果他的上司非常不高兴,说:“堂堂二品官,竟然为一个小小的九品官费唇舌,看来你的才识也不过如此。”后者与前者截然不同的评价,可见人的见识与差距有多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8714fd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0.html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