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清单总结(最新最全)

发布时间:2020-06-07 09:44: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代诗歌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形”,“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古代诗歌鉴赏是提高考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经常品读中国古代诗歌,可以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与情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提高个人的修养,培养个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鉴赏诗歌的形象

  1.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诗人的感情载体,也就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的塑造,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景象指作品中的景色、情景、状况、气象等,对应的手法是借景抒情;物象则是具体的某个物体的形象,如“柳”“月”“梅”,对应的手法是托物言志。

  (1)景物形象的作用

主要作用

举例

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奠定情感基调

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创设背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用法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

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

创设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和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续表)

主要作用

举例

衬托品性。这种作用在咏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

如雪、竹、梅、松、鹤、荷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表现情感。诗歌结尾处的景物意象,一般起到渲染、突出情感的作用,甚至以景结情。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就是以到天际流不尽的长江水,表现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牵挂之情。

  (2)常见意境的分类

类别

举例

雄浑壮丽

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

如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

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

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

如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萧疏凄寂

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

如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

如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续表)

类别

举例

淡雅幽远

如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

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2.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指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情操和思想感情。诗人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主要是具有象征意义或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类别

典型事物

意象说明

举例

送别类

意象

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南浦

南浦多见于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如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抒写别离之情、祝福之意。

思乡类

意象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赵令畤《蝶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景象,不仅让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李白《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续表)

类别

典型事物

意象说明

举例

愁苦类

意象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芭蕉

在古诗文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如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猿啼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鹃鸟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苦啼,以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斜阳(夕

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抒怀类

意象

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也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续表)

类别

典型事物

意象说明

举例

抒怀类

意象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墨梅》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后人多以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深远。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如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黍离

“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冰雪

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草木

古代诗歌中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续表)

类别

典型事物

意象说明

举例

爱情类

意象

红豆

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诗句借“莲”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连理枝、

比翼鸟

连理枝,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比翼鸟,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古典诗歌里用它们比喻恩爱夫妻。

如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战争类

意象

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就用“投笔”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王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柳营

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细柳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的许可才可入营。后多用“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如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续表)

类别

典型事物

意象说明

举例

战争类

意象

请缨

汉武帝欲派使节出访南越,令南越归顺汉朝,此次出访的危险性可想而知。终军主动请求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以“请缨”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

如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羌笛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这个意象,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闲适类

意象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一句,后“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3.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人的艺术形象。包括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即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诗人以外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

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

常用术语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形单影只、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常见形象

举例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禁悲从中来,伤怀落泪。诗中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有才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表达了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

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雨霖铃》

鉴赏诗歌的语言

  1.分析炼字型

(1)分析关键词语

类别

作用

举例

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意象名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城、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续表)

类别

作用

举例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如“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纷纷”两字写出了蜂忙蝶乱的情状,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

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中的“暗”,王维“日色冷青松”中的“冷”,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们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艺术效果。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闺中少妇”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想起了丈夫,突然伤感起来,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花飞”“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如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拟声词可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的落叶声唱和着“滚滚”的水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表颜色的词一般起到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的作用。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①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②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③抓住表现单一色彩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2)分析诗眼

说明

举例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往往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词语。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叶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地展示出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2.品味语言型

常用术语有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类别

特点

举例

清新

自然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不加雕饰,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的诗中,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平淡

质朴

语言朴实无华,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又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华美

绚丽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充满绚丽飘逸之美。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委婉

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婉约

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续表)

类别

特点

举例

明快

简洁

语言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悲壮

慷慨

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雄奇

豪放

骨力挺健,气势雄伟。多用气势雄昂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沉郁

顿挫

深沉蕴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类别

特点

举例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诗人在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皓月当空,月光洒在松树间;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上。描写出了山居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2.修辞手法

类别

特点

举例

比喻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烦冗为简洁。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来打比方,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拟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作者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谐音

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从前两句诗意看,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得含蓄。

排比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诗歌的气势及感染力。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文天祥《正气歌》)诗歌句式呈现散文化的特点,但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句的使用,同样达到了工整绵密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诗歌气势。

夸张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了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借代

不直接写出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与它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续表)

类别

特点

举例

反问

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双调·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引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3.表现手法

类别

特点

举例

细节

描写

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快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白描

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浣溪沙》)词人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产生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角度

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诗的第一句从仰视角度写,第二句从俯视角度写,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缥缈,使人如同坠入仙境。

(续表)

类别

特点

举例

点面

结合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有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

以柳宗元《江雪》为例:“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韧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落笔

对面

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这样,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诗歌描写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月诗人对妻儿子女的深切思念。诗人身陷长安叛军之手,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女,焦心忧虑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处境的如何担忧、牵挂。全诗通过对面设想妻子望月怀人,女儿稚趣无知来烘托诗人对妻女的忧虑和牵挂,怀人之中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虚实

结合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仙境就是虚象。用仙境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个场景描写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也是虚景。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续表)

类别

特点

举例

用典

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化用: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化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

正衬(陪衬):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反衬: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哀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以闹衬静。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续表)

类别

特点

举例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诗人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诗人被政敌迫害的景况,抒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化动

为静

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

“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动静

结合

在一种意境里既描写动态又描写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形成意境和想象的和谐统一。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动静结合,给人美妙的遐想。

正面

描写

侧面

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能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天姥山高峻奇伟之势;“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直抒

胸臆

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续表)

类别

特点

举例

触景

生情

指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通常前句写景,后句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寓情

于景

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绘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情景

交融

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抒发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乐景

衬哀

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欧阳修《踏莎行》)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煦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托物

言志

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续表)

类别

特点

举例

以景

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的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铺排

即《诗经》“六义”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重章

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以小

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春即事》)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

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

《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对比

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叠词

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手法。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的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词定下了一个哀戚的感情基调。

(续表)

类别

特点

举例

倒装

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手法。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正常语序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照应

又叫呼应,即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前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卒章

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诗人追求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1)山水田园诗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代表作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思想内容

举例

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淡泊宁静,志趣高远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王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高棅《夏谷云泉》:“云影荡山翠,泉声乱溪端。长林无六月,萝薜生秋寒。”

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感情复杂,不一而足

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边塞军旅诗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为边塞诗。边塞军旅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代表作品: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李白《塞下曲》。

思想内容

举例

将士报效国家、为国赴难、建立功业的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久居边关的思乡怀亲之情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对塞外生活艰辛、连年征战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寄托国家起用良将卫国的理想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揭露官兵之间苦乐不均的矛盾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代表作品: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思想内容

举例

揭露统治者与人民对立的本质,揭示人民永远处于受剥削压榨的地位,同情人民的疾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抒发昔盛今衰的兴替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沉湎享乐,荒淫误国

吴融《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对自然的永恒和人事变迁的慨叹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悲叹自己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或愤慨,揭露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抚今忆昔,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羁旅行役诗

所写内容大多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多抒发长久滞留他乡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代表作品:白居易《琵琶行》、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思想内容

举例

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思念故园亲友(对京城的思念,包含对政治理想、权力的依恋与追求)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任凭风雨、旷达乐观的态度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游子漂泊客居的凄苦孤寂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思恋家乡的乡愁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游子思怀亲人的相思愁苦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情绪

《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愈挫愈勇,有东山再起的自信

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羁旅行役之苦,英雄失路之悲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坚贞自守之志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咏物抒怀诗

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在自然中、生活中得到启迪,将自己的感情凝注于所咏之“物”或所叙之“事”,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的诗歌。

代表作品:骆宾王《在狱咏蝉》、王冕《墨梅》、于谦《石灰吟》。

思想内容

举例

品质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求高位,不慕荣利

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坚贞不屈,虽身处逆境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傲霜雪而后凋的坚守节操的品质

王安石《北陂杏花》:“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志向高远,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前两句为香严闲禅师所作,后两句为唐宣宗李忱所作)

身处逆境、孤危,但仍有宏伟抱负或力挽狂澜的坚定信念

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怀才不遇的苦闷

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游子思乡

孔绍安《落叶》:“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相思之苦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人生短暂的感叹

苏轼《东栏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逍遥闲适,乐观旷达;或在孤独凄苦中仍乐观旷达

吕本中《木芙蓉》:“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6)爱情闺怨诗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代表作品:王昌龄《闺怨》、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诗经·氓》。

思想内容

举例

忠贞不渝的爱情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追求和思念情人

《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对一去不复返的已往情爱的痛惜与对负心人的愤慨

《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姚遂《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青青河畔草》:“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续表)

思想内容

举例

别离相思、渴望团聚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7)即事感怀诗

诗人常因心有所感,郁结于中,偶因某事而引发内心的共鸣,于是就此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这一类诗作的范围较广,忧国忧民、反映离乱、渴望建功立业、仕途失意、闺中怀人、讴歌河山等都可以列入其中。

代表作品: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春夜喜雨》《登高》、苏轼《定风波》。

思想内容

举例

抒发人生感悟

李白《将进酒》

政治讽喻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抒发爱国之情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8)赠友送别诗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代表作品:李白《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柳永《雨霖铃》。

思想内容

举例

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对别后(想象)友人的担忧和思念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类别

说明

作者的

观点

态度

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

评价作

者的观

点态度

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又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cee4e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b.html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清单总结(最新最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