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0-03-21 21:04: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离骚》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长诗《离骚》是诗人追求理想而不得的一曲痛苦悲歌。全诗共三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是重点,是抒情诗的高潮。诗中主人公在太空中遨游,突现诗人不忍离去,不愿离去,又回到苦难沉重的故国大地。那千缕柔情的乡国之思,故国之爱;那百折不回的抗争精神,持守和实现“美政”的时代使命感,在抒情诗的高潮中完美地得以充分发挥和实现。

比兴对于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离骚》之前《诗经》已经大量而普遍地运用了比兴。例如“硕鼠硕鼠,勿食我黍(《魏风·硕鼠》),用硕鼠比喻贪婪狠毒的剥削者;“燕婉之求,得此戚施”(《邶风·新台》),以戚施比喻荒淫无耻的统治者。以上为比的一般情况。用兴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关雎》),以雎鸠的雌雄和鸣来象征和烘托君子淑女美好的爱情。这些比兴形象而贴切,含蓄而富于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多是单一和孤立的,即在一首中往往都是用孤立的一个事物去比另一个事物,或用孤立的一个事物去为另一个事物起兴,所以诗歌形象和意境未免稍嫌单调和狭小。屈原一生,在抒发他在政治斗争中的种种感受“自铸伟辞”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比兴的内容,提高了比兴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屈原对于传统的比兴方法的发展,不仅在于同时运用了多种多样的物象,而且在于赋予它们丰富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内容,同时使这众多的物象具有和谐统一的特征。

屈原通过比兴把众多的物象与政治道德上的是非善恶沟通起来,赋予它们以丰富的社会内容,从而使得诗歌艺术形象既富于具体感性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在屈赋中,常以恶草臭物比奸佞小人,以香花芳草比贤臣贵良。这些物象本身在性质上是对立的。但又同属草木类,而且都是楚国的特产。这样就可以通过完整统一的形象表现出社会政治生活中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的不同本质。此外,象征理想的神女美人与象征追求精神的乘鸾驾凤;象征用贤为治的车马征行与象征法度修明的规矩绳墨等等,都具有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这一切充分说明屈原在“笼天地于形内,摄万物于笔端”的构思过程中,文思驰骋,想象飞腾,但绝不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而是根据严格的审美标准加以选择和提炼。原来“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王逸《楚辞章句》)在巫风弥漫的社会风气中,原始神话得以广泛流传,在神秘的宗教生活中,那接通人神的灵巫便成为主宰人们精神生活的权威。早期宗教与古老的神话密不可分,它们给了楚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以极大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f1699f25ef7ba0d4a733ba7.html

《《离骚》中比兴手法的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