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怎样提问

发布时间:2019-08-20 08:10: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语文课堂怎样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科学地提出问题,找出疑问,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应设计好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钻研、思考并能作正确解答的一种教学手段,是联系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纽带。

小学语文课堂怎样提问

1. 捕捉提问的时机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为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排”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1.1从学生的思维状态捕捉最佳时机。

(1)、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

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课文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少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义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当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位”时,及时提问。

所谓思维“错位”,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在理解上的片面性,即模糊认识,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错位”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能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当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及时提问。

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发问,步步深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向拓展,深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深探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

1.2在教材的精华处创设最佳时机。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所谓的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力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义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厂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语,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提问。

内容的变化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作为教师应抓住这-时机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雕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教师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由“愣、抽、抖、怒”到“愣、湿润、举、敬”一系列变化,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阅读课文,进-步深入理解整个段落,弄清了将军的动作神态变化,是因为将军被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所震撼。这样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这样,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休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了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洁,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如《丰碑》一文,有三处思维空间:①有人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后,“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这时可能想些什么?②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光秃秃的树干下想到了些什么?③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时,他们可能在想到什么?说些什么?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允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2. 课堂控制提问的“度”

做事凡都要有度,课堂提问也不例外,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里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因此,要控制课堂提问的“度”, -是难易的“度”,二是时间的“度”。

2.1控制提问难易的“度”。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仅仅是学习和记忆事实。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高层次过渡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级水平发展,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

如《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句话: “全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可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几句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下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是启发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果省去前边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问:这句话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就会把学生问“哑”,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教师设计提问时应遵循由识记——领会——应用——创造这一规律。如教《聪明的公鸡》一文,可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公鸡上门的原因是什么?②狐狎见到公鸡讲了些什么话?③公鸡是怎么样回答狐狸的?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第二组:①公鸡凭什么战胜了狐狸?②公鸡的心情有几次变化?③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①公鸡在胜利之后会想什么呢?以后还会不会遇到狐狸呢?遇到了又怎么办?②狐狸后来发觉没有猎人会怎么想,怎么办?这一组问题是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2.2控制提问时间的“度”。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在教学中,把握提问时间的“度”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难度较大的思考时间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般来说,提问之后,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全班学生,观察学生思维时的面部表情,待大部分学生脸上出现了自信得意的神色而举手时,提问的时机就成熟了。提问时间的把掘还要看学生问答的具体情况,回答正确的、全面的,停顿时间就短些,反之则长一些,教师在适当等待时,可随机问一下“是这样的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以激励学生进-步思维,切忌简单的否定。

教师的不同提问行为和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学业成绩以及对外界的态度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优化课堂提问策略,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水平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运用新颖、多变的提问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f1ee5e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7.html

《小学语文课堂怎样提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