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散文

发布时间:2023-02-19 11:24: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十七年散文概述1949年-1956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实绩表现在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的《鸭绿江南北》等;二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如柳青的《王家斌》、华山的《童话的时代》、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的《石油城》萧乾的《万里赶羊》等。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主要的歌颂性的,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出现。1957年-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是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如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红玛瑙集》巴金的《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的《樱花赞》吴伯箫的《北极星》碧野的《情满青山》,方纪的《挥手之间》、峻青的《秋色赋》等。报告文学体现出时代感、新闻性和歌颂性,与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结合的特征。报告文学直接服务于政治和政策倾向逐显端倪。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如刘白羽的《万炮震金门》加的《三门峡截流记》、田流的《忠心耿耿》、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徐迟的《祁连山下》等。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北京晚报》开辟的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
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个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四、代表作家介绍1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瑨,山东省蓬莱县人。1937年去延安参加革命,曾辗转西北各地和华北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转入晋察冀野战军,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从1938年开始,杨朔陆续发表了一些通讯特写、小说和散文。抗美援朝期间,他曾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3。小说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歌颂中朝人民在并肩战斗中结成的兄弟情谊,是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部小说。还著有通讯特写集《鸭绿江南北》1951《万古长青》1954抗美援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这期间写的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等反映亚非人民反帝、反殖的战斗风貌和我国人民的新生活。另外,他还著有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斗争的长篇小说《洗兵马》上卷《风雨》。文革中杨朔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196883日服大剂量安眠药自杀死亡1978年《杨朔散文选》出版。杨朔散文的特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fae9624b84ae45c3a358c01.html

《十七年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