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导演陈晓卿新作 - 陈晓卿:让世界的舌尖品味中国

发布时间:2020-05-29 12:44: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是中央电视台的陈晓卿。在拍摄《舌尖上的中国》之前,他有过一段曲折的从业经历。  打拼成央视纪录片“名导”  陈晓卿于1965年出生于安徽灵璧;198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主修摄影专业,同年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摄影美学,师从朱羽君教授。研究生毕业后,陈晓卿进入中央电视台《地方台30分》栏目组,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

  《地方台30分》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专题部的一个重点栏目,汇集了全国几十个地方台选送的纪录片精品。进栏目组后一两年,陈晓卿才有了亲自拍摄纪录片的机会。于是,他把海南某个地区的十几个县差不多拍了个遍,可拍出来的东西又让人给编坏了。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自己做编导。

  机会终于来了。1991年南方发大水,淮河流域的水把很多村子围成小岛。陈晓卿奉命拍摄了一部与洪水抗争的片子,取名《孤岛纪事》,在央视播出后评价良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还指示要把它做成英文版。在安徽做英文版的过程中,陈晓卿开始与安徽台的同事策划一部新片——《远在北京的家》。

  该片是反映保姆生活的。关于这个主题,早在上大学时陈晓卿就动过念头。有几次他坐火车回家,与几位在北京做保姆的同乡女孩儿一趟车。听见她们说话时故意卷着舌尖说北京话,陈晓卿就觉得这反映的不仅是一种语言习惯的变化,而且是这些外地女性在心理、生理甚至生活追求上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也可看出中国社会的变化。他特别想用摄像机把那种情形拍下来。

  在安徽无为县妇联的帮助下,陈晓卿与摄制组找到了22个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儿,从她们离家的那一刻起开始跟拍,一直拍到她们进入北京在某个家庭做保姆。陈晓卿把粗编后的片子拿给朱羽君老师看,朱老师感动得哭了。他知道自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1993年,《远在北京的家》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大奖。

  陈晓卿开始在纪录片界名声大震,片约不断。2006年拍摄《森林之歌》时,他就思索着要拍出国外纪录片那样的风格。首先是敲定剧本。对此,陈晓卿是这样说的“好莱坞的编剧要卖一个100分钟的电影剧本,必须在3分钟内说服投资人和导演。我们也是这么干的——3分钟内必须感动我,然后再告诉我情节点在哪儿、高潮在哪儿、什么地方是铺垫、你想怎么拍摄……”

  有了剧本,陈晓卿让编导们确定镜头脚本,直至分镜头,严格制定每天的拍摄流程。他还请了两拨国外资深制作人、导演以及摄影师来给大家做培训,教他们如何和凶猛动物打交道。他们将拍摄到的非常珍贵的野生动物镜头按比率收录在11集纪录片中。当时,该纪录片在国外引起很大反响。

  生活中的“超级吃货”

  能拍出《舌尖上的中国》,不是偶然的。早在10年前,陈晓卿就开始关注起“吃”了,积累了很丰富的有关吃的学问。

  除了著名纪录片导演这个称号,很少有人知道,陈晓卿还是一位美食专栏作家,他还做过七八家电视台的美食节目嘉宾。平时,他最爱品尝和研究美食。陈晓卿的手机里,除了无数张自拍的美食照片,还存着北京乃至全国好几百家餐馆的数据库,包括餐馆的名称、地址、电话,甚至罗列着各个餐馆的招牌菜。他有一张令人吃惊的“美食地图”。

  陈晓卿有个绰号叫“扫街嘴”,没事时他就沿着北京的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还不错的餐馆,他都要找个机会进去尝尝鲜,并且把餐馆的名字和地址记下来。陈晓卿说这完全是因为梁实秋的文字,让他对北京小吃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甚至按图索骥地找到几处梁实秋文中记述的小吃。

  那时,陈晓卿经常去的有西单的庆丰包子铺、护国寺和隆福寺小吃店等。灌肠、爆肚、炒肝、卤煮,这些平民美食,味道一家比一家出色。最令人叫绝的是,南池子南口的一家小店,除了褡裢火烧皮儿薄、底儿酥、馅儿香,门钉肉饼也做得好。还有炸豆腐汤,一排碗里放着漫炸过的豆腐,师傅用勺子把豆腐放进漂着虾米皮的清汤里轻烫几下,再倒回碗里,然后用一小铁片勺依次加进酱豆腐汁儿、芝麻酱、韭菜花、葱花、香菜,把小勺往碗边上一靠……陈晓卿说,看着看着,那香味就会顺着喉管而下,舒坦极了。在隆冬的北京晨曦里,坐在皇城根儿的红墙底下,喝上这么一碗,别提有多惬意了。

  陈晓卿的美食专栏散见于多家杂志报章。在他的笔下,平民饮食都会熠熠生辉。从他的一段对螺蛳粉的描述即可略见一斑“粉煮出来了,满满的一大碗,上面撒满了炸腐竹。拨开酥脆的腐竹片,下层码放着厚厚的一层切得很精细的木耳丝和酸笋丝,衬托它们的则是颗粒饱满的花生。红红的粉汤衬着雪白的米粉,还有玻璃生菜托底。先喝一口汤,尽管没有螺蛳肉,但那种鲜味肯定是螺蛳和猪骨在汤锅里反复亲密接触后的产物。”

  基于对平民美食的喜爱,有时候,即便受人邀请去一些价格比较贵的餐馆吃饭,陈晓卿也绝不会将这些写在专栏里。即使再好的朋友在那儿当厨师,他也不写。他对美食坚持的一个理念是好吃的东西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

  鉴于他的美食文章让人看得垂涎欲滴,三家出版社相继找到陈晓卿,希望能把他的文章结集出本书。这三家出版社开的条件分别是版税10%,起印3万册;版税11%,起印5万册;版税12%,起印5万册。结果,三家出版社为了争夺出版权,打得不可开交。这下可难为了陈晓卿,他只得把三家出版社的编辑约到一家饭馆,商量解决方案。

  陈晓卿的“吃货”功力,身为好友的浙江卫视纪录片高级编辑夏燕平领教过好多回。他在北京为吃犯愁的时候,只要给陈晓卿发一条短信,他就会不厌其烦地回复十几条短信推荐有关吃的信息。有人称陈晓卿是一张吃的“活地图”。他的“活地图”辐射全国。陈晓卿从来不向朋友推荐大饭店里的美食,他推荐的大多是路边摊和民间私房菜。“他最早发现江南驿的时候,杭州人都还不知道。”夏燕平说。

  生活中,陈晓卿的朋友有了陈晓卿这张“活地图”,自然都会有惰性。快到饭点的时候,你只消说出自己是在北京、成都或广州等城市的哪条街,想吃什么风味的小吃,陈晓卿马上就能提供最佳方案。有一次,陈晓卿的朋友王小山要请大学同学吃饭,打电话问有什么好的馆子。陈晓卿不光推荐了馆子,还直接给餐馆打电话订了位子,顺带把菜都点好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00706844b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7.html

《舌尖导演陈晓卿新作 - 陈晓卿:让世界的舌尖品味中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