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联考]上海市杨浦区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发布时间:2019-08-30 16:05: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年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积累运用

1.根据提示填空。

1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2)蒹葭萋萋,______。(《诗经·_____·蒹葭》)

3)北宋诗人黄庭坚长于用典故,在《登快阁》中使用伯牙、子期、阮籍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香雾云鬟湿 (2). 白露未晞 (3). 秦风 (4). 朱弦已为佳人绝 (5). 青眼聊因美酒横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和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雾、鬟、晞、弦、聊、横。

【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2.按要求选择。

1)小强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你认为哪句话送给他最合适?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类对记忆的关注和重视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就曾强调记忆乃智慧之母,柏拉图甚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只不过是记忆而已”。然而,从来都没有自然而然的记忆,总是一种有意识的实践,但是却存在自然而然的遗忘,我们努力记忆就是为了“抵抗”遗忘,所以, 遗忘本质上就是记忆,只不过是不在场的记忆,即没有进入我们当前生活,处于潜伏的状态,所以遗忘并不是一味的“恶”,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语境中,

A.了解记忆就不能不理解遗忘 遗忘也自有其积极的价值

B.人类总是在奋力的抗拒遗忘 记忆也可能带着“恶”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

C.记忆和遗忘就是天使和恶魔的化身 遗忘能让痛苦的记忆潜伏起来

D.记忆与遗忘是一对双胞胎 记忆也可能转化为潜伏状态的遗忘

【答案】1D2A

【解析】

【详解】1)试题分析:此题问的是小强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你认为哪句话送给他最合适,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本题中,“在学习上得过且过”,说明学习不认真,因此要选出能对小强起到劝说和指导作用的句子。 A项,出自韩愈《师说》,是指所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术各有研究方向;B项,出自《荀子·劝学》,意为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君子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C项,是《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D项,是《中庸·第二十章》中关于治学的名句,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综合来看,D项符合要求。答案应为D项。

2)试题分析: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所给材料探讨的是记忆与遗忘的关系,第一个横线是对上文的总结,根据上文“从来都没有自然而然的记忆”“我们努力记忆就是为了抵抗遗忘”,可知此处所选句子应涉及“记忆”和“遗忘”两个方面,排除B项。再结合后文“遗忘本质上就是记忆”,可知,说遗忘是“恶魔的化身”不恰当,排除C项。第二个空,根据上文“所以遗忘并不是一味的,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语境中”,可确定所选句子应是以“遗忘”为主语,排除D项。答案为A项。

【点睛】1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下面小题。

1)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作出更大贡献。

2)长期以来,在西方,人与神,心与物,此岸与彼岸,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价值与事实,理性与情感,统统被打成两橛。中国哲学则打破了彼此的隔阂,强调两者的互动互补。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绝对占有自然。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他们不仅把自然看作是一和谐的体系,不仅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文化间的共存互尊,人际关系的和谐化与秩序化,而且追求天、地、人、物、我之关系的和谐化。 

3)①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佛教的“平常心即道心”,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具佛性,是儒家与佛教的最高信仰。实际上,儒、道、佛与宋明理学都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高尚的社会,因此其共同点都在培育理想的人格境界,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4)②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相反通过教化,通过民间社会、宗教与文化的各种方式,如蒙学、家训、家礼、戏文、乡约、行规等,把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四维、八德等价值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伦理。中国人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乃至“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的做个人”,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 

5)③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具有系统的社会治理的智慧与制度。在礼、乐、政、刑相补充相调剂的治理社会的方略中,“礼”是带有宗教性、道德性的生活规范。在“礼”这种伦理秩序中,包含了人道精神、道德价值。古代有“一夫授田百亩”的诉求并转化为计口授田制,有养老制度与“移民就谷”等荒政,对灾民、鳏寡孤独与聋哑等残疾人都有救济与保护制度。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作用,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并提升百姓的文明水准。 

6)④中国哲学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它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但不能导致一种对自然的宰制、控御、破坏;它强调人文建构,批评迷信,但决不消解对“天”的敬畏和人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终极的信念与信仰。中国哲学甚至主张人性、物性中均有神性,人必须尊重人、物,这不会导致宗教迷狂、排他性与宗教战争,而又有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中国哲学并不脱离生活世界、日用伦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会政事、科技发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开展。因此,中国哲学精神完全可以与西学、与现代文明相配合,它可以弥补宗教、科技及现代性的偏弊,求得人文与宗教、与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 

7)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与境界上。儒家是德性与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工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是空灵、逍遥、放达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佛家是解脱的、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放下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有人说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其实三家都可用于治世、治身、治心,都具有调节性。 

8)“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孔子以“爱人”为“仁”,爱人、同情人、关切人,是“仁”的主旨。“忠”与“恕”接近于“仁”。“忠”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或絜矩之道。“忠”“恕”是仁道的一体之两面。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道原则,推而广之,也是国家、民族、文化、宗教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 

9)诸子百家、佛教禅宗与宋明理学,是我国主要的思想传统。吃透了这些思想传统,我们就可以一通百通。这些思想传统中有无限珍宝,尤其是在个人修身齐家、社会与国家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有很多借鉴意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方面,在人类永续存在与发展的方面,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切不可太过自我中心,自我膨胀。

3. 第(3)段加点词语“尧舜”在文中的含义是。

4. “理想与现实贯通”一句话放在合适处是(见(3)(4)(5)(6)段开头处)

A. B. C. D.

5. 以下论述中对中国哲学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A. 中国哲学包含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儒释道三家可以综合地用来治世、治身和治心

C. 中国哲学思想是通过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伦理传播的。

D. 中国哲学的平衡、和谐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

6. 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智慧。请结合上文的一个角度加以阐释。

7.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案】3. 有理想/高尚的人格(境界) 4. A 5. C

6. 选一个角度:天人合一、物我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儒释道能治世、治身、治心;中国哲学追求精神的超越;结合《前赤壁赋》论述。

7. 首先总起提出“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做出更大贡献”/末段总结“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天人互动、天人合一;理想与现实贯通/“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与其他事物配合,求得和谐健康发展;人生智慧和境界;普遍和谐。

【解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要求,确定所考查的是哪些概念,然后把所考查的概念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本题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句子为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佛教的平常心即道心,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具佛性,是儒家与佛教的最高信仰”,结合下文“儒、道、佛与宋明理学都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高尚的社会,因此其共同点都在培育理想的人格境界”,可确定,文中的“尧舜”指的是有理想,或指高尚的人格、境界。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找出适合放入理想与现实贯通一句话的位置,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然后分析句子含义,查看所给出的位置,找出与所给句子有关联的内容,确定答案。理想与现实贯通是一个分论点,①处在第(3)段,谈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②处在第(4)段,论述的是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③处在第(5)段,论述的是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具有系统的社会治理的智慧与制度;④处在第(6)段,论述的是中国哲学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可见,理想与现实贯通一句话应放在①处,答案应为A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概念,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C项,通过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伦理传播的不正确,原文说的是“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相反通过教化,通过民间社会、宗教与文化的各种方式,……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伦理”,可见,并非只是通过民间社会和日常生活伦理传播。故选C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拓展延伸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及写作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再明确观点,结合现实或文本进行分析。如本题问的是“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智慧。请结合上文的一个角度加以阐释”,考生就要先从文本中选取一个角度,明确自己的观点,文本中可选择的角度比较多,如天人合一,儒释道能治世、治身、治心,中国哲学追求精神的超越等,考生可选择自己理解比较透彻的一个来写。然后从苏轼的《前赤壁赋》中选择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论证,证明这个观点。注意论据与观点要相符,论述中要能够自圆其说。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句子,划分文章层次,然后概括。本文第一段为总起,提出“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做出更大贡献”的观点;第二段为一层,写“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三段到第五段为一层,写“理想与现实贯通”,“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第六段到第八段为一层,写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与其他事物配合,求得和谐健康发展;最后一段为总结,写“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4题考查分析文章行文思路,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的步骤: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组织答案时一般采用“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格式。注意语言简洁准确通顺。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绿风

陈忠实

1)大约是十年前的那个夏天的末尾,即我下决心从都市返归故居的那一年,据说是关中几十年不遇的一个湿夏。

2)那天晚上交过子夜睡得最酣的时刻,一声天崩地裂似的响声震得我从被窝里蹦起来,坐在炕上足足昏厥了五分钟。当我肯定并没有发生这样的灾难的时候,也就判断出来后院里可能有小的灾变发生。我打着手电筒出了后门,后坡上滑坡了———我祖居的房根距后坡充其量不过十米。

3)我吓得再也无法入睡,坐等到天明一看,才真正地惊恐了。绿草和树木全部倾覆在后院里,和泥浆石头搅缠在一起。坡上竟是一片白花花的沙石鹅卵石堆积起来的沙坡。我从有智能的年岁起,就记得这后坡上长满了迎春花,每年春天便率先把一片金黄的花色呈现给世界也呈现给父亲。父亲年年都要说一句:迎春花开了!然而父亲也说不清是我们家族的哪一位祖宗栽植的,反正整个后坡上都覆盖着迎春花的厚茸茸的枝条,花丛中长着一些不能成材的枸树榆树和酸枣棵子。现在完了,什么树什么花什么草全都滑塌下来,和泥浆砂砾搅缠堆积在坡根下捂死了。陡坡上也不知被掩盖了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砂砾重新裸露出来,某种史前的原生原始的气韵瞬间使我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畏怯。我联想到一架骷髅,这骷髅确凿又是我们祖先我们家族里男人的骷髅……一种从家族墓穴里透出的幽冷之气直透我的骨髓。

4)我在那一刻便想到了覆盖,似乎不单是覆盖那一片史前的砂砾,而是把家族的早已腐蚀净尽血肉的骷髅覆盖起来。我要栽树,植草,然而须得等到秋后。

5)树叶落光白露成霜的秋末冬初是植树的好时节。我到山坡上挖了十余株野生的洋槐树,很随意地栽下了。所以随意,是我深知洋槐树生存能力特别强,一般树难存活的贫瘠干旱的石山河滩都能繁衍它的族类。然而我也不能太随意,在那很陡峭的沙坡上挖下坑,再给坑里回填上肥沃的一筐黄土,以便它能扎根。我相信,在这一堆黄土里扎下根来,它就可能再把它的根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伸向砂层。

6)当这一批指头粗细的小洋槐绽出绿叶的时候,我又忍不住浮想联翩。一束一束鲜嫩的绿枝绿叶婷婷于沙坡上,一种最悠远的古老和新近的现实联结起来了,骷髅和新生的血脉勾连起来了,生命的苍老和生命的鲜嫩融合起来……无法推演无法判断家族悠远的历史,是一个从哪儿来的什么样的人在这里落脚或者可能是落草?最先是在山坡上挖洞藏身还是在河滩上搭置茅草棚?活着的最老的一位老汉只记得这个家族出过一位私塾先生,“字写得跟印出来的一样”。这位先生可能是近代以来家族中最伟大的一位,因为后人只记着他和他的字并引以为骄傲……整个家族的历史和记忆全部湮没了,只有一位先生和他写的一手好毛笔字的印象留传,家族没有湮没的竟然只是一个会写字的先生。

7)洋槐很快就显出了差异,栽在坡根下有黄土的一株独占优势水肥,越往高处的树苗就逐渐生长缓滞了,尤其是最顶头的那一株,在抽出最初的几片叶子之后便停止了生长。直到随之而来的伏旱,我终于惊讶地发现它的叶子蔫了。我想如果再旱下去,不过三五天它就会死亡,便提了半桶水爬上坡顶,那水倒下去像倒入一个坑洞,然而那叶子就在眼皮下重新支棱起来了……这株长在最高处也是沙层最厚的地方的洋槐苗子,终究无法蓬勃起来。几年过去,最下边的那棵已经粗到可以作椽子了,而它却仍然只有指头粗细。那里没有水,它完全处于饥渴之中。在濒临早死的危亡时刻,我才浇给它半桶水,而且每次都要累出我一身汗。然而它毕竟活下来了。

8)活下来就是胜利。它和其他十余棵洋槐苗子并无任何差异,在我从山野把它们挖出来移栽到我家后坡上的时候,它们自身仍然没有任何差异,只是我移栽的生存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差别,它们的命运才有了天壤之别。最下边在坡根下完全植根于肥沃土壤的那一株自然很欢势,我也最省事,从来也没给它浇过一滴水。而最上边的那一棵生存最艰难,我甚至感伤无意或者说随意选中它植于这块缺水缺肥几乎没有生存条件的地方,真是亏待了它,把它给毁了,它本来也应该有长成一棵大树的生存权利的。然而它也给我以启迪,使我理解到一种生命的不甘灭亡的伟大的顽强。

9)这个启示是前年初夏又加深了的。那些洋槐已经成为一片林子,它们的各种形态的树冠在空中互相掺接,形成一个巨大的绿盖,把那史前沉沙严密地覆盖起来,那沉沙上也逐年落积了一层或薄或厚的黄土,各种耐旱的野草已形成植被,只有少许几坨地方像秃疤裸露。五月初,我的后坡上便爆出一片白雪似的槐花,一串串垂吊着,蜜蜂从早到晚都嗡嗡嘤嘤如同节日庆典。那悠悠的清香随着微微的山风灌进我的旧宅和新屋,灌进大门和窗户,弥漫在枕床被和书架书桌纸笔以及书卷里。我不想说沉醉。我发觉这种美好的洋槐花的香气可以改变人的心境,使人从一种烦躁进入平和,从一种浮躁进入沉静,从一种黑暗进入光明,从一种龌龊进入洁净,从一种小肚鸡肠的醋意妒气引发的不平衡而进入一种绿野绿山清流的和谐和微笑……尤其是我每每想到这槐香是我栽植培育出来的。

10)最上边的那一棵没有开花。我根本没有对它寄托花的期望,它能保住生命就很不容易了,它保存生命所付出的艰辛比所有花串儿繁密的同族都要多许多。前年春天我回家去,我惊喜地发现它的朝着东边的那根枝条上缀着两朵白花,两朵距离很大而不能串结成串儿的花。我的心不由地微微悸动了,为了这两朵小小的洋槐花而悸颤不止。它终于完成了作为一种洋槐树的生命的全过程,扎根,绿叶,青枝和开花,一种生命体验的全过程,而且对生存的艰难生存的痛苦的体验最为深刻。我俯身低头亲吻了这两朵小花,香气不逊于任何别的一树。

11每有风起,这片洋槐组成的小森林便欢腾起来,绿色的树冠在空中舞摆,使我总是和那海波海涛联系起来。是的,绿色的波涛汹涌回旋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发出低吟响起长啸以至呐喊。这些都使我陷入一种温馨一种激励一种亢奋。每有骤雨降临,更有一种呼啸与喧哗,形成一种翻江倒海的巨声,使人感到恐怖的同时又感到一种伟力。那风声雨声和整个村庄的树木群族不可分割地融汇在一起。每当风和日丽,我在写作疲惫时便走出后院爬上后坡,手抚着那已经粗糙起来的树干倚靠一会儿,或者背靠大树坐在石头上抽一支烟,便有一种置身森林的气息。旱薄荷依然有薄荷的清香,腐烂的落叶有一股腐霉的气味。我的小森林所形成的绿色的风,给我以生理的和心理的调节;而这种调节却是最初的目的里所没有的。

8. 文章多角度描写了“最顶头的那一株洋槐”的生长过程。请对此加以分析。

9. 作者从后坡上裸露的沙砾开始联想到自己的家族。请从构思上分析其作用。

10. 请对(9)(11)两段划线句从形式和内容上加以辨析。

11. 有人评论说陈忠实的散文作品内容“朴实厚重”,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答案】8. 最顶头的那株洋槐与其他低处洋槐的生长形成对比/反衬;从“我”的态度(感受)的变化,侧面突出其生长的曲折、艰难/写出最顶头洋槐的顽强生命力。

9. 由裸露的沙砾联想到家族墓穴的幽冷之气,家族的衰败/湮没。引出下文作者种洋槐,联想到家族的历史与记忆不会湮没,家族具有绵长的生命力/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感慨。

10. 前一句通过嗅觉、视觉、听觉描写了后坡洋槐树开花的美好场景,让作者心境改变(平和沉静)。后一句用比拟手法写顶端的洋槐与后坡洋槐(整片的洋槐小森林)在风中的欢腾的场景,让作者感叹生命的力量(激励亢奋),深化主题。

11. 内容朴实,取材于作者种洋槐的经历和感受。厚重,从种洋槐联想到家族的兴衰(新陈代谢),有历史纵深感;对洋槐树生命力的赞美。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文章多角度描写了最顶头的那一株洋槐的生长过程”,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筛选出文中多角度描写洋槐生长过程的段落或语句,从手法和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第(7)段写了坡根下的洋槐与最顶头那一株的差别,坡根下的洋槐独占优势水肥,生长茂盛,最顶头洋槐没有水没有肥,只有濒临早死的危亡时刻,才浇给它半桶水,然而它毕竟活下来了,通过对比突出了最顶头洋槐生长的艰难。第(8)(9)段先写了“我”觉得亏待了最顶头的洋槐,然后又写了这棵洋槐给“我”的启示,“使我理解到一种生命的不甘灭亡的伟大的顽强”,这就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最顶头洋槐生长的艰难,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作者“从后坡上裸露的沙砾开始联想到自己的家族”构思上的作用,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段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相关内容在文章的(3)(4)(6)段,其中(3)(4)段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先写了绿草和树木全部被覆盖,“被掩盖了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砂砾重新裸露出来”,作者感受到“某种史前的原生原始的气韵”,联想到“我们祖先我们家族里男人的骷髅”,感受到“一种从家族墓穴里透出的幽冷之气”,再结合下文“家族没有湮没的竟然只是一个会写字的先生”,可知作者联想到的是家族的衰败;结构上,则引出了下文种洋槐的行为。第(6)段,内容上来看,作者由洋槐的生长,联想到家族悠远的历史,一方面赞美了洋槐的顽强生命力,另一方面,结合“整个家族的历史和记忆全部湮没了,只有一位先生和他写的一手好毛笔字的印象留传”,可以看出作者意在说明家族历史不会湮没。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同,需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处画线句子在文章的第(9)段,内容上看,写的是后坡上槐花盛开的情景和槐花的香味,突出了槐花盛开的场景和槐花的香气“以改变人的心境”;从手法上来看,“白雪似的槐花,一串串垂吊着”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嗡嗡嘤嘤”是从听觉角度写的,“悠悠的清香”则是从嗅觉角度写的。第二处画线句子在文章第(11)段,内容上来看,写洋槐林被风吹动后的景象,作者说这样的洋槐林“使人感到恐怖的同时又感到一种伟力”,这种力量就是顽强的生命力,起到了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手法上来看,“欢腾起来”“舞摆”“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发出低吟响起长啸以至呐喊”运用了比拟的手法。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概括作品主题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需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有人评论说陈忠实的散文作品内容‘朴实厚重’,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朴实厚重”既是说陈忠实创作的整体风格,又是说陈忠实作品的选材特点和主题,因此解答时就要从作品的选材、主题等角度分析。从选材来看,本文重点写了作者种洋槐的经历,以及由洋槐引发的感悟,洋槐是乡村中随处可见的树木,可见选材朴实,而感悟是对家族兴衰的思考,则可见“厚重”。从表达的主题来看,作者借洋槐树的生长过程,表达对生命力的赞美,从种洋槐联想到家族的兴衰,表达家族不会被湮没的思想,可见主题的朴实厚重。

【点睛】3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该句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注意使用文中原词句。

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离亭燕

(南宋)张昇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张昇,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②低亚:低垂。

12. 从题材角度看,本文属于。

13. 对于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潇洒”一词尽显萧疏明丽而又脱俗的风致。

B. “浸”字展现了水天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象。

C. “相射”描摹了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的画面。

D. “云际”句由远及近,由景物转到人物情志。

14. 请对末句“寒日无言西下”进行赏析。

【答案】12. (写景)咏史/怀古 13. C

14. 意为“凄冷的夕阳默默地向西沉下。”“无言”为拟人手法,赋予夕阳以人的情感,景中寓情,渲染了孤寂苍凉的气氛,也暗示了作者对宋朝由盛到衰哀叹/感伤的内心。以景结尾,意蕴无限,令人回味。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本题题干要求答出本诗的题材,这类题目解答时可通读全诗,分析诗歌内容,再回忆学过的诗歌题材知识,然后对号入座,判定所考查诗歌的题材。本词上片描写金陵一带的山水景色,前两句写全景,中间两句写自然景观,最后两句写到人文景观,下片一气贯下,由纯粹的景物描写转向带有人事活动的景物描写,感慨“多少六朝兴废事,抒发怀古幽情。可见,此词是通过写景来咏史怀古的词作,从题材来看,可答写景词,也可答咏史怀古词。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C项,“描摹了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的画面”不正确。“相射”,意思是“互相辉映”,描写的是雨后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烁的冷光相辉映的画面。故选C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对末句寒日无言西下进行赏析,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把诗句放回到原诗词中,结合上下文,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本题所考查的诗句在诗歌的结尾处,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从内容上来看,是在写景,景色的特点是苍凉冷落的,烘托出诗人的孤寂之感,再结合词后注释“作者经历了宋由胜到衰的时代转变”,可知寒日无言西下还暗示了宋朝由盛到衰,表达出诗人的哀叹。从手法上来看,“无言”本是写人的词语,这里用来写夕阳,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夕阳具有了人的情感;诗歌结尾写景,是运用了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这种结尾的好处就在于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

【点睛】2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乙丑,上(唐太宗)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2)康国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以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遂不受。

3)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无过事,史官所述,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选自《资治通鉴》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 2)史官所述,归尽善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

A. 使糜烂浪费 B. 使奢侈、受伤害

C. 使浪费、受伤害 D. 使损耗凋敝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陛下圣德在躬,无过事

A. 抬起 B. 行为 C. 全部 D. 推荐

18.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百官 为心

B. 文帝勤于 后来之戒

C. 谁敢不竭心力修职业 求服远之名

D. 前世帝王 事无失

19.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20. 文章第(3)段,唐太宗“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他这样做有何好处?

21. 根据文章(1)(2)段内容,分析唐太宗的人物形象。

【答案】15. 1)符合,合乎,切中(2)按照(依照、依循)义理/道义/道理 16. D 17. B 18. C

19. 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这就是隋朝到第二世就灭亡的原因。

20. 一是让史书保留了真实性;二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子孙做表率,真实理智面对自己的所为,不回避不矫饰。

21. 第一则,唐太宗与隋文帝比较治国方略,可见他知人善任、奖罚分明、擅于治国的皇帝;第二则,通过他拒绝康国求内附,表现出唐太宗是一位能从百姓生活着眼决定外交事宜(关爱百姓),不要虚名的皇帝。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1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意思是“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合乎要领”,“中”的意思是“符合,合乎”。(2史官所述,义归尽善”意思是“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义”的在这里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按照(或依照、依循)义理(或道义、道理)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现象。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将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可知“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的意思是“这毫无益处而只是使百姓损耗凋敝糜弊”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正确解释应为“使损耗凋敝”,故选D项。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现象。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将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可知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意思是“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因此“举”的正确解释为“行为”。故选B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A项,前一个“之”,代词,指上文的贤才;后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前一个“为”,动作,做;后一个“为”,动词,作为。C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D项,前一个“于”,介词,引进对象;后一个“于”,介词,在。故选C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主意”,古今异义词,主上的意见;“取决受成,无条件接受;“虽”,即使;“愆违”,过失;“莫”,没有人;“谏争”,争辩谏议;“所以”,表原因;“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判断句,这就是隋朝到第二世就灭亡的原因。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概括答案。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第(3)段,唐太宗‘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他这样做有何好处”,解答时可通读第(3)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第(3)段写房玄龄与许敬宗等将删改后的《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给唐太宗看,唐太宗不满意,要求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杀李建成、李元吉事,这样就让史书保留了真实性。另一方面,结合文中“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可知,唐太宗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过失,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削去浮词,直书其事的史书记述的才是客观的历史,读这样的史书,才可以使他真实理智面对自己的所为,不回避不矫饰,用自己的行为为后代做表率。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根据文章(1)(2)段内容,分析唐太宗的人物形象”,考查理解文中句子和鉴赏人物心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阅读(1)(2)两段,找出唐太宗的言行进行概括。第(1)段中,唐太宗说“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而他自己则是“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可见唐太宗知人善任;由“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可以看出唐太宗奖罚分明。综合来看,唐太宗是一位擅于治国的皇帝。第(2)段,写唐太宗不接受康国的依附请求,他的理由是“以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而且“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但士兵们行军万里,会疲劳,他不做“劳百姓以取虚名”的事,可见唐太宗关爱百姓,能从百姓生活着眼决定外交事宜,不要虚名。

【点睛】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参考译文:

1)太宗问房玄龄、萧道:“隋文帝作为一代君主怎么样?”回答说:“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监朝听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朕则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 因而敕令各部门:“今后诏敕文书有不当之处,均应执意禀奏,不得阿谀顺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康国要求归附唐朝。太宗说:“前代的帝王,喜欢招抚地处遥远的国家,以讨得降服远方的盛名,这毫无益处而只是让百姓受罪。如今康国要求归附,如果他们遇到危急情况,按照道义来讲不能不去救援。士兵们行军万里,岂能不疲劳!让百姓疲劳以获取虚名的事,朕不做。”于是不接受康国的归附。

3)起初,太宗曾对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的吏事,都不让君主看见,这是为什么?”答道:“史官不虚饰美化,也不隐匿罪过,如果让皇上看见必然会动怒,所以不敢进呈。”太宗说:“朕的志向不同于前代君主。朕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过失,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希望你撰写完成后上呈给朕看看。”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言道:“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陛下惟独要翻阅《起居注》,这对史官记事当然无所损失,假如将此规定传示给子孙后代,恐怕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史官必然难以避免身遭刑罚诛戮。如此下去,则史官们都顺从旨意行事,远避危害,那么悠悠千载的历史,有什么可相信的呢?所以说前代君主不观看国史,正是为了这个缘故。”太宗不听其谏言。房玄龄便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改成《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癸巳(十六日),书写成,呈上太宗。太宗见书中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用辞多隐讳曲折,便对房玄龄说:“历史上周公诛灭管叔、蔡叔以定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朕当年的所作所为,正与此类似,史官有什么可隐讳的!”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杀李建成、李元吉事。

阅读下文,完下面小题。

偶园记

(明)康范生

1)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三面环山,一面距河。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2)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间。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3)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山下半畴百亩,寓目旷如。

4)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

5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6)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祖生击楫,陶公运甓,彼何人!士不获蚤庸于时,寄一枝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哉!全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注释:①祖狄,晋范阳人。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辑,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浔阳人。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②一枝,《庄子》:“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22. 可填入方框内的虚词是

A. 云尔 B. 云尔

C. 云尔 D. 云尔

23. 第(5)段划线句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 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B. 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C. 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D. 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24. 第(6)段“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是为了说明

A. 苏东坡不被外物束缚。

B. 苏东坡心高气傲。

C. 苏东坡对书画鉴赏水平高。

D. 苏东坡认为书画鉴赏应有补于世。

25. 文章用了很多篇幅写景,其作用是

26. 第(6)段在说理的层次上有推进,请加以分析。

【答案】22. C 23. D 24. A

25. 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写景,表现了偶园(和周边)景色的丰富/优美。但此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表达作者不为“山水花木而凝滞”/“圣人不凝滞于物”的观点作铺垫,自然引出其议论,能更加强调作者的思想。

26. 先是“我”对“客”关于如何布置/装饰偶园之建议的否定态度;再是举祖生/陶公/苏轼之例,由此进一步拓展,“外物不足于累之”而一旦“累之”即为“身安佚乐,无裨世用”(不要为外物所累)的观点。由偶园到书画到一切外物,由“物”到有益于“世用”,文章构成了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

【解析】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仔细查看所给虚词,回忆所给虚词的常用含义及用法,再细读所给文段及方框所在句子,根据语境确定答案。本题所给虚词中,“哉”用在句末一般表疑问或反问的语气;“矣”用在句末可表陈述的语气,相当于“了”,也可表感叹的语气;“焉”用在句末,可作助词,表示陈述或肯定,也可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云尔”用在句末,作语气助词,表限制,如此罢了,如此而已。文中第三个方框后是叹号,应选“哉”,排除AD两项。第四个方框在文章结尾,应选用“云尔”,排除B项,答案为C项。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结合上下文,可知大意思是“上述的种种,都只是名号存在,历经风雨,于是庄重严肃地把偶园二字写在上面。其中“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是对上文的总结,其后应断开,“者”可译为“……情况”,也有表停顿的意思,其后应断开;“遂”一般用在句首,前面应断开。故此题答案为D项。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和概括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正确翻译所给句子,再通读原文,了解文章的大意,找到句子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分析。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在文章的第(6)段,意思是这话如果不是苏轼就不能说,不是苏轼就不肯说,不是苏轼就不敢说。“此语”指上文的“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意思是书画等物品,我毫不看重,下文表达对苏东坡观点的赞同之意,说自己不会刻意去装饰园亭,“庶几弗为吾累也”,可见,作者要说明的是苏东坡不被外物束缚,答案为A项。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文中写景的作用,考核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到文中写景的段落和语句,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本文的前四个自然段都在写景,描写了偶园及其周边的景色,山水竹木,楼台桥亭,从视觉、听觉多个角度突出了这些景色的优美和丰富。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景,却是为了突出不为外物所凝滞的主题,可见,从结构上来看,写景的部分有引出下文议论,为表达主题做铺垫的作用。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第(6)段在说理的层次”层进的特点,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在通读全段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第(6)段先写了有客人建议“我”装饰偶园,“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而“我”的态度是“余唯唯否否”,否定了客人的建议;然后以祖逖、陶侃、苏东坡为例,论证“圣人不凝滞于物”“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的观点;最后回到偶园,指出“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可见,这一段由偶园引起,联系到书画,再拓展到一切外物,层层递进。

【点睛】2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1)由北边的外城门外,有一座桥横跨江面,当地的人称它为凤林桥。过桥向北,沿河向西走百十步,偶园就坐落在那里。(偶园)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左右的寺庙和园子大多长满了苍老的樟树,修长的竹子,高大的梧桐和茂密的柳树。在竹柳之间有一座隐约可见的小楼叫芳草阁。站在高处眺望远处,西山飘来清爽之气,令人倍感舒服。向下看是澄静的江面,明媚的阳光倒映在水中,从竹影柳阴中看它们,像是金玉铺地,美不胜收。不一会,有一艘小艇从桥下自东而来,顺着河岸向西行驶,波纹荡漾,才知道是水,春雨绵绵,连着下了十多天,秋江正涨水,楼边的小洲小岛都连成一片,尽成湖海。游玩的画舫可直达门槛下,门前高大的垂柳,在江流中露出树梢。西山百尺老樟,(人)可攀着树枝而上,如果是在有雪的早晨倚着栏杆(远眺),(则见)群山皎洁,月夜临风,四望凄清;向南望见东山寺,都仅是点缀而已。

2)由芳草阁向北边是江霞馆,馆中有许多层门,长江(仿佛)在茶几和席具之间,用护卫的矮墙分开,让波光可以清晰的透射过来,隔壁园子的翠竹高达千寻,随风飘舞,杂乱的挤在台阶前;积雪压在它的上面,径直匍匐在庭下;太阳出来了,残雪消融,(它们)就慢慢的挺直起来。

3)由江霞馆向北面,是块叫兰皋的高地,幽深巍峨,山上有小楼,可以远眺北华山。山下半块土地方圆百亩,放眼望去很是开阔。

4)由兰皋向西,是夕揽亭,开窗朝东看,芙蓉、柏树、栗树都正对窗户。和附近的观音阁仅隔一墙,清晨、傍晚的钟声、鼓声,足以引发人们的深深思索;清朗的念佛声可以在床上清楚地听到。

5)上述的种种,都只是名号存在,历经风雨,于是庄重严肃地把 “偶园”二字写在上面。

6)有一个客人教我在楼前开凿水池,在水池上修建亭子,在栏杆内种花,在庭院前堆上假山,我佯装答应,但心中并不赞成。祖逖渡江击楫,陶侃日运百砖,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有识之士不获取当前的功劳,寄居一地来躲避世俗和藏匿自身,难道是自愿如此吗?况且贤圣之人不拘泥外物,而能与时具进,所有的喜好本来就不能够束缚他们。苏轼在写给舅舅的书信中说道:“书画等物品,我毫不看重。”这话如果不是苏轼就不能说,不是苏轼就不肯说,不是苏轼就不敢说。书画尚且是这样,更何况是其他的东西呢?园亭本来是专用来自我娱乐的,如果刻意装饰,不免会让自已悠闲安乐,无益于社会。即使人的心灵,又有多少被山水画木所约束的呢!保全这个园子的本来样子,希望它不成为我的累赘。偶然而园也就是姑且偶然为它写下这篇记的意思。

写作

27.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

根据上述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 有创意的生活才有诗意

在一次次战争中,一艘下了锚的驱逐舰上的船员突然发现,船员们急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船员们实在中生智能,跑到甲板上,一颗漂浮式水雷正向他们漂来,距离已经很近了,已经来不及解缆躲避了。怎么办呢?船员们急中生智,跑到甲板上,拿起水管,用水把水雷给冲走了。

按照诗下流行的说法,船员们实在很有“创意”,说得通俗些,就是有创新精神:在此之前,有谁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水雷呢?

但是,在一些人眼中,创新是种神秘的东西,创新的灵感似乎是极其偶然的,如同彩票中奖,而我以为不然。在此之前,有早期的笔与墨水是分开的,人们要写字时,便把笔伸到墨水中蘸下。这种状况持续了很久,但谁也没有在意。直到后来,制笔业中的一个机灵鬼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产生了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想法。于是自来水笔诞生了。在此之前,用过笔的人何止千万,却都与这个发明无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与审视,也就是细心观察。细心观察是搜集创新素材时必不可少的品质?拥有这一品质的人将比别人拥有多得多的创新机会。而对身边事物的熟视无睹,恰是般人的通病,因而创新之神也就与之擦身而过了。

摆脱思维定势是创新精神的又特点。思维定势有时是有用的,它让我们在解决某些常见问题时显得更加熟练,但它对创新是有善的。一位母亲问老师:“怎样才以使我的孩子早餐吃鸡蛋呢?‘老师反问道:“你为何要让孩子吃鸡蛋呢?”“为了补充蛋白质”。母亲回答。“那你为何不换种方法呢?”老师说。于是,次是清晨,母亲便心满意足地看着她的孩子吃起了他最爱吃的牛肉饼干。

在这里,这位母亲的头脑中有一个思维定势,即想起蛋白质就必须吃鸡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往前十名往使我们的思路变得狭窄 ,甚至让我们无法发现一些简单的东西。

创新精神还要求人们不要轻易判断。“判断是用已有知识进行的逻辑推理。但是新生事物未必就适应原有的知识体系。因此,旧知识常驻对新事物导出谬论来,人们因此放弃了继续探索,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机会。相对论无疑是本世纪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之一,但倘若爱因斯坦当初便应用他所学的经典物理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得出谬论后便将其放弃,那么他纵然再有天才,也只能在经典物理学的圈子中打转,很难取得日后的辉煌。美国学者迈克尔雷波夫曾这样说过?几乎每一项发明都是个意志坚强的坚信自己想像力的结果。“话虽有些绝对,却不无道理。回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部不断创新从而不断进步的历史,随着社会进程的快,人类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呢人的创意比知识更重要。我们作为跨世纪的认为,信息时代是物质性极弱的时代。的新活动地在不断加快人的创新精神也就越发重要,科利华软件集团总教宁朝弟在谈到人才时人在意识上的跃进将给企业发展带一代若想在新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又怎能不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呢?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说的是一件实事。荷兰一个工作室从梵高的画作繁星闪烁的夜晚中获得灵感,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材料的关键词为“太阳能”“梵高”“自行车道太阳能代表科技,梵高代表艺术,自行车道代表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也代表着实际应用,代表着现实生活。写作中,考生可以围绕科技、艺术、生活进行思考。太阳能自行车道不仅给夜行的人带来了方便,更让夜行的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诗意,据此考生可以写科技与艺术结合使生活更美好,科技借助艺术创新影响生活等;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艺术一直是人们欣赏的对象,似乎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太阳能自行车道的出现告诉我们,艺术也是“有用”的,如何重新认为艺术,生活中如何发挥艺术的作用等;太阳能是一种绿色能源,自行车道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梵高繁星闪烁的夜晚启示下诞生的太阳能自行车道,也体现出人们内心对自然的渴望,据此可以写科技与艺术相结合实现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等。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如远古时代只有石凿技术以红土为材料,所以产生的岩画壁画粗犷豪放;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术的产生,彩陶上面才能留下漂亮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治炼技术的发明,人们才可以浇铸出司母戊大鼎,金属质地的凿子才能雕出大卫等杰作;电脑技术的应用,才可能创造出那么多的经典电影画面,成为永恒的经典;现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则可以看做点彩派艺术的一种实际应用,等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立意角度参考:

科技与艺术结合,创造诗意的生活;艺术与科技结合,让我们重新认识艺术的作用;科技借助艺术实现创新,改造生活;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第三步,确定文体。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07627c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70.html

《[区级联考]上海市杨浦区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