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

发布时间:2011-11-21 15:17: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江苏文化特征

一、江苏文化的界定

1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认识文化这个概念:

第一个层面是物态文化,或称“物质文化”。

第二个层面是制度文化。

第三个层面是行为文化。

第四个层面是心态文化,或称“精神文化”、“社会意识文化”。

2 、“江苏”的界定

( 1 )江苏省的名称,始于清代康熙六年( 1667 年),取江宁和苏州二府的首字组成。。

( 2 )在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江苏分属于九州中的徐州和扬州,二州大致以淮河为界。

( 3 )江苏春秋时分属于吴、楚、宋,战国时为越、楚、齐的一部分,后归属楚国。

( 4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江苏分属于 46 郡中的会稽、东海、泗水、九江和琅玡等郡。

( 5 )汉代国郡并行,江苏分属于扬州、徐州刺史部和吴楚等诸侯国。

( 6 )三国时,今苏南、苏北分属于孙吴和曹魏。

( 7 )西晋初,今江苏境内的长江以南属扬州,长江以北主要属徐州。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今南京),但长江以北控制力不够,陈时基本属于北齐、北周。

( 8 )隋文帝统一后,江苏境内分置苏州、常州、润州(今镇江)、扬州、楚州(今淮安)、海州、徐州。

( 9 )唐时江苏分属于全国十道中的河南、淮南、江南。

( 10 )五代时,江苏先后属吴、南唐、吴越等国。

( 11 )北宋时,江苏分属两浙路、江南东路、淮南路和京东西路。

( 12 )南宋时,江苏分属两浙、江南东和淮南东路等三路,金人领有的淮北分属山东西路和山东东路。

( 13 )元代时,江苏长江以南属江浙行省,以北属河南行省。

( 14 )明代,今江苏境内分置应天府、淮安府、扬州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徐州府等。

( 15 )清代时,清初改南京为江南省,康熙六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两省, 江苏简称苏 。( 16 ) 1928 年以后,上海市划为中央直辖市。 1949 年,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长江为界分置苏南和苏北两行署区。 1952 年,重建江苏省,撤消行署,南京改为省辖市。今江苏省设南京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连云港、徐州、淮阴、宿迁、盐城、扬州、泰州等 13 个直辖市,分辖 64 个县(市)。

3 、江苏的文化组成

吴文化 ——有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现紧靠太湖的苏、锡、常地区为中心地带。

金陵文化 ——或称“宁镇文化”。宁指今南京市,镇指今镇江市(唐代时亦称金陵)。以三国吴先建都京口(镇江)后移都建业(今南京)为契机,以江淮方言与晚方言的并存互融为语言文化的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

维扬文化 ——截庾信《哀江南赋》“淮海维扬,三千余里”句为名。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素有“淮左名都”之称,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

徐淮文化 ——或称“楚汉文化”。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帝国巍巍雄风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泛指江苏徐州、淮阴、宿迁以及连云港、盐城的部分地区。

苏东海洋文化 ——苏东有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今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海岸区域。

4 、江苏传统文化的特征

( 1 )水文化、智者文化。长于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声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 2 )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富有活力,心理开放。

( 3 )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重心同步推进。

( 4 )善于“变通”,富有“日新其业”的创造精神。

( 5 )具有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

5 、江苏传统文化经历的四次南北文化大交流

( 1 )永嘉之乱与晋室南迁。

( 2 )唐代的安史之乱。

( 3 )两宋之交的靖康之变。

( 4 )明初迁民云南和移民“填实京师”。

6 、周边地区文化对江苏地域文化的影响

( 1 )越文化影响——吴越同族

( 2 )齐鲁文化影响——史前徐淮和齐鲁同属一个文化系统。

( 3 )徽州文化影响——徽商对维扬地区商业文化影响很大。

第二章 江苏文化沿革

1 、 1993 年,南京市东郊汤山葫芦洞发现大约 30 万年的“南京猿人”的两块头骨化石,这是江苏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2 、春秋吴越文化

( 1 )春秋中期,吴王寿梦以邗邑(今扬州)为政治、军事中心,自称邗王。后吴王阖闾任用伍子婿和孙武,破楚克郢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2 )勾践败夫差灭吴,范蠡在今脑筋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古城的雏形。

( 3 )楚怀王灭越,吴越之地成为楚地,江北彭城之西为西楚,彭城以东至江南吴邑为东楚。

3 、秦汉广陵文化

( 1 )方士徐福领童男女入海求仙人和不死药不返。 1986 年赣榆县发现“徐阜村”为徐福故里,。有人考证徐福就是日本开国皇帝神武天皇。

( 2 )秦始皇三次东巡途经吴楚,见金陵有帝王之气,于是改金陵为秣陵,凿钟阜,所开河道称之为“秦淮”。

( 3 )项羽(今宿迁人)灭秦,自立为西楚霸王,都于彭城。刘邦(今沛县人)败楚,建立西汉王朝。江苏境内最有名的侯国是广陵(今扬州)的刘濞。

( 4 )刘向编辑《楚辞》。枚乘《七发》为汉大赋首篇。

4 、六朝江东文化

( 1 )从公元 220 年到 589 年,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定都,史称“六朝”。因长江在安徽一带呈南北流向,江南一带古称江东或江左。诸葛亮认为秣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业之宅也”。

( 2 )永嘉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 3 )南朝时江南形成山墅经济和寺院经济。

( 4 )数学家祖冲之“祖率”。

( 5 )玄学大畅,道教兴起,佛教逐渐兴盛。

( 6 )沈约发现四声。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齐朝刘勰著《文心雕龙》,梁朝钟嵘著《诗品》。

( 7 )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建康人);顾恺之(无锡人)“才、画、痴”三绝;绘画受印度佛教艺术影响,间接受希腊影响。

( 8 )南朝南京栖霞寺千佛岩佛雕。

5 、隋唐扬州文化

( 1 )江淮比中原安定,经济繁荣,特别是安史之乱后江淮文化日益发达,“金陵合稽,文士如林”。

( 2 )此时最有名的商业城市是扬州,时人称“扬一益二(成都)”。

( 3 )扬州大云寺(今大明寺)和尚鉴真东渡日本。

( 4 )刘知幾《史通》——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杜佑《通典》——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扬州人李善《文选注》推动“文选学”的形成。

( 5 )扬州人张若虚《春江好月夜》“压倒全唐”;张继《枫桥夜泊》写苏州;刘禹锡扬州遇白居易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杜牧写扬州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李白千古名句“烟灰三月下扬州”。

( 6 )大书法家张旭是苏州人。

6 、宋元江淮文化

( 1 )北宋时淮南、江东是全国提供财富最多的地区,“苏常熟,天下足”。

( 2 )元代松江黄道婆从海南岛回到家乡乌泥泾,传授新的纺织工具和技术。

( 3 )江南“江东纸”被誉为“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

( 4 )宋代通泰盐业发达,元代时扬州盐商富甲天下。

( 5 )沈括《梦溪笔谈》。

( 6 )海陵(今泰州)人胡瑗“苏湖教法”。

7 、明清江南文化

( 1 )明永乐北迁后,南京为留都,今江苏属于南直隶。清初,今江苏隶属江南省,今安徽地称“上江”,苏沪地称“下江”,合称“两江”。

( 2 )明郑和下西洋;江阴人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研究喀斯特地貌比西方早一百多年;上海人徐光启《农政全书》。

( 3 )明代东台人王艮创立“泰州学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无锡人顾宪成撰写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4 )兴化人施耐庵《水浒传》,淮安人吴承恩《西游记》,客居南京的吴敬梓《儒林外史》,苏州人冯梦龙“三言”。

( 5 )吴江人计成《园冶》。

8 、今现代文化

( 1 ) 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

( 2 ) 1853 年— 1864 年,太平天国在南京。

( 3 ) 1860 年,李鸿章建立上海洋炮局,后扩建为金陵制造局,开江苏近代工业先河。

( 4 )甲午海战后,张謇在南通等地兴办民族工业。

( 5 )吴县人冯桂芬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外语学校)。

( 6 ) 1909 年,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在苏州创办“南社”。

( 7 )清末江苏仅有两江高等师范学校等三所大专院校。

( 8 ) 30 年代,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学校,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既学校”。

第三章 江苏语言文化

1 、江苏地域语言的三次中原化

( 1 )公元前 11 世纪勾吴国建立,出现渗入雅言的夷越语——勾吴语。

( 2 )永嘉之乱造成的中原汉语大规模南移形成了“金陵音系”——南北朝时南朝通语,唐人与日本人称“吴音”,也称“晋语”,齐梁沈约发现的四声依据是金陵话。

( 3 )靖康之难后,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形成江苏境内方言三分基本格局——吴语,江淮语,徐州语。

2 、明以后,“官话”是以江淮方言为基础语言,以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白话小说为其语法楷模的市民社会语言。

3 、研究者将江苏境内的方言分为 4 个板块:苏南吴语区、江淮语区、中原官话区、胶辽官话区。

第四章 江苏经济文化

1 、江苏新石器时期马家滨文化遗址发现我国最早的粳稻。

2 、江苏粮食作物两大品种是三麦和水稻。

3 、清代苏南已经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

4 、近代张謇在南通海边大规模围垦。

5 、江苏经济作物有棉花、蚕桑、茶。近代通州、如皋、海门三县几乎全部种植棉花。

6 、江苏冶炼主要是铜铁。近代机械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无锡、常州、南通。

7 、春秋战国以后,江苏制盐业始终发达,清代两淮盐商集团与山西的票商、广东的行商形成全国最有经济实力的三大商业集团。

8 、刘宋时,南京就可能生产云锦了。

9 、明清全国丝织业的三大城市是:杭州、苏州、南京。

10 、扬州也是唐代生产唐三彩的基地之一。

11 、宋代宜兴紫砂陶就已经著名,如东坡壶。

12 、江苏经济文化的基本特征

( 1 )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形成经济优势。

( 2 )善于把握机遇,发展区域经济。

( 3 )大江南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 4 )经商意识相对淡薄。

( 5 )负重运行。

第五章 江苏科技文化

1 、农业科技

( 1 )江苏是水乡,许多地名含水,如江阴、淮阴、泗水、江宁等。江苏科技与水有密切联系,如地理环境多以“圩”、“塘”、“墩”等水利工程名称命名。

( 2 )中国古代“五大农书”有两本是江苏人写的:宋《农书》和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 2 、冶炼技术

( 1 )无锡取名是因为秦代锡山产锡,汉代时锡已采尽。

( 2 )吴越的青铜兵器制造技术水准高,如“吴刀”。

3 、陶瓷工艺

( 1 )扬州唐城出土唐代青花瓷,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花瓷。

( 2 )宜兴出土宋代紫砂窑址。

4 、纺织工艺

( 1 )宋末元初,棉业种植技术进入江苏。

( 2 )苏州自古就有精湛的织绣工艺,“苏绣”已成专用名词。

第六章 江苏教育文化

1 、官学时期

( 1 )宋文帝时在南京建立了儒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和玄学馆,分专业招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创举。

( 2 )梁文帝时编辑的《千字文》是世界教育史上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与宋代《千字文》、《百家姓》配套,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必修教材。

( 3 )南朝建康颜之推《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提倡家庭教育、儿童教育的著作。

2 、科举时期

( 1 )江苏最早建立的茅山书院,是宋初全国六大书院之一。

( 2 )明代南京国子监仍然保留,称为“南监”,规模超过北京国子监。

( 3 )清代爱国学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 、新学时期

( 1 )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正式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 2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清廷批准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学生由苏、皖、赣三省选送,后易名两江学堂,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前身(我国最早四所高师之一)。

( 3 )东南大学以后演变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

4 、洋务教育

( 1 )促使江苏出现了兴办新学的热潮。

( 2 )促进江苏实业教育(即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 3 )一批教会学校的建立。

( 4 )促进江苏师范教育的蓬勃发展。

5 、江苏师范教育发展的特点

( 1 )以取法日本为主,以师范教育为先导,带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 2 )师范教育的发展主要靠本省实业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运用自身的影响和社会力量。

第七章 江苏学术文化

1 、南朝时江苏境内产生的学术著作:葛洪《抱朴子》、范缜《神灭论》、刘勰《文心雕龙》。

2 、清代乾嘉学派,又称朴学,有人称之为“考证学”,梁启超称之为清学中的“正统派”。乾嘉学派内部又分吴学(戴震)、皖学、扬学。

3 、清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4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

5 、历史学家顾颉刚(苏州人)《古史辨》。

6 、社会学家费孝通(吴江人)〈〈江村经济〉〉

7 、南京人唐圭璋〈〈全宋词〉〉

8 、无锡人钱钟书〈〈围城〉〉。

第八章 江苏文学(上)

1 、西汉枚乘(淮阴人)《七发》启汉大赋;刘安(沛县人)首先发现了《楚辞》的价值。

2 、明初高启(苏州人)。

3 、清李渔(如皋人),小说《无声戏》、《十二楼》,戏剧《笠翁传奇十种》,理论《闲情偶记》。

4 、金圣叹(苏州人),评点《水浒传》、《西厢记》;毛伦、毛宗岗父子(苏州人),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5 、从周秦到明清,全国有五分之一的文学家出在江苏。

第九章 江苏文学(下)——略

第十章 江苏书画艺术

1 、吴曹不兴(吴兴人)、晋顾恺之——“曹衣带水,吴带当风”

2 、刘宋陆探微“一笔画”,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号为“密体”。

3 、梁张僧繇人物画,号为“张家样”,与吴道子并称“疏体”。

4 、唐代王洽“泼墨”。

5 、南唐画院;山水画家董源和巨然

6 、“元四家”黄公望(常熟人)《富春山居图》和倪瓒。

7 、明苏州画家群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8 、清“四王”王时敏等都是苏州人;龚贤等“金陵八家”;郑燮等“扬州八怪”(在扬州卖画为生)。

9 、唐代苏州人“草圣”张旭。

第十一章 江苏建筑与工艺

1 、绿水绕人家,黑白分明,两厢不造房而是高围墙——天井,以栏杆式建筑为主。

2 、江南古镇——同里、盛泽、周庄。

3 、江南以石拱桥最多见,吴县宝带桥最长最大最著名,始建唐代。

4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苏州虎丘斜塔。

5 、南京明城周长 67.3 华里,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砖城,比当时巴黎城大一倍。

6 、南京明孝陵,扬州隋炀帝墓,江宁南唐二陵。

7 、明清民间艺术有:宜兴紫砂陶器,无锡惠山泥人,桃花坞木版年画,扬州玉器、漆器,苏绣,南京云锦。(湘绣、蜀绣、粤绣、苏绣)

第十二章 江苏戏剧与乐舞

1 、南戏在昆山一带流行和发展,到明初有了“昆山腔”之称。明中叶魏良辅做了第一次大的改革,梁辰鱼《浣纱记》传奇为昆腔确立了基础,张风翼《红佛记》传奇后,昆曲进入艺术店堂。

2 、江苏地方戏有扬剧、淮剧、锡剧、沪剧、淮海剧、苏剧、白局等。

3 、江苏曲艺有扬州评话、苏州评弹等。

4 、最负盛名的江苏民歌是《茉莉花》,属于杂剧中的“鲜花调”,源于元杂剧《西厢记》。

第十三章 江苏宗教文化

1 、晋句容人葛洪使道教的基本教义完成了从“致太平”到“求成仙”,即从救世到度世的过度,道教追求肉体飞升、不死成仙的基本特征得以完全形成。

2 、在江苏生活的陆修静融合天师道和神仙道教,促进了明间道教向官方道教的转化。

3 、南京人陶弘景创立了茅山宗,标志着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正式完成。

4 、梁武帝由道教改崇信佛教,使南朝 佛教发展到了顶峰。

5 、唐、宋、明、清佛教以禅宗最盛。

6 、最早来江苏传天主教的是耶酥会传教士利玛窦( 1595 年起)。

7 、最早来江苏传基督教的是英国伦敦会的传教士( 1843 年起)。

8 、伊斯兰教在唐代称“大食教”,明代称“回回教”、“天方教”,明末清初称“清真教”,解放前普遍称“回教”。唐代伊斯兰教传入扬州。

第十四章 江苏园林文化

1 、( 1 )春秋战国时代,江苏已有园林艺术的萌芽。

( 2 )江苏私家园林最早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苏州。

( 3 )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了寺观园林。

(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江苏园林最初形成期,唐宋时期是江苏园林走向繁荣的阶段,明清时期是江苏园林高度繁荣期。

2 、江苏园林大多集中在苏州和扬州。

3 、江苏园林的特点:

( 1 )宅第园林较多。

( 2 )石头文化丰富。

( 3 )精巧秀丽的建筑风格。

4 、江苏宅第园林较多的原因是:

( 1 )隐逸的世风。

( 2 )由经济实力而产生的享乐思想。

5 、石头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

( 1 )单独供人欣赏。

( 2 )建筑假山。

( 3 )做步石、台阶、石凳石桌等等。

6 、江苏园林创造意境美的艺术要素:

( 1 )通过空间关系的处理,形成虚实结合的动人意境。

( 2 )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使游客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发现无限,感到意味无穷。

( 3 )通过水面渗透,创造出不尽之意。

( 4 )通过借景、框景、对景等艺术手法,创造诗情画意。

( 5 )追求“禅境”。

7 、园陵建设一般有三个层次:背景层次、中境层次、近境层次。

第十五章 江苏饮食文化

1 、四大菜系 (鲁采、川菜、苏菜、粤菜)和 六大菜系 (鲁采、川菜、苏菜、粤菜、湘菜、闽菜、徽菜、浙菜)的分法中都有苏菜。

2 、江苏菜系由扬州、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地方风味构成。

3 、扬州菜又称维扬菜或淮扬菜,南京菜古称京苏大菜,苏州菜古称吴菜。

4 、江苏饮主要是茶和酒两大类,茶文化集中于苏州地区。

5 、个人对饮食文化贡献最大的是袁枚,编写了《随园食谱》。

6 、江苏岁时饮馔

( 1 )立春日,古代有“咬春”的习俗古,唐代已有“春盘”。

( 2 )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

( 3 )三月三,古代南京诗人聚会的日子。

( 4 )清明节,苏州、扬州等地要吃青团。

( 5 )四月八,浴佛节,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这天要用乌饭供佛,然后散发弟子,食之可以消灾。

( 6 )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古代苏州地区叫“白赏节”,即白相(玩耍、游乐的日子)。

7 、江苏饮食文化的特色

( 1 )起源最( 2 )文士的推动( 3 )理论贡献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09dadc29ec3d5bbfd0a7499.html

《江苏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