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药性寒凉-长春中医药大学-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二章

一、概念: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作用、适应证、分类
1、清热泻火:气分实热证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湿热证清热燥湿药。 3、清热解毒:热毒证清热解毒药。 4、清热凉血:血分实热证清热凉血药。 5、清虚热:虚热证清虚热药。 三、配伍规律
1、表热与里热同时存在,先表后里,若里热较盛,表里同治 2、里热兼体虚配补益药 3、里热兼积滞者配泻下药 4、气分热兼血分热气血两清 四、使用注意
1、大苦大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慎用。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故阴虚者慎用。
五、现代研究: 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药具有抗菌作用,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又有消炎、解热、镇静降压等作用。有些清热药并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以及解蛇毒、抗肿瘤、利胆保肝、降低谷丙转氨酶等作用。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一、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多苦寒或甘寒,具有清热泻火作用。 二、作用适应证 清热泻火
1.气分实热证:大热、大汗、大渴、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便干、苔黄。
2.脏腑实热证: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烦不眠、肝火目赤等。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含水硫酸钙的矿石,分布于全国各地。
炮制:生用或煅用。生石膏:性味大寒,善清气分实热;煅石膏:又称熟石膏,煅制后寒性已降,多供外用,具有生肌敛疮之功。
饮片:呈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常附有青灰色或淡黄色片状杂质。无臭,味淡。
【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泻火,除烦止咳:
1)气分实热证。知母、粳米等,如:白虎汤。
2)气血两燔之发斑发疹。 白虎汤加玄参、水牛角,如:化斑汤。
3)肺热喘咳。 麻黄、杏仁等,如:麻杏石甘汤。
4)胃火牙痛。 知母、牛膝等,如:玉女煎升麻、黄连等,如:清胃散。
为清解肺胃气分实热证之要药。
2.收湿敛疮(煅石膏: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创伤久不收口及湿疹。煅石膏研末外用。
【用量用法】 1530克,大量可用到180240克。宜打碎先煎。内服用生,外用宜煅。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含量不少于95%尚含一些微量元素如钛、酮、铁、铝、银、锰、镁、钠等。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本品可能是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亢进而产生解热作用,同时由于发汗中枢被抑制,故退热而不发汗,尤适用于高热,解热作用较持久。
2、煅石膏外用能收敛粘膜,减少分泌。 3、促进胆汁排泄、降血糖、降血脂。

【临床应用】
(1治疗牙痛:生石膏45克,细辛4.5,水煎服.治疗风火牙14,胃火牙痛24,全部治愈. (2治疗烧伤:将生石膏细粉装入纱布袋内,均匀的撒布于疮面,共治疗53,治愈51.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以河北易县产品最佳,称西陵知母。 炮制:生用或盐水炙用。
饮片:药材呈略扁圆的长条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饮片切成薄片,断面黄白色。气特异,味甘而微苦,嚼之带粘性。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应用】 1.清热泻火:
1)气分实热证。配伍石膏、甘草等,如:白虎汤。 2)肺热喘咳。配伍瓜蒌、贝母等。 3)胃火牙痛。配伍石膏、牛膝等。 2.滋阴润燥
(1阴虚燥咳。贝母,如:二母散。
(2肝肾阴虚,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盗汗黄柏、熟地、山药等,如:知柏地黄丸。
(3消渴症 。配伍天花粉,葛根。 (4肠燥便秘。配伍麻子仁、当归。
【用量用法】 煎服,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滋肾宜盐炒用。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滑肠,脾虚便溏者忌用。 【化学成分】 主含知母皂苷。 【药理作用】 1具有解热。 2、降血糖。
3、抗炎、利尿、祛痰、抗肿瘤作用。 【临床应用】
1)老年干燥综合征:知母、黄柏各20g,熟地15g,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各10g,随症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治疗24例,总有效率91.6%
2)抑郁症:知母百合汤,每日3次,每服均250ml。结果:临床6例患者,平均每人服9剂,全部治愈。

据目前报道,知母在老年干燥综合征、抑郁症、前列腺肥大症等疾病中应用十分广泛。
●石膏知母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共同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气分实热、肺热喘咳、胃火牙痛等。
异同点:知母有滋阴作用,可用于阴虚火旺之潮热、盗汗及消渴等症。长于滋阴降火,清中有润,用于里热而津已伤者。 生石膏长于清气分实热,清中有散,透散气分邪热,用于里热而津未伤者。煅石膏尚具有收湿敛疮之功,用于水火烫伤及疮疡不敛等证。




首载于《名医别录》
为禾本科多年生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炮制:生用。
饮片:药材略呈压扁的长条圆柱形,表面黄白色至淡黄色,有纵皱纹,切断面中空。无臭,味甘甜。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生津:热病伤津之烦热口渴。配花粉.知母、生地。 2.除烦止呕:胃热呕吐。配伍黄连、竹茹等。 3.清肺热
1)肺热咳嗽、痰稠而干。配伍黄芩、栝楼等。 2)肺痈咳吐脓痰。配伍薏苡仁、桃仁。如:苇茎汤
4.利尿1)热淋涩痛。2)麻疹透发不畅。
【用量用法】 干品1530克,鲜品3060克。鲜芦根清热生津利尿之效佳,干芦根则次之.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
※芦根为芦苇的地下根茎,苇茎为芦苇的地上嫩茎。二者功效相近,但芦根长于生津液,而苇茎则长于清肺热,略有侧重。现药房多不备苇茎,而以芦根代之。 【临床报道】 治疗肺脓疡 单味干芦根300克,文火煎2次,取汁约600ml,3次服完,疗程13个月,治疗期间禁食咸辣煎炒食物,一般治7天即见效,共治疗8例,年龄为1358岁,病程13个月,均经胸片或透视及胸腔穿刺确诊。其中3例系经用抗生素结合抽脓治疗后病情加重,而改用本法。另外5例则因经济困难而使用本法。8例患者服用干芦根前,每日咯脓臭痰量均在100200ml之间,服药后痰量明显减少,3040天后咯痰基本消失,均获痊愈。



☆天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名天花粉。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日本栝楼的干燥块根。产于我国南北各地,以河南安阳一带所产者质量较好,多为栽培品种。
炮制:生用。 别名:栝楼根、瓜蒌根
饮片:饮片切成横切片和斜切片,断面白色或灰白色,质坚硬,富粉性。无臭,味淡而微苦。以块粗大,质坚硬,粉性足者为佳。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生津:热病津伤之口渴及内热消渴。配伍葛根、知母、五味子等,如:玉液汤。
2.清肺润燥:肺热燥咳。配伍沙参、麦冬等。
3.消肿排脓:痈疮肿毒。未溃、已溃均可应用。配伍金银花、穿山甲,如:仙方活命饮。 【用量用法】 煎服1015克。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反乌头。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含淀粉(占25.2%皂甙,多糖类,氨基酸类,酶类和一定量的蛋白质。从瓜蒌根新鲜汁中得到一种对中期引产有效地蛋白质命名为天花粉蛋白;从瓜蒌根中还分离出有强烈堕胎作用的蛋白质以及具有引产、免疫抑制和抗肿瘤活性的蛋白质。
2、药理作用:
1)具有致流产和抗早孕作用:天花粉蛋白致流产系70年代发现的,它作用于胎盘,能使绒毛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促使胎盘激素下降和胎儿死亡。同时,由于蜕膜细胞产生前列腺素,发生宫缩而流产。提取天花粉蛋白制成注射液肌注,常用于中期引产,还可用于死胎、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等。
2)具有抗艾滋病病毒作用及抗肿瘤作用。 3)具有降血糖作用。



首载于《名医别录》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的干燥嫩叶。卷而未放幼叶,称竹叶卷心。
炮制:生用。 别名:淡竹叶。
饮片:叶片披针形,表面浅绿色黄绿色。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应用】
1.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热病津伤之烦热口渴。
2.利尿: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生地黄、甘草,如:导赤散。
竹叶卷心更长于清心火。多用于温病热陷心包之神昏谵语等症。 【用量用法】 煎服1015克。






首载于《本草纲目》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叶。 炮制:生用。 别名:竹叶麦冬
饮片:叶片披针形,有皱缩卷曲,表面浅绿色黄绿色。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功效应用】1.清热除烦:热病津伤之心烦口渴。2.通利小便: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及移热小肠之热淋涩痛。【用量用法】

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煎服1015克。






首载于《食性本草》
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成熟种子的干燥幼叶及胚芽。 炮制:生用。 饮片: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肾肠经。 【功效应用】1.清心安神:高热神昏。配麦冬等。如:清宫汤。2.涩精止血:心肾不交之失眠、遗精及吐血。【用量用法】 煎服1015克。






首载于《新修本草》
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干燥胆汁。现多人工引流熊胆粉。 采收有猎熊取胆与活熊取胆法两种。以往猎熊取胆多在冬季猎取,有经验的猎人,常将熊激惹至狂怒时然后捕杀,立即取胆,此时胆汁充足,品质最优,但此种方法不利于野生动物保护。目前我国多采用活熊取胆法:首先将熊麻醉,并仰卧固定在手术台上,严格消毒后,施胆囊造瘘术,术后穿上铁甲衣,并将引流管同胆汁瓶相接固定于铁甲衣内。术后每经24小时即可取胆汁1次,时间在下午3时为宜。取胆汁时,用铁钩将熊铁甲衣勾到笼子旁边固定,取出铁甲衣内的胆汁瓶,再换放另一胆汁瓶(胆汁瓶系只能流入,不能逆流的特制瓶)。将取出的胆汁瓶内的胆汁,倒入容器中,置40度温箱中45天,干后收藏。熊胆以个大、胆仁金黄色、明亮、味苦回甜者为佳。
炮制:生用。
药材:干燥胆汁呈块状、颗粒状、粉末状。有光泽,颜色不一,金黄色透明光亮如琥珀,味苦回甜者,习称“金胆”;黑色,质建而脆者,习称“墨胆”;黄绿色,光亮较差,质亦较脆者,习称“菜花胆”。气微清香或微腥,入口熔化,味极苦,清凉而不粘牙,以金黄色透明光亮,味苦回甜者,习称“金胆”者为佳。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痈疮肿毒、痔疮肿痛。
2.息风止痉:惊痫抽搐。如小儿急惊风。化水服。 3.清肝明目:肝热目赤。外用点眼。
【用法用量】 内服12g,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化学成分】 主含胆汁酸类,其主要成分为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牛黄熊去氧胆酸等。 【药理作用】 1、促进胆汁分泌。

2、降血脂、降血糖。
3、抑菌、抗炎、抗过敏、镇静、祛痰、平喘、助消化、降压等。 【临床应用】
治疗病毒性结膜炎:5%的熊胆眼药水,2小时点眼1次,每12滴,3天白天不少于6次,以后每天4次,用药714天,治疗70例,痊愈60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 炮制: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别名:越桃、山栀子
饮片:呈卵形或椭圆形,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果皮薄而脆,内表面呈红黄色。种子众多,黏结成团,种子扁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气微。味胃酸而苦。以个匀、皮薄、完整、饱满、色红黄者为佳。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应用】
1.泻火除烦: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高热等证。本品善泻三焦之火尤善清心火,为治热病烦闷之要药。 1)治热病心烦,配伍淡豆豉,如:栀子豉汤 2)治高热烦躁,配伍黄芩、黄连,如:黄连解毒汤 2.清热利湿:湿热黄疸。配伍茵陈、大黄,如:茵陈蒿汤。 3.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出血。配伍小蓟、白茅根等,如:十灰散。
4.解毒消肿: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 煎服,310g。泻火用生,止血炒炭。 【化学成分】 果实含栀子苷等。 【药理作用】
1、能引起胆囊收缩,增加胆汁分泌,故有利胆作用。并能降低血中胆红素,所以近代用栀子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
2、具有止血作用:由于传统说法均认为,栀子用于出血症要炒炭或炒焦,而根据现代研究,炒焦或炒炭后虽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而具有收敛止血作用,但是此作用远不如止血成分未被破坏的生品稳定和持久,况且栀子具清热凉血作用,多用于血热出血,故更应该以不损失其有效成分为原则,用生栀子为好,栀子的药效主要是通过栀子的有效成分如栀子甙发挥作用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证明,
生栀子的栀子甙含量比炮制品含量高,这正是栀子宜生用的原因所在。
【临床应用】 用于扭伤:生栀子3050克,研为细末,鸡蛋清一个,面粉适量,白酒适量。共调成糊状。贴在扭伤部位,固定,于扭伤当日敷药休息,次晨取掉。治疗扭伤300例,经一次治疗痊愈者298例,不详2例。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因此草夏至后即枯,故名。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 炮制:生用。 别名:夏枯球。
饮片:呈棒状,淡棕色至棕红色。体轻,气微,味淡,饮片以色紫褐,穗大,柄短者为佳。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 1.清肝火
1)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头痛眩晕。配伍菊花、决明子等。 2)肝阴不足之目珠疼痛,与补血养肝药同用。
2.散郁结:痰火郁结之瘿瘤瘰疬。 【用量用法】 煎服,1015g。或熬膏服。 【化学成分】 本品含三帖类、甾体糖苷、香豆素。 【药理作用】 1、明显降血压作用。 2、抗心率失常。
3、抗炎、抑菌、抗皮肤真菌。 4、抗肿瘤、降血糖、兴奋子宫。 【临床应用】
1.治疗颈淋巴结结核:夏枯草、蒲公英、玄参各30克,土贝母15克,僵蚕、制没药、生南星各12克,全蝎、炮山甲、白芥子、山慈菇各10克,瓦楞子60克,水煎服,日1剂,治疗87例,痊愈7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
2.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以夏枯草、全当归、珍珠母、生牡蛎30克,昆布、丹参各15克、共研末、制蜜丸。每丸9克,每天2次,每次1丸,三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46例,服药36个月,痊愈6例,显效28例,好转4例,无效2例。 3.治疗手足皲裂:夏枯草30克,白及15克,共研细末,猪油调膏。先用夏枯草60克。煎水洗患处,再敷以药膏,纱布包扎,1
1次,一般连用37天可愈。治疗36例,34例痊愈,总有效率94.4%
4.治疗手脱皮:夏枯草100,水煎2,泡洗双手,每天2,30分钟,连用1015.曾治手脱皮百余例,均痊愈。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明目之功而命名。 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成熟种子。 炮制:生用或炒用。 别名:草决明、草决、决明。
饮片:决明:略呈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妻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 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肝明目
1)肝火及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夏枯草、菊花等。 2)肝肾阴亏之目暗不明。沙苑子、菟丝子等。
2.润肠通便:肠燥便秘。配伍火麻仁、郁李仁等。 【用量用法】 煎服,1015g
【化学成分】 主含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
2降血脂作用,决明子散有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作。
【临床应用】
1.治疗高血脂症:决明子每日2030克开水泡后代茶饮,(不少于500ml,服药期间的饮食习惯基本与服药前相同,不加其他降脂药物治疗。结果治疗高血脂症24例,其中12例高TC者治疗1月后平均TC下降19.2%,治疗2年后平均下降27.4%;17例高TG者治1个月后平均TG下降26.9%,治疗1年后平均下降38.7%,治疗2年后平均下降39.2%. 2.改善小儿消化功能:鲜母鸡肝1,草决明20,鸡内金、山楂各10克。鸡肝捣如泥状后三药研为细末,拌匀搓成团如鸡蛋大小,以清洁纱布包紧,系线扎口,然后用第二次的淘米水500ml在瓦罐内煎煮,100ml汤汁,1次空腹服完(先服药后饮汁,一般1见效,治疗小儿疳积145.痊愈127,好转15,无效3. 3.治疗霉菌性阴道炎:将决明子30克加水煮沸后熏洗外阴及阴
道,日1次,每次1520分钟,10日为1疗程。观察22例,疗效较好。







首载于《开宝本草》
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干燥带花茎的头状花序。 炮制:生用。 饮片: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风热上扰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生翳膜。
【用量用法】 煎服,615g 【使用注意】 阴亏血虚之目疾者忌用。





首载于《开宝本草》
为马钱科落叶灌木密蒙花树的花蕾。 炮制:生用。 饮片: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肝经。 【功效应用】
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1)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生翳障。2)肝虚有热之目昏干涩。 【用量用法】 煎服,610g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为苋科植物青葙的成熟种子。 炮制:生用。
饮片:呈扁圆形,少数呈圆形,直径11.5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无臭,无味。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应用】
清泻肝火,明目退翳: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使用注意】 本品有扩瞳作用,故青光眼者忌用。



1、清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石膏 2、滋阴润燥知母 3、收湿敛疮石膏 4、治疗肺痈芦根 5、治胃热呕吐芦根
6、既清热又生津芦根、天花粉、淡竹叶。 7、治黄疸栀子
8、治疗目赤肿痛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9、肠燥便秘知母、决明子 10、散郁结夏枯草。 11、凉血止血栀子
12、利尿淡竹叶、竹叶、芦根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一、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性味多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二、作用及适应证
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证: 1.肠胃湿热:呕吐、泄泻、痢疾腹痛。 2.肝胆湿热:黄疸、胁肋胀痛、口苦尿赤。 3.湿热下注:带下色黄、热淋灼痛。 4.湿热流注于关节:关节红肿热痛。
5.湿温或暑温夹湿:身热不扬,胸膈痞闷,舌苔黄腻 6.湿疮、湿疹
三、使用注意:苦寒性燥之品,易于伤津败胃,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及阴亏者慎用。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
炮制: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别名:元芩、枯芩。
饮片:药材成圆柱形,,扭曲,大小粗细不等,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遇冷水或潮湿后则变成黄绿色,老根中间呈棕黑色,常枯朽中空。气微,味苦。饮片切成410mm的小段或纵切片。以条长、质坚实、棕黄色、断面不朽者为佳。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本品善清中上焦湿热,尤善清上焦肺火。 1)湿温或暑温 胸脘痞闷、身热不扬、恶心呕吐。 2)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腹痛 配伍黄连、葛根,如:葛根芩连汤。
3)肝胆湿热之黄疸。配伍茵陈蒿、栀子等。
4)湿热下注膀胱之热淋涩痛。配伍木通、白茅根车前子等。 2.泻火解毒 1)肺热咳嗽。善清肺火。单味药应用,如:清金散。 2)热病烦渴、面赤便秘。
3)痈疮肿毒、咽喉肿痛。
4)邪在少阳,寒热往来。配伍柴胡、半夏等,如:小柴胡汤。 3.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4.清热安胎:胎热不安。
【用量用法】 3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 ※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而治肺热咳嗽痰黄之证;子芩为生长年少的【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 化学成分
黄芩含黄酮类,其中以黄芩甙元、黄芩甙为主要子根,中实而坚,体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而治湿热泻利腹痛之证。
有效成分。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2、解热作用;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为黄芩甙元,作用稍强于阿司匹林。
3、保肝、利胆、解痉作用 5、具有抗肿瘤作用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为毛茛科植物黄莲、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云南,川黄连为道地药材。
炮制:生用、酒炙、姜汁炙。 别名:云连、川连、鸡爪连。
饮片:1)味连(鸡爪连):根茎多分枝,常弯曲,形如鸡爪,粗细不一。单枝长36cm。表面黄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棕色。单枝呈结节状隆起。全枝皆附有残留的短须根。质坚实。断面不整齐,呈金黄色,外层深红色,中间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2)雅连:多单枝,略呈圆柱形。3)云连:一般较细小,多单枝,弯曲如沟,色浅。饮片多切成薄纵切片,也有薄横切片。以条粗壮,质坚实、无须毛、断面金黄色者为佳。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本苦寒,清热燥湿之力强,尤长于清中焦湿热,善清心经之火,为治湿热痢疾之要药。
1)湿热泻痢。配伍白头翁、黄芩等,如:白头翁汤。“为治湿热泻痢之要药”
2)脘腹痞满、恶心呕吐。配伍生姜、半夏、黄芩等,如:半夏泻心汤。
3)胃热呕吐。
4)肝郁化火的呕吐。 配伍吴茱萸等,如:左金丸 2.泻火解毒
1)阴虚火旺之失眠心烦。白芍、黄芩、阿胶等,如:黄连阿胶汤。
2)血热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配黄芩、大黄,如:泻心汤。 3急性热病壮热烦躁。配伍黄芩、黄柏等,如:黄连解毒汤。 4)痈疮肿毒。黄柏,连翘等黄连解毒汤。
【用量用法】 煎服,25g清热泻火宜生用,清上焦热宜酒炒,止呕宜姜汁炒,泻肝胆火宜猪胆汁炒。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者慎用。 化学成分 主含小檗碱,又称黄连素为79%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黄连素):对球菌、杆菌、原虫、真菌有抑制作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广谱抗菌素。
2、利胆作用(小檗碱):能增加胆汁的分泌。 3、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溃疡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萎缩性胃炎:黄莲500克,食醋500ml(瓶装为佳),白300克,山楂片1000克,加开水4000ml,混合浸泡7日,每次50ml,饭后服,每天3次。治疗24例,经胃镜复查,其中21例胃粘膜萎缩性病变消失,2例由萎缩性胃炎转为浅表性胃炎,胃液分析空腹总酸度,游离酸度恢复正常范围(服药5090天)1例因坏死性胃炎死亡。
2.治疗慢性胆囊炎:小檗碱520mg饭前服用,每日3次,治225例慢性胆囊炎等患者,2448小时使其症状消失。本品能降低胆汁中胆红素水平,增加胆囊中胆汁量。对工业毒物所致中毒性肝炎亦有一定疗效。
3.治疗肺结核:小檗碱治疗30例,每次口服0.3,3月为1疗程,有一定疗效. 4.治疗高血压病:小檗碱每日剂量为0.744.0,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急性肾炎及先兆子痫的高血压症共19例,疗效迅速安全,对早期及二期患者较好,三期及重症患者较差。
5.治疗糖尿病:口服黄连素0.4/次每日3,13个月为1疗程,治疗二型糖尿病30,用药后血糖下降时间为:14,27,314,5例效果不显著。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川黄柏或黄檗(关黄柏的干燥树皮。以川黄柏质量最佳。
炮制:生用、盐水炙用。
别名:川黄柏(四川、云南)、关黄柏(辽宁、吉林、黑龙江) 饮片:1)川黄柏:呈板状,去净粗皮,厚37mm。外表面黄棕色或褐色,较平坦,有不规则的浅裂纹,偶有残存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浅棕色。体轻,质较硬。断面深黄色。气微,味极苦。饮片多横切成条。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本品长于清下焦湿热。 (1膀胱湿热之热淋。配伍车前子、滑石等。 (2湿热下注之带下黄稠。配伍山药、芡实等。
(3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配伍苍术、牛膝等,如:三妙散。 (4湿热泻痢。配伍白头翁、黄连、秦皮等。如:白头翁汤。 (5湿热黄疸。配伍栀子、甘草等,如:栀子柏皮汤。 2.泻火解毒:痈疮肿毒、湿疮、湿疹。
3.退热除蒸: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本品长于清相火、退骨蒸。配伍知母、地黄等,如:知柏地黄丸。
【用量用法】 煎服,510g,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退热除蒸多盐水炙,止血多炒炭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
●黄芩、黄柏、黄连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共同点:黄芩、黄柏、黄连均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用于湿热证及热毒证。
异同点:黄芩善于清肺火,长于治疗中上焦湿热诸证。且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安胎之功,故肺热咳嗽,血热出血及胎热不安多用之。 黄连善清心火,长于治疗中焦肠胃湿热诸证,故心烦不寐、胃
热呕吐、湿热痢疾多用之,为治湿热痢疾之要药。
黄柏泻肾火(相火),退虚热,又长于除下焦湿热,故阴虚火旺之潮热盗汗及湿热下注诸证多用之。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因植物叶如龙葵,味苦如胆而得名。
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关龙胆”,主产于东北和内蒙古,产量大、品质优。后一种习称“川龙胆”,主产于四川、云南等地。
炮制:生用。
饮片:根茎呈不规则块状,下端着生10余条细小的根条(如马尾状)。根圆柱状,多顺直。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质脆,易折断。饮片多切成15cm小段。气微弱而特异,味极苦。以条粗壮,色黄、残茎少者为佳。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本品尤治下焦湿热,泻肝胆火。 1)下焦湿热之阴痒阴肿、带下黄稠、湿疹。 2)肝胆湿热之黄疸。茵陈、栀子、大黄等。
2.泻肝胆火
1)肝胆实火之头痛、胁痛、口苦等证。配伍黄芩、柴胡、栀子等,如:龙胆泻肝汤。 2)肝热生风之高热惊厥。 【用量用法】
●龙胆草与黄柏皆清下焦湿热。但龙胆草长于泻肝胆实火,以治头痛目赤;而黄柏主泻相火,以疗潮热遗精。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忌用。 【化学成分】 主要含龙胆苦苷。
【药理作用】 煎服,510g 1、保肝、利胆。降低谷丙转氨酶。 2、健胃、促进消化、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带状疱疹:龙胆草30克,丹参15克,川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克。治疗12
例,全部治愈。服药1剂后疼痛减轻者14例,服药3剂后皮疹停止发展者38例。均无不良反应。
2、急性结膜炎:龙胆草15克,加水250ml,煎后取液加适量氯化钠洗眼,每日34次。治疗急性结膜炎94例,其中85例用药12天痊愈,治疗后仅4例无效。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因形似参,味苦而得名。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炮制:生用。
饮片:药材呈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饮片多切成25mm厚斜切片或斜切小段,断面黄白色,中心较淡,年轮明显。气微,味极苦。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湿热黄疸、湿热泻痢、带下色黄、阴痒阴肿。 2.杀虫止痒:疥癣、湿疹、皮肤瘙痒。 3.利尿:水肿、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反藜芦。 【临床应用】
1、治疗神经性皮炎
苦参200克,加入陈醋500ml内浸泡5天备用。治法:患部先抓后用温水洗净,再用消毒棉棒蘸药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一般搽药3`5天见效。结果:治疗52例,痊愈45例,显著进步7例,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2、治疗肝炎
苦参、茵陈各10克,秦艽、泽泻各15克,水煎服。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0例,痊愈23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93.3% 3、治疗肛裂
苦参50克,荆芥、防风、川椒各30克,冰片(后下)5克,将上药浸泡于6000ml冷开水中20分钟,再用文火煎2030分钟,停火后,去渣取汁,加入冰片,待冷却至约40度时,行坐浴1520分钟,每天1剂,连用6剂为1疗程。共治60例,结果:痊愈50例,显效10例。本组病例中最多2个疗程,最少半个疗程,平均1个疗程。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 炮制:生用 饮片:药材呈卷筒状,外表灰白色或浅灰黄色,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饮片多切成35mm的横切片,或斜切片。有羊膻气,味微苦。
【性味归经】 苦寒;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湿热黄疸、湿热疮毒、湿热疥癣、湿热痹证。
【用量用法】 煎服,510g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一、药性特点
性味多苦寒。 二、作用及适应证 1、作用:清热解毒。 2、适应证:热毒证。 1)温热病毒。
2)痈疮肿毒。如疔毒、乳痈、肺痈、肠痈、丹毒、痄腮等。 3)咽喉肿痛。 4)热毒下痢。
毒的含义甚广,这里所称的毒,为火热壅盛所致,通常称为热毒或火毒。
丹毒:指发病时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故名为丹毒。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发于头面者,称为抱头火丹,发于躯干者,称为内发丹毒,发于腿者称为腿游风、流火,新生儿丹毒称赤游丹。





首载于《名医别录》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主产于河南、山东等省。 炮制:生用、炒炭用。 别名:双花、忍冬花、银花。
双花:花初开时色白如银,经二三日色由白变黄似金,因花朵次第开放,新旧相参,黄白相映而得名。
银花:习惯认为,入药宜采集含苞待放或初开放者为佳,故处方时常用银花。
饮片: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者色渐深。气香,味淡,微苦。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配伍连翘、薄荷、牛蒡子等,如:银翘散。
2)热入营血。 丹皮、生地等。
3)痈肿疔疮。配伍蒲公英,野菊花等,如:五味消毒饮。为治一切痈肿疔疮阳证的要药. 4)肠痈、肺痈。
5)热毒血痢。配伍黄连,白头翁等。 【用量用法】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
2、降血脂。 3、抗早孕。 【临床应用】
1、治疗急性扁桃体炎:金银花1530克,山豆根915克,
硼砂1.5g (冲服,生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共治疗187例,痊愈151例,显效32例,无效4例。
2、乳腺炎:银花45g,鹿角霜15g,王不留行12g,黄酒一杯,水煎服,治疗10余例,均痊愈。又有用金银花90g,生甘草15g皂角刺12g,鹿角片10g白酒50ml,加水煎4050分钟12煎,每日2次温服,治疗32例,痊愈31例,无效1

【附药】
忍冬藤:
首载于《名医别录》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茎枝。 炮制:生用。 别名:银花藤。
饮片:藤茎呈圆柱形,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饮片切成薄斜片或小段。带有叶子,断面黄白色,中空。无臭,味微苦。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2)痈肿疔疮。 2、通利经络: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用量用法】 煎服,1530g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习称“老翘”或“黄翘”,取籽入药者,称“连翘心”
炮制:生用。
饮片:呈长卵形至卵形,稍扁,1.52.5cm直径0.51.3cm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突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一条明显的纵沟。顶端锐尖。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老翘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棕红色,内表面多为浅黄色。气微,味极苦。青翘为佳。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配伍金银花、薄荷等,如:银翘散 2热入心包之高热神昏。长于清心火。配伍麦冬、莲子心等。 3热入营血之舌绛神昏。配伍金银花、丹皮等,如:清营汤。
2.消痈散结:本品被称为“疮家圣药” 1)痈疮肿毒。配伍金银花、野菊花等。 2)瘰疬痰核。配伍夏枯草、玄参、浙贝母等。 此外,具有清心利尿作用,用于热淋涩痛。 【用量用法】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同金银花。 【鉴别用药】
青翘(青连翘):为初熟的果实,清热解毒之力较强。 老翘(黄翘、连翘壳):为熟透的果实,长于疏散风热。 连翘心:为连翘的种子,长于清心泻火,而治热入心包之证 【临床报道】
1.治疗急性肾炎:连翘30,加水用文火煎成150ml,分三次饭
前服,小儿酌减。连服510天,忌辣物及盐。治疗8例,6例浮肿全部消退,2例显著好转,血压明显下降;尿检6例转阴,2例好转。 2治疗呃逆:连翘60克,炒焦煎水服,或服药末,每次10克,13次,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均有良效。
3治疗便秘:连翘1530克,沏水或煎沸当茶饮持续12周,亦可便下停服。治疗各种便秘有效。
●金银花连翘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共同点:金银花连翘均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用于风热表证,热毒疮痈。
异同点: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并善于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治瘰疬痰核。金银花偏散表热又可用于肠痈、肺痈、热毒血痢。








首载于《名医别录》,李时珍谓:其茎叶皆深清,故名。 为十字花科菘兰的叶片。 炮制:生用。
饮片:叶片极皱缩,成不规则团状,有的已破碎。外表暗灰绿色。完整的叶片展开后圆形或长圆形倒披针状。气微,味微酸、苦涩。饮片多切成小段。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2热入营血之发斑,神昏,壮热。配伍丹皮、栀子等。
(3丹毒、痄腮、喉痹、口疮、咽喉肿痛、痈疮肿毒。 【用量用法】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性及细菌性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肺炎、传染性肝炎、流行性感冒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扁桃腺炎等皆有较好疗效。 【临床报道】
1、流行性乙型脑炎:大青叶30克,煎取100ml1岁以下每次1020ml15岁每次50ml1113岁每次80ml,4小时服1次,一般退热后23天停药。治疗51例,疗效确切。
2、治疗麻疹合并肺炎:大青叶、蒲公英各等分,浓煎口服,每3次,每次每周岁35ml。治疗150例,疗效满意。
3、治疗百日咳:大青叶9克、龙胆草6克、山栀子30克、知5克、白茅根、藕节、竹如、前胡各6克,水煎60ml,日服3次。此为6个月~1岁量,可随年龄大小酌情增减。治疗72例,除1服药呕吐而停药外,其余全部治愈。一般症状35剂可愈;重者1215剂可愈。




首载于《本草纲目》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北、江苏、安徽等地。 炮制:生用。
饮片:根呈圆柱性形,根头部略膨大。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色、粗糙。饮片多为厚斜片、横切片和小段,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配伍金银花、连翘、荆芥等 2)咽喉肿痛,瘟病发斑,痄腮、痈疮肿毒、丹毒、大头瘟毒。 本品与大青叶具有类似的作用,但其解毒利咽作用强于大青叶。
【用量用法】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 【临床应用】
1、急性黄疸型肝炎:板蓝根30克,栀子45克,水煎服,53例全部治愈,疗程1050天。
2、治疗婴幼儿肺炎:板蓝根、大青叶、芦根各12克,荆芥穗4克,杏仁、百部各6克,双花10克,甘草2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随症加减。治疗45例,痊愈42例,无效2例。
3腮腺炎:板蓝根60120克,小儿减半,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外涂30%板蓝根溶液,观察387例,结果痊愈377例,好转5例,无效5例。
4、扁桃体炎:采用五根汤(板蓝根、山豆根、葛根、芦根、白茅根),水煎服,每日1剂,剂量依不同年龄适当加减,热退后继服10天,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50例,显效41例,有效7例,无效2例,用药后均无不良反应。





首载于《药性论》“黛”是眉毛的颜色,因唐代妇女曾以本品染眉,故名青黛。
为菘蓝、马蓝、蓼蓝、草大青等叶中的色素。主产于福建、广东、江苏、河北等地,以福建的产品为优,称“建青黛”
饮片:兰色粉末。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1)瘟病发斑,血热吐衄。 2)痄腮、喉痹。 3)痈疮肿毒。
2、清肝泻肺:用于肝火犯肺治咳嗽、胸痛、痰中带血等证。 3、定惊:用于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用量用法】 本品难溶入水,宜入丸、散剂用,1.33g 【使用注意】 胃寒者忌用。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鉴别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三药同出一源,功效亦相近,皆有清瘟解毒凉血消斑的作用。但大青叶更善于凉血消斑;板蓝根更善于解毒利咽;青黛善于清肝泻火。
【化学成分】 含靛蓝,靛玉红等。 【药理作用】
1、具有抗肿瘤作用:对肺癌、乳腺癌、肝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还抑制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DNA的合成,其骨髓副作用较轻,且不抑制免疫功能。将靛玉红制成片剂,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效.近年来发现靛玉红染生物5`碘靛玉红抗肿瘤活性优于靛玉红. 2、保肝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腮腺炎:芒硝30克,青黛10克组成黛硝散,加醋适量调糊,外敷患处,治愈腮腺炎9例,轻者1次获愈,重者34次即消,重者加服清热解毒药。
2、百日咳:以青黛、海蛤粉各30克川贝母、生甘草各15克,研细末,每次1.5,每日3次饭后服,治疗小儿百日咳24例疗程为710,一般服药23天咳嗽明显减轻,57天治愈者15,810天治愈者8,1例加用抗生素治疗2周痊愈.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为鳞毛蕨科植物贯众、棉马鳞毛蕨等的带叶柄基部的根茎。 炮制:生用或炒炭用。
饮片:药材呈圆柱形或棱柱形,棕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被叶柄残基、须根和鳞片,断面灰黄色至 黄棕色,气微弱而特异,味微涩。
【性味归经】 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 1)外感风热。 2)热病发斑及痄腮。
2、杀虫:用于绦虫、钩虫、蛔虫、蛲虫等 3、凉血止血
1)血热出血。 尤治崩漏下血。 2)气不摄血之出血。 黄芪、当归等。
【用量用法】 煎服,1015g杀虫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
1、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 2、脾胃虚寒者忌用。






首载于《新修本草》
为菊科植物蒲公英及同多种属植物的带根全草。 炮制:生用。 别名:黄花地丁。
饮片:呈皱缩卷曲的团状,表面宗褐色,完整叶片倒披针形,花黄褐色或黄白色。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1痈肿疔毒。配伍野菊花.紫花地丁等,如:五味消毒饮。 (2乳痈。 具疏郁通乳的作用,为治乳痈之要药。 (3肺痈。配伍鱼腥草、芦根等。 (4肠痈。配伍大黄、牡丹皮、桃仁等。 (5咽喉肿痛。配伍板蓝根、玄参。
2.利湿通淋
(1热淋涩痛。配伍车前子、金钱草等。 (2湿热黄疸。配伍柴胡、黄芩、大黄等。 3.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用量用法】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过量可治缓泻。
【药理作用】 1.利胆作用。
2.保肝作用:蒲公英注射液可显著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减轻肝组织的坏死,充血和肝细胞脂肪变性。 3.有疏通阻塞之乳腺管的作用。
4.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连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5.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
1.流行性腮腺炎:以鲜蒲公英30g或干品20g捣碎加入1个鸡蛋清搅匀,再加冰糖适量,捣成糊状,外敷治疗40,全部治愈。 2.乳痈:蒲公英60g、金银花60g、白芷2030g、生甘草2030g、水煎服,2剂,6小时1次治疗40例,1日痊愈7例,3日痊24例,4天以上9例。





首载于《本草纲目》。因其花色紫,地下根如钉,故名。 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 炮制:生用。 别名:地丁。
饮片:多皱缩成团状,根淡黄棕色,叶片灰绿色。 【性味归经】 ,,;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肿疔毒,乳痈,肠痈,咽喉肿痛,丹毒,毒蛇咬伤,长于治疗疔毒。
此外,具有清肝明目作用,用于肝热目赤肿痛。 【用量用法】 煎服,1030g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 炮制:生用。
别名:重楼、七叶一枝花 饮片:药材呈结节状扁圆柱形,饮片厚纵切片、横切片、斜切片,断面白或黄白色,粉性。无臭,味微苦。 【性味归经】 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
1)痈肿疔毒,毒蛇咬伤。为治痈肿疔毒之要药。 2)痄腮、喉痹、瘰疬、痰核。 2、消肿止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3、凉肝定惊:小儿惊风抽搐。
【用量用法】
【使用注意】 体虚,无实火热毒,阴证外疡及孕妇忌用。





首载于《本草汇言》
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炮制:生用。
饮片:呈类球形,棕黄色。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肺、肝、心经。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
(1痈疮肿毒,丹毒。配伍蒲公英等,如;五味消毒饮。 (2咽喉肿痛。配伍玄参、板蓝根等。
(3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配伍菊花、桑叶、蝉蜕等。
(4肝火上炎之头痛眩晕。配伍夏枯草,龙胆草等。 【用量用法】 煎服,1015g ●野菊花与菊花鉴别
野菊花与菊花,为同科属植物,但野菊花苦寒之性胜过菊花,清热解毒之功独擅,疔疮肿毒之症多用;菊花辛散之力较强,疏散上焦头目风热多用。








首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因其茎和叶有鱼腥气,故名。 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主产于我国南方各省。 炮制:生用。 别名:蕺菜。
饮片:茎扁圆柱形,表面淡红褐色至黄棕色,叶互生,心形,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至灰棕色。搓揉有鱼腥气,味微涩。饮片切成24cm小段。 【性味归经】 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1)肺痈咳吐脓血。为治肺痈之要药,配伍桔梗、芦根等。 2)肺热咳嗽。配伍黄芩、桑白皮。 3)热毒疮疡。配伍野菊花、蒲公英。
2、利尿通淋:用于湿热淋证。 金钱草、车前子、滑石等。
此外,具有清热止痢作用,用于湿热泻痢。 【用量用法】 煎服,1530g 【使用注意】 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化学成分 鲜草含挥发油,油中有效成分为癸酰乙醛(即鱼腥草素,已能合成)、月桂醛等。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第一抗菌作用:鱼腥草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加热后作用减弱,鱼腥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及痢疾杆菌、肠炎杆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
2、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合成鱼腥草素,可增加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现代除用于肺痈外,还可应用于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小儿肺炎,肠炎腹泻及尿路感染等,疗效也
很好。
【临床应用】 1、呼吸道炎症:
1)肺炎:鱼腥草30克,桔梗15克,加水煎至200ml,每次服30ml,每日34次,痰量多时和用5%鱼腥草煎剂吸入,治疗肺炎28例,痊愈25例。
2咳嗽:将鱼腥草注射液作双侧肺俞穴位注射,每穴12ml儿童减半,每日1次,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剧烈咳嗽者55例,效果良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10005e296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2.html

《凡药性寒凉-长春中医药大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