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隶书入手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3-08-22 20:07: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隶书入手之我见》

从何处入手是学习书法必先面临的一个问题。自从宋高宗赵构(1107—1187)在《翰墨志》中提出“书法必先学正书”之后,从楷书入手几乎成为后人习书唯一可宗奉的准则。宋高宗耽于笔札、精于翰墨,《翰墨志》是汇集其平日论书笔札而成,颇多精要论述。楷书,特别是唐楷,法度严谨,各种技法都臻于完备,因此,从楷书入手确为经验之谈。

滕西奇教授书法赏析为郭瑞、韩爽爽题婚贺词:愿为双鸿鹄,比翼齐高飞。

我这里要说的是:从隶书入手,把隶书作为主攻方向,也是学习书法的绝好的途径。

一、隶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今天,我们用科学的观点去审视,便不难发现,要真正学好楷书,还需要追根溯源,探颐楷书的嬗变规律,不得不涉及和探究篆书和隶书。篆书和隶书都属于母体字,楷书、行书、草书皆由它们孳乳而出,他们是书法艺术的源头。翻开中国书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古泊今,书法大家几乎无一不是沾渥篆隶而成就其名的。清代傅山(青主)说:“不知篆籀从来,要讲字学、书法,皆寐也。”“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书。”可是,学习篆书要过文字关,要在识字上花费大量时间,这是我们现代多数人不容易做到的。而隶书不需要在识字上花费大量功夫,它源于篆书,由篆书嬗变而来,用笔上与篆书一脉相承,同时,在笔法上又有楷书的发端形态,从隶书入手,既可学到篆书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的基本笔法,又可以通晓楷书,以至于行书和草书的写法。向前可以追溯到篆籀,往后可以延伸到楷、行、草,其承上启下的作用独一无二。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对汉碑隶书,特别是汉简,有深入的研究,据他自己说:学习隶书的初衷并不是想写隶书,而是为了探究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从源头上学习和研究魏晋楷书。所以,他笔下的楷书具有早期楷书的形态,在当代独树一帜,他把这真书体称作“古真书”,这条学书之道给我们很大启示,很值得我们去思索和探讨。

馆阁体盛行之后,许多人对赵构的话在理解上有很大的片面性。一是只知“必先学正书”,不知“兼学行草”;二是把“必先学正书”强调到绝对化程度,甚至认为“写不好楷书就学不好书法”,“不先写好楷书就不能写行草”等等。须知,赵构在提出“必先学正书”的同时,还提出“兼学行草”,“盖二法不得不兼有”。对这一点欧阳修说的更明白:“单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此话掷地有声,极富真知灼见。实践证明,各种书体之间具有相融相成、互补相发的关系,“单打一”地写楷书,往往陷于俗格而抱恨。至于“写不好楷书就学不好书法”,更是缺乏起码的常识。稍有书法常识的人都知道,楷书产生于东汉末期,在楷书出现之前,我们的先人已经把书法写得很好了,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石鼓文、秦汉隶书、汉代章草等等,都先于楷书出现,而且在艺术上大放光彩,怎么能说“写不好楷书就学不好书法”呢?真正了解书法的人还会有这样的体会:学了隶书之后再写行草,比学了楷书之后再写行草,在用笔上更加直接,更加便利,不需要解散楷法,尤其在转折、钩挑方面,隶书与行草在写法上没有鸿沟,过渡更顺畅、更自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112949069dc5022abea000d.html

《《从隶书入手之我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