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孤独者》后有感

发布时间:2020-05-19 05:40: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孤独者》后有感


  读《孤独者》后有感一:  《孤独者》收于鲁迅小说集《彷徨》,这部小说集在开头便引述了屈原《离骚》里的两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部小说正是反映了鲁迅当时在探索中彷徨的心境,想求出路却到处都找不到路,表达了一种无路可走的苦闷。写下《孤独者》的时候,正是1925年10月17日,当年鲁迅正处于受敌的状况,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孤独。鲁迅对社会、对人生冷静地观察,冷静地思考。外在环境的压迫,让他感到孤寂,感到苦闷,不得不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以这种嗥叫的方式反抗社会的压迫,反抗内心的绝望。
  《孤独者》通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三个故事:魏连殳的祖母的故事,魏连殳的故事,“我”的故事。在这三个故事中,描绘了三个变化:孩子的变化,魏连殳的变化,“我”的变化。
  孩子本是天真烂漫的,心性应是纯净的,内心世界应是充满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简单。然而,在《孤独者》里的孩子并不是这样。故事里的大良、二良开始时愿意和连殳玩耍,会经常到他家玩,只要磕响头,装狗叫,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说孩子初始还有那天生的调皮,好玩,而到了后来逐渐被环境同化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失去应有的尊严。魏连殳成了“异类”,孩子在大人的教化下,已不再和他玩,连魏连殳的东西也不要吃了,甚至是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喊“杀!”。此时的孩子们,俨然是像周遭的大人们一样看待魏连殳,一样逃避他,戕害他。这是怎样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与愤怒,养熟了他们,寄予希望于他们,到头了却是遭到这种残酷的背离。从《孤独者》这里对孩子变化的描述,可见出鲁迅内心对待孩子是如何凄凉的悲愤。
  魏连殳的变化可通过他对孩子们的态度和自身行为的转变体现。魏连殳起初对待青年和孩子是热情的,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也总喜欢逗小孩。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孩子。当“我”反对他的看法,他竟至于“气忿了”,便又显出许久不见的“冷冷的态度”。魏连殳总认为孩子是天真的,没有大人的势利与贪婪,有不好的变化也是环境教坏,因此更得注重爱护教养。可惜三个月之后,连殳竟也被“天真”的孩子仇视了,他对孩子的态度开始憎恨,也默认了“我”的观点。此时的连殳已变得愤怒,更显出他的孤独,因而会有后来对待孩子们的报复:要他们装狗叫、磕响头。与其说是连殳对背离了自己的孩子的报复,不如说是连殳对庸众势利与贪婪的报复。魏连殳对孩子的态度由充满爱,继而怀疑,最后是绝望甚至是报复。他的愤怒与悲哀正是由于自己对孩子们爱得太深,希望启蒙孩子们去反抗大人们那样的庸众的麻木,最后却以悲剧收尾。这又何尝不是鲁迅的真实写照呢。
  “我”是小说里的经历者,也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叙述自我。从《祝福》到《伤逝》,再到《孔乙己》,鲁迅的小说里多出现这种“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态度来叙述,实质上是隐藏着的作者在冷眼旁观,平静的语气里透着无尽的悲哀。因此,故事中“我”的变化不得不说更像是鲁迅先生灵魂的自我解剖。
  《孤独者》的篇写道:“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鲁迅在小说里不停地重复着“走”,其实就是他在冲破桎梏的过程中思考得出的结论:以永不停止的行走彻底反抗绝望,在孤独的荒漠中,如苍狼长嗥般悲切而坚定的抗争。用他无情之笔批判着敌人同时也解剖自己,带着愤怒与悲哀,审视着这无法直面的冷酷人生。
  读《孤独者》后有感二:  我所读的《孤独者》是被选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节选,选文节选自《孤独者》的第一、四、五节。
  第一节讲诉了“我”与魏连殳的相识,以及魏连殳的种种“古怪”。
  第一节中塑造了第一个孤独者——魏连殳的祖母的形象,“听说她先前也曾经吃过许多苦,现在可是安乐了。但因为他没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
  从此处可看出魏连殳的祖母是一个人居住多年,而且也不常与人交往,至少在精神和肉体上是一个孤独者。“山村僻陋,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听的大新闻,第二天便轰传她病势已经极重,专差也出发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气,最后的话,是:‘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寒石山的村民竟要等到她的病势极重,才派专差去叫连殳,由此可见,她的孤独并非一般,而她最后的话“‘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 ……”也带着些对那些村民的谴责,“为什么不肯”,带着些怨恨,也夹杂些无奈,她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
  第一节的第二段中讲到“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从此处可以看出魏连殳对祖母的孝顺,或者说,在世人眼中,他是个孤独者,可是他还有祖母可以依偎,此时的他并非十分孤独,无论是精神抑或是肉体上,制止他祖母的去世,才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的精神是与其祖母相承传的,祖母的去世,无疑是告诉他一个事实——他,现在是一个孤独者,文中的“他们就姓魏,是连殳的本家。但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作为先觉者的魏连殳,是不被社会上的庸众所容,在精神和肉体上均孤独无依的孤独者形象。
  魏连殳回到家,“一进门,向他祖母的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直至后来,族人商议祖母的后事,他只是简单的回答道——“都可以的”,然后他静静地给祖母穿衣,井井有条,只是默默地,遇见怎么挑剔怎么改,神色也不动,在葬礼上,“连殳就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荐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的发光”,“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如此种种,“暴风雨前的平静”,都为之后的“暴雨”坐下了铺垫,“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 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此时的魏连殳怕是真正的孤独了吧!
  选文的第四节讲诉了,在一个下雪之夜,“我”收到了魏连殳的来信。
  第四节中有两处连殳说到了“我都可以的”,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在努里奋斗却什么收获都没有之后,归于无力,很无奈的一种说法,对现实生活或是说对一些庸众的无力的反驳,对一切都无所谓了。
  “我已经躬行我以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首先要说明的是魏连殳在被现实彻底击败以后,不再为爱他的人而活,而是以表面上的敷衍于现存体制而复仇与他的敌人,付出了戕害自己身体以及灵魂的代价。因此也就可以理解连殳所说的“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相同手法的还有“我现在已经‘好’了”,都运用了反语,表达了连殳此刻的孤独和无比的讽刺……
  随后的第五节中,“我”在阳山呆不下去了,辗转大半年回到s城,去拜访魏连殳。
  文中第二段首尾都提到了:“一切是死一般静,死的人和活的人。”,与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惋惜了先觉者魏连殳的死,又痛恨于活着的庸众。
  第三段中:“大良们的祖母谈的可高兴了,说话滔滔的泉水似的涌出……”,在连殳的葬礼上,大良们的祖母仍谈得如此高兴,不可以说不是一种悲哀,先觉者的去世,对这些庸众来说不过是少了一个茶余饭后可谈论的话题而已,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关切,是如此的讽刺。“到入棺,是连殳很不妥帖的躺着……”中的“很不妥帖”也是对魏连殳的讽刺,作为先觉者、孤独者的他,连死后都是如此的不安稳、很不妥帖的躺着,也写出了他的孤独,正是因为没有亲人,少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切,所以他才会以如此的姿势入棺、长眠……“三个亲人扶着棺沿哭了一场,止住拭泪”“口角上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着可笑的死尸”连殳的一生都是如此的孤独与悲剧,连最终围绕着他冰冷的微笑的死尸的,依然是那些庸众以及那些并不理解者的虚假的哭泣,除了“我”。
  最后要讲到的就是第三个孤独者——“我”,“我”是一个 处处与魏连殳遭遇相似,一样受时代新潮流的影响试图改革、反抗旧社会、反抗庸众,而不被社会所容的知识分子、先觉者的形象。
  魏连殳在祖母的葬礼上出人意料的哭 ,就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而在送别魏连殳后,在潮湿的石路上走着的“我”,耳边响着的正是“长嗷,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暗示着什么呢?或者说鲁迅如此写作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我”就是魏连殳,甚至可以说“我”和魏连殳都是鲁迅的不同侧面的所幻化出来的,各自表达着鲁迅的不同思想,传承者异样的态度。当时的鲁迅,由于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虚空的孤独的世界中。文章最后一句写到:“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的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在祖母和魏连殳都走了以后,“我”还要继续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继续反抗绝望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鲁迅在四面受敌,“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情况下的一种态度,“心的就轻松起来”是否可以理解为此时鲁迅已找到一种解决当时现状的方法?或是当时的他也仅仅是自我安慰中?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都会继续反抗……
  《孤独者》是鲁迅在一特定社会环境——“五四”落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创作的。在我看来,文中的孤独者,无论是魏连殳的祖母、魏连殳、亦或是“我”,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在他们身上无不充斥着讽刺,在力图改造强大飞旧势力的这条道路上,他们尽自己的一切努力,甚至于献出生命,只为了一个目的。但“孤独”却时刻徘徊、充斥在他们身边,使他们倍感彷徨与无奈,最终以死亡的悲剧收场。
  在文章中,我们能感觉到透彻心扉的寒冷感,“寒石山”、“冷静的月光”、“冰冷的死尸”、“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潮湿的石路” ……形成了整篇小说透骨的冷……
  以上就是我对《孤独者》的读后感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11a99b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97.html

《读《孤独者》后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